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鞋类物品的具有渐进式减振的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4722发布日期:2020-05-19 21:3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用于鞋类物品的具有渐进式减振的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鞋类物品中的减振鞋底(鞋垫,底板,垫板),它处于旨在与地面接触的鞋类物品的外鞋底和在鞋类物品中与使用者的脚接合的足底表面之间。



背景技术:

可拆换式内鞋底是经常使用的,它通常由适于与脚的足底表面接触的上部主表面、适于与鞋类物品的鞋底接触的下表面以及适配成接合在鞋类物品的内部轮廓中的外围轮廓限制。

可拆换式内鞋底通常具有尺寸或形状补偿的目的,以使鞋类物品更好地适合使用者的脚。相应地选择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厚度,并且该厚度可以根据使用者脚下的相关区域而变化。

文献wo2005/013746a1中已经描述了一种可拆换式内鞋底,该内鞋底旨在集成到鞋类物品中,以在用于步行或跑步时提供对脚冲击的有效减振,并同时通过在行走或跑步时脚相对于鞋子的对向移动或在改变方向时的横向或旋转运动来获得脚在鞋子内的一定稳定性。

从文献de2709546a1中还已知一种鞋底,该鞋底具有较小刚度材料的连续支承区和较大刚性的两个材料区。支承区占据脚后跟区、骰骨区、第四和第五跖骨头部区以及大脚趾区。较大刚性的第一区至少大致围绕脚后跟区。较大刚性的第二区形成用于第二至第五脚趾的支承。这种鞋底的作用是抬高脚的足底表面,并有利于步行时脚的滚动运动。较大刚度区的内部边缘是倾斜的,使得连续的支承区部分地覆盖刚度较大的区域,以避免存在容易引起疼痛的尖锐边缘。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这种可拆换式内鞋底,要么在快速行走、奔跑或跳跃时脚在鞋类物品中的稳定性不足,要么脚在鞋类物品中的稳定性是以不可接受的不舒适为代价实现的,本发明的发明人将其归因于传播到使用者的脊柱并诱发脊柱问题的冲击波。

此外,已经开发出中间鞋底,该中间鞋底位于外鞋底与鞋垫(鞋内底)或内鞋底之间固定在鞋内,并且构造成可减缓竖向力。然而,这些中间鞋底无法实现脚的稳定性,并且不能解决在快速行走、奔跑或跳跃时使用者的脊柱中的冲击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是设计一种旨在集成到鞋类物品中的鞋底,该鞋底实现了脚在鞋中的良好定位和良好的稳定性,以防止脚相对于鞋子的不希望有的移动,并且同时大大少了在快速行走、奔跑或跳跃以及在改变方向时的横向或旋转移动时传播到用户的脊柱的冲击波的传播。

为实现这些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减振鞋底,它能在鞋类物品的外鞋底与接合在鞋类物品中的脚的足底表面之间设置在鞋类物品中,该脚具有带有皮肤部分并且由外围边缘限制的承重隆突,该减振鞋底由鞋底上部主表面、适于朝向鞋类物品的外鞋底定向的鞋底下部主表面、以及适配成由突出超过脚的足底表面并顺循鞋类物品的内部轮廓的外围轮廓限制,减减振鞋底的主表面区域具有至少两种各自不同的刚度或硬度,其中:

-减振鞋底包括鞋底支承区和鞋底制动区,每个鞋底支承区均布置成位于脚的承重隆突下方,

-所述鞋底制动区围绕所述鞋底支承区,并且特别是包括在所述支承区与鞋底外围轮廓之间的连续条带,

-鞋底支承区基于第一材料,而鞋底制动区基于第二材料,

-第一材料具有比第二材料低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刚性),

-鞋底支承区由形成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之间的边界的制动区的相应侧面限制,

-所述第一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介于15至35肖氏a之间(包括端值),所述第二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介于20至40肖氏a之间(包括端值),其中所述相对硬度或刚度之差为至少约5肖氏a并且至多约15肖氏a,

