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402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卤味食品,卤味食品的加工首先需要对食物进行烹煮熟制,然后进行冷却降温,以达到直接食用或者真空保藏的目的,在进行烹煮及冷却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人力进行搬运,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且容易增加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几率,影响食品的安全性,且烹煮食物的煮锅加热较慢,不易清洗导致细菌滋生,运输食物的起吊架对食物的固定较为麻烦,冷却机上的密封门密封性及安全性均较差,这些问题制约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全程不需要人工接触,高效快捷,安全卫生,可减少细菌污染的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一具有吊钩的起重机,所述起重机下方设有用于放置待煮食物的储放区;在储放区内叠放有多组用于盛放待煮食物的托盘,所述托盘为一具有底面及四侧面的方形体储物盒,所述托盘上开设多个通孔,所述托盘的侧面上开设有与起吊架上的托板相配合的缺口,在托盘盘口处设有可再次放置托盘的配合槽;

与起重机的吊钩连接有一将储放区内的托盘固定并通过起重机起吊进行食物运输的起吊架,所述起吊架包括一方形固定架,所述方形固定架包括一顶架以及设于顶架两侧与顶架连接的侧架,在方形固定架上方设有吊环,所述方形固定架架体内上设有多个固定区,固定区内设有与方形固定架转动连接的、可对多个固定区进行物料固定的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托板,在联动组件上方设有一与联动组件固定连接的、可驱动托板水平摆动的手柄,所述顶架上设有用于限制手柄转动角度的限位挡块;

在起吊架下方设有将起重机输送的装有待煮食物的托盘进行烹煮的蒸汽煮锅,所述蒸汽煮锅包括与外部蒸汽系统连接的锅体,所述锅体包括一具有进料口及排污口的内胆以及外壳,所述内胆底面倾斜设置,在内胆底部设有加热管,自加热管向外壳外侧延伸设置有蒸汽输入管以及冷凝水输出管,所述加热管包括沿内胆的底部水平横向或水平纵向设置的多条方形体加热管,所述方形体加热管两端分别连接有与蒸汽输入管连接的主加热管以及与冷凝水输出管连接的副加热管,在方形体加热管底部设有与外壳内壁相接触的多个支撑块,相邻支撑块之间形成保温区,所述保温区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所述蒸汽煮锅的后端设有一具有进、出料口且能够将蒸汽煮锅蒸煮后的食物进行快速冷却的冷却机本体,所述冷却机本体上设有与冷却机本体滑动配合的密封门,所述在密封门上方设有与冷却机本体固定的轨道,所述轨道内分别设有沿轨道运动的驱动气缸以及用于控制驱动气缸行程的位置开关,所述密封门与驱动气缸之间设有连接件,在冷却机本体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密封门及冷却机本体连接的、当驱动气缸驱动密封门到达预定位置时用于将密封门拉向冷却机本体增加密封门与冷却机本体密封性的第一预紧机构以及第二预紧机构;

