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8117发布日期:2018-11-24 11:54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白斑和预防口腔癌的方法,具体涉及预防白斑向口腔癌转化的方法,包括向受试者给药导入mir-185的外泌体。

背景技术

口腔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10种癌症之一,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80%,全球范围内约有5百万口腔癌患者,其中以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多见,其五年生存率约为35-57%,每年约有13万口腔癌患者死亡[1-2]。口腔癌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尽管近年来在诊断技术、外科手术以及化疗、放疗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不幸的是患者的5年存活率仍然徘徊在50%左右。

口腔癌前病变是指口腔颌面部的某些临床即组织学有改变,并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包括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黏膜下纤维性变、乳头状瘤、慢性溃疡、黏膜黑斑及色素痣等,其中口腔白斑被公认为口腔斑纹疾病中最典型的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率高达10-36%。

口腔白斑(oralleukoplakia,olk)也称为口腔黏膜白斑,是由匈牙利皮肤科医生ernosohuimmer于1887年首先命名,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异常性病变。口腔黏膜白斑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好发于唇、颊、舌、腭等黏膜上,一般无自觉症状,初起时呈乳白色斑块,表面光滑、平或稍高出正常黏膜。白斑从癌前病变到发展为口腔癌可以经历几年到十几年,其癌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都要经历增生→鳞状上皮化生→轻度、中度、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演变[3-4],而且大部分口腔白斑可长期处于良性状态不发生癌变,只有少部分经历癌前病变、癌前状态发展成癌。近年来,口腔癌发病率有增高及明显年轻化的趋势。尽管对口腔癌的外科手术、放疗及化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患者的5年存活率仍然不到50%。其中肿瘤局限者5年生存率大约为80%,而发生转移者则下降到20%[5]

白斑向癌症转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细胞增殖凋亡(apoptosis)和细胞自噬功能(autophagy)的异常与口腔黏膜白斑的恶变密切相关[6-9]

emt是上皮细胞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现象。在此过程中,上皮细胞失去细胞极性和细胞接触性抑制,获得间充质细胞的移动能力。肿瘤细胞可通过激活emt获得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包括获得一定的干细胞特性和凋亡逃逸的能力。emt是肿瘤侵袭和转移首要的关键步骤。emt形成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通路的活化是激活emt的关键[10]。emt激活过程中,上皮细胞逐渐失去其细胞标记物如e-cadherin和zo-1等[11],而表达间充质细胞的标记物vimentin,n-cadherin或fibronectin等[12,13],通过一系列的细胞骨架重组和变构,上皮细胞分化成类成纤维细胞,并获得有利于细胞移动的生物学特性。除了获得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外,emt还与肿瘤干细胞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近期研究发现,tgf-β诱导emt,可使部分上皮细胞转化成间充质干细胞[14]。可见emt的激活,帮助细胞获得肿瘤干细胞的属性,因此emt与肿瘤的新生密切相关。研究还证实乳腺癌细胞可在emt过程中通过vegf-a的高表达和血管新生来增加致瘤性和肿瘤细胞"干细胞化"[15]。新生的肿瘤干细胞促进肿瘤的恶性转移并使得肿瘤细胞失去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由此可见,肿瘤干细胞的产生或者干细胞性状的维持是导致治疗失败和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

细胞自噬(autography)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自噬是对外源性刺激,包括营养缺乏﹑细胞密度负荷﹑低氧﹑氧化应激﹑感染等的适应性反应。自噬既可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清除胞质内受损的细胞器和代谢产物,进行亚细胞水平上的重组,保护受损的细胞;又可作为一种细胞死亡程序诱导细胞自主性死亡[16]。自噬活性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自噬可从多个层面影响肿瘤进程,包括肿瘤细胞凋亡﹑血管生成及化疗抗性等方面[17]。研究显示,emt可以深度影响t细胞介导的对癌细胞的免疫监控:在emt过程中,肿瘤细胞获得hcd24/cd44+/aldh-干细胞群,逃脱细胞毒t细胞介导的细胞自噬,从而使肿瘤获得化疗抗性。反之,细胞自噬能通过黏附分子的表达来调节emt的进程[18]。研究发现,细胞自噬能力缺陷可以诱导emt的产生,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19]。然而,有报道显示细胞自噬的激活可以诱导emt并促进肝癌细胞的肝内扩散[20]。由此可见,细胞自噬的活性在不同的肿瘤甚至同一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是完全不同的。

口腔黏膜白斑的emt和恶变过程与包括microrna在内的分子的精确调节相关[21]。microrna是一组长度在18-25个核苷酸单链组成的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核糖核酸(mrna)的3’-非编码区(3’-utr)互补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修饰靶基因,从而调控基因表达。microrna通过调节其靶基因参与各种生物过程,包括生长、分化、凋亡和增殖[22]。研究发现mir-10b、mir-708在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黏膜白斑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而mir-99b、mir-145、mir-181c的表达显著下调[23]。组织中microrna的表达水平与细胞病理学特征相关,mir-21、mir-345和mir-181b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口腔黏膜白斑和正常黏膜组织。而在有丝分裂象增多、核质比高、染色深的口腔黏膜白斑细胞中,mir-21、mir-181b的表达增高。在细胞核增多或体积增大,核质比高的口腔黏膜白斑中mir-345高表达。microrna的表达还与组织病理学进展相关,在对进行性和非进行性发展口腔黏膜白斑的研究中发现,mir-21、mir-345和mir-181b的表达水平随着疾病的发展持续升高[23-25]

综合来看,口腔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异常表达的microrna,且表达趋势不同、作用各不相同[26-32]

目前对口腔白斑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化学药物、中药、微波、冷冻等治疗方式,其中全身或局部的药物治疗应用较多,但药物治疗也仅适用于:①大面积或多发性的病损;②病损位于敏感解剖部位不能切除者;③多次切除后复发的病损;④身体状况不适于手术切除者。对于有较高癌变风险的,如果病损局限且手术操作可行,手术切除依然是治疗的第一选择。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临床方法以阻断口腔白斑的恶性发展[33]。而一旦口腔白斑发生恶变,转化为口腔癌,其平均5年生存率不足50%[34-35],而某些治疗可能会毁容或造成残障。