-制动区的所述相应侧面朝向鞋底上部主表面倾斜,从而形成大体锥形的制动区表面,该制动区表面围绕位于脚的相应承重隆突下方的鞋底支承区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相应侧面布置成使得,当脚被静态地支承在鞋底上时,这些相应侧面的所有或大部分区段与脚的所述相应承重隆突的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对齐(一致,成一直线),使得脚的所述相应承重隆突沿着其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接合在所述鞋底支承区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鞋底支承区中,并且沿着其周界抵靠由所述鞋底制动区的围绕所述鞋底支承区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鞋底支承区的侧面形成的大体锥形的表面。

由于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具有以肖氏a规格表示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因此这些材料是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在压缩加载后可恢复其初始形状。

无论制动区的侧面的位置和取向如何,所选择的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值本身都消除了接合在减振鞋底上的使用者的脚的所有疼痛风险。

此外,通过将鞋底支承区的特定位置和形状以及鞋底制动区的侧面的倾斜定向相结合以使其在休止时与脚的相应承重隆突的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对齐,有效解决了本发明所针对的问题,即,同时实现了脚的稳定性和冲击波的显著减少。

事实上,如果鞋底制动区的倾斜侧面未被放置成使其在休止时与脚的相应承重隆突的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对齐,而是与脚的承重隆突保持一定距离,则这将导致对抗脚相对于鞋子的横向和前后移动的脚的外围支撑和导向的损失,以及减少冲击波的渐进式前后和横向减振的作用的损失。

类似地,如果将鞋底制动区的倾斜侧面放置成不与脚的相应承重隆突的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对齐,而是在脚的承重隆突下方,则这将导致对抗脚相对于鞋子的横向和前后移动的脚的外围支撑和导向的严重损失。

此外,如果鞋底制动区的横向区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于鞋底的上部主表面,同时被正确放置以使其在休止时与脚的相应承重隆突的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对齐,则这会导致对脚相对于鞋子的横向和前后移动的突然加剧的阻挡,从而产生一直传播到使用者的脊柱的冲击波。

冲击波的产生与支承区外围的压力升高有关。举例来说,对于一个体重为76公斤的成年人,在快速行走期间,例如通过选取第一跖骨和第二跖骨的头部来测量鞋底支承区周边的压力。当鞋底制动区的侧面垂直于鞋底的上部主表面时,压力大于或等于4500克/平方厘米。显然,在快速步行、奔跑或跳跃移动或方向改变期间,这些高瞬时压力会产生冲击波。另一方面,当鞋底制动区的侧面以约45°的倾斜角度倾斜时,压力小于或等于2500g每平方厘米,于是允许脚的少量水平移动,同时逐渐制动,这将大大减少相应的冲击波。

因此,很明显,根据本发明,实现了有效且渐进的支撑,以防止发生易于一直传播到使用者的脊柱的冲击波。

在实践中,鞋底制动区的所述侧面与鞋底上部主表面之间的倾斜角度可以在15°至60°之间(包括端值)。当所述侧面与鞋底上部主表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约45°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周边支撑和减振的效果还取决于减振鞋底的厚度,以及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值。为此,优选的是,减振鞋底的变形与使用者的脚在快速行走、奔跑或跳跃时以及方向改变时施加的压力相适应,即,当脚施加最大压力时,该变形保持不完整。鉴于在以脚跟在前的方式快速行走和奔跑期间,脚后跟区中的最大压力高于内部区域中,因此有利的是减振鞋底的厚度沿着其长度变化,其中减振鞋底的后部区域至的厚度较大,而前部区域中的厚度较小。

根据在减振和支撑效果方面寻求的精度,可以在人脚中区分更多或更少数量的承重隆突,每个隆突由皮肤包络线所覆盖中的骨隆突限定,并且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减振鞋底中限定了更多或更少数量的鞋底支承区。