还包括设于蒸汽煮锅与冷却机本体进料口之间的第一输送装置、设于冷却机本体内与第一输送装置连接的第二输送装置以及设于冷却机本体出料口处与第二输送装置连接的第三输送装置。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顶架包括由前、后梁板以及两侧梁板组成的方形架,所述两侧梁板上分别设有多个与联动组件连接的上套筒,在两侧梁板之间连接有连接板,还包括与前、后梁板及连接板连接的起吊梁,吊环固定于起吊梁上,所述侧架包括设于两侧梁板两侧与两侧梁板固定连接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之间分别设有连接梁,连接梁与两侧梁板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梁上设有多个与上套筒相对设置的下套筒,所述连接梁与两侧梁板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强梁。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与上套筒及下套筒转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包括主转轴以及多组副转轴,所述主转轴设于侧梁板的端部,所述主转轴及副转轴顶端分别固定有摆动板,所述主转轴与副转轴以及副转轴与副转轴之间分别通过摆动板铰接有连杆,所述手柄与主转轴所在的摆动板固定。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内胆为一具有底面及四侧面的方形壳体,所述四侧面与底面以及侧面与侧面的拐角均设置为弧形角,所述排污口设于内胆侧面与底面的相交处,所述底面自排污口的相对处向排污口处倾斜,所述外壳与内胆的形状相似,沿外壳四周设有与外壳连接的加强梁板,在外壳底端四角处设有支撑腿,所述侧面与底面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一方形底板以及设于方形底板上方与方形底板连接的具有缺口的支撑固定板。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两根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两端下方均设有支撑柱,相邻两支撑柱之间均设有加强柱,在支撑梁下方还设有汤汁收集箱,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有第一链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链轮传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链轮传动机构包括与支撑梁转动连接的多根转轴,每根转轴的外端均设有内链轮及外链轮,相邻两转轴上的内链轮与内链轮、外链轮与外链轮分别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两支撑梁之间设有与转轴内端固定连接的具有隔板的输送轮,所述支撑梁下方中间位置设有驱动轴,驱动轴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驱动链轮与上方支撑梁两转轴上的外链轮通过链条连接,驱动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驱动;在第一输送装置与第二输送装置之间、冷却机本体进料口处设有与第一支撑架铰接的第一辅助支撑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辅助支撑输送机构包括一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第一输送装置与第二输送装置之间并与第一输送装置上的支撑梁铰接,在支撑板下方设有与支撑梁固定连接的限位板,还包括与支撑板转动连接的具有间隔板的辅助输送轮。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两根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两端下方均设有支撑柱,相邻两支撑柱之间均设有加强柱,在支撑梁下方还设有汤汁收集箱,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设有第二链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二链轮传动机构通过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链轮传动机构包括与支撑梁转动连接的多根转轴,每根转轴的外端均设有内链轮及外链轮,相邻两转轴上的内链轮与内链轮、外链轮与外链轮分别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两支撑梁之间设有与转轴内端固定连接的具有隔板的输送轮,所述支撑梁下方中间位置设有驱动轴,驱动轴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驱动链轮与上方支撑梁两转轴上的外链轮通过链条连接,驱动轴通过第二驱动电机驱动。