因此,人们渴望找到治疗白斑和阻止白斑向口腔癌转化的有效方法,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口腔癌的发生。本发明发现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可以通过局部用药方式有效治疗口腔白斑,并且能够阻止白斑向异常增生、口腔癌的转化,预防口腔癌的发生,有极大的临床开发和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概述

本发明发现通过将mir-185导入唾液外泌体,然后将其施用于受试者,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抑制黏膜微血管形成、阻断口腔白斑向口腔癌的转化。

因此,一方面,本发明涉及:

一种预防或阻止口腔白斑向口腔癌转化的方法,包括给药白斑受试者治疗有效量的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白斑为白斑单纯增生、白斑伴异常增生。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口腔癌为口腔鳞状细胞癌。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携带mir-185的外泌体与阻止口腔白斑向口腔癌转化的其它药物或方法一起施用。

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治疗口腔白斑的方法,包括给药白斑受试者治疗有效量的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白斑为白斑单纯增生、白斑伴异常增生。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治疗包括减小白斑的面积或消除白斑,或使白斑伴异常增生减轻,或向单纯增生逆转,或使白斑转化为正常。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携带mir-185的外泌体与治疗口腔白斑的其它药物或方法一起施用。

一方面,本发明涉及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在制备预防或阻止口腔白斑受试者口腔白斑向口腔癌转化的药物组合物、药盒或药物制品中的用途。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白斑为白斑单纯增生、白斑伴异常增生。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口腔癌为口腔鳞状细胞癌。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携带mir-185的外泌体与预防或阻止口腔白斑向口腔癌转化的其它药物或方法一起施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携带mir-185的外泌体通过局部给药途径给药受试者。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携带mir-185的外泌体通过黏膜下注射、局部涂抹或口腔含服途径给药受试者。

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预防口腔癌的方法,包括给药受试者预防有效量的携带mir-185的外泌体,该外泌体通过如下的一种或多种方式阻止单纯黏膜白斑向白斑伴异常增生和口腔癌的转化或阻止白斑伴异常增生向口腔癌的转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抑制黏膜微血管形成。

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在制备预防口腔癌的药物中的用途,其中所述外泌体通过如下的一种或多种方式阻止单纯黏膜白斑向白斑伴异常增生和口腔癌的转化或阻止白斑伴异常增生向口腔癌的转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抑制黏膜微血管形成。

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经过改造的唾液外泌体,该外泌体导入了预防或治疗有效量的mir-185。本发明还涉及包含该外泌体的用于预防或阻止口腔白斑向口腔癌转化的药物组合物、药盒或药物制品。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白斑为白斑单纯增生、白斑伴异常增生。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口腔癌为口腔鳞状细胞癌。

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在制备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的药物中的用途。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的方法,包括给药受试者有效量的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来实现对口腔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通过局部给药受试者来抑制口腔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和其它口腔癌治疗药物或方法联合使用。基于本发明的发现,本申请还涉及包含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的抑制口腔癌细胞生长的药物组合物、制品和试剂盒。

一方面,本发明涉及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在制备调控口腔癌受试者中口腔癌细胞相关蛋白vegf以及akt表达的药物中的用途。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调控口腔癌受试者中口腔癌细胞相关蛋白vegf以及akt表达的方法,包括给药受试者有效量的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调控包括抑制口腔癌细胞相关蛋白vegf以及akt的表达。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通过局部给药受试者来实现所述调控作用。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和其它口腔癌治疗药物或方法联合使用。基于本发明的发现,本申请还涉及包含mir-185或携带mir-185的外泌体的、调控口腔癌相关蛋白vegf以及akt的表达的药物组合物、制品和试剂盒。

本发明所述的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可以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了mir-185的外泌体,也可以是天然存在高拷贝mir-185的来源于机体组织细胞、血液或体液的外泌体。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携带mir-185的外泌体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了mir-185或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增加了mir-185拷贝数的人工改造的外泌体。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携带mir-185的外泌体是天然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或体液中、通过纯化获得的外泌体,例如干细胞(例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或其他体液来源的携带高拷贝mir-185的外泌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过常规的基因工程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即可以实现将mir-185导入外泌体或提高外泌体中mir-185的拷贝数的目的。

发明详述

定义:

本发明所述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是指本身不是癌,但更易转变为癌的一类病损。其中,“口腔癌前病变”(oralprecancerous/premalignantlesion,opl)是指有形态学变化并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口腔病变,临床上多见为口腔上皮性癌前病变,例如临床常见的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黏膜下纤维性变、乳头状瘤、慢性溃疡、黏膜黑斑及色素痣等。

本发明所述的“口腔白斑”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的恶性疾患(potentiallymalignantdisorders,pmd)范畴,不包括吸烟、局部摩擦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病。本发明的口腔白斑也简称为白斑。

口腔白斑依据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可分为单纯增生状态的白斑和白斑伴(有)异常增生,前者在本发明中称为白斑(单纯增生)、单纯增生的白斑或白斑的单纯增生阶段(这些术语可互换使用),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者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和棘层增厚,没有非典型细胞。上皮钉突可伸长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白斑伴异常增生或称为白斑的异常增生阶段,恶变潜能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上皮异常增生的组织病理变化为: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核浆比例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上皮层次紊乱;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细胞多形性;细胞核浓染;核仁增大;细胞黏着力下降;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根据上述项目出现的数目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癌前病变,例如口腔白斑,不是癌,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又受到各种不良刺激,便可能发展成口腔癌。口腔癌的组织病理变化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为角化珠或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象。

口腔白斑的治疗目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激光、冷冻、光动力治疗;药物治疗包括:维生素a、13-顺式维a酸、异维a酸、阿维a酸、番茄红素、芬维a酸、维胺酸、维a酸糊剂等去角化药物;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如绞股蓝、增生平等。当白斑转化为口腔癌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是目前对癌症治疗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或化疗。