然而,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简化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该简化包括在人脚中考虑由脚的趾骨形成的脚的前承重隆突以及由脚的跖骨头部、跟骨的前外侧部分、骰骨、脚的第五跖骨和脚后跟形成的脚的主承重隆突。在这些条件下,可以有利地提供根据本发明的减振鞋底,其包括:

-第一材料的鞋底前支承区,其被适配和布置成在使用鞋底时位于由脚的趾骨形成的脚的前部承重隆起下方,

-第一材料的鞋底主支承区,其被适配和布置成在使用鞋底时位于脚的主承重隆突下方,并且包括设置成位于脚的跖骨头部下方的远侧支承部、设置成位于脚的第五跖骨下方、骰骨下方和跟骨的前外侧部分下方的外支承部、以及设置成位于脚后跟下方的后支承部,

-前支承区通过第二材料的中间横向制动区与由主支承区形成的组件分开。

这优化了由围绕支承区的鞋底制动区的侧面产生的支撑效果。

在第一应用中,减振鞋底可以构成在外鞋底与内鞋底之间固定在鞋类物品中的中间鞋底,或者可以构成内鞋底。

在第二应用中,减振鞋底可以构成可拆换式内鞋底,该内鞋底的上部主表面适于与脚的足底表面接触,该内鞋底的下部主表面适于与鞋类物品的内鞋底接触,并且其外围轮廓适于接合在鞋类物品的内部轮廓中。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的脚相对于鞋类物品的良好周外围支撑使得当将可拆换式内鞋底在鞋类物品的内鞋底与脚的足底表面之间设置在鞋类物品中时,其本身在纵向和横向上被良好地支承在鞋类物品中。为了良好地固定可拆换式内鞋底,可拆换式内鞋底的上部主表面可以有利地大体上是平面的,并且可拆换式内鞋底沿着其周界有利地包括大体上朝向鞋底的下部主表面倾斜的外围刻面(小平面,多面体的面)。在实践中,外围刻面可以有利地以20-70°的平均倾斜度倾斜。

考虑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必定具有一定的孔隙率以具有令人满意的弹性变形能力,所述孔隙率导致微生物剂渗透到所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内部的可能性,出于卫生的原因,建议可拆换式内鞋底在其上部主面上具有清洁涂层。

在实践中,在所有设想的应用中,根据本发明的减振鞋底可以由构成鞋底支承区的第一弹性体材料和构成鞋底制动区的第二弹性体材料的利用胶粘的清洁上部涂层胶粘在一起或以其它方式紧固在一起的组件构成。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鞋类物品,其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文定义的减振鞋底。在实践中,这种鞋类物品可以包括这种固定的减振中间鞋底、这种可拆换式减振内鞋底、或这种固定的减振中间鞋底和这种可拆换式减振内鞋底两者。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减振鞋底的使用,该减振鞋底在鞋类物品的外鞋底与接合在鞋类物品中并且具有带有皮肤部分且由外围边缘限制的承重隆突的脚的足底表面之间设置在鞋类物品中,该减振鞋底由鞋底上部主表面、适于朝向鞋类物品的外鞋底定向的鞋底下部主表面和适配成突出超过脚的足底表面并顺循鞋类物品的内部轮廓的外围轮廓限制,减振鞋底的主表面区域具有至少两个相应不同的刚度或硬度,其中:

-减振鞋底包括鞋底支承区和鞋底制动区,每个鞋底支承区均设置成位于脚的相应承重隆突下方,

-所述鞋底制动区围绕所述鞋底支承区,并且特别是包括在支承区与鞋底外围轮廓之间的连续条带,

-鞋底支承区基于第一材料,而鞋底制动区基于第二材料,

-第一材料具有比第二材料小的相对硬度或刚度,

-鞋底支承区由鞋底制动区的形成第一材料域第二材料之间的边界的相应侧面限制,

-所述第一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介于15至35肖氏a之间(包括端值),所述第二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介于20至40肖氏a之间(包括端值),其中所述相对刚度或硬度之间的差值为至少约5肖氏a并且至多约15肖氏a,

