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235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涉及视像分离检测领域。解决了现有双眼视像分离检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屏幕、横向滑道、纵向滑道、轨迹球和检测台,所述计算机的图像信号输出端与投影仪的图像信号输入端连接,投影仪向屏幕投射图像,检测台固定在屏幕的正前方,屏幕通过在横向滑道上滑动改变屏幕与检测台之间的距离,通过在纵向滑道上滑动改变屏幕与检测台的水平视线,检测台上固定有头部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患者头部,轨迹球的轨迹信号输出端与计算机的轨迹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轨迹球在屏幕上生成轨迹点。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视像分离检测。
【专利说明】
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视像分离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双眼视像分离指双眼看一物体时产生两个影像,即常说的视物重影,临床上也称为复视。由于眼外肌作用力丧失或减弱,当两眼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使物体的影像不能同时落于两眼视网膜黄斑区的对应点上,使人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这种症状多是由于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外伤、动脉瘤、感染等原因损害眼运动神经导致眼肌麻痹,为继发症状。患者常常不能分辨重影中的实像和虚像,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不便。
[0003]目前关于该病症的检测方法很多,但是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检测方法却很少,其中:
[0004]I首都医科大学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自动化检测功能的HESS检测。该检测将绿光斑手电筒与二维增量式角度编码器相联,将角度信号送入μΗ)78Ρ014单片机,调用浮点库进行计算,把被检测者投射在HESS屏上各个光斑的位置进行精确地自动记录、并打印。该检测电路图设计复杂,检测结果受电路的影响较大。
[0005]2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同仁医院实用新型的应用微机图像技术实现眼科HESS屏自动测量,该方法用摄像头摄取光斑位置输入微机,用空间图像几何崎变核正算法精确地打印出测量结果。该方法结构复杂,技术路线落后,实施过程仍然需要人工干预。
[0006]3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视光学和视觉科学的Thompson设计的自动HESS屏检测,其构成是利用HESS屏原理结合计算机操作,检测屏幕为计算机显示器,检测距离为25cm,其不足是测试屏幕小,检测距离短,检测范围不足、检测结果不精确。
[0007]4埃及开罗大学的Ahmed Awadein设计的电子Lancaster红绿屏检测,该方法将手工Lancaster屏检测方法结合计算机语言设计程序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其不足之处是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头部缺少固定,检测结果存在偏差。
[0008]52013年3月,我们的技术人员郭保腾发表毕业论文《眼肌麻痹复视检测设备及诊断决策支持研究》公开了相关的部分研究内容和我们早期取得的成果,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该成果还存在诸多缺陷,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前期的成果上,又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
[0009]6现有Hess氏屏检测结果判读方法是将检测所得轨迹各点连线形成记录图形;将记录图形面积与原Hess氏屏上9点田字图形面积进行比较。面积变小说明存在眼肌麻痹,健眼图形变大。尽管记录图形的形状与麻痹肌作用存在某种关联,但记录图形并不直观反映眼外肌的作用情况,在进行面积比较时也不能反映视像分离的方向与程度,给检查和判读检测结果造成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双眼视像分离检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
[0011]—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屏幕、横向滑道、纵向滑道、轨迹球和检测台,所述计算机的图像信号输出端与投影仪的图像信号输入端连接,投影仪向屏幕投射图像,检测台固定在屏幕的正前方,屏幕通过在横向滑道上滑动改变屏幕与检测台之间的距离,通过在纵向滑道上滑动改变屏幕与检测台的水平视线,检测台上固定有头部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患者头部,轨迹球的轨迹信号输出端与计算机的轨迹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轨迹球在屏幕上生成轨迹点。
[00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各种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采用人机互动模式,计算机经投射装置将检测视标显示于投影幕布,患者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自行操作轨迹球完成整个检测过程,患者客观记录所见实像与虚像的真实位置,相较于原有的医生按照患者的描述粗略估算并记录检测结果的检测方式,在操作的简便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本实用新型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自动调节检测距离,设计制造了悬吊式屏幕传送装置,包括横向和纵向滑道,实现了检测距离依据患者病情差异自动调节,替代了原有的人工搬动检测装置的粗笨方法,操作更为方便,检测更为精准。
