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及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挤压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还涉及一种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挤压设备是一种通过挤压的方式,将松散的原料制成结构紧实的块状型材的设备。通常的,挤压设备用来将木屑、木片挤压成紧实的块状,以减少运输成本,或是用来把经过一定处理的木屑挤压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木材,如木板、木楔或木块等,作为再生木材使用。图1示出了一种将木屑、木片制成便于运输的紧实木块的挤压设备,包括以液压为动力进行挤压操作的挤压机构1、用于储存并向挤压机构I提供散装木屑、木片的料仓2和为挤压机构I提供液压动力的液压站3。图2为挤压机构I的结构示意图。在挤压机构I中,包括与料仓2相连通的螺杆进料装置10、设置在进料螺杆末端的填料塔11、设置在填料塔11顶端的填料缸12、设置在填料塔11底端的主油缸13、设置在主油缸13对侧并与填料塔11相连通的模腔14和设置在模腔14上的出料口。其中,填料缸12沿填料塔11的高度方向设置,并在液压的驱动下在填料塔11中上下运动;主油缸13垂直于填料塔11的高度方向设置,且主油缸13的轴线与模腔14的中心线重合;模腔14的一端与填料塔11的底部相连通,另一端可开合地与出料口相连通。挤压设备处于初始状态时,填料缸12和主油缸13均处于收缩状态;在将一定量的原料经螺杆进料装置10送入填料塔11中后,填料缸12先向下压,将原料初步压实,然后主油缸13伸出,使初步压实的原料在模腔14中被进一步的压实,形成紧实的块状成品。最后,成品由出料口输出。上述的挤压设备在理论上能够很好的完成将木屑、木片加工为块状成品的任务。但是,如图2中所示,由于填料塔11和模腔14连通后成为一个L形的立体空腔,当原料从L形的立体空腔的顶部依靠重力落下及被填料缸12下压时,部分原料已经进入模腔14中,并且在模腔14中呈由填料塔11到出料口方向高度递减分布。当主油缸13向外伸出时,由于模腔14中的原料分布不均匀,成品上会存在局部压不紧的缺陷。当成品的体积较小时,该缺陷并不明显,但当成品的尺寸被放大后,该缺陷也被放大,成品的局部缺陷处未被压实,木屑、木片各易脱落,反映为成品各易破损,质量不合格。由以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或装置,以减小或消除因模腔中的原料分布不均导致的成品局部不能被压实,容易破损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和一种进料装置,以减小或消除因模腔中的原料分布不均导致的成品局部不能被压实,容易破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在开始向挤压设备的模腔中中送入原料后,且在对原料进行挤压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向模腔中输入能够搅动原料至均匀分布的流体;或利用搅动装置对原料进行原料再均化搅拌。 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方法中,流体从模腔进料一侧的下方输入模腔中。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方法中,流体为压缩空气。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方法中,压缩空气从模腔出料一侧上方处被抽出。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方法中,再均化搅拌具体为利用搅动装置中的搅拌器对原料进行搅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在现有进料方法的基础上,在向挤压设备的模腔中送入原料之后,同时在对原料进行挤压之前,向模腔中输入能够搅动原料至均匀分布的流体,或利用搅动装置对原料进行在均化操作。可以看出,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中,通过在现有进料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输入流体或利用搅动装置等手段,使输入挤压设备中的原料在模腔中均匀分布,从而减小甚至消除了模腔中原料分布不均的现象,使得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成品出现破损的问题。一种进料装置,在挤压设备的模腔的进料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模腔的出料一侧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与能够提供压缩气体的供气装置相连通。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装置中,进气口设置在模腔的底部,出气口设置在模腔的顶部。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装置中,还包括能够防止原料通过的滤网,滤网设置与于模腔中出气口的前方。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装置中,供气装置为空气压缩机。优选地,在上述的进料装置中,还包括与出气口相连通的抽气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进料装置,在现有挤压设备的基础上,在模腔的进料一侧设置有进气口,同时在模腔的出料一侧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与能够提供压缩气体的供气装置相连通。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进料装置工作时,首先,向模腔中输入原料(既可以为输入全部的原料,也可以先输入一部分原料),此时,模腔内部出料一侧的顶部存在未被原料填充满的空穴,原料并未在模腔中均匀分布;之后,利用供气装置相模腔中输入压缩气体,压缩气体在进入模腔后,带动原料在模腔内不断的翻滚运动;之后,压缩气体经出气口排出,此时模腔中的原料已经在压缩气体的带动下实现了均匀分布;最后,即可使用挤压设备生产出合格的成品。