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井立体组合式地下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2115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井立体组合式地下停车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深井立体组合式地下停车库。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下停车库停车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为了解决停车问题,还出现了在楼顶上的停车场,但是由于受到楼高的限制,该种停车场的停车数量依旧较少,难以满足现今的停车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1200190c公开了《一种地下立体车库的建造方法》,其通过在地下建设车库来解决停车问题。但是,受到深度的限制,其停取车的速度较慢,用户基本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体验度较差,工作效率低。但是,受到工艺的限制,其所述的深井圆形筒体,深度受到限制,而且只能单井单库,只提供升降台一个存取车位,所以速度慢、建设成本高,很难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同时用户在将车辆驶入至车库内时,需要通过倒车入库的模式使得车辆以车头向外的状态停入至车库中,不仅极大程度的延长了停车的时间,同时对于新手司机来说,还极易出现车辆碰擦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存取车辆速度快、用户不用进行倒车操作的一种深井立体组合式地下停车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深井立体组合式地下停车库,包括地面车库单元和地下车库单元;所述地下车库单元包括存取车通道和升降通道;所述地面车库单元包括停车库用房、设于停车库用房上的至少一个车库门及至少一存取车机构;所述存取车机构包括用于停放车辆的停车台、可于停车台上前后动作的放置架及可于所述升降通道内上下动作的升降架;所述放置架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梳齿,所述升降架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二梳齿,该第一梳齿与第二梳齿为交错设置;所述放置架包括活动座、可转动的置于该活动座上的放置架本体及用于驱动该放置架本体发生180°-360°转动的驱动件。本发明采用冻结法凿井的方式建设地下车库,可使得井深达到超过50米,车位数量可得到有效增加,且安全度、稳定度均很高;同时,该种方式下的建设工期很短,占用的土地面积也很少,极大程度的解决了车库建设对于土地面积的占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且通过存取车机构实现自动化停取车,存车取车的过程无需等待过长时间,停取车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用户体验满意度强;由于放置架本体可发生转动,从而将车辆旋转至车头朝外后再存入至车库内,从而避免了新手司机倒车入库、出库的操作,停车安全性更高;通过第一梳齿和第二梳齿的交错设置,使得升降架可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与放置架发生位置交替,以将放置架上的车辆转至升降架上,实现自动化移车操作,提高停取车的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通道上端连通至所述停车台侧部,所述停车库用房内设有一可上下动作的启闭门,该启闭门对应设于所述停车台和升降通道之间;存车时,车辆可经由放置架带动至升降通道上端位置后,再通过升降架的移动进入至升降通道内;取车时,车辆通过升降架由存取车通道内取出并带动至停车库用房内,通过放置架移动至停车台上;从而用户只需将车辆停至停车台上,或由停车台上开出即可,操作简便;启闭门仅在移动车辆的过程中打开,避免发生车主操作不当而从升降通道上端的开口跌落至升降通道内,降低安全隐患,增强车库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存取车通道包括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放车室,所述放车室内设有一活动存车架;所述活动存车架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三梳齿,该第三梳齿与所述第二梳齿为交错设置;通过活动存车架来放置车辆,更为节省空间和材料;通过第三梳齿和第二梳齿的交错设置,使得升降架可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与活动存车架发生位置交替,以将活动存车架上的车辆转至升降架上,实现自动化取车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放车室具有与所述升降通道相连通的运动轨道,所述活动存车架可沿所述运动轨道左右移动;从而活动存车架可移动至升降通道内,从而与升降架配合实现存取车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升降座体,两升降座体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升降通道上设有与所述升降座体相配合的纵轨;间距可供活动存车架和放置架穿过,使得升降架可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与活动存车架或放置架发生位置交替,以将活动存车架或放置架上的车辆转至升降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存车架包括存车架本体和对称设于该存车架本体两端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存车架本体平行设置的滑杆和一端与滑杆相连的连接臂,该连接臂另一端与所述存车架本体相连;运动轨道并非连贯设置,而是被纵轨分隔成左右两端,从而纵轨不会被断开,保证升降架的正常运行;而由于连接杆的长度较长,从而当其运动至运动轨道被纵轨隔断的位置时,连接杆可以跨过纵轨后继续沿着另一侧的运动轨道动作,使得活动存车架的左右移动不会受到纵轨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停车台可进行上下动作,所述停车台上设有与所述放置架相配合的凹部;通过凹部的设置,使得车辆位于停车台上时,放置架与停车台之间过渡平整,用户在将车子开入库内或开出库外时,车子的行驶更为平稳。