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遥控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尾高度调节装置及使用该车尾高度调节装置的遥控车。
背景技术:
当前的遥控车主要作为玩具或赛车,并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控制。而车辆一般通过电机驱动,同时可以对车辆的行驶方向进行控制。当前遥控车一般仅能前进、转向和后退,其对行驶道路要求平整、行驶玩法简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尾高度调节装置,旨在解决当前遥控车对行驶道路要求平整、行驶玩法简单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尾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用于安装于车辆底盘后端的伺服架、两个后轮、支撑两个所述后轮的驱动桥和用于分别调节所述底盘后端两角高度的两套高度调节机构,两套所述高度调节机构支撑于所述伺服架上,两套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分别设于所述底盘后端的两侧上,且两套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所述驱动桥的两端铰接。
进一步地,各套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驱动桥铰接的支撑杆、下端与所述支撑杆铰接的悬挂架、与所述悬挂架的上端铰接的连杆和驱动所述连杆上下摆动的调节电机,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用于铰接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调节电机安装于所述伺服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悬挂架上还设有减震器。
进一步地,各套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于所述底盘上的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与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球头关节轴承,所述第一球头关节轴承与所述驱动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伺服架的底部枢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伺服架的一端设有第二球头关节轴承,所述第二球关节轴承与所述驱动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伺服架的一端呈u型,所述u型端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与所述伺服架的两侧枢接。
进一步地,所述伺服架底部的两侧分别对应于各所述自由端两侧的位置凸出设有两个连接板,各所述自由端分别与相应的两个所述连接板枢接。
进一步地,所述伺服架上设有支撑台,各所述调节电机安装于所述支撑台上。
本发明通过设置车尾高度调节装置,当该车尾高度调节装置安装在遥控车的底盘上时,可以通过车尾高度调节装置的高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底盘后端两角的高度,从而可以实现该遥控车的向其一侧倾斜或调节车尾部分的高度,从而可以适应更为复杂的道路,并实现遥控车行驶玩法的多样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遥控车,包括底盘、枢接于所述底盘前端的两个前轮,包括如上所述的车尾高度调节装置和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后轮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车尾高度调节装置的伺服架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后端,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底盘上,且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桥相连。
本发明的遥控车使用了上述车尾高度调节装置,不仅可以正常行驶,而且可以通过车尾高度调节装置来改变车尾各角的高度,实现该遥控车的向其一侧倾斜或调节车尾部分的高度,从而可以适应更为复杂的道路,并实现遥控车行驶玩法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遥控车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遥控车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遥控车又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车头弹跳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车头弹跳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转向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车尾高度调节装置安装在底盘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车尾高度调节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车尾高度调节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车尾高度调节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伺服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高度调节机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球头关节轴承一般包括球头座和球头杆,球头杆的球头安装在球头座中,以从而球头杆相对球头座转动、摆动。进一步地,球头座中还可以设置滚珠,以增加球头在球头座中移动的灵活性。
