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芩苷微乳溶液和黄芩苷微乳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26369发布日期:2018-06-19 10:09阅读:8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黄芩苷微乳溶液和黄芩苷微乳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痛风(gout)是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减少引起高尿酸血症,进而形成尿酸盐结晶(MSU)沉积在皮下、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引起红肿热痛的急性关节炎表现,长期反复发作造成骨质破坏和关节畸形,并可侵犯肾脏、心血管,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一种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其根本病因是高尿酸血症及其导致的关节局部MSU晶体的析出。当尿酸浓度过高,超过了尿酸的溶解度,呈过饱和状态时,MSU即可在软骨、滑膜及周围组织沉积,刺激关节滑膜,发生滑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渗出等病理反应,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症状。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按照欧美国家和我国的痛风治疗指南临床上使用的一线抗痛风药为发挥抗炎作用的秋水仙碱、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均有较多不良反应,因此寻找新的抗痛风药物以及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痛风治疗的热点。

黄芩苷是从中药黄芩根中提取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保肝利胆、抗紫外线等药理活性。目前市售的黄芩苷单体药物有黄芩苷片,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黄芩苷分子式为C21H18O11,分子量为446.36,不溶于水,难溶于脂,在酸中稳定,易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低。近年来,黄芩苷因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和良好的临床前景备受药学研究者的瞩目,针对提高黄芩苷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新制剂和新工艺的研究非常热门。黄芩苷新制剂的研究集中在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和透皮制剂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经皮肤给药的黄芩苷微乳凝胶制剂,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后期可扩大适应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瘙痒症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黄芩苷微乳溶液,该黄芩苷微乳溶液包括以重量计的以下组分:

黄芩苷0.1-5份、油相2-15份、表面活性剂10-40份、助表面活性剂 5-30份、水相30-70份、促渗剂0-6份。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

所述油相选自油酸乙酯、辛癸酸甘油酯、肉豆蔻酸异丙酯、乙酸乙酯和油酸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吐温80、聚氧乙烯蓖麻油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助表面活性剂选自无水乙醇、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1,2- 丙二醇和丙三醇的至少一种;

所述水相选自纯化水、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促渗剂选自月桂氮酮、薄荷醇、冰片和丁香油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所述黄芩苷微乳溶液的一种优选组分,所述黄芩苷微乳溶液包括以重量计的以下组分:

黄芩苷0.1-1份、油相3-10份、表面活性剂20-30份、助表面活性剂 5-15份、水相50-55份、促渗剂1-4份;

所述助表面活性剂选自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和丙三醇的至少一种;

所述水相选自pH=7-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所述黄芩苷微乳溶液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1)将黄芩苷、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任选的促渗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相;

2)持续搅拌下,将水相不断加入混合相,不断搅拌至澄清透明,得到所述黄芩苷微乳溶液。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黄芩苷微乳凝胶剂,该黄芩苷微乳凝胶剂包括以重量计的以下组分:

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黄芩苷微乳溶液60-100份、凝胶基质 0.3-10份。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凝胶基质选自卡波姆940、卡波姆U20、泊洛萨姆188、泊洛萨姆407、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海藻酸钠、明胶和黄原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凝胶基质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泊洛萨姆188和泊洛萨姆407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黄芩苷微乳凝胶剂的粒径<20nm。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所述的黄芩苷微乳凝胶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采用直接溶胀法,将黄芩苷微乳溶液在持续搅拌的条件下少量多次地加入凝胶基质,充分溶胀后,得到所述黄芩苷微乳凝胶剂。

在实际制备黄芩苷微乳凝胶剂的过程中,还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加入抗氧化剂,所述抗氧化剂通常为焦亚硫酸钠。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所述的黄芩苷微乳凝胶剂在制备抗炎和/或镇痛药物中的应用。

黄芩苷是一种水不溶脂难溶的小分子化合物,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低。申请人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灌胃给予黄芩苷(15~60mg/kg)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和疼痛有明显改善作用,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致痛反应有明显减轻作用,(文学平,刘德俊,裴忆雪,徐凌云.黄芩苷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中药材,2017,40(8):1952-195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下调尿酸钠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小体NLRP3mRNA表达和促炎因子 IL-1β、IL-18和TNF-α分泌,(文学平,刘德俊,裴忆雪,徐凌云.黄芩苷对尿酸钠诱导RAW264.7细胞NLRP3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新药杂志, 2018,27(2):190-194)。

