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20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天然药用原料成分作为有效药物成分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清热解毒的中药品种甚多,多数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抗炎作用,常用中药材有金银花、黄芩、连翘、鱼腥草、柴胡等,常用中成药制剂有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成的双黄连冲剂和口服液,以金银花提取物和黄芩提取物制成的银黄含片、颗粒,以及板兰根颗粒、银翘片等,临床上都有较好的疗效且广泛为应用。
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异绿原酸、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绿原酸含量最高约4%。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的结构如式(I)所示,是苯丙烯酰奎宁酸酯类化合物中最重要的天然产物之一,半水合物为针状结晶,110℃变为无水化合物,熔点208℃。绿原酸主要存在于金银花中,是其最主要的药效成分之一。公开号为CN03129007的中国专利文献曾报道绿原酸还可用于预防、治疗SARS病毒引起的疾病。
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水溶性黄芩苷、汉黄芩苷和脂溶性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作为黄芩苷元的黄芩素的作用比黄芩苷强(胡世林等《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1)728)。黄芩素(Baicalein)结构如式(II)所示,为黄色针状结晶,熔点为268℃~272℃(甲醇)。试验表明,黄芩苷和黄芩素对豚鼠与小鼠的被动性全身性变态反应以及豚鼠被动性皮肤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并以黄芩素为强;离体豚鼠肠实验表明,黄芩素有一定的抗组织胺与抗乙酰胆碱作用,而黄芩苷则无;对化合物48/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黄芩素的IC50为52.1um,黄芩苷的IC50为>200um,这些试验数据均说明黄芩素的作用强于黄芩苷。此外,黄芩苷口服吸收率很低,仅约4-5%(赵玉男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9)59),一般来说苷元的生物利用度高于苷。而在公开号CN1506078和CN1424084等中国专利文献中报道的则分别都是以黄芩苷作为有效成分,用于制备如银黄分散片和注射用银黄粉针等药物。
连翘主要有效成分为咖啡酰糖苷、木脂素及其苷类等,如连翘酯苷、连翘苷等。其提取物常采用水煮醇沉法提取,或经大孔吸附树脂等技术进一步精制、纯化得到。已有文献证实连翘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抗炎作用。
按传统工艺以药材或粗提物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药品,受提取工艺所限有效成分提取效率低或不完全,不仅导致药物制剂的体积和用量大,还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并造成对药用原料的浪费。此外,由于药材质量不稳定易引起药物质量不稳定,使得药物质量可控性不高。在国家法定标准中已收载的双黄连制剂和银黄制剂也均采用水煎提取,同样无法克服上述的缺点。例如,对黄芩的水煎方式提取,有效药物成分提取不完全,得到的主要是水溶性的黄芩苷、汉黄芩苷等苷类成分,几乎不能或很少能提出脂溶性药效更强的黄芩素等苷元类成分;此外,水煎得到的黄芩苷的口服吸收率很低(约4-5%),也是影响药物疗效发挥的因素。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将提供一种以天然药用原料成分作为有效药物成分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使其有效成分清楚、含量高,质量可控,服用量小,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更理想的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抗炎效果。本发明进一步还将提出以该药物组合物制成的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抗炎功效作用的口服型、注射型等制剂形式的药物。
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是由重量比为1/0.5~1/5的绿原酸/黄芩素作为有效药物成分,与药物中可以接受的辅助添加成分组成。试验结果显示,在所说该药效药用成分中,尤以绿原酸与黄芩素的重量比为1/1~1/2的范围为更好。