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架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梳齿,所述凹部左右内壁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四梳齿,该第一梳齿与第四梳齿为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梳齿对称设于所述放置架本体的左右两侧上,所述第二梳齿沿所述升降座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极大程度的解决了车库建设对于土地面积的占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第一梳齿和第二梳齿的交错设置,使得升降架可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与放置架发生位置交替,以将放置架上的车辆转至升降架上,实现自动化移车操作,提高停取车的速度,无需等待过长时间,工作效率高;由于放置架本体可发生转动,从而将车辆旋转至车头朝外后再存入至车库内,从而避免了新手司机倒车入库、出库的操作,停车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地下车库单元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地下车库单元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地下车库单元第二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地下车库单元第三种实施例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车库门第一种分布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车库门第二种分布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车库门第三种分布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地面车库单元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放置架与升降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地下车库单元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11所示,一种深井立体组合式地下停车库,包括地面车库单元和地下车库单元;所述地下车库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存取车通道1和至少一个升降通道2;具体如图1所示,所述存取车通道1为两个,升降通道2为一个,升降通道设于所述两存取车通道之间;如图2-3所示,所述地下车库单元包括两组地下车库通道;每组地下车库通道分别包括1个存取车通道1和一个升降通道2,且升降通道2设置在存取车通道1侧部,两组地下车库通道前后设置,使得两升降通道2内存放的车辆车头相对放置;如图4所示,所述存取车通道1为4个,升降通道2为2个,两升降通道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存取车通道之间,通过中间的升降通道分别向左右侧的存取车通道送入车辆;所述地面车库单元包括停车库用房、设于停车库用房上的至少一个车库门3及至少一存取车机构;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车库门3为5个,其中两个为进库门31,设置在所述停车库用房的其中一侧上;三个为出库门32,设于停车库用房对应于进库门的另一侧上;该种情况下,地下车库单元应当设置为至少2个,每个进库门31对应设置一个地下车库单元;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地下车库单元的个数也可为3个,每个出库门32对应设置一个地下车库单元;所述存取车机构设置为3个,对应于3个出库门设置,即每个出库门对应一个存取车机构设置,从而对地下车库单元内的车辆运送至对应出库门的位置,从出库门处开出;如图6所示,所述车库门3为9个,其中4个为进库门31,设置在所述停车库用房的其中一侧上;5个为出库门32,设于停车库用房对应于进库门的另一侧上;该种情况下,地下车库单元应当设置为至少4个,每个进库门31对应设置一个地下车库单元;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地下车库单元的个数也可为5个,每个出库门32对应设置一个地下车库单元;所述存取车机构设置为5个,对应于5个出库门设置,即每个出库门对应一个存取车机构设置,从而对地下车库单元内的车辆运送至对应出库门的位置,从出库门处开出;如图7所示,所述车库门3为5个,5个车库门均设于所述停车库用房的其中一侧上;其中3个门为进出库门33,即该车库门即可进车又可取车;2个为出库门32,即该车库门仅能进行取车操作;该种情况下,地下车库单元应当设置为至少3个,每个进出库门33对应设置一个地下车库单元;所述存取车机构设置为3个,分别对应于3个进出库门32设置,即每个进出库门对应一个存取车机构设置。