“外泌体(exosome)”是由细胞经过“内吞-融合-外排”等一系列调控过程而形成,并可分泌至胞外的分子直径为30~150nm的亚细胞双层膜囊泡,其内含有与细胞来源相关的蛋白质、mirna及mrna等物质。外泌体既可以通过质膜受体直接激活受体细胞,也可以转运蛋白质、mrna、mirna甚至细胞器进入受体细胞内,同时也可以携带处于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细胞所含有的特殊“信息”,进入体液(包括唾液,血液等),从而在生理学和病理学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口腔白斑而言的“治疗有效量”是指携带mir-185的外泌体的施用量能使白斑的面积减小或消除,或使白斑伴异常增生减轻,或向单纯增生逆转,甚至转化为正常。

针对口腔癌而言的“预防有效量”是指携带mir-185的外泌体的施用剂量能够实现以下的任一项或多项:使白斑异型上皮细胞数减少、白斑面积减小或消失、白斑炎症反应减弱、黏膜微血管形成减弱、阻止单纯黏膜白斑向白斑伴异常增生、甚至口腔癌的进展、阻止白斑向口腔癌的转化。

附图说明

图1a-b显示oscc癌细胞中vegf和akt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mir-185在oscc细胞中调控vegf以及akt转录表达。

图2显示mir-185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

图3显示mir-185在akt3‘utr中的结合位点,证明mir-185对akt转录序列存在着直接调控。

图4显示mir-185直接作用于akt的3’-utr区域,调控癌细胞的存活。

图5显示mir-185表达在osc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

图6a-b显示oscc细胞株分离外泌体的大小和浓度。透射电镜下可见,oscc细胞中收集、纯化的外泌体颗粒大小均匀、形态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膜性小囊泡形态,染色后可见囊泡有完整的包膜,其内有低电子致密物,其直径大小约在100纳米左右(图6a)。nta技术针对外泌体的大小分析表明存在有直径为120nm的外泌体(图6b);插入:cd81,cd63以及flotillin为外泌体特征标记蛋白。

图7显示ph26荧光素标记的携带mir-185外泌体进入oscc细胞。

图8a-b显示外泌体携带mir-185改变oscc中vegf和akt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oscc细胞株中高表达的mir-185明显地抑制vegf和akt的转录表达。

图9显示口腔黏膜组织mir-185原位杂交结果。实验分析了mir-185在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结果发现,在正常口腔黏膜中,可见大量上皮细胞核和包浆中出现强棕紫色反应,mir-185表达呈现强阳性;在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增生、白斑伴异常增生以及口腔癌病例中,mir-185表达显著减弱;在口腔癌病例中,mir-185在癌上皮组织中表达消失。

图10a-b显示唾液外泌体和血液外泌体鉴定结果,其中10a显示对唾液外泌体的鉴定结果;10b显示对血液外泌体的鉴定结果。nta技术针对外泌体的大小分析表明存在有直径为110-120nm的外泌体。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发现这些颗粒表达外泌体特异性结构蛋白cd81、cd63或flotillin(图10a,b)。

图11a-c显示唾液外泌体携带小分子微小rna矩阵分析结果。图11a为白斑单纯增生的组织细胞相对于正常粘膜组织细胞的唾液外泌体携带小分子微小rna的矩阵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口腔黏膜白斑唾液的外泌体所具有的微小rna含量明显不同于来自健康人的外泌体。其中来自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增生唾液外泌体的mir-185相对正常人显著减少。图11b-c显示唾液外泌体浓度在白斑异常增生阶段明显升高,而发展成为口腔癌后唾液外泌体浓度显著降低。相反,血液外泌体浓度在口腔癌阶段明显升高。

图12为基于细胞水平测定结果绘制的模式图,该图显示外泌体介导mir-185在细胞间的传递作用以及对口腔癌前病变信号通路中vegf和akt的转录抑制调节的影响。

图13a-b显示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延迟癌前病变进展的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图及方法图。

图14a-h显示金黄地鼠颊囊黏膜局部涂抹dmba6周的病损变化情况及病理改变。颊囊由正常黏膜(图14a)转变为炎症状态(图14b-c),并发展至癌前病变(图14d-e)。病理变化由正常黏膜(图14f)向单纯增生(图14g)及异常增生(图14h)转变。

图15显示地鼠的体重变化情况,三组地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图16显示地鼠肝肾功能相关的血生化指标水平。

图17a-b显示地鼠颊囊黏膜炎细胞表达及计数,不同阶段三组地鼠颊囊炎细胞表达(a)及计数水平(b),与dmba组比较,*p<0.05,***p<0.001。

图18a-b显示地鼠颊囊黏膜单纯增生及异常增生计数结果,三组地鼠颊囊单纯及异常增生计数,*p<0.05,**p<0.01,***p<0.001。

图19a-d显示地鼠颊囊黏膜免疫组化染色。cd31、pcna、cox2在组间的表达(19a);cd31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19b)、pcna染色计算上皮平均光密度值(aod)(19c)、cox2染色计数阳性细胞(19d)的结果。不同阶段三组地鼠颊囊cox2、pcna、cd31免疫组化染色,与dmba组比较,*p<0.05,**p<0.01,***p<0.001。

图20a-c显示地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6、il-10的表达水平,不同阶段三组地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β、il-10表达水平,与dmba组比较,*p<0.05,**p<0.01。

图21显示颊囊组织炎性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实施例

实施例1mir-185在癌前病变向口腔癌转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

(1)永生化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系)复苏:取冻存的oscc细胞(atcc公司购买crl-1623tm,manassas,va,usa),迅速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快速融化;注入离心管并滴加培养液1000rpm/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加入培养液,置于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更换培养液。

(2)细胞培养与传代:细胞长满至80%~90%时传代;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吹打后移入试管中,离心,弃上清液;加入培养液,按1:2或1:3传代后置于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为保证细胞性质的稳定,实验均采用10代以内的细胞进行实验)。

