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面料补强带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3492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面料补强带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面料补强带粘贴装置,属于制鞋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制鞋加工过程中,有一个加工环节是向鞋面料上粘贴补强带以保证鞋体的强度。补强带是一种用于增加鞋体强度的双面胶带,在粘贴加工环节时,需围绕大体呈环形的鞋面料的内圈边缘粘贴一圈补强带,然后撕掉补强带上的隔离纸。目前,上述在鞋面料上粘贴补强带的工作均是由人工手动完成,不仅生产效率低下,也难以保证各补强带在各鞋面料上的粘贴位置的统一性,容易出现粘贴偏斜,导致不良品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粘贴质量的鞋面料补强带粘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鞋面料补强带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补强带定位机构、鞋面料输送机构和补强带压紧机构;所述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机架顶部的第一卷带轮和第二卷带轮,所述第一卷带轮的轮轴通过传动带与转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齿轮的轮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卷带轮的轮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卷带轮的轮轴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卷带轮的轮轴通过轴承与所述机架连接,在所述第二卷带轮的轮轴的端部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二齿轮脱出的堵块,在位于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轴承的内圈之间的所述第二卷带轮的轮轴上套设有第一弹簧;在位于所述第一卷带轮和第二卷带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支架,在所述支架的上部转动设置两个张紧辊轴,在所述支架的下部设置有供补强带穿过的第一定位方孔;所述补强带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架,在所述定位架的上部设置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方孔,在所述定位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三定位方孔;所述鞋面料输送机构包括主动输送辊、从动输送辊和转向部件,所述主动输送辊和从动输送辊呈上下并排布置,所述主动输送辊的辊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主动输送辊的辊轴的后端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输送辊的辊轴转动连接在移动支架上;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两个以上垂直导杆,所述移动支架与各所述垂直导杆滑动连接,在各所述垂直导杆的底部均设置有挡片,在位于所述挡片与所述移动支架之间的所述垂直导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移动支架的一侧设置有便于施加下压力使所述移动支架向下移动的支臂;所述转向部件为两个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在立柱上,所述立柱沿垂向设置,所述立柱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架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立柱所确定的平面与所述主动输送辊的辊轴之间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所述从动输送辊的辊轴与所述主动输送辊的辊轴平行;所述补强带压紧机构包括垂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挡块,所述气缸的输出轴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挡块,在位于所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之间的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上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架,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一挡块之间的气缸的输出轴上套设第三弹簧;在所述第二连接架上设置有垂直导轨,所述垂直导轨与所述移动支架滑动连接,在所述垂直导轨的一侧设置齿条,所述齿条与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位于所述移动支架上的第一轴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与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位于所述移动支架上的第二轴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压块;所述移动支架的所述支臂的端部设置有销柱,在所述机架的下部设置有横梁,在所述横梁上铰接踏板,所述踏板的边缘与第四连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穿过所述机架且在端部设置长圆孔,所述销柱滑动设置在所述长圆孔中,在所述第四连杆的中部设置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机架通过拉簧连接。

进一步地,在两个所述张紧辊轴上分别固定套接一个第四齿轮,两个所述第四齿轮相互啮合;两个所述张紧辊轴的表面均布有摩擦颗粒。

进一步地,在所述定位架上通过螺纹连接有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的螺柱端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主要有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补强带定位机构、鞋面料输送机构和补强带压紧机构构成,能够实现补强带与隔离纸分分离、补强带粘贴至鞋面料上一圈、粘贴完毕压紧补强带以便于剪断等功能,由此实现了粘贴补强带过程的机械化运作,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提升粘贴质量。2、本发明还提供了补强带剪断机构,能够在补强带粘贴完一圈后自动实施剪断,进一步提升补强带的粘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中的支架与张紧辊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补强带定位机构和鞋面料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鞋面料输送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补强带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补强带压紧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补强带剪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踏板、连杆和移动支架的支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鞋面料形状感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机架10,在机架10上设置有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20、补强带定位机构30、鞋面料输送机构40和补强带压紧机构50。