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包括两根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两端下方均设有支撑柱,相邻两支撑柱之间均设有加强柱,在支撑梁下方还设有汤汁收集箱,所述第三支撑架上设有第三链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三链轮传动机构通过第三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三链轮传动机构包括与支撑梁转动连接的多根转轴,每根转轴的外端均设有内链轮及外链轮,相邻两转轴上的内链轮与内链轮、外链轮与外链轮分别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两支撑梁之间设有与转轴内端固定连接的具有隔板的输送轮,所述支撑梁下方中间位置设有驱动轴,驱动轴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驱动链轮与上方支撑梁两转轴上的外链轮通过链条连接,驱动轴通过第三驱动电机驱动,在第二输送装置与第三输送装置之间、冷却机本体出料口处设有与第三支撑架铰接的第二辅助支撑输送机构,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输送机构包括一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第二输送装置与第三输送装置之间并与第三输送装置上的支撑梁铰接,在支撑板下方设有与支撑梁固定连接的限位板,还包括与支撑板转动连接的具有间隔板的辅助输送轮。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第一预紧机构包括与密封门连接的具有插接口的第一锁片以及与插接口插接配合第一锁销,还包括一与冷却机本体及第一锁销固定的、当第一锁销与第一锁片上的插接口配合后用于将密封门拉向冷却机本体增加密封门与冷却机本体密封性的第一预紧气缸,在第一预紧气缸上设有用于控制冷却机本体与密封门之间距离以保证合理紧密性的位置开关,所述第一锁片设于密封门一侧面上,第一锁销插接端的轴线与第一锁片垂直设置且与第一锁片上的插接口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所述第二预紧机构包括与密封门连接第二锁销以及与第二锁销插件配合的具有插接口的第二锁片,还包括一与冷却机本体及第二锁片固定的、当第二锁销与第二锁片上的插接口配合后用于将密封门拉向冷却机本体增加密封门与冷却机本体密封性的第二预紧气缸,第二预紧气缸上设有用于控制冷却机本体与密封门之间距离以保证合理紧密性的位置开关,第二预紧气缸与所述第一预紧气缸同步动作,所述第二锁销设于密封门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二锁销的轴线与第二锁片垂直设置且与第二锁片上的插接口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食物蒸煮及冷却的自动化生产线,起重机包括与地面固定的支撑住,所述支撑柱上安装有横梁,在横梁上设有导向梁,还包括设于导向梁上的电动葫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整体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全程不需要人工接触,可减少细菌的污染,安全卫生,在内胆的底部设有多条的方形体加热管,加热管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两加热管之间的间隙便于热量的散发,同时方形体加热管可以增加内胆底部的强度;内胆为一方形壳体,拐角均设置为弧形角,当进行汤料排污时,汤汁不至在内胆内的滞留,细菌不易滋生,且便于清洗;在内胆的底面自排污口的相对处向排污口处倾斜,这样不仅方便排污且倾斜的结构便于底部加热管内的冷凝水聚集至冷凝水输出管处,方便冷凝水的排放;加热管底部设有支撑块,支撑块之间形成保温区,保温区内填充有保温材料,支撑块与保温材料可以阻止热量的向外壳处散发,减少蒸汽的输入,节约能源;转动手柄,通过操作主转轴转动并带动与副转轴固定的托板摆动,将托盘内的待煮物固定在方形架体内,控制集中于一点,控制灵活,方便快捷;采用驱动气缸将密封门移动至冷却机本体上的预定位置,整个过程无电动机等电路系统参与,避免了触电,保证了安全,方便快捷,无需人工进行操作及控制,效率高,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密封效果好;采用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及第三输送装置分别作为进料部分、冷却部分及出料部分的输送,大大解决了采用传统料车进行物料输送的所带来的不良问题,避免了细菌等的进入,且工作效率高,且操作简单且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起吊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起吊架中方形固定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蒸汽煮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蒸汽煮锅的主视图;