(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mir-185表达水平:将细胞中mirnas反转录成单链cdna(qiagen公司购买,omniscriptrtkit—205111,germantown,md,usa)。sybrgreen嵌合荧光法进行qrt-pcr检测mir-185表达水平,小片段rnau6作为内参照(qiagen公司购买,miscriptgreenpcrkit—218073)。

(4)采用脂质体包裹转染试剂将mir-185拟似物(qiagen公司购买,miscriptmirnamimic-219600)或者抑制物(qiagen公司购买,miscriptmirnainhibitor-219300、以及阴性对照(随机序列或随机抑制物,qiagen公司购买miscriptinhibitorneg.control-102727)分别转染入oscc细胞系中(lonzanucleofectortm系统),48小时后收集细胞用于提取总mrna(qiagen公司购买,rneasyminikit-74104)。之后运用qrt-pcr技术方法分析vegf或akt表达水平。

(5)mtt法检测癌细胞增殖指数:收集(4)中转染细胞,接种于96孔板内,培养48小时后,采用abcam公司mtt检测试剂盒(burlingame,ca,usa),以mtt法检测癌细胞增殖指数。

(6)构建ak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通过mirbase数据分析系统(microrna.org),筛选出akt基因上潜在的mir-185结合位点。akt的全长3’-非编码翻译区(3’-utr)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并克隆到质粒载体fire-ctxsensorlentivector(mir-selectionfire-ctxlentivector,sbi公司购买paloalto,ca,usa)中,其下游携带荧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luciferase)报告基因以及细胞毒素(ctx)药物敏感基因。实验中,fire-ctxsensorlentivector载体作为实验对照。

(7)质粒的转染和细胞毒性检测:将构建的质粒采用电穿孔技术转染入oscc细胞株中(lonzanucleofectortm系统,walkersville,md,usa),同时细胞中共转染mir-185前体(pre-mir-185,购买于exiqon公司,woburn,ma,usa)。为了控制转染效率,细胞还同时转染了prl-cmv载体质粒(promega公司购买—e2261,sanluisobispo,ca,usa),其中包括荧光素酶(renillaluciferase)报告基因。相对应实验,细胞如上述转染24小时后,以细胞毒素(ctx)药物处理3-4天,之后测量细胞存活程度。

结果

实验发现,在oscc细胞株中转染mir-185(核苷酸序列:5’uggagagaaaggcaguuccuga3’)拟似物可以明显降低vegf以及akt的转录表达。相反,在oscc中共转染mir-185的抑制序列有效地抑制了mir-185拟似物的作用效果。而对照随机序列(scramble)不能发挥作用。本实验说明,mir-185明显地调控口腔癌细胞相关蛋白vegf以及akt的表达(见图1a-b)。本实验还发现oscc转染mir-185后有效地抑制了癌细胞增殖作用(见图2)。

利用mirbase数据分析系统(microrna.org),筛选出mir-185在akt转录序列上存在着直接调控位点(见图3)。

实验发现,在oscc细胞株中转染fire-ctxakt3’-utr质粒,其质粒下游携带细胞毒素(ctx)药物敏感基因。实验结果发现,细胞培养基中加入ctx毒性药物时明显导致大量细胞死亡,但高表达pre-mir-185的oscc细胞株存活率明显升高,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见图4)。此实验提示mir-185特异性地作用akt的3’-utr区域,抑制了细胞毒素(ctx)药物敏感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了细胞毒性反应,提升了细胞的存活率。

实施例2外泌体投递mir-185对受体细胞癌变信号通路分子转录的抑制

方法

(1)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外泌体:培养的oscc细胞(如前所述),血清饥饿48小时后,收集细胞培养基,分别在4℃下2000×g离心20分钟、10000×g离心30分钟以去除细胞碎片,使用外泌体分离试剂盒(exosomeisolationkit,cat.no:get301-10,genexosometechnologiesinc.,freehold,newjersey,usa)按步骤纯化得到外泌体后,以一定体积的无菌pbs缓冲液重悬,稀释。

(2)外泌体性状鉴定: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收获的外泌体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nta(nano-trackinganalysis,particlemetrixgmbh,meerbusch,germany)分析技术对外泌体的大小和浓度进行测定。

通过westernblot对外泌体携带的蛋白标记物进行特征性分析。配制15%分离胶和5%浓缩胶,取外泌体悬液40μl与5xsds上样缓冲液10μl混合煮沸5分钟,加于凝胶上样孔内,浓缩胶恒压80v,分离胶恒压120v,200ma恒流1.5小时。将凝胶中的蛋白质通过湿转法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室温下用含5%脱脂牛奶的封闭液封闭处理1h,经1xtbst缓冲液洗脱后,加入cd81(1:400)、cd63(1:250)以及flotillin(1:1000)单克隆抗体(abcam公司购买)于4℃条件下反应过夜,再次洗脱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二抗(1:2500,sigmast.louis,mo,usa),于室温下平缓摇动1h。经1xtbst缓冲液洗膜3次后,用化学发光底物(ecl,购买于thermofisherscientific,carlsbad,ca,usa)进行检测。

(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oscc细胞及其分泌外泌体中mir-185表达水平:将细胞及外泌体中mirnas反转录成单链cdna。sybrgreen嵌合荧光法进行qrt-pcr检测mir-185表达水平,小片段rnau6作为内参照。

(4)外泌体在细胞间的传递:提取携带高拷贝mir-185的oscc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pkh26荧光标记外泌体后(pkh26redfluorescentcelllinkerkit,购买于sigma公司),加入到oscc细胞培养液中,24小时后观测pkh26荧光标记的外泌体被oscc细胞吸收。

(5)外泌体携带高拷贝mir-185在细胞间的传递作用以及对口腔癌前病变信号通路信号分子的转录抑制调节影响:将携带高拷贝mir-185的外泌体的培养基培养oscc靶细胞,通过检测靶细胞内vegf及akt表达水平,确定外泌体携带mir-185进入受体靶细胞后,是否有效逆转癌变。