请参阅图1-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遥控车100,包括底盘10、两个前轮21、车尾高度调节装置60和驱动机构80;两个前轮21分别枢接在底盘10的两侧,以便支撑住底盘10的前端。车尾高度调节装置60安装在底盘10的后端,驱动机构80安装在底盘10上。车尾高度调节装置60用于调节底盘10后端各角高度,以实现该遥控车100的倾斜控制,同时可以调节车尾部分的高度,适应复杂道路行驶,实现遥控车100行驶玩法的多样性。
请参阅图7至图12,车尾高度调节装置60包括两个后轮61、驱动桥62、伺服架63和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支撑于伺服架63上,通过伺服架63支撑住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设置于底盘10后端的两侧上,且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分别与驱动桥62的两端铰接,两个后轮61分别安装在驱动桥62的两端,驱动机构80与驱动桥62相连,通过驱动机构80来驱动该驱动桥62,进而带动两个后轮61转动,以实现该遥控车100的正常行驶,如前进、后退等;同时通过驱动桥62来支撑住两个后轮61。而驱动机构80安装在底盘10上,通过底盘10来支撑住驱动机构80。将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支撑在底盘10后端的两侧,以便安装固定住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再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分别与驱动桥62的两端铰接相连,可以实现通过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来支撑住驱动桥62,并且当改变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时,可以改变底盘10后端相应侧离地高度,以实现调节底盘10后端两角的高度。
通过设置车尾高度调节装置60,当该车尾高度调节装置60安装在遥控车100的底盘10上时,可以通过车尾高度调节装置60的高度调节机构70可以调节底盘10后端两角的高度,从而可以实现该遥控车100的向其一侧倾斜或调节车尾部分的高度,从而可以适应更为复杂的道路,并实现遥控车100行驶玩法的多样性。
该结构在控制时具有以下控制方式:
1、底盘10后端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持平(即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处于正常长度)时,车头角度水平。
2、当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降低(即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收缩变短)时,车头角度向上倾斜。
3、当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升高(即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伸出变长)时,车头角度向下倾斜。
4、当底盘10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降低(即该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收缩变短),同时底盘10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持平(即该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处于正常长度)时,车头右前角向上翘起。
5、当底盘10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降低(即该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收缩变短),同时底盘10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持平(即该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处于正常长度)时,车头左前角向上翘起。
6、当底盘10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降低(即该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收缩变短),同时底盘10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升高(即该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伸出变长)时,右前轮21向上翘起,离开地面,形成三轮行驶。
7、当底盘10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降低(即该右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收缩变短),同时底盘10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升高(即该左侧高度调节机构70的长度伸出变长)时,左前轮21向上翘起,离开地面,形成三轮行驶。