图9为蒸汽煮锅的左视图;

图10为蒸汽煮锅的俯视图;

图11为蒸汽煮锅的仰视图;

图12为蒸汽煮锅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一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二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三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密封门与冷却机本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18为密封门与冷却机本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图19为图17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8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详细的描述。

如图1、2、13所示,一种用于食品烹煮的高效无菌化生产线,包括一具有吊钩1的起重机2,起重机2包括与地面3固定的支撑住4,所述支撑柱4上安装有横梁5,在横梁5上设有导向梁6,还包括设于导向梁6上的电动葫芦7,电动葫芦7为现有技术,为现有技术,市面上可以买到,不再赘述;

所述起重机2下方设有用于放置物料的储放区8,在储放区8内放置有用于盛放待煮食物的多组托盘9,所述托盘9为一具有底面及四侧面的方形体储物盒,所述托盘9上开设多个通孔,以便汤汁进入托盘9方便食物入味,所述托盘9的侧面上开设有与起吊架10上的托板11相固定的缺口12,托板11与托盘9上的缺口12配合完成固定,缺口12为横向设置的条状缺口,在托盘9盘口处设有可再次放置托盘的配合槽13;

如图1、3、4、5、6所示,与起重机2的吊钩1连接有一将储放区8内的托盘9固定并通过起重机2起吊进行食物运输的起吊架10,进一步描述起吊架10,所述起吊架10包括一方形固定架14,在方形固定架14架体内上设有多个固定区15,所述固定区15内设有与方形固定架14转动连接的、可对多个固定区15进行物料固定的联动组件16,为方便起吊,在方形固定架14上方设有吊环17,所述方形固定架14包括一顶架18以及设于顶架18两侧与顶架18连接的侧架19,为保证顶架18与侧架19的连接强度,在顶架18与侧架19的连接拐角处设有加强板20,进一步描述顶架18与侧架19的连接及组成,所述顶架18包括由前、后梁板21、22以及两侧梁板23、24组成的方形架,前、后梁板21、22与两侧梁板23、24之间焊接,所述两侧梁板23、24上分别设有多个与联动组件16连接的上套筒25,上套筒25垂直设置在两侧梁板23、24内并向上延伸到侧梁板23、24外侧,具体为:在两侧梁板23、24上纵向开设有通孔,上套筒25固定在通孔内,上套筒25的顶端伸出两侧梁23、24,在两侧梁板23、24之间连接有连接板26,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还包括与前、后梁板21、22及连接板26连接的起吊梁27,吊环17具体固定于起吊梁27上;所述侧架19包括设于两侧梁板23、24两侧与两侧梁板23、24固定连接的支撑梁28,支撑梁28固定于侧梁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梁28之间分别设有连接梁29,连接梁29分别设于两侧梁板23、24下方并与两侧梁板23、24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梁29上设有多个与上套筒25相对设置的下套筒30,下套筒30垂直设置在两连接梁29上内并向下延伸到连接梁29外侧,具体跟上套筒25的连接方式相同,所述连接梁29与两侧梁板23、24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强梁31,设置加强梁31的目的在于增加连接梁29与侧梁板23以及连接梁29与侧梁板24的连接强度,保证方形固定架14不变形;

进一步描述联动组件16,所述联动组件16包括与上套筒25及下套筒30转动连接的转轴32,转动连接具体为在上、下套筒25、30内设有与转轴32配合的轴套,轴套为现有技术,图中为给出,所述转轴32包括主转轴33以及多组副转轴34,所述主转轴33设于侧梁板23的端部,所述主转轴33及副转轴34顶端分别固定有摆动板35,固定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不再赘述,所述主转轴33与副转轴34以及副转轴与34副转轴之间分别通过摆动板35铰接有连杆36,铰接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联动组件16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托板11,托板11具体设置在主转轴33以及副转轴34的底端,在联动组件16上方设有一与联动组件16固定连接的可驱动托板11水平摆动的手柄37,所述手柄37与主转轴33所在的摆动板146固定,所述顶架18上设有用于限制手柄37转动角度的限位挡块38,限位挡块38具体设置在与主转轴33相邻的前梁板21上;

如图1、7、8、9、10、11、12所示,在起吊架10下方设有将起重机2输送的装有待煮食物的托盘9进行烹煮的蒸汽煮锅,所述蒸汽煮锅包括与外部蒸汽系统连接的锅体39,所述外部蒸汽系统为锅炉,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锅体39包括一具有进料口40及排污口41用于盛放汤汁烹煮食物的内胆42以及设于内胆42外侧的外壳43,在排污口41上设有排污开关,排污开关为市面上存在的开关阀,所述内胆42为一具有底面44及四侧面45的方形壳体,所述外壳43与内胆42的形状相似,沿外壳43四周设有与外壳43连接的加强梁板46,在外壳43底端四角处设有支撑腿47,在排污过程中为了避免汤汁在内胆42的边角处残留,造成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所述四侧面45与底面44以及侧面与侧面的拐角均设置为弧形角48,所述侧面45与底面44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板49,设置支撑板49的目的在于:当盛放待煮食物的托盘9在盛满汤汁的蒸汽煮锅内烹煮时,支撑板49可以支撑且固定托盘9,使内胆42的底面44与托盘9底面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便于汤汁的流动,保持汤汁加热温度的一致,进而保证食物的口感;

所述支撑49板包括一方形底板50以及设于方形底板50上方与方形底板50连接的具有缺口51的支撑固定板52,所述排污口41设于内胆42侧面与底面44的相交处,为便于排污及冷凝水的排放,所述内胆42底面44倾斜设置,所述底面44自排污口41的相对处向排污口41处倾斜,其倾斜角范围为1-5°,在内胆42底部设有加热管53,自加热管53向外壳43外侧延伸设置有蒸汽输入管54以及冷凝水输出管55,冷凝水输出管55设于倾斜角处,便于加热管53内冷凝水的收集,冷凝水输出管55上安装有的出水阀,图中未给出,所述加热管53包括沿内胆42的底部水平横向或水平纵向设置的多条方形体加热管56,方形体加热管56设置为扁平状,方形体加热管56的厚度在20-25mm范围之内,扁平状的方形体加热管56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散热效果好,同时可以增加内胆42底部的强度,所述方形体加热管56两端分别连接有与蒸汽输入管54连接的主加热管57以及与冷凝水输出管55连接的副加热管58,在方形体加热管56底部设有与外壳43内壁相接触的多个支撑块59,减小热量向外壳底部传递,相邻支撑块59之间形成保温区60,所述保温区60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所述保温材料为泡沫材料或发泡材料。