结果

(1)1.透射电镜下可见,oscc细胞中收集、纯化的外泌体颗粒大小均匀、形态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双脂膜性小囊泡形态,染色后可见囊泡有完整的双层脂质膜结构,其内有低电子致密物,其直径大小约在100纳米左右,参见图5。

实验结果显示mir-185携带于外泌体中,抑制vegf和akt转录表达。文献报道,mirnas被外泌体(exosome)包裹,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去。本实验前期结果发现,mir-185表达在osc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见图5)。通过nta技术分析发现,oscc外泌体直径在120nm(见图6)。westernblot鉴定结果确定oscc外泌体高表达cd81,cd63以及flotillin等外泌体标志物(见图6)。

(2)采用pkh26红色荧光标记物标记携带mir-185外泌体,之后加入oscc细胞培养基中,48小时后观察可见外泌体被oscc细胞摄取(见图7)。qrt-pcr结果显示摄取mir-185后的oscc高表达mir-185(未显示结果),并且明显地抑制vegf和akt的转录表达(见图8a-b)。图12为基于细胞水平测定结果绘制的模式图,该图显示外泌体介导mir-185在细胞间的传递作用以及对口腔癌前病变信号通路中vegf和akt的转录抑制调节的影响。

实施例3口腔白斑向癌变过程中mir-185表达变化

方法

选取临床和病理诊断为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增生、白斑伴异常增生以及白斑癌变(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组织标本以及正常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组:分为白斑单纯增生组(n=15);白斑异常增生组(n=10)、癌变组,也称为口腔癌组(n=15)。

正常对照组(n=8)组织标本选自排除口腔黏膜病、因手术治疗需要切除部分正常组织并且愿意提供该组织用于研究的患者。

原位杂交定位mir-185表达

在1x原位杂交(ish)缓冲液(购买于exiqoninc.,woburn,mausa)中将mir-185或对照序列探针(exiqoninc.)与固定的组织切片在55℃杂交60分钟,随后使用不同浓度的ssc缓冲液在55℃洗涤。如下述检测探针:使用单克隆抗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抗体(1:800)(roche,indianapolis,inusa)温育60分钟,随后在30℃条件下,使用硝基蓝四唑和5-溴-4-氯-3'-多聚磷酸盐底物(roche,pleasanton,ca,usa)温育2小时。最终,使用nuclearfastredtm复染色切片,使用培养基(vwr,radnor,pa,usa)封固,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结果

原位杂交定位mir-185表达实验发现正常组样品中mir-185表达呈现强阳性(紫色);在白斑组样品中,mir-185表达明显减弱,而在异常增生组和口腔癌组样品中可见少部分上皮细胞核和包浆中出现轻微棕紫色反应,mir-185表达呈现轻微阳性,或者mir-185表达几乎消失,见图9。

近来,已报道了多种直接靶向emt转录因子和细胞结构组分的mirna。上述实验结果发现,白斑单纯增生组,白斑伴异常增生组和口腔癌组患者样品中mir-185的水平相比正常对照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实验发现从口腔白斑单纯增生向口腔黏膜白斑伴异常增生、口腔癌转化过程中,pi3k/akt-mtor通路激活,emt发生,同时mir-185表达下降甚至缺失。

实施例4口腔唾液外泌体或者血液外泌体携带与疾病状态相关的mir-185

方法

外泌体:从上述实施例3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患有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增生、白斑异常增生、口腔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患者以及正常人口腔唾液以及血液中按如下方法收集、纯化口腔唾液外泌体或者血液外泌体。

上述患者或正常人在取唾液前不漱口,禁食水1小时。取唾液时坐位,头自然低下,口内唾液自然吐出至一次性托盘中,约2毫升左右,不要咳嗽。将收集的唾液立即放入小离心管中。

将样品4℃,10,000×g离心20分钟除去杂质,样本上清液通过0.22μm的滤膜过滤二次,使用外泌体分离试剂盒(exosomeisolationkit,cat.no:get200-10,genexosometechnologiesinc.,freehold,newjersey,usa)按步骤纯化得到外泌体后,以一定体积的无菌pbs缓冲液重悬,稀释。

1.唾液外泌体以及血液外泌体鉴定

(1)外泌体的形态特征观察

取外泌体悬液10μl滴于孔径2nm的载样铜网上,室温下静置10分钟,用滤纸从滤网侧边吸干液体,滴加3%磷钨酸溶液30μl,室温环境下复染5分钟,用滤纸吸干复染液,并在室温下干燥后,将此铜网置于透射电镜的样品室内,观察外泌体形态并拍摄电镜照片。

(2)唾液外泌体以及血液外泌体性状鉴定

通过nta技术对外泌体的大小和浓度进行检测。

(3)外泌体特异性结构蛋白的分析

配制15%分离胶和5%浓缩胶,取外泌体悬液40μl与5xsds上样缓冲液10μl混合煮沸5分钟,加于凝胶上样孔内,浓缩胶恒压80v,分离胶恒压120v,200ma恒流1.5小时。将凝胶中的蛋白质通过湿转法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室温下用含5%脱脂牛奶的封闭液封闭处理1h,经1xtbst缓冲液洗脱后,加入cd81(1:400)、cd63(1:250)以及flotillin(1;1000)(abcam)单克隆抗体于4℃条件下反应过夜,再次洗脱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二抗,于室温下平缓摇动1h。经1xtbst缓冲液洗膜3次后,用化学发光底物(ecl,thermofisherscientific)进行检测。

2.唾液外泌体携带小分子微小rna矩阵分析

使用microrneasyplus试剂盒(qiagen,valencia,causa)从唾液外泌体提取总rna,并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书使用miscriptiirt试剂盒(qiagen)进行逆转录。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书通过微小rna矩阵分析获得的转录物并通过qrt-pcr进行验证。将qrt-pcr标准化至u6snrna引物。

