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部高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708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部高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部辅助医疗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颈部高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建立气道,能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建立和恢复病人的循环和呼吸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及时有效地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是重症患者抢救的首要目标,从简单的开放气道手法乃至复杂的人工气道建立等一系列技能,均是ICU医师需要掌握的。

紧急建立人工气道有经口、经鼻和经环甲膜三个途径,首选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其中无创气道开放术之一为手法开放气道:常用两种手法为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均要求患者仰卧,抬高头颈部至适合位置,操作者用手牵引患者下颌或下颊,使患者气道打开、顺畅。

以上操作均需要患者的头颈部高度可以实时调节至适合位置,使患者头部下垂,下颌仰起,气道打开。实际操作中,因无合适高度的颈部抬高装置,一般在患者颈部下方放置枕头或衬垫,但因患者体型差异,枕头或衬垫尺寸并非合适,需要增加或减少衬垫进行调节,花费时间、耽误病情。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部高度调节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患者颈部高度的适时调节,以便使患者颈部高度适宜,气道通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颈部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软托、主轴及筒体,所述的软托下端连接主轴,所述的主轴下端位于筒体内,所述主轴沿筒体的高度可调节。

优选的,所述的筒体内部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为充气式高度调节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气腔,所述的气腔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外界连通,且气孔处设有气阀。

优选的,所述的主轴下端设置有与筒体内壁相互配合的活塞,所述的活塞与筒体之间构成气腔,所述的气腔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外界连通,且气孔处设有气阀。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气孔连通气管,所述气管上设有气阀。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主轴下端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与筒体内壁相互配合,形成活塞,凸缘上开设有凹槽a,所述凹槽a内安装有密封。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活塞和筒体均为方形。

优选的,所述的筒体上端设置有限位卡圈。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筒体上端设有法兰,所述的限位卡圈上开设有凹槽b,所述凹槽b与法兰相互配合。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限位卡圈包括左限位卡圈和右限位卡圈,并分别插装在法兰上。

优选的,所述的主轴上设有刻度。

优选的,所述的软托粘贴在主轴上端,且可更换。

优选的,所述的主轴和筒体采用无毒塑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气道建立时,患者颈部高度的适时调节,以便使患者颈部高度适宜,气道通畅。通过控制气腔内的空气,使其高度无级、实时调节,适应范围广。

2)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无需额外配套气源、气泵等辅助设备、设施,操作方便、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3)本实用新型在筒体顶部设置限位卡圈,主轴及活塞上移到最高位后,因为限位卡圈的阻拦,活塞不会滑出筒体。

4)本实用新型的活塞、筒体为方形,可以防止软托和主轴旋转。

5)为方便记录与读数,在主轴两侧均设置有刻度,一般刻度宜以厘米(cm)为单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卡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卡圈俯视图。

附图标记:

1-软托 2-主轴 3-筒体

4-气腔 41-气孔 42-气阀 43-气管

5-活塞 51-凸缘 52-凹槽a 53-密封

6-限位卡圈 61-凹槽b 62-左限位卡圈 63-右限位卡圈

7-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一种颈部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软托1、主轴2及筒体3,所述的软托1下端连接主轴2,所述的主轴2下端位于筒体3内,所述主轴2沿筒体3的高度可调节;所述的筒体3内部设置有充气式高度调节装置,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气腔4及活塞5;所述的主轴2下端设有凸缘51,所述的凸缘51与筒体3内壁相互配合,形成活塞5;凸缘51上开设有凹槽a52,所述凹槽a52内安装有密封53;所述的活塞5与筒体3之间构成气腔4,所述的气腔4上开设有气孔41,所述气孔41通过气管43与外界连通,且气管43上设有气阀42;所述的活塞5和筒体3均为方形;所述的筒体3上端设置有限位卡圈6及法兰,所述的限位卡圈6包括左限位卡圈62和右限位卡圈63,所述的限位卡圈6上开设有凹槽b61,所述的限位卡圈6通过凹槽b61插装在法兰上。所述的主轴2上设有刻度7。所述软托1粘贴在主轴2上端,且可更换。

为保证安装,限位卡圈6应先整体加工成型,然后45°切割成左右两半,形成左限位卡圈62和右限位卡圈63,限位卡圈6上的凹槽b61与筒体3上的法兰相互配合。实际安装时,主轴2、筒体3、密封53先装配好,左限位卡圈62由左边插入法兰左部,右限位卡圈63由右边插入法兰右部,最后,形成整体限位卡圈6。为保证使用的安全性,本装置一般均制成圆弧过渡,避免出现锐角、锐边等。本装置适宜用无毒塑料成型制造。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本调节装置在未使用时,软托1、主轴2均处于最高位,气腔4容积最大,气阀42关闭,气体密封在气腔4内,气体无法排出,软托1、主轴2均无法上下移动,处于原始锁死状态,此时,刻度7的“0”位与限位卡圈6的上平面平齐,该高度一般高于人体仰卧时头部仰起的最大高度。

当需要建立气道时,患者仰卧,将处于原始锁死状态的软托1撑于患者颈部,软托1受到患者颈部的重力作用,并通过软托1传递到主轴2、活塞5以及气腔4内的空气上,气腔4内的空气受外力的作用,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可打开气阀42,气腔4内受压缩的空气通过与之连通的气管43排出,气腔4容积变小,活塞5、主轴2带动软托1向下移动。患者颈部下移,气道慢慢建立,直到合适位置时,气道完全建立,再关闭气阀42,气腔4封闭,其内的空气被封闭,活塞5、主轴2及软托1下移运动终止,装置又处于锁死状态。

气阀42开度的大小与主轴2下降速度成正比:气阀42开度的大,则主轴2下降速度快;反之,阀42开度的小,则主轴2下降速度慢。

使用完成后,从患者颈下部取出装置,患者颈部作用在软托1上的重力已经不在。此时,打开气阀42,使气腔4与外界连通,手动向上拉动软托1,并通过软托1带动主轴2、活塞5上移,气腔4容积变大,内部形成负压,空气通过气管43进入气腔4;直到软托1上移到最高位,关闭气阀42,装置复位,又处于原始锁死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