由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进料装置是在现有进料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向模腔中输入压缩气体,来实现使模腔中的原料均匀分布的。进而使得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成品出现破损的问题。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的挤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挤压设备中挤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上图1-3中挤压机构1、料仓2、液压站3、螺杆进料装置10、填料塔11、填料缸12、主油缸13、
模腔14、进气口 010和出气口 011。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和一种进料装置,通过减小或消除因模腔中的原料的分布不均,以实现解决成品局部不能被压实,容易破损的问题的目的。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在开始将原料送入挤压设备的模腔之中,且未进行挤压操作时,向模腔中输入能够搅动原料至均匀分布的流体,或利用搅动装置对原料进行再均化搅拌。通过利用输入流体或利用搅动装置等方式,使输入挤压设备中的原料在模腔中均匀分布,从而减小甚至消除了模腔中原料分布不均的现象,使得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出现成品破损的问题。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方法中,在开始将原料送入挤压设备的模腔之中后,向其中输入了流体(或进行再均化搅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输入了流体(或进行再均化搅拌)的操作既可以是在将原料全部送入模腔中之后进行的,也可以是在送入部分原料之后进行的,还可以是一边送入原料,一边输入流体(或进行再均化搅拌)。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方法中,流体由模腔进料位置的下方输入模腔中。由于原料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模腔中的,通常情况下,模腔进料一侧堆积有较多的原料,而在出料的一侧则出现空穴。在模腔进料位置的下方输入流体,能够更好的借助流体进入模腔时较高的动能,将堆积于此处的原料冲散,从而在流体的带动下,使原料在模腔中均匀分布。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方法中,所使用的流体为压缩空气。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在不影响挤压设备工作和不降低成品的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输入任意种类的流体,来消除原料中的空穴。但是,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选择压缩空气作为带动原料进行运动的流体。压缩空气可以由空气压缩机等设备进行制备,其成本较为低廉。同时,能够被挤压设备加工的原料,大多是常见的材料,一般不会与空气发生反应,压缩空气也不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使输入模腔中的压缩空气能够更好的带动原料进行运动,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方法的基础上,还包括将压缩空气从模腔出料位置的上方处抽出。可以理解的是,原料中的空穴一般会出现在模腔出料一侧的上方,通过将输入模腔的压缩空气在此处抽出,能够利用气流的运动,带动原料向空穴处运动,从而减小甚至消除空穴,使原料在模腔中均匀分布,进而使得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出现成品破损的问题。同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方法中,还可以通过再均化搅拌的方式使原料在模腔中均匀分布。具体的,再均化搅拌步骤为利用搅动装置中的搅拌器对位于模腔中的原料进行搅拌,从而使其均匀分布,进而使得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出现成品破损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进料装置,应用于挤压设备中,该装置基于现有的进料装置,同时,如图3所示,在挤压设备的模腔14上设置有进气口 010和出气口 011,及与进气口 010相连通的供气装置(图中未示出)。进气口 010设置在模腔I的进料一侧,出气口设置在模腔的出料一侧。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进料装置工作时,首先,向模腔中输入原料(既可以为输入全部的原料,也可以先输入一部分原料),此时,模腔内部出料一侧的顶部存在未被原料填充满的空穴,原料并未在模腔中均匀分布;之后,利用供气装置相模腔中输入压缩气体,压缩气体在进入模腔后,带动原料在模腔内不断的翻滚运动;之后,压缩气体经出气口排出,此时模腔中的原料已经在压缩气体的带动下实现了均匀分布;最后,即可使用挤压设备生产出合格的成品。由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进料装置是在现有进料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向模腔中输入压缩气体,来实现使模腔中的原料均匀分布的。进而使得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成品出现破损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装置中,首先,由于挤压设备的种类繁多,在不同的挤压设备上,进料装置可能具有不同的具体结构,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仅从本发明的核心点设置进气口 010、出气口 011及供气装置进行说明;其次,由于进料装置中并不需要供气装置不断的向进气口 010中输入压缩气体,因此,在进料装置中还包括用于控制供气装置的控制阀等。