3.通过nta技术检测口腔白斑发展至癌变过程中唾液携带外泌体以及血液外泌体浓度变化

结果

通过nta技术检测到唾液来源的外泌体或者血液来源的外泌体大小均在110-120nm之间(图10a,b)。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发现这些颗粒表达外泌体特异性结构蛋白cd81、cd63或flotillin,参见图10a,b。

2.通过微小rna矩阵,我们首次发现来自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增生患者唾液的外泌体所具有的mir-185,其含量明显低于来自正常人的外泌体,参见图11a。

3.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增生、白斑异常增生、口腔癌患者唾液外泌体浓度明显不同。口腔黏膜白斑伴有异常增生患者唾液外泌体浓度明显升高,而出现癌变后其浓度显著下降,参见图11b。相反,癌变患者血液外泌体的浓度则明显升高。此发现表明唾液外泌体浓度与疾病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而血液外泌体和唾液外泌体呈相反分泌趋势(图11b,c)。

实施例5携带mir-185的外泌体阻断癌前病变的进展

方法

(1)试剂与保存

本实验和以下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如下配置和保存:0.5克二甲基苯并蒽(dmba)溶解于50ml丙酮和50ml液体石蜡中,制备成0.5%dmba溶液,室温下避光保存。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均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包含高拷贝mir-185的外泌体,购自genexsometechnology公司,商品名为getmscexo101-1ug。该携带mir-185的外泌体溶液外泌体颗粒浓度为2×1011粒子/ml,保存于-80℃,使用前24h转移至4℃保存。

(2)选择spf级7周龄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公司),平均体重115g。饲养条件为温度24-26℃,湿度40-60%,12-14小时光照。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将53只地鼠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nc)8只,阳性对照组(即给予二甲基苯并蒽的阳性对照组,简写dmba组)25只,局部涂抹携带高拷贝mir-185外泌体溶液组(dmba+exo组,也称治疗组)20只。阴性对照组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做药物处理,其余两组自第一周起以0.5%二甲基苯并蒽(dmba)溶液涂于左侧颊囊,每周3次,至实验结束,25只阳性对照组不再做其他处理;20只治疗组自第3周起在dmba涂抹的相同部位涂抹外泌体溶液每周3次,至第6周实验结束。自第3周末起,每周末各断髓处死dmba组6只地鼠,dmba+exo组5只地鼠,6周末处死剩余地鼠。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地鼠的健康及病损状况,每周记录体重。实验按图13a的技术路线、图13b的实验方法进行。

(3)涂抹方法:4号画笔蘸取液体,瓶口挤掉多余液体,涂于地鼠左侧颊囊黏膜中央,同一方向圆周式运动涂布,经定量试验调整画笔刷毛长度及形状,确定每次涂布量约为100μl,涂抹载有mir-185的外泌体溶液与dmba溶液时间间隔4h,涂药后禁食水2小时。

(4)血清的提取与保存:地鼠处死前收集全血并保存于ep管中,常温静置30min后于4℃,3000×g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及血清,提取血清并储存于-80℃。

(5)肝肾功能:采用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检测,试剂盒均购自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紫外-苹果酸脱氢酶法、肌酐(scr)采用酶法、尿素氮(bun)采用紫外-谷氨酸脱氢酶法,实验严格遵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6)包埋切片:将地鼠颊囊组织于10%福尔马林溶液内固定24小时后取出,分切成约3-5mm条状,卷成筒状,用钢针固定,自动脱水机脱水,去钢针,常规石蜡包埋,每个样本连续切21张5μm切片,取第1、10、20张进行he染色,第2、11、21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7)he染色:玻片于65℃烤箱烤1h,常规脱蜡至水,自来水冲洗2min,入苏木素染液4min后自来水冲洗,分化液分化2s,返蓝液返蓝4s,自来水浸泡5min,入伊红染液40s,自来水冲洗30s,脱水入二甲苯,中性树脂封片。400倍镜下观察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炎细胞(根据形态可判定为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每张玻片选取3-10处炎细胞较多的视野,200倍镜下进行计数。单纯增生表现为细胞数目增多,上皮颗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细胞;异常增生根据who诊断标准,包括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核浆比例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上皮层次紊乱,有丝核分裂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核分裂相,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细胞的多形性,细胞核浓染,核仁增大,细胞黏着力下降,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严格遵照该标准记录样本全部单纯及异常增生数目。

(8)免疫组化实验:切片于65℃烤箱中烤1.5h,常规脱蜡至水,pbs缓冲液清洗,0.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微波修复,放置至室温,清洗后,将玻片置于湿盒中,3%过氧化氢避光室温封闭15min后清洗玻片,10%山羊血清37℃孵育1h以封闭抗原,弃去多余血清,滴加一抗,浓度分别为:抗cd31抗体1:200,抗pcna抗体1:30000,抗cox2抗体1:1000,这些抗体均购自abcam公司,空白对照用pbs代替一抗,4℃过夜。第二天取出后室温复温1h,pbs缓冲液清洗,滴加二抗,37℃孵育0.5h,清洗玻片后滴加dab(二氨基联苯胺),显微镜下观察显示情况及时长,水洗终止显色,苏木素复染,反蓝,脱水,透明,中性树脂封片。pcna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每玻片100倍镜下选取3-5处上皮增生(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处截取上皮,应用imageproplus软件进行光密度分析,记录平均光密度值(iod);cox2蛋白表达位于核膜,每样本100倍镜下选取2-5处炎细胞密集区,以核膜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为阳性,进行阳性细胞计数;cd31蛋白表达于内皮细胞膜,参照weidner方法,每样本100倍镜下选取微血管(直径小于8个红细胞)密集处,400倍镜下计数cd31标记的微血管数量,平均值即为mvd值(微血管密度),记录上述数据并进行组间比较。

