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732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产品和药物新剂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该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它可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部份或全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艾滋病的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传染病。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消化道传染病,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种,以乙肝患者最多,后期可转变成肝硬化和肝癌,也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传染病。
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治疗,当前世界各国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现代研究已证实,艾滋病毒HIV进入机体后,主要侵犯淋巴系统的辅助T淋巴细胞(CD4细胞)和吞噬细胞,并在这些靶细胞内快速复制、增殖,所以抗艾药物应以潜伏在靶细胞内的艾滋病毒为主要杀伤目标,但目前的抗艾药物大都存在对靶细胞选择性差的缺陷,无论是口服给药或是注射给药,药物都是以分子状态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这就决定了抗艾药物在全身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从而造成对非治疗组织和细胞产生极大的损害,而对潜伏在靶细胞内的艾滋病毒的杀伤力就相对显得软弱无力,这种致命缺陷导致了艾滋病毒在靶细胞内的长期存活性、多变性和抗药性,使治疗失败和病情复发。
对乙肝的治疗目前仍以干扰素、中药等为主,但这些药物同样存在靶向性差的缺陷,用药时间长、毒性大、治疗指数低,效果不满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靶向性强、对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杀伤力大、对人体毒性小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1、非免疫结构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以中药血竭为载体材料,或血竭与其它医用生物材料的混合物为载体,以抗艾滋病药物和抗乙肝药物为芯核,载体包埋芯核构成非免疫结构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本纳米药物里微球状,微球的平均粒径小于200纳米,微球的结构形式有贮存式和基体式二种。
2、免疫结构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以非免疫结构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为芯核,在芯核外层包被CD4或HBs-Ab抗体构成免疫结构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微球的平均粒径小于200纳米,微球的结构形式也有免疫结构贮存式和免疫结构基体式二种。
3、纯药物结构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直接以平均粒径小于200纳米的抗艾滋病药物和抗乙肝药物微球作为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不含有载体材料和抗体,微球的结构形式为内外一致的均匀实体。
4、在混合载体材料中血竭与其它医用生物材料的重量比为100∶1~35,其它医用生物材料选用高纯单体氰基丙烯酸酯(甲酯、乙酯、异丁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LA∶GA=50∶50)、壳聚糖、聚乙烯醇、胶原蛋白、纤维素衍生物、聚已内酯-乳酸共聚物等。
5、作为芯核的抗艾滋病药物或抗乙肝药物主要选用中药天花粉蛋白,也可以选用AZT、DDI、DDC、d4t、3TC、NVP、DLV、LVD、IDV、NFV、RTV、SAQ、干扰素、阿霉素、丝裂霉素、生物毒素、细胞毒素等。
本实用新型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的冻干粉剂可构成多种类型的注射剂,纳米药物微球的水性或非水性胶体溶液可构成多种类型的注射液和口服液,纳米药物微球与辅料混合可构成多种类型的纳米级药物片剂、胶囊剂、贴剂、膜剂、喷剂、栓剂等。
中药天花粉蛋白GLQ,在体外可选择性(即靶向性)杀伤被艾滋病毒感染的T细胞和吞噬细胞,而对正常的T细胞则有保护作用,即天花粉蛋白对靶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有一种特殊的识别力及亲和力,所以中药天花粉蛋白GLQ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艾滋病及乙肝的良药。但普通分子态的GLQ在体内同样存在选择性差的缺陷,用量少时疗效难以评价,用量大时,会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害,所以临床上仅把GLQ用于引产。若把天花粉蛋白GLQ制成纳米药物,则GLQ的性能就会产生革命性的突破。
HIV感染靶细胞之后,会在靶细胞的表面遗留下较明显的标志物—病毒蛋白,与正常细胞有所区别。CD4+T细胞识别由13~17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肽,只表达TCR-αβ,不表达TCR-γδ。CD4分子膜抗原为单链跨膜糖蛋白,易与艾滋病毒HIV的表面包膜蛋白gp120高度亲和。而中药天花粉蛋白GLQ与靶细胞表面遗留下的病毒蛋白可能有选择性的结合力,故可选择性杀伤被病毒感染的CD4+T靶细胞。
中药天花粉蛋白GLQ是一种有毒性的蛋白质,对病毒有强大的杀伤力。而蛋白质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分子量越大,在体内降解越慢,免疫原性就越强。由于纳米中药天花粉蛋白GLQ比分子状态的中药天花粉蛋白GLQ结构复杂、质量大、降解速度慢,所以纳米GLQ比分子GLQ的免疫原性要强得多。
本实用新型的免疫结构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可通过注射给药,非免疫结构的既可通过注射给药,也可通过口服给药,口服后纳米微球可在肠道内可通过粘膜由小肠绒毛的尖部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根据纳米粒子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后首先易被吞噬细胞(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胶质细胞等)选择性吞噬的特性和天花粉蛋白GLQ能选择性杀伤被病毒感染的T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特性,从而使纳米GLQ在靶细胞内或靶细胞周围滞留,在纳米GLQ的缓释过程中,GLQ以长时间高浓度对病毒以直接的杀伤力,即强大的首过效应,此首过效应对潜伏在靶细胞内的病毒是个致命的打击,首过效应之后的剩余药力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会有一过性毒性,而对其它系统中的病毒仍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力。因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一起多紧密聚集在肝、脾、淋巴结、骨髓、胸腺等组织器官内,所以天花粉蛋白GLQ对靶细胞的杀伤力非常直接和强大。
由于纳米药物最终会导向肝脏,所以纳米天花粉蛋白GLQ对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乙肝、丙肝也很特效。


图1、图2、图3、图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为贮存式,图2为基体式,图3为免疫结构贮存式,图4为免疫结构基体式,图5为均匀实体式;图中1为芯核,2为载体,3为抗体。
权利要求1.一种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本纳米药物的形状为微球型,微球的平均粒径小于200纳米,其芯核为抗艾滋病及抗乙肝药物,其载体为血竭或血竭与其它医用生物材料的混合物,本纳米药物的结构形式有贮存式、基体式和均匀实体式三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贮存式免疫结构的纳米药物从内到外由芯核(1)、载体层(2)和抗体层(3)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其特征在于基体式免疫结构的纳米药物的芯核(1)分散包埋在载体(2)中,外层为抗体层(3)。
专利摘要一种靶向抗艾滋病及乙肝的纳米药物,有非免疫结构、免疫结构及纯药物结构三种类型,纳米药物微球的平均粒径小于200纳米。其中具有免疫结构和纯天花粉蛋白GLQ的纳米药物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中,可选择性导向靶细胞,并在靶细胞内或靶细胞周围滞留,对病毒以强大的杀伤力,是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及病毒性肝炎的新型药物。
文档编号A61P1/16GK2593786SQ0225244
公开日2003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9日
发明者王平康, 王瑞 申请人:王平康, 王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