具体的,如图8-10所示,所述存取车机构包括停车台4、放置架5、升降架6、启闭门7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为现有技术,如plc等,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停车台4用于在存取车时停放车辆;所述放置架5包括活动座52、可转动的置于该活动座上的放置架本体53及用于驱动该放置架本体53发生180°-360°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为固设于所述活动座52中心部位置上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放置架本体53的中心部相连,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所述放置架本体53的左右两侧上对称设有多个第一梳齿51,且这些第一梳齿沿着放置架本体53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相邻两第一梳齿51之间具有空隙;所述停车库用房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活动座相配合的滑轨,从而使得整个放置架可在停车台4上发生左右移动,将停车台4上停放的车辆输送至其他位置;作为优选,所述停车台4连接一气缸,该气缸与控制器电连,通过该气缸可驱动停车台4进行上下动作;并且停车台上设有一凹部41,所述放置架5刚好可以置于该凹部内;进一步,所述凹部41左右内壁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四梳齿411,这些第四梳齿411沿着凹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并且相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四梳齿411与第一梳齿51的位置为交错设置,从而当放置架置于凹部内时,第四梳齿与第一梳齿刚好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面。

所述升降通道2上端连通至所述停车台4侧部,所述升降架6可于所述升降通道2内上下动作,从而车辆可以通过放置架5从停车台送至升降通道位置,再通过升降架6送至对应位置存放即可;具体的,所述升降架6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升降座体62,两升降座体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放置架5可从该间距中穿过;优选的,所述两升降座体62的内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二梳齿61,这些第二梳齿61沿所述升降座体62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且所述第二梳齿62与所述第一梳齿51的位置为交错设置;所述升降通道2上设有四条纵轨21,所述升降座体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纵轨21相配合,两升降座体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同步沿所述纵轨上下滑动,实现升降架在升降通道内的上下移动;其移动原理与无杆气缸的原理相同,已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存取车通道1包括多个放车室11,这些放车室沿所述存取车通道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每个放车室11内均设有一活动存车架12;所述放车室11上设有一运动轨道111,该运动轨道111由所述放车室延伸至升降通道2;所述活动存车架12可沿所述运动轨道111左右移动,以运动至升降通道内;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活动存车架12包括存车架本体122和对称设于该存车架本体两端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一滑杆123和两连接臂124,所述滑杆123与所述存车架本体122平行设置,所述两连接臂124设于所述滑杆和存车架本体之间,连接臂一端与滑杆123相连的连接臂,该连接臂另一端与所述存车架本体122相连;所述滑杆123可于控制器的控制下沿所述运动轨道进行左右移动,其移动原理与无杆气缸的原理相同,已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所述活动存车架12的左右两侧上对称设有多个第三梳齿121,这些第三梳齿121沿所述活动存车架12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且所述第三梳齿121与所述第二梳齿61的位置为交错设置。

为了保障停取车辆的安全性,我们在所述停车库用房内设置了一启闭门7,该启闭门7设置在所述停车台4和升降通道2之间;所述启闭门7连接一驱动件,该驱动件与所述控制器相连;该驱动件优选为气缸,通过驱动件可驱动所述启闭门进行上下动作;优选的,所述停车库用房内壁上设有与两竖直轨道10,所述启闭门侧部设有与该竖直轨道10相配合的滑槽,从而使得启闭门7的上下移动更为顺畅。

具体操作原理如下:存车时,用户从进库门或进出库门处将车辆开入至停车台上,此时放置架与停车台处于同一平面上,车辆停放时车轮刚好处于第一梳齿与第四梳齿构成的平面上;当用户下车并离开停车库用房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气缸驱动停车台下移,具体原理为现有技术,此时车辆被留在了放置架上;之后放置架向升降通道移动,同时控制器控制驱动件驱动启闭门上移,具体原理为现有技术,且同时升降架在升降通道内向上移动;当放置架移动至升降通道上端位置时,升降架向上移动,放置架由升降架中穿过,车辆此时位于升降架上,且车轮的位置在第二梳齿上;之后放置架移动至原位,启闭门下移,且升降架向下移动;此时控制器控制其中一个未放置车辆的活动存车架移动至升降通道内,该原理为现有技术;同时升降架继续下移,使得活动存车架穿过升降架,此时车辆又被留在了活动存车架上;之后活动存车架重新移动回放车室内即可;取车时,控制器根据用户提供的车辆信息找出其车辆所在的位置,原理为现有技术;之后升降架下移至该位置的放车室下方位置,之后活动存车架向外移动至升降架上方;而后,升降架向上移动,此时车辆被转移至升降架上,随后升降架上移带动车辆一起上移;当升降架移动至升降通道顶部位置后,启闭门上移,同时停车台下移,放置架向升降通道处移动,并最终移动至升降架下方位置;之后升降架下移,穿过放置架,车辆被转移至放置架上;之后防置架带动车辆移动至原位,启闭门下移,停车台上移与放置架重新组成平面;车库门开启,用户即可将车辆取出。

当车库门为进出库门时,在放置架移动车辆至升降通道的过程中,所述驱动件需要驱动放置架本体旋转180°,将车辆的车头旋转至面对车库门的一侧,之后再进行存取车操作。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