微乳凝胶是将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所制的微乳液加入适宜的凝胶基质中制得的均质、透明、稳定的凝胶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含有微乳液滴。微乳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经皮渗透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优点,但微乳流动性强,作为经皮给药载体黏附性差。凝胶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将微乳进一步制备成微乳凝胶,解决了微乳皮肤黏附性差、涂展性不好、药物皮肤滞留时间短等问题。本发明采用微乳化技术有效提高了黄芩苷的溶解性能,同时选用具有一定pH值范围的磷酸盐缓冲液为微乳水相使微乳液在增溶的同时保持药物性质的稳定性。加入适宜的凝胶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增加了制剂的皮肤黏附性、涂展性和延长了在皮肤的滞留时间,透皮促进剂促进了药物的透皮吸收。动物实验显示黄芩苷微乳凝胶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相比具有良好的皮肤相容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采用微乳化技术有效提高了黄芩苷的溶解性能,同时选用具有一定pH值范围的磷酸盐缓冲液为微乳水相使微乳液在增溶的同时保持药物性质的稳定性。加入适宜的凝胶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增加了制剂的皮肤黏附性、涂展性和延长了在皮肤的滞留时间,透皮促进剂促进了药物的透皮吸收。动物实验显示黄芩苷微乳凝胶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相比具有良好的皮肤相容性和良好的安全性。采用微乳化技术和胶凝技术,在促进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提高药物皮肤渗透性的同时,延长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时间和透皮吸收,制得的黄芩苷微乳凝胶制剂具有以下优点:

(1)药物辅料均选自安全无毒或毒性低的材料,对皮肤无刺激,易获得,且所选药物辅料以及主药相互之间均不发生配伍禁忌;(2)有效提高了药物溶解度;(3)制备方法过程简单,易于操作;(4)易于涂布与清洗,携带方便;(5)药物滞留时间长,药物透皮量高,具有微乳与凝胶的双重优点;(6)动物实验显示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无皮肤刺激性,具有良好安全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肉豆蔻酸异丙酯、吐温80、PEG400、纯化水组合的伪三相图(A表示Km=1的组合,B表示Km=2的组合,C表示Km=3的组合,阴影部分为微乳区域);

图2示出了辛葵酸甘油酯、吐温80、丙三醇、纯化水组合的伪三相图 (E表示Km=1的组合,F表示Km=2的组合,G表示Km=3的组合,阴影部分为微乳区域);

图3示出了油酸乙酯、吐温80、丙三醇、纯化水组合的伪三相图(H 表示Km=1的组合,I表示Km=2的组合,J表示Km=3的组合,阴影部分为微乳区域);

图4示出了载药量与粒径的响应面曲线图;

图5示出了丁达尔效应(A为纯化水用激光笔照射图,图中显示无丁达尔效应,B为实施例1的丁达尔效应,C为实施例2的丁达尔效应);

图6示出了实施例1正面观;

图7示出了实施例1侧面观;

图8示出了实施例2的载药微乳粒度图(横坐标为粒度,单位:nm,纵坐标为强度,单位:%);

图9示出了实施例2的空白微乳粒度图(横坐标为粒度,单位:nm,纵坐标为强度,单位:%);

图10示出了实施例2的空白微乳zeta电位图(横坐标为zeta电位,单位:mV,纵坐标为总计数);

图11示出了实施例2的黄芩苷微乳凝胶粒度图(横坐标为粒度,单位: nm,纵坐标为强度,单位:%);

图12示出了实施例2中空白微乳原子力显微镜图;

图13示出了实施例2中黄芩苷微乳凝胶原子力显微镜图;

图14示出了测试例9中小鼠腹部皮肤图(A为空白组,B为阳性药扶他林组,C为实施例2低剂量组,D为实施例2高剂量组,E为实施例1低剂量组,F为实施例1高剂量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一、前期测试

微乳是由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相组成稳定均一的溶液。药用微乳处方设计的重点是选择合适的辅料组分及确定恰当的比例,表面活性剂是微乳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微乳处方成分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1、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初步选择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将过量的黄芩苷原料药分别置于30%吐温80、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水溶液中,涡旋10min混匀,在室温下振荡48h以达平衡。以6000r·min-1离心15min,取上清液适量,测得黄芩苷在表面活性剂中溶解度大小为:吐温80>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因此选用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取1,2-丙二醇、丙三醇、无水乙醇、聚乙二醇 200、聚乙二醇400各1g加水4g于具塞试管中,混匀加过量黄芩苷,超声至不再溶解,放入摇床中,室温下(25℃左右)振摇40h,6000r·min-1离心 30min,取上清液进行含量测定。黄芩苷在助表面活性剂中溶解度大小为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甘油>无水乙醇>1,2-丙二醇,由于无水乙醇易挥发,不宜用于工业操作,1,2丙二醇溶解度最低。因此选择聚乙二醇 400、聚乙二醇200、丙三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粗筛。