(9)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使用商品化地鼠il-6、il-1β、il-10elisa试剂盒检测这些细胞因子,品牌为mybiosource(sandiego,ca,usa)。从室温平衡20min后的铝箔袋中取出所需板条,设置空白对照孔、标准品孔和样本孔,空白孔加50μl样本稀释液,标准品孔加不同浓度的标准品50μl,样本孔加50μl待测血清,每孔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检测抗体100μl,用封板膜封住反应孔,37℃恒温箱温育60min,弃去液体,吸水纸上拍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1min,甩去洗涤液,吸水纸上拍干,重复洗板5次,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μl,37℃避光孵育15min,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15min内,在450nm波长处测定各孔的od值,应用公式计算得出r2值及细胞因子的蛋白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

(10)黏膜蛋白检测:提取三周末(急性炎症期)三组地鼠全部颊囊黏膜总蛋白,六周末dmba+exo组全部颊囊黏膜总蛋白,共计四组,按proteomeprofilerarraymousecytokinearraypanela试剂盒(品牌r&d)说明书要求,在四孔板中每孔中各滴入封闭液2ml进行封闭,四张膜置于四孔板中,摇床孵育1h,准备样本,每试管中加入蛋白,通过稀释液调整体积为1.5ml,每样本加入15μl溶解的抗体,混匀,室温孵育1h,移除四孔板中封闭液,加入样本抗体混合液,4℃摇床孵育过夜。第二天取出膜于摇床清洗10min,重复三次,清洗四孔板,每孔中滴入2ml稀释的链霉亲和素-hrp,将四张膜放入四孔板,室温摇床孵育30min,洗膜,将膜数字朝上放于暗盒中,均匀滴显色剂1ml,孵育1min,显影,曝光。对每张膜的不同蛋白位点进行观察扫描与灰度值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11)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值±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参数检验,lsd进行两两比较;单纯及异常增生计数用中值(iqr)表示,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进行两两比较,均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p<0.01,***p<0.001。

结果

(1)病损变化情况及病理改变:健康黏膜为淡粉色,光滑、菲薄、连续,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见图14a),第二周初至第三周末为炎症期,黏膜充血、水肿,有黄色液体样炎性渗出(见图14b),随渗出不断增多,凝结成块状,可擦去,擦去时易出血(见图14c),后期黏膜逐渐结痂,弹性良好。第四周始黏膜弹性逐渐下降,部分出现角化发白(见图14d),第五周初至第六周末为癌前病变期,黏膜粗糙、发白,轻度增厚,部分可见白色斑块状病损(见图14e)。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由正常黏膜(见图14f)向单纯增生(见图14g)、异常增生(见图14h)逐步转变。

(2)体重:实验初始各组体重接近,第二、三、四周,dmba组、dmba+exo组因颊囊受dmba持续作用均处于急性炎症期,影响进食,体重增长慢,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四周后进入癌前病变期,黏膜增厚、粗糙,对进食无影响,三组体重逐渐接近(见图15)。

(3)肝肾功能:经统计学分析,四组地鼠血清中肝肾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中alt、ast、bun无组间差异,scr在dmba组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推测dmba组地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肾功能损伤,dmba+exo组四项指标与阴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证实外泌体作为一种天然脂质体,在体内有良好的耐受性,稳定、无毒,是理想的药物载体(见图16)。

(4)炎细胞表达以及计数:实验第二至三周末为急性炎症期,四周始因dmba持续作用逐渐向癌前病损转变并同时伴有慢性炎症(见图17a),经统计学分析dmba+exo组较dmba组在各个阶段炎细胞数量均显示减少,四、五周末差异显著(见图17b),证实局部涂抹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对黏膜局部炎症具有抑制作用。

(5)单纯增生及异常增生计数:单纯增生计数经统计学分析显示dmba组、dmba+exo组无组间差异,治疗未有效减少单纯增生的数量。

异常增生计数显示dmba+exo组显著低于dmba组,治疗延缓病变由单纯向异常增生的转化,有效减少异常增生的数量,阻断癌前病变的发展进程,结果参见下表及图18a-b。

(6)cd31、pcna、cox2表达分析:cd31、pcna、cox2表达如图19a。cd31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的结果显示各阶段dmba+exo组均低于dmba组,五、六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9b),证实局部涂抹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对抑制黏膜微血管形成具有良好作用。pcna染色后计算上皮aod值显示各阶段dmba+exo组均显著低于dmba组(见图19c),证实局部涂抹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对抑制上皮增殖具有良好作用,也与异常增生计数的结果相一致。cox2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显示三周末dmba+exo组与dmba组基本相同,四、五、六周末治疗组均低于dmba组,差异不显著(见图19d),证实局部涂抹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对黏膜炎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血清il-1β、il-6、il-10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促炎因子il-1β、il-6在各阶段及各组中的表达水平高度一致,三周末急性炎症期、六周末癌前病变期dmba+exo组均显著低于dmba组,四、五周表达水平稍有波动,无统计学差异(见图20a、20b),抗炎因子il-10在三周末急性炎症期dmba+exo组显著高于dmba组,第四周水平稍有波动,五、六周dmba+exo组仍高于dmba组,无统计学差异(见图20c),我们发现炎性前体因子il-10与炎性因子il-1β、il-6的表达互相协同,证实通过局部涂抹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对血清中的炎性因子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

(8)蛋白质组轮廓仪-小鼠细胞因子阵列板a(proteomeprofilerarraymousecytokinearraypanela)检测:结果显示三周末dmba组较dmba+exo组及阴性对照组在il-1β、il-16、trem-1等位点蛋白表达量增加,dmba+exo组三周末与六周末炎性因子的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与阴性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见图21),可证实通过局部涂抹携带mir-185的外泌体对黏膜炎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nogutij,demouracf,dejesusgp,etal.metastasisfromoralcancer:anoverview.cancergenomicsproteomics2012;9:329-35.

2.lingenmw,pintoa,mendesra,etal.genetics/epigeneticsoforalpremalignancy:currentstatusandfutureresearch.oraldis2011;17suppl1:7-22.

3.nogamit,kuyamak,yamamotoh.histopatholog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studyofmalignanttransformationoforalleukoplakia,withspecialreferencetoapoptosis-relatedgeneproductsandproliferativeactivity.actaotolaryngol2003;123:767-75.