【附图说明】
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附图
[0013]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检测图像显/」、/」、意图;
[0015]图3为坐标数值显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具体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包括计算机1、投影仪2、屏幕4、横向滑道3、纵向滑道8、轨迹球6和检测台5,所述计算机I的图像信号输出端与投影仪2的图像信号输入端连接,投影仪2向屏幕4投射图像,检测台5固定在屏幕4的正前方,屏幕4通过在横向滑道3上滑动改变屏幕4与检测台5之间的距离,通过在纵向滑道8上滑动改变屏幕4与检测台5的水平视线,检测台5上固定有头部固定装置7,用于固定患者头部,轨迹球6的轨迹信号输出端与计算机I的轨迹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轨迹球6在屏幕4上生成轨迹点。
[0017]本实用新型采用眼科专用验光颂托固定于检测台5面上,该装置起到固定和调整视线高度的作用,为增加稳定性和舒适感,颂托两侧加有弹性材料用于头后部贴合,保证检测时头部固定避免检测过程中因头部转动而引起的误差,提高检测精准度。此外,眼科专用验光颂托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150寸屏幕4能够实现记录患眼红图发散图像所需要的范围。轨道悬吊式屏幕4传送装置,依据检测需要,自动调整检测屏幕4与患者间的检测距离,满足临床检查对不同病情的检测需求。检测结束后检测屏幕4可以自动收起至天棚顶部,相较于现有方法占地小,节省空间,同时避免因患者移动调试距离带来检测误差。
[0018]【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的区别在于,所述头部固定装置7包括底座、升降杆和支架,所述支架通过升降杆与底座固定连接,支架用于支撑和固定头部,支架的内侧设有海绵。
[0019]【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所述的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架为U型结构。
[0020]本装置的使用过程为:检测者登录检测程序,输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测日期、病历号、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输入检测角度和距离,检测屏幕4滑动调整相应检测距离。暗室中患者坐于检测台5前,佩戴红左眼蓝右眼眼镜,下颂置于颂托上,调整颂托高度保证患者视线同屏幕4中心点等高,颂托两侧的弹力纺织物于患者头后部贴合固定。进入检测模式,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拨动轨迹球6,屏幕4上出现相应运动轨迹的蓝色光圈,移动蓝色光圈套在屏幕4左上方的红色实心圆形视标上,点击轨迹球6上“确认”键,左上方红色视标消失,正上方出现红色视标,同样移动蓝色光圈套于红色视标上确认,此后右上、水平向左、正前、水平向右、左下、正下、右下方共9个检测点在完成上述操作后轨迹光圈与圆形视标颜色对调,并按上述规律操作。9点检测结束后,软件系统自动对换红蓝视标颜色,重复上述9点检测后,结束检测。查看检测结果,点击“保存”,检测数据和图像以相应格式文件存储到个人档案,单击打印可输出纸质检测结果,关闭检测程序完成检测。
[0021]本实用新型选用检测距离I米,眼球转动20°标准点进行检测。被检测者固定头位后保证视线与屏幕4中心点对齐,佩戴红蓝眼镜,各检测点依次出现,被检测者通过移动轨迹球6将蓝色环行光标套在红色实心标准点外,点击轨迹球6确认键,如图2所示,当9个标准点的检测结束后,轨迹点光标与标准点颜色互换重复相同步骤完成检测。软件自动记录并存储检测图谱和9个标准点的水平与垂直角度偏移值,并且生成数据库,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可以数字和图形二种形式输出检测结果。
[0022]该检测装置可应用于临床与科研工作中,实现了客观、准确、量化、方便、快速的检测与判读结果,减少了人工因素的干扰,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实现检测可重复性,保证检测工作的可追溯性。
【主权项】
1.一种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计算机(I)、投影仪(2)、屏幕(4)、横向滑道(3)、纵向滑道(8)、轨迹球(6)和检测台(5),所述计算机(I)的图像信号输出端与投影仪(2)的图像信号输入端连接,投影仪(2)向屏幕(4)投射图像,检测台(5)固定在屏幕(4)的正前方,屏幕(4)通过在横向滑道(3)上滑动改变屏幕(4)与检测台(5)之间的距离,通过在纵向滑道(8)上滑动改变屏幕(4)与检测台(5)的水平视线,检测台(5)上固定有头部固定装置(7),用于固定患者头部,轨迹球(6)的轨迹信号输出端与计算机(I)的轨迹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轨迹球(6)在屏幕(4)上生成轨迹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固定装置(7)包括底座、升降杆和支架,所述支架通过升降杆与底座固定连接,支架用于支撑和固定头部,支架的内侧设有海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眼视像分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U型结构。
【文档编号】A61B3/08GK205697698SQ201620212914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8日
【发明人】周凌云
【申请人】周凌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