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巷道堆垛式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117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巷道堆垛式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巷道堆垛式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一种停车设备的车位为停放汽车纵方向与巷道方向平行设置,基本为传统板式停车方式,停放汽车纵向与巷道方向相平行。对于大库容量停车设备来说,以传统板式停车会严重影响存取车时间,尤为同层连续出库情况,取车时间很长,在存取车集中度高时间段,是很难满足客户密集化泊车取车要求,设置停车设备入库能力、出库能力严重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巷道堆垛式停车设备,本实用新型摒弃传统中间托盘,直接存取交接置换汽车,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板式载车板在升降井道或巷道内送空载车板运动过程,省去了空板归位运动时间,完全实行堆垛机单向一次性运动过程。有效缩短了汽车出入库存取时间,提高了机械式立体车库顺畅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巷道堆垛式停车设备,包括巷道式堆垛机、钢结构框架和巷道,所述巷道两侧的钢结构框架上分层设有泊位,所述巷道底部设有地轨,所述巷道两侧的钢结构框架上部设有天轨,所述天轨和地轨分别为互相平行的双轨,所述巷道式堆垛机底部和顶部分别卡合在地轨和天轨上并沿地轨和天轨运动,所述巷道式堆垛机为侧悬式巷道堆垛机,共设有两个,且相对设置。

所述侧悬式巷道堆垛机包括堆垛机框架、行走驱动装置、升降驱动装置和存取交接搬运装置,所述堆垛机框架的底部设有行走驱动装置,顶部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行走驱动装置和第一导向轮分别卡设在巷道式停车设备的地轨和天轨上并沿地轨和天轨方向运动,所述堆垛机框架与第一导向轮相背的一侧设有存取交接搬运装置,所述存取交接搬运装置与设置在堆垛机框架端部的升降驱动装置通过钢丝绳连接并带动其升降。

所述堆垛机框架包括上梁、下梁、导向立柱和中间梁,所述上梁与下梁平行设置,所述上梁和下梁的两端分别与竖直设置的导向立柱连接形成一个矩形框架,所述上梁和下梁之间均布有多个中间梁。

所述导向立柱上设有导向槽。

所述行走驱动装置包括行走支架、第一减速电机、主动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行走支架呈倒置的U型,所述主动轮设置在行走支架的中间并与安装在行走支架外侧的减速电机连接,所述行走支架的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垂直于主动轮的导向轮,所述主动轮和对称设置的两个导向轮呈“品”字设置,卡合在巷道式停车设备的地轨上。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第二减速电机、卷筒、钢丝绳和滑轮,所述卷筒设置在堆垛机框架的端部并由第二减速电机驱动,所述卷筒上绕设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向上绕过设置在堆垛机框架顶部的滑轮与存取交接搬运装置连接。

所述存取交接搬运装置包括龙门框、辊道装置和辊道架,所述龙门框与辊道架垂直设置,形成L型支架,所述龙门框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三导向轮卡合在堆垛机框架的导向立柱上,所述辊道架上对应汽车的前后轮位置设有辊道装置。

所述辊道装置包括第三减速电机、链轮、链条和托辊,所述托辊平行的设置在辊道架上,每个所述的托辊的同朝向的一端分别设有一个链轮,所述链轮与链条配合,所述链条由第三减速电机驱动。

所述辊道架顶面上设有车轮阻挡杆。

所述托辊上设有防滑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摒弃传统中间托盘,直接存取交接搬运装置置换汽车,省去了空板归位的运动时间,提高了取车、停车效率;

(2)本实用新型架构简单,采用侧悬式外伸设置,能够极大的利用巷道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巷道式堆垛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行走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存取交接搬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辊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导向轮与天轨配合结构示意图;

