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织造材料,尤其涉及一种包敷伤口用的纳米抗菌、柔性非织造材料。
背景技术:
非织造材料在医疗方面主要用于加工成伤口敷料、绷带和止血带等制品。其中伤口敷料在使用时,直接与病人的伤口或患处接触,要求其具有与伤口的良好亲和性以及有利于愈合伤口等功能。当前的医用非织造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材料表面均匀性差、药理性指标达不到等,而且现有的非织造材料在作为伤口敷料使用时,通常需要现在伤口上涂覆药物,随后再使用伤口敷料包敷伤口,其过程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敷伤口用的纳米抗菌、柔性非织造材料,以解决上述布面均匀性差、药理性指标达不到、伤口包敷过程复杂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敷伤口用的纳米抗菌、柔性非织造材料,包括与人体接触的第一非织造材料层,背离人体的第二非织造材料层,以及位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层与第二非织造材料层之间且放置有药物的药物放置囊,所述药物放置囊靠近第一非织造材料层的一侧设有薄膜,靠近第二非织造材料层的一侧设有非透膜,反复折叠所述非织造材料时,所述薄膜破碎,所述药物透过第一非织造材料层;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层由纳米抗菌非织造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层采用直铺工艺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层厚度为1-2mm。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层采用交叉铺网工艺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层的厚度为1-3mm。
作为优选,所述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层采用柔性非织造材料制成,第二非织造材料层采用纳米抗菌非织造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药物放置囊厚度为1-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非织造材料层、第二非织造材料层以及两者之间的药物放置囊,以形成包敷伤口用的非织造材料,使得材料面均匀性好、药理性指标达到要求,而且通过设置药物放置囊,能够在该非织造材料内放置药物,以形成特定的包敷伤口的非织造材料,在使用时,无需额外敷药,直接包敷伤口即可,简化了敷药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非织造材料层;2、第二非织造材料层;3、药物放置囊;4、薄膜;5、非透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敷伤口用的纳米抗菌、柔性非织造材料,如图1所示,该非织造材料包括与人体接触的第一非织造材料层1,背离人体的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以及位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层1与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之间药物放置囊3,该药物放置囊3内放置有药物,且可根据不同伤口性质放置相应的药物。
在药物放置囊3靠近第一非织造材料层1的一侧设有薄膜4,靠近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的一侧设有非透膜5,其中薄膜4强度较弱,非透膜5强度较高,在反复折叠本实施例的非织造材料时,非透膜5不会破碎,薄膜4会破碎,药物从薄膜4一侧流出,并透过第一非织造材料层1,进入到人体的伤口处,实现了药物的自动涂覆。
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由纳米抗菌非织造材料制成,具体是纳米非织造材料的纳米纤维在三维空间交叉排列,形成具有纳米微粒、纳米纤维团簇的孔洞,所述孔洞内分布有纳米银抗菌颗粒以及纳米氧化锌抗菌颗粒。形成最终的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
本实施例中,第一非织造材料层1采用直铺工艺制成,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采用交叉铺网工艺制成。且第一非织造材料层1厚度优选为1-2mm,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厚度优选为1-3mm。以便形成的非织造材料具有足够的药理性指标。
本实施例中,第一非织造材料层1采用柔性非织造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保暖性、手感和亲肤性,第二非织造材料层2采用纳米银和纳米锌作为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性,防止细菌对皮肤和伤口的伤害。
本实施例中,上述药物放置囊3的厚度选用为1-2mm,进而使得整个非织造材料的厚度不至于过大,影响使用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