-制动区的所述相应侧面朝向鞋底上部主表面倾斜,从而形成围绕至少一个鞋底支承区的大体锥形的制动区表面,

-相应的侧面布置成使得,当脚静态地支承在鞋底上时,相应侧面的所有或大部分区段与脚的所述相应承重隆突的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对齐,使得脚的所述相应承重隆突沿着其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接合在所述至少一个鞋底支承区中,并沿着其周界抵靠由鞋底制动区的围绕所述至少一个鞋底支承区的侧面形成的大体锥形的表面。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参考附图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显现,在附图中:

-图1以俯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右脚可拆换式内鞋底,其上叠加有构成脚的承重隆突的脚的骨骼部分;

-图2是移除了清洁涂层的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鞋底上部主表面的俯视图,同时示出了鞋底支承区和鞋底制动区的布置;

-图3是在横截面平面i-i上看到的图2的鞋底的后截面图;

-图4是在横截面平面ii-ii上看到的图2的鞋底的纵向截面侧视图;以及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鞋底的下表面上的支承区的轮廓。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可拆换式内鞋底由上部主表面1、下部主表面2和外围轮廓3限制。

下部主表面2适于与鞋类物品的内鞋底接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它可以适于适应这样的鞋类物品,该鞋类物品的支承表面在纵向方向上是平面的或波纹状的,以顺循脚的通常大体解剖学曲率,并且其支承表面在横向方向上大体是平面的或凹的。外围轮廓3被适配为接合在鞋类物品的内部轮廓中,并且为此在从上方看去时具有已知的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外围轮廓的通常曲率。

在休止时,上部主表面1具有用于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常见平面整体形状,但该形状可以变化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特别是适于使用者的足弓。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厚度沿着纵向平面ii-ii(图2)略微变化,并且还根据所述纵向平面的横向位置而变化。该厚度在位于脚后跟下方的后部区域较大(h2),而在前端区域中较小(h1)。在这种情况下,在后部区域中获得增强的减振效果。

在附图所示的实际实施例中,涉及欧洲尺码为43的可拆换式内鞋底,在图2中认为该鞋底的纵向平面ii-ii垂直于该鞋底的整体平面并且穿过旨在位于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缝隙下方的鞋底区。在图4所示的纵向截面侧视图中,也就是说在图2所示的平面ii-ii上,运动用的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前端处的厚度h1可以为约4-9mm,而其后端厚度h2可为约5-11mm,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厚度例如沿着其长度在前端处的较小厚度h1与后端处的较大厚度h2之间例如连续地或者至少无突然间断地变化。

对于城镇用的可拆换式内鞋底,可选择稍小的厚度,例如前端处的厚度h1为3-6mm,而后端的处厚度h2为4-8mm。

所述厚度是作为说明性示例给出的,并且可以根据要实现的减振和要配合的鞋子而变化。因此,可选择更大的厚度以增大减振特性,反之亦然。

如图1所示,欧洲尺码为43的可拆换式内鞋底的长度l1为30cm。它的宽度根据所涉及的横向平面变化:横向平面i-i中的最大宽度l2为约10cm,并且朝前和朝后逐渐减小。

在图1至4所示的实施例中,可拆换式内鞋底包括其上固定有清洁涂层4的基部结构5。清洁涂层4例如可以是用于运动用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厚度为0.5-1mm的alcantara织物,或者用于城镇用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厚度为0.5-0.8mm的皮革。根据另一示例,可以提供的清洁涂层4由其自身优选覆盖有舒适织物4a的上部膜4b的叠层组成,所述舒适织物构成上表面1并且适于与脚的皮肤接触。上部膜4b可以有利地由抗菌材料制成。因此,可以为基部结构5选择不同的材料,所述材料适合于所期望的效果,并且不需要具有与脚接触的兼容性。

本发明的可拆换式内鞋底旨在以特定方式与脚300(图3、4)配合,以实现在快速行走、奔跑、旋转、跳跃或改变方向的移动期间有效地缓冲对脚300的冲击、脚300在鞋子中的稳定性以及减少冲击波的功能。