如图2~4所示,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20包括转动设置在机架10顶部的第一卷带轮201和第二卷带轮202。其中,第一卷带轮201用于安装待使用的补强带卷,第二卷带轮202用于缠卷从补强带上脱离的隔离纸。第一卷带轮201的轮轴通过传动带203与转动设置在机架10上的第一齿轮204的轮轴连接,第一齿轮204与第二齿轮205啮合,第二齿轮205套设在第二卷带轮202的轮轴上,并且第二齿轮205与第二卷带轮202的轮轴之间留有间隙。第二卷带轮202的轮轴通过轴承(图中未示出)与机架10连接。在第二卷带轮202的轮轴的端部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二齿轮205脱出的堵块206(具体可以采用螺母),在位于第二齿轮205与轴承的内圈之间的第二卷带轮202轮轴上套设有弹簧207,弹簧207将第二齿轮205推向堵块206。在位于第一卷带轮201和第二卷带轮202下方的机架10上设置有支架210,在支架210的上部转动设置两个张紧辊轴211,在支架210的下部设置有供补强带穿过的第一定位方孔212。本发明的补强带供给及分离机构20在工作时,补强带缠卷在第一卷带轮201上,补强带的端头从两个张紧辊轴211之间穿过,在穿过两个张紧辊轴211后由工人对隔离纸和补强带进行分离,分离后的隔离纸的端部绕过张紧辊轴211后固定在第二卷带轮202上,而分离后的补强带则向下穿过第一定位方孔212。在补强带的持续供给和隔离纸的持续回收过程中,补强带卷的最外层的线速度与隔离纸卷最外层的线速度相等,但是由于补强带卷逐渐变薄,而隔离纸卷逐渐变厚,因此第一卷带轮201的角速度逐渐变大,而第二卷带轮202的角速度逐渐变小。本发明所设计的第二齿轮205和弹簧207即是为了使两个卷带轮适应角速度的改变而存在的。第二齿轮205在转动时通过压缩的弹簧207向轴承的内圈施加摩擦力,从而带动轴承的内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卷带轮202转动。由于第二齿轮205是通过摩擦力间接驱动第二卷带轮202转动的,而弹簧207与轴承的内圈之间可以发生错位,因此,第二卷带轮202可以随时适应因隔离纸卷厚度变化而导致的角速度的改变。

如图1、图5所示,补强带定位机构30包括定位架301,在定位架301的上部设置有定位片302,定位片302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方孔303。在定位架301的底部设置有第三定位方孔304。本发明的补强带定位机构30在工作时,与隔离纸分离且穿过第一定位方孔212的补强带由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二定位方孔303和第三定位方孔304,从而到达鞋面料输送机构40附近。

如图1、图5~7所示,鞋面料输送机构40包括主动输送辊401、从动输送辊402和转向部件,其中,主动输送辊401和从动输送辊402呈上下并排布置。主动输送辊401的辊轴转动连接在机架10上,主动输送辊401的辊轴的后端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403,第一锥齿轮403与第二锥齿轮404啮合,第二锥齿轮404与固定设置在机架10上的驱动电机40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输送辊402的辊轴转动连接在移动支架407上。在机架10上设置有两个以上垂直导杆101,移动支架407与各垂直导杆101滑动连接。在各垂直导杆101的底部均设置有挡片102,在位于挡片102与移动支架407之间的垂直导杆101上套设有弹簧408。移动支架407的一侧设置有便于施加下压力使移动支架407向下移动的支臂409。转向部件为两个导向轮420,导向轮420设置在立柱430上,立柱430沿垂向设置,立柱430的上端通过连接架421与机架10固定连接。两个立柱430所确定的平面与主动输送辊401的辊轴之间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从动输送辊402的辊轴与主动输送辊401的辊轴平行。本发明的鞋面料输送机构40在工作时,工人先对支臂409施加下压力,使得移动支架407向下移动,从而使从动输送辊402与主动输送辊401之间形成空隙,然后将鞋面料放置在主送输送辊401与从动输送辊402之间且边缘靠在两个导向轮420上。之后解除对支臂409的下压力,移动支架407在弹簧40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使从动输送辊402配合主动输送辊401夹持住鞋面料。然后由工人手动将补强带的端部粘贴到鞋面料上。当开启驱动电机405以后,主动输送辊401转动,在从动输送辊402的配合下驱动鞋面料运动,由于主动输送辊401的辊轴相对于两个立柱430所确定的平面是倾斜设置,所以鞋面料在运动过程中,其边缘始终紧贴靠两个导向轮420,从而使鞋面料在产生平移运动的同时也产生旋转运动,即鞋面料可以在主送输送辊401和两个导向轮420的配合下旋转一周。进而,可以在实现在鞋面料上粘贴一圈补强带。