请参阅图7、图10和图12,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包括支撑杆71、悬挂架72、连杆73和调节电机74,调节电机74支撑于底盘10上;连杆73的一端与调节电机74相连,而连杆73的另一端与悬挂架72的上端铰接,悬挂架72的下端与支撑杆71铰接,而支撑杆71的一端与驱动桥62铰接,支撑杆71的另一端铰接于底盘10上,从而通过支撑杆71与悬挂架72配合支撑驱动桥62的一端,而两套高度调节机构70则配合支撑住驱动桥62。当调节电机74驱动连杆73上下摆动时,带动悬挂架72升降,而驱动桥62通过两个后轮61支撑住,而可以改变底盘10后端对应角与驱动桥62相应端之间的距离,当两后轮61置于地面,可以实现调节底盘10后端两角的高度。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底盘10后端的两侧支撑直线电机等伸缩装置,通过直线电机等伸缩装置来调节底盘10后端各角与驱动桥62对应端之间的距离,以实现调节底盘10后端各角的高度。
进一步地,各悬挂架72上还设有减震器75。设置减震器75,以便在遥控车100行驶时,对遥控车100进行减震,从而使该遥控车100在行驶时更为平稳。
进一步地,各套高度调节机构70还包括铰接座76,铰接座76安装于底盘10上。铰接座76与支撑杆71的另一端相连。设置铰接座76,以便支撑杆71的另一端与底盘10铰接相连,同时也便于支撑住支撑杆71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支撑杆71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球头关节轴承77,第一球头关节轴承77与驱动桥62相连。在支撑杆71的一端设置第一球头关节轴承77,以便支撑杆71与驱动桥62之间能更自由地进行相对移动,如转动、摆动等,实现支撑杆71与驱动桥62间更灵活地移动。更进一步地,支撑杆71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球头关节轴承78,该连接球头关节轴承78与铰接座76相连。
进一步地,伺服架63的底部开设有供驱动机构80穿过的缺口631。在伺服架63的底部开设缺口631,以便在驱动机构80安装在底盘10上后,可以与驱动桥62相连。
进一步地,伺服架63的底部枢接有支撑架64,支撑架64远离伺服架63的一端设有第二球头关节轴承65,第二球关节轴承与驱动桥62相连。设置支撑架64,并将支撑架64与驱动桥62通过第二球头关节轴承65相连,可以更稳定的支撑住驱动桥62,同时可以使驱动桥62可以相对支撑架64灵活转动与摆动。
进一步地,支撑架64靠近伺服架63的一端呈u型,u型端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与伺服架63的两侧枢接。该结构可以减轻支撑架64的重量,同时支撑架64可以在伺服架63的底部上下摆动,并稳定地安装在伺服架63的底部,进而更稳定地支撑住驱动桥62。进一步地,支撑架64呈y型结构,结构简单、重量轻。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架64也可以为其它结构,如呈板状结构等。
进一步地,伺服架63底部的两侧分别对应于支撑架64的u型端的各自由端的两侧的位置凸出设有两个连接板632,各所述自由端分别与相应的两个相应的连接板632枢接。在伺服架63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对连接板632,以方便与支撑架64的两个自由端枢接相连。
进一步地,伺服架63上设有支撑台633,各调节电机74安装于支撑台633上。在伺服架63上设置支撑台633,以便安装固定调节电机74,使各调节电机74安装更为平稳。支撑台633上还设有支柱,以更为方便地安装固定住调节电机74。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80包括传动轴82、第一万向节83和驱动电机81,驱动电机81安装于底盘10上。第一万向节83将传动轴82与驱动桥62相连,当驱动电机81转动时,可以带动传动轴82转动,进而驱动该驱动桥62,并带动后轮61转动。而将传动轴82设置为伸缩式结构,可以方便调节传动轴82的长度,以便在底盘10相对于驱动桥62移动时,可以改变传动轴82的长度,便于传动轴82与驱动桥62相连。
进一步地,该驱动机构80还包括连接驱动电机81的主轴与传动轴82的第二万向节84。设置第二万向节84,则第二万向节84与第一万向节83配合,可以使传动轴82更灵活地带动驱动桥62中的传动机构转动。
进一步地,底盘10上还安装有定位板13,驱动电机81安装在定位板13上。设置定位板13,以便将驱动电机81固定在底盘10上。
请参阅图3至图6,该遥控车100还包括用于带动底盘10前端弹跳的弹跳机构20,弹跳机构20包括支架22、两个悬臂架30和推顶机构40,推顶机构40与支架22相连。支架22固定于底盘10上,两个前轮21分别安装在两个悬臂架30上,两个悬臂架30分别与支架22的两侧枢接,从而将两个前轮21安装在底盘10的前端两侧,同时可以在支架22两侧上下摆动。推顶机构40用于分别向下冲击各悬臂架30。当推顶机构40向下冲击各悬臂架30,由于悬臂架30枢接在支架22的两侧,可以在支架22两侧上下摆动,在悬臂架30受到推顶机构40向下的冲击力后,两个悬臂架30瞬时向下移动,并对地面产生冲击,而受地面反作用力,而使两个悬臂架30及前轮21弹跳起,实现车头弹跳,进而可以实现跳越障碍,适应更为复杂的道路。
请参阅图1、图4和图5,各悬臂架30包括支撑块33、上悬臂梁32和下悬臂梁31;支撑块33用于支撑相应前轮21,上悬臂梁32的两端分别与支架22的上端及支撑块33的上端枢接;下悬臂梁31的两端分别与支架22的下端及支撑块33的下端枢接。该结构上悬臂梁32、下悬臂梁31、支撑块33及支架22可以形成四边形结构,由于四边形的各边长度固定,其四角均通水平设置的销轴枢接,则可以实现限定该悬臂架30上下摆动的幅度,以避免支架22前端着地。同时该结构可以使悬臂架30的结构更为稳定,同时更好的支撑前轮21。