为此,该可拆换式内鞋底基本上与脚的承重隆突配合,其骨架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已经在俯视图中表示了脚的骨骼20的水平投影。可以看到趾骨21、22、23、24和25,跖骨头部26、27、28、29和30,包括构成脚跟的后部部分31a和前外侧部分31b的跟骨31,骰骨32的外部部分,最后是第五跖骨33。

由未在图中示出的相应皮肤部分覆盖的趾骨21-25构成了脚的前部承重隆突100。脚的主要承重隆突200由跖骨头部26-30、第五跖骨33、骰骨32、跟骨31的前外侧部分31b和跟骨31的后部部分31a或脚跟形成,这些骨骼元件均由其各自的皮肤部分覆盖。

脚的前承重隆突100由前外围边缘限制,所述前外围边缘由指骨21-25的皮肤部分的外周边缘限定。同样,脚的主承重隆突200由主外围边缘限定,所述主外围边缘由形成所述承重隆突200的骨骼元件26-33的皮肤部分的外周边缘限定。

同时考虑图1和2,在上部主表面1上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可拆换式内鞋底包括相异的(有区别的)区域,这些区域具有相异的机械性能。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可拆换式内鞋底包括基于第一材料的鞋底支承区和基于第二材料的鞋底制动区。

鞋底支承区包括前鞋底支承区6和鞋底主支承区7,所述前鞋底支承区旨在被置于由使用者的脚的趾骨21-25构成的前承重隆突100的下方,所述鞋底主支承区旨在被置于脚的主承重隆突200的下方,并且包括设置成位于脚的跖骨头部26、27、28、29和30下方的远侧支承部7a、设置成位于第五跖骨33的下方、骰骨32的下方和跟骨31的前外侧部分31b下方的外部支承部7b、以及设置成位于脚跟或跟骨31的后部部分31a下方的后支承部7c。

鞋底制动区占据所有未被鞋底支承区6和7占据的鞋底表面,并且由第二材料构成。在这些制动区中,可以尤其看到构成可拆换式内鞋底的整个周边的外围边界10、足底区域11和将前鞋底支承区6与主鞋底支承区7分开的中间横向区12。

鞋底支承区6、7中的每个都由连续的轮廓界定,该轮廓由相应的制动区侧面构成,该制动区侧面形成构成鞋底支承区6或7的第一材料与围绕所述鞋底支承区6和7并由第二材料构成的鞋底制动区10、11或12之间的边界。

所述相应的侧面在图3和4中可见。

因此,在图3中,鞋底主支承区7的远侧支承部7a在左侧和右侧由制动区外围边界10的侧面70界定。

根据本发明,朝鞋底的中心定向的所述侧面70以倾斜角度a向鞋底上部主表面1倾斜。图中,倾斜角度a是恒定的并且约为45°。在实践中,通过提供介于15°和60°之间(包括这两个值)的倾斜角度a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在图4中,在纵向平面ii-ii上的截面中,鞋底前支承区6以相似的方式在前部和后部分别由制动区10和12的后侧面60和前侧面61界定,所述后侧面和前侧面朝前支承区的中心定向并且也以相同的倾斜角度a朝向鞋底上部主表面1倾斜。鞋底前支承区6在左侧和右侧也由制动区外围边界10的侧面70以与图3中对鞋底主支承区7所示类似的方式界定。同样,远侧支承部7a在前部由中间制动区12的后侧面71并且在后部由制动足底区11的前侧面72界定,而鞋底主支承区7的后支承部7c在前部由制动足底区11的后侧面73并且在后部由制动区外围边界10的前侧面74界定,其中取向和倾斜度在图4中示出。

由于侧面60、61、70、71、72、73和74的取向和倾斜度,在图2的俯视图中,相应的鞋底支承区6或7的水平尺寸在鞋底上部主表面1附近比在鞋底下部主表面2附近大。因此,在图1和2中,以实线示出了在鞋底上部主表面1附近的各鞋底支承区6和7的轮廓,并以虚线示出了在鞋底下部主表面2附近的相同鞋底支承区6和7的轮廓。