如图1、图8和图9所示,补强带压紧机构50包括垂向固定设置在机架10上的气缸501,气缸501的输出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挡块502,气缸501的输出轴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挡块503。在位于第一挡块502和第二挡块503之间的气缸501输出轴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架504,在位于连接架504与第一挡块502之间的气缸501输出轴上套设弹簧505。在连接架504上设置有垂直导轨506,垂直导轨506与移动支架407滑动连接,在垂直导轨506的一侧设置有齿条508,齿条508与齿轮509啮合,齿轮509与转轴510固定连接,转轴510与位于移动支架407上的轴座424转动连接,转轴510固定连接连杆512的一端,连杆512的另一端与连杆513铰接,连杆513的中部与连杆514的一端铰接,连杆514的另一端与转轴515固定连接,转轴515与位于移动支架407上的轴座426转动连接。连杆513的另一端设置有压块517。本发明的补强带压紧机构50在工作时,当气缸501的输出轴向下运动时,输出轴上的第二挡块503带动连接架504连同垂直导轨506向下运动,垂直导轨506上的齿条508驱动齿轮509转动,从而通过连杆机构使压块517下压。当鞋面料上粘贴一圈补强带后,压块517即实施下压动作,从而压住补强带及鞋面料,此时,工人再次通过支臂409驱动移动支架407向下运动,位于压块517与第三定位方孔304之间的补强带被悬空拉直,此时剪断该拉直段的补强带即可,然后通过气缸501驱使压块517抬起,将完成粘贴补强带的鞋面料取下,换上下一个待粘贴的鞋面料。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两个张紧辊轴211的表面均布有摩擦颗粒214,其可以增大与补强带、隔离带之间的摩擦力。

上述实施例中,在两个张紧辊轴211上分别固定套接一个齿轮215,两个齿轮215相互啮合。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定位架301通过导杆321滑动连接在机架10上,在定位架301上通过螺纹连接有调整螺栓322,调整螺栓322的螺柱端与机架10转动连接。通过转动调整螺栓322,可以对定位架301与机架10的前后距离进行调整。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移动支架407的底部设置L形支臂425,L形支臂425的水平部分通过螺纹连接下限位螺栓535,下限位螺栓535位于连接架504的下方。在移动支架407上通过螺纹连接上限位螺栓534,上限位螺栓534位于连接架504的上方。上限位螺栓534和下限位螺栓535分别用于限制连接架504上下移动的最大距离,其中,通过调整上限位螺栓534可以调整压块517抬起的最大高度,通过调整下限位螺栓535可以调整压块517对鞋面料的压紧程度。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定位架301底部设置有导杆305,在导杆305上滑动连接调整架306,第三定位方孔304位于调整架306上。在位于定位架301与调整架306之间的导杆305上设置有弹簧307,调整架306的一端通过水平连杆308与L形架309的一端连接,L形架309的另一端与水平连杆310的后端连接,水平连杆310穿过固定架311且与固定架311滑动连接。水平连杆310的前端固定连接接触块312。固定架311设置在两立柱430之间且与两立柱430转动连接。上述调整架306、弹簧307、水平连杆308、L形架309、水平连杆310、固定架311以及接触块312构成了鞋面料形状感应机构,当鞋面料的边缘在主动输送辊401和从动输送辊402的驱动下运动时,接触块312在弹簧307的作用下始终贴紧鞋面料的边缘,当鞋面料的弧形边缘从接触块312滑过时,接触块312的位置将随之改变,从而调整架306连同第三定位方孔304的位置也发生改变,由于第三定位方孔304与接触块312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进而确保第三定位方孔304距离鞋面料的边缘的距离始终不变,由此,可以保证不论鞋面料是什么形状的,都能够使补强带所粘贴的位置与鞋面料边缘的距离保持一致。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移动支架407的支臂409的端部设置有销柱,在机架10的下部设置有横梁103,在横梁103上铰接有踏板412,踏板412的边缘与连杆414的下端铰接,连杆414的上端穿过机架10且在端部设置有长圆孔415,销柱滑动设置在长圆孔415中,在连杆414的中部设置有连接臂417,连接臂417与机架10通过拉簧418连接。由此,可以通过脚踩踏板412的方式实现移动支架407的下移,操作更为方便。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主动输送辊401的辊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422,在从动输送辊402的辊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423,齿轮423与齿轮422啮合,从而使从动输送辊402可以和主动输送辊401同时反向旋转。