进一步地,推顶机构40包括推顶弹簧41、压杆42和压缩组件43;各下悬臂梁31上均安装有推顶弹簧41,支架22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梁221,压杆42为两个,分别用来压缩两个推顶弹簧41,以使两个推顶弹簧41中积蓄预压力;而两个压杆42分别滑动安装在两具体支撑梁221上,通过两个支撑梁221来分别定位与支撑住两个压杆42;而压缩组件43用来下压压杆42,以便各压杆42可以向下压缩相应的推顶弹簧41。压缩组件43下压两个压杆42,两个压杆42将两个推顶弹簧41压缩;当压缩组件43松开两个压杆42,则推顶弹簧41会瞬间张开,以向下冲击下悬臂梁31,进而带动两个前轮21向下冲击地面,而反作用力,将两个前轮21及悬臂架30弹起。另外,使用推顶弹簧41,还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使遥控车100的前端更为平稳,同时可以起到保护悬臂架30的作用。在其它实施例中,推顶机构40也可以为凸轮机构,通过电机驱动凸轮转动,在凸轮转动时,向下冲击悬臂架30。
进一步地,压缩组件43包括连接杆431、滑轮432、绳索433和拉动电机434,拉动电机434安装于底盘10上,滑轮432安装于支架22上,滑轮432设于连接杆431的下方,而连接杆4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压杆42相连,绳索433的一端绕过滑轮432与连接杆431相连,绳索433的另一端与拉动电机434相连,当拉动电机434转动时,可以拉动绳索433,使绳索433带动连接杆431向下移动,以带动两个压杆42下压推顶弹簧41。其它实施例中,压缩组件43也可以为凸轮组件,通过凸轮转动来下压压杆42。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拉动电机434设在靠近后轮61的位置,以便使该遥控车100更为稳定,同时减轻车头部分的重量,使该遥控车100能更好的进行车头弹跳。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绳索433与拉动电机434的主轴相连,当拉动电机434正转时,将绳索433缠绕在主轴上,以拉动绳索433;当压杆42将推顶弹簧41压缩后,拉动电机434反转,松开绳索433,使推顶弹簧41伸长,以向下冲击下悬臂梁31。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拉杆,通拉动电机434带动拉杆转动,以拉动绳索43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拉动电机434为计时马达,通过控制马达正转的时间,来控制压杆42压缩推顶弹簧41。
进一步地,底盘10上安装有固定座11,拉动电机434安装于固定座11上。设置固定座11,以便安装与固定住拉动电机434。进一步地,固定座11上固定有安装板12,拉动电机434与安装板12相连,以更方便将拉动电机434安装在固定座11上。
请一并参阅图1,进一步地,固定座11呈n型,以便驱动机构80的可以穿过固定座11与驱动桥62相连。
进一步地,各下悬臂梁31上开设有用于定位相应推顶弹簧41的定位槽311。在各下悬臂梁31上设置定位槽311,以便对相应的推顶弹簧41进行定位,方案推顶弹簧41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地,上悬臂梁32上对应于支撑梁221的位置开设有开口321。在上悬臂梁32上设置开口321,可以避免悬臂架30在向上摆动时,支撑梁221阻挡住上悬臂梁32,以使悬臂架30可以更大的摆动幅度。
进一步地,各悬臂架30还包括转向块34,转向块34与支撑块33枢接相连,转向块34与相应的前轮21相连。设置转向块34,以便与前轮21相连,而将转向块34与支撑块33枢接,以便前轮21可以相对于支撑块33左右摆动,实现转向。
进一步地,各支撑块33上凸设有两个呈上下间隔设置的支撑臂331,转向块34置于两个支撑臂331之间,且转向块34与两个支撑臂331枢接相连。在支撑块33上设置支撑臂331,以便与转向块34枢接相连,同时可以更稳定地支撑住转向块34。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6,该遥控车100还包括用于对两个前轮21进行转向的转向舵50,转向舵5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向块34铰接。设置转向舵50,以便对该遥控车100行驶方向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转向舵50包括两个转向杆51、转动座52、支板53、推杆54、水平轴55、摆杆56和转向电机57;转动座52的中部枢接在支板53上,支板53与支架22的底部相连,转向电安装在支架22上,摆杆56与转向电机57相连,通过转向电机57带动摆杆56左右摆动,水平轴55的一端与摆杆56相连,在摆杆56左右摆动时,带动水平轴55左右摆动;水平轴55的另一端与推杆54相连,则在水平轴55左右摆动时,带动推杆54左右摆动;推杆54与转动座52的一端铰接,以使推杆54推动转动座52在支板53上转动,实现转动座52左右摆动;而转动座52的另一端与两个转向杆51铰接,而各转向杆51远离转动座52的一端与转向块34铰接,从而在转动座52左右摆动时,带动两个转向杆51左右摆动,进而带动两个转向块34左右转动,进而带动两个前轮21左右转动,以实现转向。
进一步地,支架22上设有固定臂222,转向电机57安装于固定臂222上。在支架22上设置固定臂222,以方便安装固定住转向电机57。
进一步地,各转向杆5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三球头关节轴承511,且各转向杆51一端的第三球头关节轴承511与转向块34相连,各转向杆51另一端的第三球头关节轴承511与转动座52相连。在各转向杆51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三球头关节轴承511,以便转向杆51可以更灵活地摆动,进而更好的带动转向块34转动,同时使转动座52更灵活地推动转向杆51左右移动。
进一步地,各转向块34上设有连接臂341,转向杆51与连接臂341铰接。在转向块34上设置连接臂341,以方便与转向杆51铰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连接臂341与第三球头关节轴承511相连。
进一步地,推杆54靠近转动座52的一端连接有第四球头关节轴承541,第四球头关节轴承541与转动座52相连。将推杆54与转动座52通过第四球头关节轴承541相连,以便推杆54与转动座52之间更灵活地移动,使推杆54能更好的推动转动座5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