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生产用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013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生产用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生产成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陶瓷生产用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生产陶瓷的时候需要一个成型模具,从而人们可进行浇筑,最终可生产出精美的陶瓷或者是工艺品,该模子称为陶瓷模具,又叫陶瓷生产成型模具。

传统的陶瓷生产成型装置未设置透气孔,在浇筑完毕后,型腔内会充满高温,未设置透气孔,高温难以散去,待风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传统的陶瓷生产成型装置是不可进行拆分,无法对内部的型腔进行改造,往往一个成型装置只能生产一种样式的陶瓷,限制了工作的多样性,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陶瓷生产用成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陶瓷生产用成型装置,包括上模具、下模具、浇筑口、第一型腔和耐磨材料层,所述上模具的一侧内壁与下模具的一侧内壁之间通过树脂胶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浇筑口,且浇筑口的四周设置有透气孔,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的内部设置有通气管道,所述上模具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型腔,所述下模具内设置有第二型腔,所述耐磨材料层设置在上模具的内部,且耐磨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防腐蚀材料层,所述防腐蚀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耐高温材料层,所述耐高温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三氧化二铝材料层,所述三氧化二铝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二氧化硅材料层。

优选的,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的一侧外壁上均固定有提手,且提手在竖直平面内呈线性排列。

优选的,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与盖板之间分别通过铰链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气管道的位置与透气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优选的,所述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关于浇筑口的中心轴线呈对称排列。

优选的,所述防腐蚀材料层采用的是聚氨基甲酸酯材料。

优选的,所述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的底部设置有基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由上模具与下模具组合而成,可进行拆分,人们可根据工作需求改变型腔内部的结构,从而可生产出多种多样的陶瓷样品,增加了工作的多样性,且该装置还设置有通气孔,型腔在浇筑完后,大量的热量会通过透气孔散出,提高了冷却速度,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装置内部设置的有耐磨材料层,可防止装置表面刮花,保证了整体的外观性,满足了工作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模具的材料截面图。

图中:1-上模具;2-提手;3-下模具;4-浇筑口;5-透气孔;6-盖板;7-通孔管道;8-第一型腔;9-第二型腔;10-耐磨材料层;11-耐腐蚀层;12-耐高温层;13-三氧化二铝材料层;14-二氧化硅材料层;15-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陶瓷生产用成型装置,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3、浇筑口4、第一型腔8和耐磨材料层10,所述上模具1的一侧内壁与下模具3的一侧内壁之间通过树脂胶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具1与下模具3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浇筑口4,且浇筑口4的四周设置有透气孔5,所述上模具1与下模具3的内部设置有通气管道7,所述上模具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型腔8,所述下模具3内设置有第二型腔9,所述耐磨材料层10设置在上模具1的内部,且耐磨材料层10的一侧设置有防腐蚀材料层11,所述防腐蚀材料层11的一侧设置有耐高温材料层12,所述耐高温材料层12的一侧设置有三氧化二铝材料层13,所述三氧化二铝材料层13的一侧设置有二氧化硅材料层14。

所述上模具1与下模具3的一侧外壁上均固定有提手2,且提手2在竖直平面内呈线性排列,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3与盖板6之间分别通过铰链连接,所述通气管道7的位置与透气孔5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型腔8与第二型腔9关于浇筑口4的中心轴线呈对称排列,所述防腐蚀材料层11采用的是聚氨基甲酸酯材料,所述第一型腔8与第二型腔9的底部设置有基座15。

工作原理:使用时,人们将上模具1与下模具3通过树脂胶粘接固定连接,此时打开盖板6,向浇筑口4内注入浇筑液,浇筑液慢慢填满第一型腔8与第二型腔9,浇筑完毕后,热量会通过透气孔5散出,待冷却后,拆卸下上模具1与下模具3,取出陶瓷或工艺品即可,人们也可改变第一型腔8与第二型腔9的形状,从而进行新的生产工作,耐磨材料层10可放置装置表面被刮花,防腐蚀材料层11可防止装置被氧化。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