上述实施例中,导向轮420的外轮缘上设置有一圈凹槽,其作用是对鞋面料形成垂向上的限位,使鞋面料在输送过程中始终维持在不变的高度上。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本发明还包括补强带剪断机构60,补强带剪断机构60包括水平固定连接在机架10上的水平导杆601,在水平导杆601上滑动连接滑块602,在位于滑块602与机架10之间的水平导杆601上套设有弹簧624,在滑块602的前端设置有水平向前伸出的支臂605,支臂605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剪刀头606。在滑块602的一侧设置有呈倒L形布置的支架608,支架608的水平部分垂直滑动连接导杆609,导杆609的底部设置有水平滑槽610,水平滑槽610与支架608的水平部分之间通过拉簧623连接。滑块602的侧面与连杆611的一端铰接,连杆611的中部设置有与连杆611垂直的支臂,支臂的端部滑动连接在水平滑槽610中。连杆611的另一端铰接在套筒613的中部,套筒613的前端设置有与第一剪刀头606相配合的第二剪刀头615。套筒613的后端套设在芯杆614上,芯杆614的后端设置有挡块617,在位于挡块617与套筒613之间的芯杆614上套设有弹簧618。挡块617铰接在固定臂616的一端,固定臂616的另一端与滑块602固定连接。在滑块602的顶部固定连接自动复位电磁铁620,自动复位电磁铁620的伸缩杆垂直于水平导杆601。在连接架504上一体设置有立柱621,立柱621向上延伸且从开设在移动支架407上的通槽中穿过。在立柱621的后侧设置有呈倒三角形的顶块622,当自动复位电磁铁620的伸缩杆伸出时,伸缩杆位于立柱621的后侧且与立柱621之间留有间隙。在立柱621的顶部固定连接水平过渡杆625的一端,水平过渡杆62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水平导轨626。水平导轨626位于导杆609的正上方,在导杆609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在水平导轨626中滑行的滑块627。在水平导轨626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供导杆609穿过的通孔628。补强带剪断机构60能够在补强带压紧机构50实施下压的过程对位于压块517与第三定位方孔304之间的补强带实施剪断。当连接架504在气缸501的驱动下向下移动时,自动复位电磁铁602的伸缩杆伸出,连接架504带动立柱621和顶块622向下移动,顶块622向下移动的过程将对自动复位电磁铁620的伸缩杆施加向后的推动力,自动复位电磁铁620向后移动的同时带动滑块602向后运动。立柱621向下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导杆609上的滑块627进入到水平导轨626中,立柱621继续向下运动,导杆609在水平导轨626的压力作用下也向下移动,导杆609的下移通过连杆机构使第二剪刀头615与第一剪刀头606分离。当立柱621向下移动至自动复位电磁铁620的伸缩杆完全通过顶块622后,在弹簧624的作用下,滑块602将向前运动,此时导杆609上的滑块627在水平导轨626中向前滑动,当滑动至位于水平导轨626前端的通孔628处时,导杆609将穿过通孔628并且向上运动,导杆609的上移通过连杆机构使第二剪刀头615向第一剪刀头606运动,从而对补强带实施剪断。进一步地,在第一剪刀头606还设置第一压紧块,在第二剪刀头615上设置与第一压紧块相配合的第二压紧块,当第二剪刀头615配合第一剪刀头606对补强带实施剪断动作的同时,第二压紧块与第一压紧块配合夹住被剪断的补强带的端头,从而使补强带绷直,便于进行下一次的粘贴。

本发明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发明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