作为有效药物成分的绿原酸除可以通过全化学合成的方式或是由其它相关化合物经化学改造和/或修饰的途径得到外,也可以采用由该成分含量较高的金银花、杜仲叶等天然药用原料中提取、分离得到,并且还可以用含有所说相当比例量绿原酸的这些天然原料的提取物进行替换。当直接使用金银花等天然原料的提取物时,该提取物通常是包含绿原酸、异原酸等多种成分在内的总有机酸和黄酮类的成分,只要除绿原酸外的其它成分不会对本发明上述药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根据不同制剂的要求和允许范围,并非必需要求使用单一纯净形式的绿原酸成分而允许有适当形式和/或比例的其它成分同时存在。试验结果显示,在本发明的上述药物组合物中,采用以含有相当比例量绿原酸的金银花提取物作为有效药物成分,一般不会对其清热解毒作用有显著的影响或改变。
同样,组合物中的有效药物成分黄芩素,除可以通过全化学合成方式或是由其它相关化合物经化学改造和/或修饰,例如可通过由黄芩苷按常规方法处理(酸水解或酶水解)后得到相应的黄芩素外,还可以采用目前更为简单常用的方式,由天然药用原料,包括一般通常直接采用的药用原料黄芩,以及同样也含有黄芩苷和/或黄芩素成分的其它天然药用原料,如并头草的叶和根、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种子和茎皮、车前科植物大车前的叶等多种天然药用原料,经提取、水解和分离后得到。从黄芩中提取得到黄芩总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等),经酶水解或酸水解可得到黄芩总苷元,再采用目前已有报道的常规分离纯化技术即可得到单一纯品的黄芩素;或黄芩药材粉碎成粗粉,加水润湿,常温保持10-24小时进行酶水解,再用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得到主要含黄芩素的黄芩总苷元。在采用由天然药用原料提取物方式得到的黄芩素成分时,除采用经进一步纯化后的所需单一形式纯净化合物外,同样也可以采用同时含有主要存在于其提取物中的如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可加黄芩素、7-甲氧基黄芩素及其它黄酮苷元化合物等成分,和/或允许存在其它无法避免的杂质等成分的黄芩总苷元混合物。试验结果显示,在本发明上述药物组合物中,以含有所说相当比例量黄芩素的黄芩总苷元作为有效药物成分,一般不会对其清热解毒作用有明显影响或改变。
试验结果还显示,在本发明的上述药物组合的基础上,如在有效药物成分中进一步加入连翘苷,其中推荐的是连翘苷的用量不超过绿原酸和黄芩素总量的20%,将能产生更为理想的解热和抗病毒作用。与上述一样,采用以含有连翘苷相当比例量的连翘提取物(如常规的水提醇沉方式的提取物),一般也不会明显的影响或改变其清热解毒的作用。
以上述组成形式的有效药物成分,与药物中可以接受的相应药用辅料或载体等辅助添加成分组合,并按相应的制药方法加工,即可成为相应的口服型药物制剂,如,片剂、缓控释剂、滴丸、颗粒剂、胶囊剂、微丸等。例如,与在口服制剂中可以被接受的崩解剂、赋形剂、润滑剂、粘合剂、填充剂等常用的辅助添加成份混合后,按相应的常规工艺方法处理,即可制成为片剂、丸剂、胶囊剂或适当形式的缓释剂、控释剂等固体制剂形式的口服药物;与常用的增溶剂、乳化剂、等混合,按相应的常规工艺方法处理,即可制成为相应的注射剂药物。由于注射型药物制剂对原料药的纯度要求较高,在制备成注射型药物时,药物中的有效药物宜选用单一纯品形式的相应化合物成分,如含量分别大于90%的绿原酸和黄芩素等。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就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凡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分别取绿原酸1200g和黄芩素1200g,加辅料淀粉1100g,混合均匀,按规方式制粒,压制成10000片,即得到片剂药物。
实施例2分别取绿原酸500g、黄芩素250g,微粉化,加入到PEG-6000熔融液中,充分搅拌均质,在滴丸机中制成10000粒滴丸,即得到丸剂型药物。
实施例3取绿原酸500g和黄芩总苷元(黄芩素重量含量为50%)2000g,干压制粒,装制胶囊10000粒,即得到胶囊剂药物。
实施例4分别取绿原酸500g、黄芩总苷元(黄芩素重量含量为31%)1000g,加辅料适量,混合均匀,制粒,压制10000片,即得到片剂药物。
实施例5取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重量含量为56%)1000g和黄芩素1000g,干压制粒,装制胶囊10000粒,即得到胶囊剂药物。
实施例6分别取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重量含量为42%)1500g、黄芩素500g,加辅料适量,混合均匀,制粒,压制10000片,即得到片剂药物。
实施例7取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重量含量为50%)1000g和黄芩总元(黄芩素重量含量为35%)1500g,干压制粒,装制胶囊10000粒,即得到胶囊剂药物。
实施例8分别取绿原酸800g、黄芩素800g和连翘苷300g,加辅料适量,混合均匀,制粒,压制10000片,即得到片剂药物。
实施例9取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重量含量为50%)1000g、黄芩总元(黄芩素重量含量为35%)1500g和连翘提取物(连翘苷重量含量为12%)1000g,制粒,干燥,装制胶囊10000粒,即得到胶囊剂药物。