油相的筛选:取肉豆蔻酸异丙酯、辛葵酸甘油酯、油酸乙酯、乙酸乙酯、油酸各5ml于具塞试管中,加入过量黄芩苷,超声至不再溶解,放入摇床中,室温下振摇40h,6000r·min-1离心30min,取上清液适量用甲醇适当稀释后,进行黄芩苷含量测定。黄芩苷在油相中溶解度大小为:辛葵酸甘油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油酸乙酯>乙酸乙酯。油酸与黄芩苷发生颜色反应。因此选择肉豆蔻酸异丙酯、辛葵酸甘油酯、油酸乙酯为油相粗筛。

2、微乳各相兼容性考察

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以肉豆蔻酸异丙酯、辛葵酸甘油酯、油酸乙酯为油相,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200、丙三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以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3:1,油相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9 (w/w),搅拌边缓慢滴加水相至其占总质量的60%,并加入0.1%的黄芩苷,放置1个月,观察其成微乳情况,结果见表1。

表1微乳各相兼容性考察

注:“+”为可形成透明稳定微乳,“-”为浑浊或放置后浑浊,不能形成稳定微乳

可形成透明稳定微乳的处方有3个,肉豆蔻酸异丙酯、吐温80和聚乙二醇400;辛葵酸甘油酯、吐温80和丙三醇;油酸乙酯、吐温80和丙三醇。

3、微乳处方的确定

按照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3:1,2:1,1:1的比例调配混合表面活性剂,再按油相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9,2:8,3:7,4:6, 5:5,6:4,7:3,8:2,9:1的比例称取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搅拌均匀后,边搅拌边缓慢滴加水相至溶液由澄清变浑浊或浑浊变澄清,记录滴定终点水的体积。采用Origin8.0把相应的点绘制在伪三相图上。结果见图1,2,3,图中阴影部分为微乳区域。由图可知,各区均延伸到水相顶点,即可被水无限稀释。比较微乳区域面积可得油酸乙酯-吐温80-丙三醇的处方最优。

4、黄芩苷微乳各相比例的优化

制微乳过程中,随着Km的增高和油相百分含量的增大,开始出现凝胶区并且凝胶区域逐渐增大。当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Km) 大于3或和油相含量超过10%时,样品在搅拌过程中,会出现类似凝胶的现象,即样品粘度大,不易混匀。另绘制Km=2.5的伪三相图,发现在Km 为2.5时,凝胶现象不明显,即样品在搅拌过程中易混匀。因此在处方优化时,选择油相含量范围为3%~10%,Km值在1~2.5范围内,水相为55%。采用星点效应面法优选处方,以油相的百分含量(X1)和Km值(X2)为考察因素,以溶解度(Y1)、微乳粒度(Y2)为评价指标,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确定最优处方。因素和水平设计见表2,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结果见表3。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黄芩苷在微乳中的溶解度,其微乳粒度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微乳粒径。结果发现不同比例微乳,其对黄芩苷的溶解度不同,粒度也不同。

表2因素与水平设计

注:X1为油相的百分含量,X2为Km值,α为软件自带参数,为α=1.414,此处设定了最大值和最小值(α,-α)。

表3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结果

注:以油相的百分含量(X1)和Km值(X2)为考察因素,以溶解度 (Y1)、微乳粒度(Y2)为评价指标。

通过Design expert 8.0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线性和非线性处理后得到拟合方程:

Y1=2.41300-0.049116*X1+2.28625*X2-0.023810*X1X2-7.65918e-3*X12-0.4316 9*X22

Y2=-152.47091+35.97602*X1+95.94195*X2-2.47238*X1X2-2.04596*X12-26.97 422*X22

运用Design expert 8.0进行拟合作图,可得效应面曲线图见图4。图像弧度大,表明因素设计范围合理。

综合模型拟合、三维效应面的结果,以饱和载药量最大,平均粒径最小为指标,通过用Design expert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处方比例为:油相4.03%,Km为2.28。