更具体地考虑图4,示出了当将根据本发明的可拆换式内鞋底在脚300的足底表面与鞋类物品的内鞋底之间用于鞋类物品中时鞋底支承区6和7与脚300的承重隆突100和200的相对位置。在静态支承的情况下,也就是当使用者被支承在可拆换式内鞋底上处于站立不动的位置时,脚300的前部承重隆突100支承在鞋底前支承区6上,而脚300的主承重隆突200支承在鞋底主支承区7上。在该静态位置,鞋底制动区10、12的侧面60、61(图4)和70(图3)的至少一些区段与脚的前承重隆突100的外围边缘对齐。换句话说,脚300的前部承重隆突100沿着其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接合在鞋底前支承区6中,并且沿着其周界支承在由围绕鞋底前支承区6的、鞋底制动区10和12的倾斜侧面60、61和70形成的大体锥形的表面上。同样,鞋底制动区侧面70、71、72、73、74的至少一些区段与脚300的主承重隆突200的外围边缘对齐。换句话说,脚300的主承重隆突100沿着其皮肤部分的外围边缘接合在鞋底主支承区7中,并且沿着其周界支承在由围绕后支承区7的、鞋底制动区10、11、12的倾斜侧面70、71、72、73、74形成的大体锥形的表面上。

请注意,脚300的承重隆突100、200由被皮肤层覆盖的内部骨骼部分形成。在动态运动期间,脚将横向和/或前后方向的力施加到可拆换式内鞋底上,并且脚300趋于根据所述力朝向一侧或另一侧或朝向前方或后方水平移动。然而,根据本发明,这些移动被逐渐地制动并且受到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减振作用的限制,结果,仅脚300的承重隆突100和200的皮肤部分能从相应的鞋底支承区6或7略微显露。图4中用阴影示出了脚300的承重隆突100和200的皮肤区域的可能的前后运动80、81、82、83、84和85,并且移动的最大值约为10至12mm。

结果,在动态运动期间,脚300的承重隆突100和200的骨骼部分永久保持与相应的鞋底支承区6或7对齐。

为了获得该效果,选择具有不同的相对硬度或刚度的第一和第二可弹性变形的材料,第一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小于第二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在实践中,第一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可以在约15至35肖氏a之间(包括这两个值),而第二材料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可以在约20至40肖氏a之间(包括这两个值),有利地相对硬度或刚度差至少为约5肖氏a并且至多为约15肖氏a.

在脚300在可拆换式内鞋底上的竖直压力下,具有较低相对硬度或刚度的鞋底支承区—在所示实施例中为鞋底前支承区6和鞋底主支承区7—接纳脚300的相应承重隆突100和200,并因此承受来自脚300的最大机械力。它们在脚的竖直压力的作用下弹性变形。由于它们的相对硬度或刚度较低的事实,鞋底前支承区6和鞋底主支承区7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增加,从而有利于脚300在这些区域中的一定局部压入。在将脚静态地支承在鞋底上期间,其结果则是脚300的承重隆突100和200接合在相应的支承区6和7中,并且它们的周界抵靠由鞋底的制动区10、12和11的倾斜侧面60、61、70、71、72、73和74形成的大体锥形的表面。

在脚300例如在使用者改变方向时对可拆换式内鞋底施加水平压力时,由于侧面60、61、70、71、72、73和74朝向鞋底的中心定向并以倾斜角度a向鞋底的上部主表面1倾斜,并且由于所述侧面布置成使得它们沿着外围分布的大部分区段与脚300的相应承重隆突100、200的皮肤部分外围边缘对齐,因此围绕鞋底支承区6和7的相对硬度或刚度较大的鞋底制动区10、11和12逐渐制动脚300相对于可拆换式内鞋底的水平运动,这产生了逐渐的外围减振、脚300在鞋子中的稳定性的效果并且显著减少了易于传播到使用者的脊柱中的冲击波。