上述的各种口服制剂药物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等预防和治疗时,根据患者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所治疗的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变化,一次的用量可以为0.1-0.5g(以有效药物成分总量计),一日2-4次。
实施例10取黄芩素200g进行气流粉碎,得粒径10um以下的微粉,备用。将磷酸二氢钾167g和磷酸氢二钾17g溶于注射用水中,加入绿原酸150g、尼泊金乙酯5g和丙酯5g,再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100g,60℃条件下使全部溶解。将微粉化的黄芩素置于容器中,加10g聚山梨酯80研成细糊状,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均匀后,经胶体磨研磨5至10次。分装在2ml安瓿中,于100℃流通蒸汽灭菌30分钟,即得到注射剂药物。
对本发明上述不同有效药物成分比例形式的药物组合物,进行了抗菌、抗病毒、抗炎和解热作用的部分药效学试验,并与有效药物成分中使用的单一绿原酸、黄芩素,以及现有使用的银黄冲剂、双黄连颗粒药物进行平行对照。
金银花提取物和绿原酸的制备取金银花药材20kg;加水8倍,于80℃温浸提取2次,过滤,合并滤液,用盐酸调PH值为2-3,上清液通过柱床体积为50升D101大孔树脂柱,用100升去离子水洗涤,弃去水洗液,再用150升50%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金银花提取物。将金银花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得绿原酸纯品。
黄芩总苷元和黄芩素制备取黄芩药材20kg粉碎成粗粉,加水润湿,常温保持24小时后(酶水解),用乙醇回流提取三次,减压回收乙醇得浸膏,经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得黄芩总苷元,再经硅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得黄芩素纯品。
连翘提取物和连翘苷制备取连翘药材20kg,水煎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加水8倍,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稀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75%,充分搅拌,放置过夜,过滤,减压回收乙醇,水溶液用乙酸乙酯萃取5次,每次2升,合并乙酸乙酯液,回收溶媒,干燥,即得连翘提取物。连翘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得连翘苷纯品。
1、体外抗菌试验本发明试验药物组合物中的绿原酸/黄芩素的比例(重量)分别为1/0.2、1/0.5、1/1、1/2、1/5,与单一绿原酸、黄芩素和绿原酸/黄芩苷(1/1、1/2)组对比。最低抑菌浓度(MIC)的部分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试验结果显示两种药效成分不同组成比例形式的本发明试验药物组(绿原酸/黄芩素分别为1/0.2、1/0.5、1/1、1/2、1/5),对临床分离的常见致病菌均显示出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适当比例配伍的绿原酸/黄芩素有抗菌协同增效作用,强于单一绿原酸、黄芩素的抗菌效果,其中以1/1、1/2的组成比例为佳,其抗菌作用明显强于绿原酸/黄芩苷1/1、1/2。以含有相当比例量绿原酸的金银花提取物和含有相当比例量黄芩素的黄芩总苷元进行配伍(1/1、1/2,以绿原酸和黄芩素计),对临床分离的常见致病菌同样也显示出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与绿原酸/黄芩素1/1、1/2相当或稍强(由于在总提取物中还存在具有类似作用的其他成分)。试验结果表明绿原酸与黄芩素的配伍在抗菌方面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且优于绿原酸与黄芩苷的配伍。
2、抗炎试验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取体重为23-26克的雄性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绿原酸、黄芩素、绿原酸/黄芩素(1/0.2、1/0.5、1/1、1/2、1/5)、绿原酸/黄芩苷(1/1、1/2)、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总苷元(以绿原酸和黄芩素计分别为1/1、1/2)0.2g/kg、强的松10mg/kg及等量蒸馏水(对照组),每天一次,连续三天,末次给药后40分钟给动物左耳均匀涂布二甲苯0.005ml/只,在致炎后30分钟处死动物,用直径为8mm的不锈钢冲子取下左右相同部位耳片,称重,按下式计算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结果如表2所示。