如图17、18、19、20所示,所述蒸汽煮锅的后端设有一具有进、出料口61、62且能够将蒸汽煮锅蒸煮后的食物进行快速冷却的冷却机本体63,所述冷却机本体63上设有与冷却机本体63滑动配合的密封门64,所述在密封门64上方设有与冷却机本体63固定的轨道65,所述轨道65内设有沿轨道65运动的驱动气缸66,驱动气缸66通过外部的压缩机提供压缩空气,所述驱动气缸66为无杆气缸,无杆气缸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轨道65内设有用于控制驱动气缸66行程的位置开关,位置开关图中未给出,所述密封门64与驱动气缸66之间设有连接件67,连接件67作为密封门64与驱动气缸66的连接部分,可以为连接板或者连接杆等,在冷却机本体63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密封门64及冷却机本体63连接的、当驱动气缸66驱动密封门64到达预定位置时用于将密封门64拉向冷却机本体63增加密封门64与冷却机本体63密封性的第一预紧机构68以及第二预紧机构69,预定位置指:密封门64与冷却机本体63处于完全重合状态,位置唯一。

所述第一预紧机构68包括与密封门64连接的具有插接口70的第一锁片71以及与插接口插71接配合第一锁销72,所述第一锁片71设于密封门64一侧面上,左右任一侧面上都可,第一锁销插72接端的轴线与第一锁片71垂直设置且与第一锁片71上的插接口70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还包括一与冷却机本体63及第一锁销72固定的、当第一锁销72与第一锁片71上的插接口70配合后用于将密封门64拉向冷却机本体63增加密封门64与冷却机本体63密封性的第一预紧气缸73,所述第一预紧气缸73设有用于控制冷却机本体63与密封门64之间距离以保证合理紧密性的位置开关,位置开关图中未给出,位置开关为现有技术。

所述第二预紧机构69包括与密封门64连接第二锁销74以及与第二锁销74插件配合的具有插接口75的第二锁片76,所述第二锁销74设于密封门64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二锁销74的轴线与第二锁片76垂直设置且与第二锁片76上的插接口75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还包括一与冷却机本体63及第二锁片76固定的、当第二锁销74与第二锁片76上的插接口75配合后用于将密封门64拉向冷却机本体63增加密封门64与冷却机本体63密封性的第二预紧气缸77,第二预紧气缸77与所述第一预紧气缸73同步动作,所述第二预紧气缸77上设有用于控制冷却机本体63与密封门64之间距离以保证合理紧密性的位置开关,位置开关图中未给出,位置开关为现有技术。