在实践中,较低相对硬度或刚度的支承区6和7可以利用如图1和2所示的曲线轮廓确定。在本例中,前支承区6由如图所示的五个卵形区域的组合组成,每个区域对应于被它们各自的皮肤部分覆盖的指骨21-25之一。同样,主支承区7的远侧部分7a由前边缘70a、两个纵向侧边缘70b和70c以及占据略小于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内部一半宽度的横向后边缘70d限制,所述前边缘具有五个圆弧,每个圆弧分别对应于被各自的皮肤部分覆盖的脚的跖骨头部26-30之一。主支承区7的后支承部7c为卵形或圆形,与使用者的脚后跟的形状匹配。主支承区7的外部支承部7b的宽度从其与后支承部7c的连接处直至其与远侧部分7a的连接处逐渐减小。

举例来说,对于欧洲尺码为43的可拆换式内鞋底,可以选择如图2所示的轮廓布置,其尺寸可以通过图中所示的值得注意的点之间的以下距离来限定:nc=2.2cm,cd=3.1cm,de=1.8cm,ef=5.4cm,fg=10.5cm,gh=6.0cm,hj=1.4cm,kl=9.3cm,km=3-5mm。

再举一个例子,在图5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对于尺码为42的减振鞋底,沿着鞋底的下表面2:

-前支承区6外接在由矢量ab(2.6cm,240°)、bc(2.6cm,180°)、cd(0.9cm,120°)、de(1.9cm,50°)、ef(6.3cm,120°)、fg(2.5cm,0°)、gh(5cm,310°)、hi(1.6cm,270°)、ia(0.8cm,0°)限定的多边形中;

-形成主支承区7的组件外接在由以下矢量限定的多边形中:jk(2.2cm,270°)、kl(4.6cm,180°)、lm(2.2cm,90°)、mn(1.1cm,0°)、no(3.7cm,105°)、op(4.8cm,195°)、pq(7.7cm,215°)、qr(3.7cm,160°)、rs(3.2cm,90°)、st(1.8cm,35°)、tu(14.8cm,10°)、uv(4.3cm,305°)、vj(1.7cm,270°)。

如在制鞋行业中常见的那样,同义地确定其它尺码。

清洁涂层4足够薄且具有柔性,不会影响具有不同相对硬度区的基础结构5的有效性。

为了确保可拆换式内鞋底本身在鞋类物品中的良好稳定性,鞋底上部主表面1可以有利地大体上是平面的,并且可拆换式内鞋底可以在其周界3处包括大体上以20-70°的平均倾斜度b朝向鞋底下部主表面2倾斜的外围刻面14。

一个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完全由第二弹性体材料制成的鞋底,该第二弹性体材料的硬度等于较高的相对硬度或刚度,切出设置成构成鞋底支承区的区域,粘在以此方式切出相对硬度或刚度较低的第一弹性体材料片的区域中,然后粘在清洁涂层4上。

作为构成鞋底主体的材料,可以使用适当密度的闭孔泡沫弹性体,以产生所需的相对硬度或刚度。使用醋酸乙烯酯(eva)泡沫作为形成制动区10、11和12的第二材料,而形成支承区6、7的第一材料由聚氨酯泡沫制成,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在以上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中,减振鞋底是可拆换式内鞋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减振鞋底构成中间鞋底,该中间鞋底在鞋类物品的外鞋底和鞋垫或内鞋底之间固定在鞋类物品中。

在这种情况下,减振鞋底的结构也如图1至4所示,唯一的差别在于减振鞋底在鞋中的中间位置,并且其厚度可能大于可拆换式内鞋底的厚度。

在实践中,可以设想结合有如上所述的固定式中间鞋底的鞋类物品,或结合有如上所述的可拆换式内鞋底的鞋类物品,或甚至结合有这种固定式中间鞋底和这种可拆换式内鞋底两者、从而将它们各自的脚稳定效果组合的鞋类物品。

本发明不限于已经明确描述的实施例,包括在附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型及其概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