肿胀度=(左耳片重-右耳片重) 表2结果显示,绿原酸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绿原酸/黄芩素(1/0.2、1/0.5、1/1、1/2、1/5)组、绿原酸/黄芩苷(1/1)组和强的松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本发明药物绿原酸/黄芩素(1/0.2、1/0.5、1/1、1/2、1/5)组的抗炎作用强于同等剂量的单一绿原酸,其中以1/1和1/2比例为佳,而黄芩素组则无明显的抗炎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同时,本发明药物绿原酸/黄芩素(1/1、1/2)组的抗炎作用也明显强于同等剂量的绿原酸/黄芩苷(1/1、1/2)组。分别含有相当比例量绿原酸和黄芩素的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总苷元的抗炎作用与相应的绿原酸/黄芩素1/1、1/2组相当或稍强。试验结果也表明了在抗炎作用方面,绿原酸与黄芩素配伍有协同增效作用,优于同等剂量的绿原酸与黄芩苷配伍。
3、体内抗病毒试验经预试验测出LD50后进行正式试验。取雌雄各半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于感染前1天开始灌胃给予绿原酸、黄芩素、本发明的绿原酸/黄芩素(1/0.2、1/0.5、1/1、1/2、1/5)、绿原酸/黄芩苷(1/1、1/2)、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总苷元(以绿原酸和黄芩素计分别为1/1、1/2)0.2g/kg、利巴韦林75mg/kg及等量蒸馏水(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连续5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在乙醚浅麻醉下,滴鼻感染流感病毒FM1株,接种量为15LD50,感染后4天各组小鼠称重,脱颈椎处死,解剖,取肺称重,计算各鼠肺指数值和给药组相对于病毒感染组肺指数抑制率,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4的结果显示,黄芩素组、绿原酸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绿原酸/黄芩素(1/0.2、1/0.5、1/1、1/2、1/5)组、绿原酸/黄芩苷(1/1、1/2)组和利巴韦林组均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绿原酸/黄芩素(1/0.5、1/1、1/2)组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强于同等剂量的单一绿原酸、黄芩素组,其中以1/1比例为佳。其中,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绿原酸/黄芩素(1/1、1/2)组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明显强于同等剂量的绿原酸/黄芩苷(1/1、1/2)组。含有相当比例量绿原酸和黄芩素的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总苷元配伍组的抗病毒作用与绿原酸/黄芩素1/1、1/2相当或稍强。试验结果同样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绿原酸与黄芩素配伍在抗病毒作用方面有协同增效作用,且优于同等剂量的绿原酸与黄芩苷的配伍。
4、解热试验将体重180-220g且体温变化不超过0.3℃的雄性大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绿原酸、黄芩素、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绿原酸/黄芩素(1/0.2、1/0.5、1/1、1/2、1/5)、绿原酸/黄芩苷(1/1、1/2)、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总苷元(以绿原酸和黄芩素计分别为1/1、1/2)0.15g/kg、阿斯匹林0.3g/kg及等量蒸馏水(对照组),每鼠给药30分钟后于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1ml/100g(25mg/kg),分别于注射后30、60、90、120、150、180分钟同法测定各鼠肛温,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试验结果显示,阿斯匹林组和绿原酸/黄芩素(1/1、1/2)组在60、90和120分钟,绿原酸组、绿原酸/黄芩素(1/0.2、1/0.5、1/5)组在60和90分钟都能显著或明显抑制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体温升高(P<0.001,P<0.01,P<0.05),而黄芩素组仅在90分钟明显抑制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体温升高(P<0.05)。绿原酸与黄芩素的各配伍组均能明显增强二者的解热作用,其中以1/1和1/2比例为佳,且解热作用明显强于绿原酸/黄芩苷(1/1、1/2)组。含有相当比例量绿原酸和黄芩素的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总苷元组的解热作用与绿原酸/黄芩素的1/1、1/2组相当或稍强。试验结果也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绿原酸与黄芩素配伍在解热作用方面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优于绿原酸与黄芩苷配伍。