4.thompsonl.worldhealth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oftumours:pathologyandgeneticsofheadandnecktumours.earnosethroatj2006;85:74.

5.林梅.口腔癌前病变的临床捡查和风险评估[j/cd].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08,2(5):427-430.

6.krisanaprakornkits,iamaroona.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in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isrnoncol2012;2012:681469.

7.mohtashamn,babakoohis,salehinejadj,etal.mastcelldensityandangiogenesisinoraldysplasticepitheliumandlow-andhigh-grade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actaodontolscand2010;68:300-4.

8.chenyk,husess,linlm.expressionofinhibitorofapoptosisfamilyproteinsinhumanoralsquamouscellcarcinogenesis.headneck2011;33:985-98.

9.nomurah,uzawak,yamanoy,etal.overexpressionandalteredsubcellularlocalizationofautophagy-related16-like1inhuman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correlationwithlymphovascularinvasionandlymph-nodemetastasis.humpathol2009;40:83-91.

10.laruel,bellacosaa.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indevelopmentandcancer:roleof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aktpathways.oncogene2005;24:7443-54.

11.vonzeidlersv,desouzabotelhot,mendoncaef,etal.e-cadherinasapotentialbiomarkerofmalignanttransformationinoralleukoplakia:aretrospectivecohortstudy.bmccancer2014;14:972.

12.chawsy,majeedaa,dalleyaj,etal.epithelialtomesenchymaltransition(emt)biomarkers--e-cadherin,beta-catenin,apcandvimentin--inoralsquamouscellcarcinogenesisandtransformation.oraloncol2012;48:997-1006.

13.scanloncs,vantubergenea,inglehartrc,etal.biomarkersof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insquamouscellcarcinoma.jdentres2013;92:114-21.

14.katsunoy,lamouilles,derynckr.tgf-betasignalingand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incancerprogression.curropinoncol2013;25:76-84.

15.fantozzia,gruberdc,pisarskyl,etal.vegf-mediatedangiogenesislinksemt-inducedcancerstemnesstotumorinitiation.cancerres2014;74:1566-75.

16.dentond,xut,kumars.autophagyasapro-deathpathway.immunolcellbiol2015;93:35-42.

17.whitee.theroleforautophagyincancer.jclininvest2015;125:42-6.

18.akalayi,janjib,hasmimm,etal.epithelial-to-mesenchymaltransitionandautophagyinductioninbreastcarcinomapromoteescapefromt-cell-mediatedlysis.cancerres2013;73:2418-27.

19.qinw,lic,zhengw,etal.inhibitionofautophagypromotesmetastasisandglycolysisbyinducingrosingastriccancercells.oncotarget2015;6:39839-54.

20.pengyf,shiyh,dingzb,etal.autophagyinhibitionsuppressespulmonarymetastasisofhccinmiceviaimpairinganoikisresistanceandcolonizationofhcccells.autophagy2013;9:2056-68.

21.zhug,hey,yangs,etal.identificationofgeneandmicrornasignaturesfororalcancerdevelopedfromoralleukoplakia.biomedresint2015;2015:841956.

22.barteldp.micrornas:genomics,biogenesis,mechanism,andfunction.cell2004;116:281-97.

23.cervignenk,reispp,machadoj,etal.identificationofamicrornasignatureassociatedwithprogressionofleukoplakiatooralcarcinoma.hummolgenet2009;18:4818-29.

24.gorenchteinm,pohcf,sainir,etal.micrornasinanoralcancercontext-frombasicbiologytoclinicalutility.jdentres2012;91:440-6.

25.wubh,xiongxp,jiaj,etal.micrornas:newactorsintheoralcancerscene.oraloncol2011;47:314-9.

26.lij,huangh,sunl,etal.mir-21indicatespoorprognosisintonguesquamouscellcarcinomasasanapoptosisinhibitor[j].clincancerres,2009,15(12):3998-4008.doi:10.1158/1078-0432.ccr-08-3053.

27.liux,wanga,heidbrederce,etal.microrna-24targetingrnabindingproteindnd1intonguesquamouscellcarcinoma[j].febslett,2010,584(18):4115-4120.doi:10.1016/j.febslet.2010.08.040.

28.luyc,changjt,liaoct,etal.oncomir-196promotesaninvasivephenotypeinoralcancerthroughthenme4-jnk-timp1-mmpsignalingpathway[j].molcancer,2014,13:218.doi:10.1186/1476-4598-13-218.

29.tiwaria,shivanandas,gopinathks,etal.microrna-125areducesproliferationandinvasionof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cellsbytargetingestrogen-relatedreceptoralpha:implicationsforcancertherapeutics[j].jbiolchem,2014,289(46):32276-32290.doi:10.1074/jbc.m114.584136.

30.changcj,hsucc,changch,etal.let-7dfunctionsasnovelregulatorof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andchemoresistantpropertyinoralcancer[j].oncolrep,2011,26(4):1003-1010.doi:10.3892/or.2011.1360.

31.kimjs,parksy,leesa,etal.microrna-205suppressestheoralcarcinomaoncogenicactivityviadown-regulationofaxin-2inkbhumanoralcancercell[j].molcellbiochem,2014,387(1-2):71-79.doi:10.1007/s11010-013-1872-7.

32.momen-heravif,trachtenbergaj,kuowp,etal.genomewidestudyofsalivarymicrornasfordetectionoforalcancer[j].jdentres,2014,93(7suppl):86s-93s.doi:10.1177/0022034514531018.

33.hongsh,ondreyfg,avisim,etal.cyclooxygenaseregulateshumanoropharyngealcarcinomasviatheproinflammatorycytokineil_6:ageneralroleforinflammation?[j]fasebj,2000,14(11):1499-1507).

34.hydenc,prvuloviche,newmanl,etal.anewapprochtopretreatmentassessmentofthen0in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theroleofsentinelnodebiopsyandemissiontomography.oraloncol,2003,39:350-360.

35.browae,langdonjd.managementoforalcancer.annrcollsurgengl,1995,77:404-408.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