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装置中,进气口 010设置在模腔14的底部,而出气口 011设置在模腔的顶部。一般情况下,在向挤压设备中送入原料后,位于模腔14进料一侧堆积的原料较多,而空穴则出现在模腔14出料一侧的顶部。通过将进气口 010设置在模腔14进料一侧的底部,而将出气口 011设置在模腔14出料方向一侧的底部,在从进气口 010输入压缩气体,并将其由出气口 011排出过程中,气流从原料堆积较多一侧吹向空穴的方向,从而更好的带动模腔14中的原料向空穴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使模腔中的原料均匀分布,使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成品出现破损的问题。可以想到的是,挤压设备所加工的原料是各种粉末状、颗粒状或片状的较为松散的材料,在向模腔14中输入压缩气体并排出过程中,会有部分原料随气流进入出气口 011及与其相连通的管路中,这会造成管路堵塞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装置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装置中还包括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模腔14中,且位于出气口 011的前方,从而防止原料进入出气口 011中,从而避免了原料堵塞出气口 011及与其相连通管路问题的出现。
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装置中,提供压缩气体的供气装置为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是一种常见的气压发生装置,通常利用内燃机或电机驱动,其使用灵活简便。同时,空气压缩机所提供的压缩空气也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的优点。进一步的,为了使上述实施例所提供进料装置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原料的均匀化处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装置中还包括抽气装置,抽气装置与出气口 011相连通。在向模腔14中送入压缩气体的同时,利用抽气装置由出气口 011将模腔14中的气体抽出。通过设置抽气装置,使模腔14中气流的流动更具方向性,同时,降低了所需要的压缩气体的气压,简化了进料装置。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开始向所述挤压设备的模腔中中送入原料后,且在对所述原料进行挤压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模腔中输入能够搅动所述原料至均匀分布的流体; 或利用搅动装置对所述原料进行原料再均化搅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从所述模腔进料一侧的下方输入所述模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为压缩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从所述模腔出料一侧上方处被抽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均化搅拌具体为利用所述搅动装置中的搅拌器对所述原料进行搅拌。
6.一种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挤压设备的模腔的进料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模腔的出料一侧设置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能够提供压缩气体的供气装置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模腔的底部,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模腔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防止原料通过的滤网,所述滤网设置与于所述模腔中所述出气口的前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为空气压缩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出气口相连通的抽气>J-U装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在向挤压设备的模腔中送入原料之后,同时在对原料进行挤压之前,向模腔中输入能够搅动原料至均匀分布的流体,或利用搅动装置对原料进行在均化操作。可以看出,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挤压设备的进料方法中,通过在现有进料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输入流体或利用搅动装置等手段,使输入挤压设备中的原料在模腔中均匀分布,从而减小甚至消除了模腔中原料分布不均的现象,使得生产出的成品能够被均匀压实,避免了成品出现破损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进料装置,在现有挤压设备的基础上,在模腔的进料一侧设置有进气口,同时在模腔的出料一侧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与能够提供压缩气体的供气装置相连通。
文档编号B27N3/16GK103056956SQ20121055012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
发明者刘丽阁, 黄涛 申请人:刘丽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