按优化后的微乳处方的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这三者的组分比例不变,调节含水量在45%~65%之间,黏度由稠到稀,均可形成微乳液,因此为了选择最适合的含水量,分别制备含水量为45%,50%,55%, 60%,65%的饱和的黄芩苷微乳液,通过对其饱和载药量以及透皮特性的考察,选择最佳比例。

透皮考察方法:将体重为(22±2)g的小鼠腹部用剃须刀脱毛,生理盐水洗净腹部,断颈处死,取无毛的腹部皮肤,去掉皮下脂肪,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将鼠皮固定在HC-188型Franz扩散池上,以pH6.8的PBS液为接收液,转速600r·min-1,接口面积1.77cm2,接收池总体积12ml,温度 32℃。待温度恒定,取不同含水量的微乳各1g,涂布在小鼠皮肤上,于1、 2、3、4、6、8h取接收液1ml(同时补充同温等量空白接收液),用HPLC 测定接收液中黄芩苷的含量,并按以下公式计算相应时间点下的累积透过量(Q,μg.cm-2)。

在式中,Cn为第n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μg/mL);V为扩散池体积(12ml);Ci为第i(i≤n-1)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μg/mL);A为有效透皮面积(1.77cm2)。结果见表4。

表4不同含水量微乳的饱和载药量以及透皮性能(n=3)

由表4结果可知,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微乳饱和载药量逐渐降低,但水相比例的增加,可增强药物在8h的累积透皮量。因此将油相、Km与含水量的因素分开考察,有利于在选择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这三者的最优组分比例的同时优选含水量值,使得整个微乳体系载药量与透皮量达到最优。最优比例为含水量50%,油相比例4.48%,Km为2.28。

5、微乳水相的选择

分别以纯化水、pH6.5、pH7.0、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水相,按优化后的处方比例制备空白微乳后,加入过量黄芩苷,涡旋10min混匀,超声 1h充分混合,6000r·min-1离心15min后,取上清液,用HPLC测定其含药量与pH。结果见表5,pH7.4磷酸盐缓冲液为水相时微乳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10.56mg/g,微乳的pH值在5.67左右,黄芩苷在此pH值条件下较稳定。因此微乳的水相选择pH7.4磷酸盐缓冲液。

表5不同水相的微乳的含药量和pH

6、抗氧化剂的筛选

分别以不加抗氧化剂、以无水亚硫酸钠或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在高温下比较其对微乳含药量的影响,发现不加抗氧化剂时,在95℃下8小时时黄芩苷含量只有原来的72%,而以无水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时,黄芩苷含量为原来的86%,以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时,黄芩苷含量为原来的93%,且焦硫酸钠通常作为偏酸性物质的抗氧化剂,因此选择焦亚硫酸钠为黄芩苷微乳的抗氧化剂。

7、凝胶基质的筛选

以凝胶外观澄清透明,黏度适中,易于涂布,倒立不流出为指标,筛选出最佳凝胶材料。分别以卡波姆940、卡波姆U20、泊洛萨姆188、泊洛萨姆407、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海藻酸钠、明胶、黄原胶为基质加入黄芩苷微乳中,搅拌均匀,常温下充分溶胀,结果见表6,结果显示以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泊洛萨姆188与泊洛萨姆407为凝胶基质所制得的微乳凝胶符合药典中有关凝胶的外观要求。

表6凝胶基质的筛选

8、促渗剂的筛选

分别将促渗剂月桂氮酮、薄荷醇、冰片、丁香油加入由黄芩苷、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物中混匀,分别加入水相,观察微乳形成情况。结果:月桂氮酮不能完全溶解于微乳中,薄荷醇刺激性较冰片大,选择冰片与丁香油为混合促透剂。

同时采用三裂式分区设计筛选凝胶基质种类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用量。主区为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及泊洛萨姆3种基质,副处理为透皮剂冰片的两种水平(1.0%和2.0%),亚副处理为透皮剂丁香油的两种水平(0.5%和1.0%),重复2次实验。运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选用不同配方黄芩苷制剂各0.3g涂布在小鼠皮肤上,于4、8、12、24h取接收液用HPLC测定黄芩苷浓度。裂区分析发现区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各种基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冰片、基质和丁香油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交互作用。裂区设计实验结果见表7。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由结果可知,以冰片含量2%,丁香油含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或黄原胶为基质的处方较好。

表7裂区设计实验中黄芩苷皮肤透过量

表8方差分析

二、实施例

实施例1:

制备100g黄芩苷微乳凝胶制剂,处方组成如下:

制备方法:按处方比例将油酸乙酯、吐温80、甘油、冰片以及丁香油置于烧杯中混匀,在25℃恒温磁力搅拌器搅拌下加入黄芩苷混匀后,逐滴加入水相,持续搅拌直至完全混匀后,加入处方量焦亚硫酸钠,即得黄芩苷微乳。将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黄芩苷微乳中,搅拌均匀,充分溶胀,即得黄芩苷微乳凝胶剂。

实施例2:

制备100g黄芩苷微乳凝胶制剂,处方组成如下:

制备方法:按处方比例将油酸乙酯、吐温80、甘油、冰片以及丁香油置于烧杯中混匀,在25℃恒温磁力搅拌器搅拌下加入黄芩苷混匀后,逐滴加入水相,持续搅拌直至完全混匀后,加入处方量焦亚硫酸钠,即得黄芩苷微乳。将黄原胶加入黄芩苷微乳中,搅拌均匀,充分溶胀,即得黄芩苷微乳凝胶剂。

三、测试例

测试例1:黄芩苷微乳凝胶外观和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判断微乳形成的指标之一。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液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直径在1~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 (400nm~700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申请人以激光笔观察到实施例1和2与纯化水相比有明显的丁达尔效应,见图5。实施例1与实施例2外观均澄黄透明,倒立不流出,具有微乳和凝胶的双重特征,见图5。实施例1的外观图见图6和图7。

测试例2:黄芩苷微乳凝胶的粒径和zeta电位

用Zetasizer Nano 3600型马尔文粒度仪测定实施例2中微乳的粒度与微乳凝胶的粒度,以及微乳的zeta电位。载药微乳粒度为15.31,PDI为0.088,粒度均匀,见图8。空白微乳粒度为11.95,PDI为0.105,见图9;其zeta 电位为-32.4mv,见图10。实施例2的微乳凝胶的粒度为15.53,PDI为0.212,见图11。

测试例3:黄芩苷微乳凝胶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测定实施例1和2的体外透皮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法,取实施例1、实施例2的微乳凝胶样品各0.3g涂布在小鼠皮肤上,于4、8、12、24h取接收液用HPLC测定黄芩苷浓度。具体方法同上。结果见表9。

表9实施1和2黄芩苷累积透皮量(单位:μg.cm-2)

由结果可知,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药物在24h内的体外透过量分别为807.4μg.cm-2,892.9μg.cm-2,其药物总透过率分别为47.6%和52.7%。

测试例4:黄芩苷微乳凝胶的形貌表征

实施例2中微乳与微乳凝胶的形貌表征。实施例2中的微乳原子力显微镜图见图12,图中可见微乳颗粒均匀分散,大小均一。微乳凝胶的原子力显微镜图见图13,图中清晰可见凝胶的网格结构,微乳粒子存在于凝胶网格结构中。

测试例5:黄芩苷微乳凝胶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取小鼠80只,雄性,体重约25g左右,随机分8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模型组、阳性对照药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以醋酸地塞米松计,规格:0.75mg/30g)、实施例2高剂量组(含黄芩苷1%)、实施例2 低剂量组(含黄芩苷0.25%)、实施例2空白组、实施例1高剂量组(含黄芩苷1%)、实施例1低剂量组(含黄芩苷0.25%)和实施例1空白组。涂抹给药,每天2次,总给药量为0.2g凝胶/20g bw,阳性药为0.05g软膏/20g bw,模型组不做处理,每次取药物均匀涂布于小鼠右耳廓,连续给药4天,于末次给药1h后,将二甲苯40μl涂于小鼠右耳,左耳不涂作为对照。造模 1h后剪下左右耳廓,以直径8mm打孔器同时取下两耳片即用电子天平称重,以左右耳重量之差为肿胀度,求出各组肿胀率与对照组进行t检验,肿胀率=(右耳重-左耳重)/左耳重×100%。结果见表10,

表10黄芩苷微乳凝胶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与空白模型组比,*P<0.05,**P<0.01

与空白模型组比较,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有极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作用(P<0.01),实施例1低剂量组和实施例2低剂量组均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作用(P<0.05),高剂量微乳凝胶组和空白凝胶组均无作用。