5、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与银黄冲剂、双黄连颗粒药物对腺病毒3型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比较以4周龄雌雄各半的体重11-13g昆明种小鼠为试验动物随机分组,每组10只。按表5中所列药物和剂量灌胃给药(病毒唑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5天。末次给药后当天,各组小鼠在乙醚浅麻醉下,以病毒尿囊液滴鼻感染,每鼠50ul(50个LD50攻击量)。观察动物感染后发病症状,记录感染后15天内死亡数,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模型组小鼠死亡率为93.8%,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组的死亡率为43.8-37.5%,明显优于银黄冲剂和双黄连颗粒两对照药物组(死亡率分别为62.2%和56.3%)。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提出的由绿原酸和黄芩素,或是由绿原酸、黄芩素和连翘苷作为有效药物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综合的抗菌、抗病毒、抗炎和解热方面可以产生明显的互补和协同作用,其结果不仅优于对其中各有效药物成分的单独使用,也明显强于采用由绿原酸和黄芩苷为有效药物成分的组合物,以及目前广泛使用的银黄冲剂和双黄连颗粒等药物,具有令人满意的开发前景和价值。
表1体外抗菌活试验(MIC(g/ml))

表2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表3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4对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的影响(℃,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5对腺病毒3型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以有效药物成分绿原酸、黄芩素和连翘苷计*以绿原酸、黄芩素和连翘苷总量计算
权利要求
1.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重量比为1/0.5~1/5的绿原酸/黄芩素作为有效药物成分,与药物中可以接受的辅助添加成分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说有效药物成分中的绿原酸/黄芩素重量比为1/1~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说有效药物成分中的黄芩素为含有相当比例量黄芩素的黄芩总苷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说有效药物成分中的绿原酸为含有相当比例量绿原酸的金银花提取物。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说的有效药物成分中还有连翘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说有效药物成分中连翘苷的重量不超过绿原酸和黄芩素总量2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说有效药物成分中的连翘苷为含有相当比例量连翘苷的连翘提取物。
8.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为口服型制剂的药物。
9.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为注射型制剂的药物。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为口服型制剂药物或注射型制剂药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组合物,由重量比为1/0.5~1/5的绿原酸/黄芩素作为有效药物成分与药物中可以接受的辅助添加成分组成,可以制成为常用形式的口服型或注射型制剂药物中的任何一种,具有更好的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抗炎效果。药物的有效成分清楚、含量高,质量可控,且用量小,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文档编号A61P31/12GK1682711SQ20051002047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7日
发明者陈刚, 杨秀清, 周家明 申请人:成都厚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