其中,1、行走驱动装置,2、堆垛机框架,3、存取交接搬运装置,4、第一导向轮,5、 天轨,6、地轨,7,升降驱动装置,11、行走支架,12、主动轮,13、第一减速电机,14、第二导向轮,21、下梁,22、上梁,23、中间梁,24、导向立柱,31、龙门框,32、辊道架,33、车轮阻挡杆,34、辊道装置,35、第三减速电机、36、链条,38、链轮,39、托辊,41、钢结构框架,42、A巷道堆垛机,43、B巷道堆垛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巷道堆垛式停车设备,包括巷道式堆垛机、钢结构框架41和巷道,所述巷道两侧的钢结构框架41上分层设有泊位,所述巷道底部设有地轨,所述巷道两侧的钢结构框架41上部设有天轨,所述天轨和地轨分别为互相平行的双轨,所述巷道式堆垛机底部和顶部分别卡合在地轨和天轨上并沿地轨和天轨运动,所述巷道式堆垛机为侧悬式巷道堆垛机,共设有两个,且相对设置。停车设备设置的泊位纵方向(车头至车尾方向)与巷道方向平行,即停放汽车的纵方向与巷道内的堆垛机运行方向平行。汽车的存取交接置换直接进行,无需通过中间托盘间接进行交接置换,巷道内可设置多个堆垛机,无障碍在巷道内穿梭运行,堆垛机同时执行存取车动作过程,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巷道堆垛机,分别为A巷道堆垛机42和B巷道堆垛机43,都位于停车装置的巷道内,在巷道底部的地轨和巷道上部两侧的天轨上运动,A巷道堆垛机42和B巷道堆垛机43分别直接设置于对应地轨之上,上部与此天轨通过第一导向轮卡合并导向,巷道堆垛机设置有搬运器呈L形结构,A巷道堆垛机42与B巷道堆垛机43安装在巷道两侧,相对设置,因侧悬式巷道堆垛机升降搬运器L形构造,呈侧悬结构,两侧悬式巷道堆垛机的L形搬运器分别位于不同高度位置时,如A巷道堆垛机42的空搬运器位于上部位置,载有汽车的B巷道堆垛机43的搬运器位于下部位置,两侧悬式巷道堆垛机之间完全在巷道内不受干涉而运动自如,同时进行各自存取车交接作业。从根本上避免了存取车时在升降井道、巷道内或交接置换横移运动送空载车板过程,省去了空板归位运动时间,完全实行堆垛机单向一次性运动过程。大大减少这类停车设备载车板存取交接环节、归位运行过程及运行时间。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侧悬式巷道堆垛机包括堆垛机框架2、行走驱动装置1、升降驱动装置7和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所述堆垛机框架2的底部设有行走驱动装置1,如图8所示,顶部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行走驱动装置1和第一导向轮分别卡设在巷道式停车设备的地轨6和天轨5上并沿地轨6和天轨5方向运动,所述堆垛机框架2与第一导向轮相背的一侧设有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形成外伸的侧悬式结构,减小了巷道堆垛机的的占用空间,所述存 取交接搬运装置3与设置在堆垛机框架2端部的升降驱动装置7通过钢丝绳连接并带动其升降。

所述堆垛机框架2包括上梁22、下梁21、导向立柱24和中间梁23,所述上梁22与下梁21平行设置,所述上梁22和下梁21的两端分别与竖直设置的导向立柱24连接形成一个矩形框架,增强了堆垛机框架2的强度,能够承载汽车的载荷,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所述上梁22和下梁21之间均布有多个中间梁23,对堆垛机框架2起加固作用。所述导向立柱24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不仅能够使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在其内部滑动,起导向作用,还能够承载和传递升降时的载荷。

如图5所示,所述行走驱动装置1包括行走支架11、第一减速电机13、主动轮12和第二导向轮14,所述行走支架11呈倒置的U型,所述主动轮12设置在行走支架11的中间并与安装在行走支架11外侧的减速电机连接,所述行走支架11的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垂直于主动轮12的导向轮,所述主动轮12和对称设置的两个导向轮呈“品”字设置,卡合在巷道式停车设备的地轨6上,第一减速电机13带动主动轮12转动,使主动轮12在地轨6上行走,位于行走支架11两侧的第二导向轮14恰好贴合在地轨6的两侧起导向作用,所述的第一减速电机13为电机和减速器的结合体,以下的第二减速电机和第三减速电机35都为同一结构。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7包括第二减速电机、卷筒、钢丝绳和滑轮,所述卷筒设置在堆垛机框架2的端部并由第二减速电机驱动,所述卷筒上绕设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向上绕过设置在堆垛机框架2顶部的滑轮与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连接,第二减速电机转动带动卷筒转动,卷筒的正转和反转使缠绕在其上的钢丝绳收起或者放开,钢丝绳绕过位于堆垛机框架2顶部的滑轮,与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连接,通过卷筒的正转和反转使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上升或者下降。

如图6所示,所述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包括龙门框31、辊道装置34和辊道架32,所述龙门框31为一矩形框体,由型钢焊接而成,所述龙门框31与辊道架32垂直设置,形成L型支架,所述龙门框31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三导向轮卡合在堆垛机框架2的导向立柱24上,具体的,所述第三导向轮卡合在导向立柱24的导向槽内,保证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不倾斜,所述辊道架32上对应汽车的前后轮位置设有辊道装置34,用于使汽车在巷道堆垛机和车库泊位辊道上移动。

如图7所示,所述辊道装置34包括第三减速电机35、链轮38、链条36和托辊39,所述托辊39平行的设置在辊道架32上,每个所述的托辊39的同朝向的一端分别设有一个链轮 38,所述链轮38与链条36配合,所述链条36由第三减速电机35驱动。所述辊道架32顶面上设有车轮阻挡杆33,防止汽车在升降过程中在存取交接搬运装置3上移位甚至滑出造成坠车事故,保证汽车固定在安全位置。所述托辊39上设有防滑凸起,能够增大汽车与托辊39之间的摩擦力。当第三减速电机35转动时,链条36带动所有托辊39上的链轮38转动,使托辊39进行同向转动,位于辊道上的汽车在托辊39的摩擦力作用下水平横移,实现汽车位置的交接置换。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