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to薄膜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961868阅读:7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ito薄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光学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铟锡氧化物(ITO)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铟锡氧化物(ITO)薄膜因其透明、导电的优良性能而应用广泛。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平板液晶显示(LCD)、电致发光(ELD)、太阳能电池透明电极;由于它对光波的选择性(对可见光的高透过率、对远红外光的高反射率)可作为低辐射玻璃,用于寒冷地区的建筑玻璃窗起到热屏障作用,在高纬度的地方采用低辐射玻璃热量传输损失可降低40%左右;由于ITO薄膜导电,可使用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的场所,如计算机机房、雷达的屏蔽保护区甚至隐形飞机上,可以做防电磁干扰的透明窗或屏蔽层;由于ITO薄膜的折射率(在1.8~1.9的范围内)和导电性,它适合用于硅太阳能电池的减反射涂层和光生电流的收集,在光热转换利用中,作为有效利用太阳热的选择性透过膜,把热能有效地“捕集”到太阳能收集器中。目前,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等将一半左右的铟用于制备ITO薄膜材料,我国在ITO薄膜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功。
正是由于ITO薄膜具有极好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因此其制备方法的研究很多,但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磁控溅射法是较为广泛采用的制备薄膜的一种方法,具有成膜速度快、纯度高等特点,适合高熔点氧化物薄膜的制备。但成本高,不适宜制备大面积薄膜;化学气相沉积法具有多功能性、产品高纯度、工艺可控性、过程连续性等特点,但设备复杂,放大困难,不适合工业化制备薄膜;喷雾热分解法和溶胶-凝胶法这两种方法被认为有大规模低成本制备ITO薄膜的潜力,但它们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在实现产业化之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使其不断完善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能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新型铟锡氧化物(ITO)薄膜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新型铟锡氧化物(ITO)薄膜制备方法。首先在一定质量的介质中加入占介质溶液总重5%-30%的ITO纳米颗粒,得到均匀分散的ITO溶液;然后在ITO溶液中按ITO纳米颗粒质量加入1%-5%的偶联剂;最后用提拉法或旋涂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镀在玻璃上并在真空干燥箱中50~60℃下烘1-4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在介质中加入ITO纳米颗粒后,将溶液超声处理10-30分钟,以便ITO纳米颗粒分散得更均匀。
在ITO溶液中加入偶联剂后,用超声处理0.5-8小时。
所述介质可以为无水乙醇、四氢呋喃或N-甲基吡咯烷酮。其中,采用无水乙醇作为介质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并且可以对ITO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修饰,改善成膜效果。
铟锡氧化物纳米颗粒大小为15-50nm,铟锡氧化物中铟氧化物的含量为80~95%。
本发明所述的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以及铝酸酯偶联剂。其中硅烷偶联剂对于ITO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修饰效果,与钛酸酯偶联剂以及铝酸酯偶联剂相比,超声处理时间可以缩短2-3小时。
所述硅烷偶联剂可以为烷基类硅烷偶联剂、乙烯基类硅烷偶联剂、氯丙基硅烷偶联剂、含硫类硅烷偶联剂、胺类硅烷偶联剂、环氧基类硅烷偶联剂、丙烯酰氧基类硅烷偶联剂、烷氧基类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可以为异丙基烷基苯磺酰钛酸酯、异丙氧基二硬酯酰基聚氧化乙烯钛酸酯、异丙氧基三硬酯酰基钛酸酯、异丙氧基三(磷酸二辛酯)钛酸酯、氧乙酸酯双(二辛基磷酸酯)钛酸酯、四异丙基双(二辛磷酸酯)钛酸酯。
与传统的ITO薄膜制备方法相比,本发明无需真空设备、无需高温、工艺简单,适用于大面积且形状复杂的基体,并且对基体无损伤,对ITO薄膜的大型产业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发明制备的ITO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用节能视窗、太阳能电池、轿车挡风玻璃等众多相关领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进一步介绍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通过举例予以说明。