测试例6:黄芩苷微乳凝胶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取雄性小鼠80只,体重在20g左右,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模型组、阳性对照药组(扶他林乳胶剂,以双氯芬酸钠计,规格:0.2g/20g)、实施例2高剂量组(含黄芩苷1%)、实施例2低剂量组(含黄芩苷0.25%)、实施例2空白组、实施例1高剂量组(含黄芩苷1%)、实施例1低剂量组(含黄芩苷0.25%)和实施例1空白组。用剃刀小心刮去小鼠腹部毛发,保证皮肤无损伤。分别于小鼠腹部去毛皮肤均匀涂抹药物,给药量为0.2g凝胶/20g bw,阳性药为0.05g软膏/20g bw,模型组不做处理,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天,末次给药后2h,分别腹腔注射0.7%冰醋酸溶液10ml/kg bw,观察并记录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结果见表11,

表11黄芩苷微乳凝胶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的影响

与空白模型组比,**P<0.01,***P<0.001

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扶他林乳胶剂有极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作用(P<0.001),其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实施例1高和低剂量组和实施例 2高和低剂量组均有极明显抑制疼痛作用(P<0.01),但微乳凝胶低剂量组好于微乳凝胶高剂量组,其原因有待研究。空白微乳凝胶剂组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测试例7:

黄芩苷微乳凝胶对热板所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

将18~22g雌性小鼠放于(55±0.5)℃热板仪中,以小鼠舔后足作为痛反应指标,截止时间为60s。选用潜伏期不超过60s小白鼠60只,记录基础痛阈值,按基础痛阈值和体重分层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实施例2低剂量组(25mg/kg,以黄芩苷量计算)、实施例2高剂量组(100mg/kg),扶他林软膏阳性对照组(0.03g软膏/20g),实施例1低剂量组(25mg/kg)、实施例,1高剂量组(100mg/kg),每组10只。剃除小鼠腹部毛发,涂抹给药,给药量为0.2g凝胶/20g bw,阳性药为0.03g软膏/20g bw,模型组不做处理,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天,于末次给药前、后1、3、5h分别测定各鼠的痛阈值,计算痛阈值相对百分率,痛阈值相对百分率(%)=(给药后各时间点痛阈值/基础痛阈值)×100%。如60s仍无反应,将小鼠取出,以免烫伤,其痛阈以60s计算。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2,

表12黄芩苷微乳凝胶对热板致痛的影响(n=10)

与空白模型组比,*P<0.05

从结果可见,与空白模型组相比,实施例1高剂量组1h痛阈相对百分率、实施例2高剂量组和扶他林软膏组5h痛阈相对百分率均显著增加(P <0.05),表明有明显镇痛作用。微乳凝胶组在末次给药后1h的痛阈即有延长趋势,并持续至5h,而扶他林组在5h时才有明显增加。

测试例8:黄芩苷微乳凝胶对小鼠体重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记录测试例7的每组小鼠每日体重,计算体重相对百分率(%)=(给药后体重/给药前体重)×100,并于实验结束后,脱臼处死小鼠,取肝、肾、胸腺、脾进行称量,计算脏器系数,脏器系数=小鼠脏器重量÷小鼠体重,单位:mg/g。体重相对百分率结果见表14,与空白模型组比较,实施例1 和实施例2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P>0.05),阳性药在给药第6天和第7 天极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1)。脏器系数结果见表13,

表13黄芩苷微乳凝胶对热板实验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n=10)

与空白模型组比,*P<0.05,**P<0.01

表14测试例8中小鼠体重相对百分率

与同时间点空白模型组相比,*P<0.05,**P<0.01

与空白模型组相比,实施1高、低剂量组与实施例2高剂量组对脏器系数无明显影响(P>0.05),而阳性药极显著增加肝指数和脾指数(P< 0.01),降低胸腺指数(P<0.01),实施例2低剂量组显著降低胸腺指数(P <0.05)。综上所述,阳性药扶他林有一定的全身毒性,而黄芩苷微乳凝胶安全性较好。

测试例9:黄芩苷微乳凝胶对小鼠腹部皮肤的影响

对测试例7的每小鼠给药皮肤进行观察,发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制剂对小鼠皮肤几乎无影响,小鼠皮肤完整光滑健康,而以扶他林为阳性药,腹部涂抹小鼠皮肤7天后,发现小鼠精神状态差,皮肤粗糙结痂。结果见图14。

本发明所制备的微乳凝胶也可与柔软舒适、透气透水性好并经疏水化处理的背衬层材料和表面经硅油防粘处理的贴剂保护膜材料结合制成微乳凝胶贴剂。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