还包括设于蒸汽煮锅与冷却机本体63进料口61之间的第一输送装置78、设于冷却机本体63内与第一输送装置78连接的第二输送装置79以及设于冷却机本体63出料口62处与第二输送装置79连接的第三输送装置80;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78包括第一支撑架81,所述第一支撑架81包括两根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梁82,所述支撑梁82两端下方均设有支撑柱83,支撑柱83与支撑梁82固定连接,固定连接采用焊接,相邻两支撑柱83之间均设有加强柱84,为防止在输送过程中汤汁淋漓在地面上,在支撑梁82下方还设有汤汁收集箱85,汤汁收集箱85与支撑柱83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第一支撑架81上设有第一链轮传动机构86,进一步描述第一链轮传动机构86,所述第一链轮传动机构86包括与支撑梁82转动连接的多根转轴87,转动连接为现有技术,采用轴承连接,每根转轴87的外端均设有内链轮88及外链轮89,相邻两转轴87上的内链轮88与内链轮、外链轮89与外链轮分别通过链条90连接,所述两支撑梁82之间设有与转轴87内端固定连接的具有隔板91的输送轮92,所述支撑梁82下方中间位置设有驱动轴93,驱动轴93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94,驱动链轮94与上方支撑梁82两转轴147、95上的外链轮96、148通过链条97、98连接,所述第一链轮传动机构86通过第一驱动电机99驱动,具体为驱动轴93通过第一驱动电机99驱动,在第一输送装置78与第二输送装置79之间、冷却机本体63进料口61处设有与第一支撑架81铰接的第一辅助支撑输送机构100,设置第一辅助支撑输送机构100的目的在于:当密封门64需要关闭时,第一输送装置78伸入冷却机本体63内的部分会阻挡密封门64的启闭,通过与第一支撑架81铰接的第一辅助支撑输送机构100的向上翻起避免了阻挡,第一辅助支撑输送机构100包括一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板101,所述支撑板101设于第一输送装置78与第二输送装置79之间并与第一输送装置78上的支撑梁82铰接,在支撑板101下方设有与支撑梁82固定连接的限位板102,还包括与支撑板101转动连接的具有间隔板103的辅助输送轮104;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二输送装置79包括第二支撑架105,所述第二支撑架105包括两根支撑梁106,所述支撑梁106两端下方均设有支撑柱107,支撑梁106与支撑柱107焊接,相邻两支撑柱106之间均设有加强柱108,为防止在输送过程中汤汁淋漓在冷却机本体63内,在支撑梁106下方还设有汤汁收集箱109,汤汁收集箱109与支撑柱107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第二支撑架105上设有第二链轮传动机构110,所述第二链轮传动机构110包括与支撑梁106转动连接的多根转轴149,转动连接采用轴承实现,每根转轴149的外端均设有内链轮111及外链轮112,相邻两转轴149上的内链轮111与内链轮、外链轮112与外链轮分别通过链条113连接,所述两支撑梁106之间设有与转轴149内端固定连接的具有隔板114的输送轮115,所述支撑梁106下方中间位置设有驱动轴116,驱动轴116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117,驱动链轮117与上方支撑梁106两转轴149上的外链轮118、119通过链条120、121连接,所述第二链轮传动机构110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22驱动, 具体为驱动轴116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22驱动;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三输送装置80包括第三支撑架123,所述第三支撑架123包括两根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梁124,所述支撑梁124两端下方均设有支撑柱125,相邻两支撑柱125之间均设有加强柱126,为防止在输送过程中汤汁淋漓在地面上,在支撑梁124下方还设有汤汁收集箱127,汤汁收集箱127与支撑柱125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第三支撑架123上设有第三链轮传动机构128,所述第三链轮传动机构128包括与支撑梁124转动连接的多根转轴129,转动连接通过轴承实现,每根转轴129的外端均设有内链轮130及外链轮131,相邻两转轴129上的内链轮130与内链轮、外链轮131与外链轮分别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两支撑梁124之间设有与转轴129内端固定连接的具有隔板132的输送轮133,所述支撑梁124下方中间位置设有驱动轴134,驱动轴134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135,驱动链轮135与上方支撑梁124两转轴129上的外链轮136、137通过链条138、139连接,所述第三链轮传动机构128通过第三驱动电机140驱动,具体为驱动轴134通过第三驱动电机140驱动,在第二输送装置79与第三输送装置80之间、冷却机本体63出料口62处设有与第三支撑架123铰接的第二辅助支撑输送机构141,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输送机构141包括一端部为半圆形结构的支撑板142,所述支撑板142设于第二输送装置79与第三输送装置80之间并与第三输送装置80上的支撑梁124铰接,铰接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在支撑板142下方设有与支撑梁124固定连接的限位板143,还包括与支撑板142转动连接的具有间隔板144的辅助输送轮145,输送轮92、115、133及辅助输送轮104、145均为尼龙材质,且大小相同。

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