1、按上述质量百分比称取ITO纳米颗粒、无水乙醇,并将之混合;2、在20-25℃将混合物超声处理10-30分钟;3、取上述质量百分比量的偶联剂(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或铝酸酯偶联剂),加入混合物中,超声处理0.5-8小时,得到ITO均匀分散的溶液;4、用提拉法或旋涂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涂覆在玻璃上,在真空干燥箱中60℃下烘0.5-4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实施例1将500mg尺寸为20nm的ITO纳米颗粒(其中铟氧化物含量为95%)分散到装有10g无水乙醇的烧瓶中,将溶液超声处理15分钟,得到ITO均匀分散溶液;接着加入10mg的胺类硅烷偶联剂继续超声处理2小时;最后用提拉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镀在玻璃上并在真空干燥箱中60℃下烘1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实施例2将1.5g尺寸为40nm的ITO纳米颗粒(其中铟氧化物含量为80%)分散到装有10g无水乙醇的烧瓶中,然后将溶液超声10分钟,得到ITO均匀分散溶液;接着加入15mg的环氧基类硅烷偶联剂继续超声处理0.5小时;最后用提拉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镀在玻璃上并在真空干燥箱中50℃下烘2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实施例3将3g尺寸为30nm的ITO纳米颗粒(其中铟氧化物含量为85%)分散到装有10g无水乙醇的烧瓶中,然后将溶液超声处理20分钟,得到ITO均匀分散溶液;接着加入60mg的胺类硅烷偶联剂继续超声处理4小时;最后用旋涂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镀在玻璃上并在真空干燥箱中60℃下烘4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实施例4将1.5g尺寸为50nm的ITO纳米颗粒(其中铟氧化物含量为90%)分散到装有10g无水乙醇的烧瓶中,然后将溶液超声30分钟,得到ITO均匀分散溶液;接着加入75mg的异丙氧基三(磷酸二辛酯)钛酸酯偶联剂继续超声处理6小时;最后用提拉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镀在玻璃上并在真空干燥箱中60℃下烘2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实施例5将1.5g尺寸为30nm的ITO纳米颗粒(其中铟氧化物含量为95%)分散到装有10g无水乙醇的烧瓶中,然后将溶液超声30分钟,得到ITO均匀分散溶液;接着加入75mg的铝酸酯偶联剂继续超声处理6小时;最后用提拉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镀在玻璃上并在真空干燥箱中60℃下烘1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由例1-例5制备的ITO薄膜工艺简单、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用节能视窗、太阳能电池、轿车挡风玻璃等众多相关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ITO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在一定质量的介质中加入占介质重5%-30%的ITO纳米颗粒,得到均匀分散的ITO溶液;然后在ITO溶液中按ITO纳米颗粒质量加入1%-5%的偶联剂;最后用提拉法或旋涂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涂覆在玻璃上并在真空干燥箱中50~60℃下烘0.5-4小时,即获得ITO薄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ITO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介质中加入ITO纳米颗粒后,将溶液超声处理10-30分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ITO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ITO溶液中加入偶联剂后,用超声处理0.5-8小时。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ITO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为无水乙醇、四氢呋喃或N-甲基吡咯烷酮。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ITO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铟锡氧化物纳米颗粒大小为15-50nm,铟锡氧化物中铟氧化物的含量为80~95%。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ITO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以及铝酸酯偶联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ITO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为烷基类硅烷偶联剂、乙烯基类硅烷偶联剂、氯丙基硅烷偶联剂、含硫类硅烷偶联剂、胺类硅烷偶联剂、环氧基类硅烷偶联剂、丙烯酰氧基类硅烷偶联剂或烷氧基类硅烷偶联剂;所述钛酸酯偶联剂为异丙基烷基苯磺酰钛酸酯、异丙氧基二硬酯酰基聚氧化乙烯钛酸酯、异丙氧基三硬酯酰基钛酸酯、异丙氧基三钛酸酯、氧乙酸酯双钛酸酯、四异丙基双钛酸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铟锡氧化物(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是,首先将15-50nm的ITO纳米颗粒在乙醇中用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然后再用提拉法或旋涂法将表面修饰的ITO纳米颗粒镀在玻璃上,烘干即得到ITO薄膜。与传统的ITO薄膜制备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需真空设备、无需高温、工艺简单,适用于大面积且形状复杂的基体,对基体无损伤,对ITO薄膜的大型产业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档编号C03C17/23GK101054267SQ20071000333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2日
发明者彭波, 韦玮, 林群, 方发成, 高潮 申请人:广州菲迪材料科技研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