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7385发布日期:2018-10-19 22:1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楼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墙体装配过程中,装配好墙板后,需要在墙体上方安装预制楼板,然后在预制楼板上进行浇筑,形成完整的楼板。现有的预制楼板安装方式是在预制楼板下方设置支撑架,然后将预制楼板放置在支撑架上。然而,安装独立的支撑架工序繁琐,影响了施工效率。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楼板支撑装置,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楼板支撑装置,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与墙体固定;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预制楼板,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高度调节部,所述高度调节部通过带动所述支撑部相对所述固定部移动来调节所述预制楼板的高度。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部包括调节杆和第一螺母,所述调节杆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母配合的第一螺纹;

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件、第一管件和连接板,所述第一管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供所述调节杆穿过的第一孔;

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上设有供所述第一管件穿过的第二孔;

所述调节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孔并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连接,通过旋转所述第一螺母能够带动所述支撑部相对所述固定部移动,以调节所述预制楼板的高度。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部还包括第二螺母和第三螺母;

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母和所述第三螺母配合的第二螺纹;所述第二板上设有供所述调节杆穿过的第三孔;

所述第二螺母和所述第三螺母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孔的两侧,所述调节杆穿过所述第三孔,通过所述第二螺母和所述第三螺母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二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第二管件,所述第二管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板上设有供所述第二管件穿过的第四孔;

所述调节杆位于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中间。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三板,所述第三板与所述第一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与所述第二板平行,所述第三板上分别设有供所述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穿过的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二孔上设有套管或半管,所述套管或半管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件上;和/或

所述第三孔上设有套管或半管,所述套管或半管套设在所述第二管件上。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墙体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螺栓固定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第四板,所述第四板与所述第二板连接,所述第四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间设有至少一块加强板。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五板,所述第五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板与所述第一板位于所述装置的同侧。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垫方,所述垫方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撑件上表面接触。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上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用于限制所述垫方的位置。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凸出部上设有螺纹孔和螺栓,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螺纹孔,通过旋转所述螺栓能够带动所述垫方向所述墙体侧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包括固定部、支撑部和高度调节部,固定部与支撑部连接,高度调节部通过带动支撑部相对固定部移动来调节预制楼板的高度。在安装过程中,将支撑装置上的固定部固定到墙体上,将预制楼板安放在支撑装置的支撑部上,并通过高度调节部来调节预制楼板的高度,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过该装置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图1所示预制楼板支撑装置、墙体和预制楼板的装配图;

图5为图1所示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固定部的俯视图;

图6为图1所示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支撑部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支撑部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固定部上第二板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固定部上第二板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

图中:

1.固定部;11.第一板;12.第二板;13.加强板;14.第三板;15.第四板;111.第一安装孔;121.第二孔;122.第三孔;123.第四孔;124.套管;125.半管;151.第二安装孔;2.支撑部;21.支撑件;22.第一管件;23.连接板;24.第二管件;25.垫方;26.第五板;211.凸出部;212.螺栓;231.第一孔;232.第五板;3.高度调节部;31调节杆;32.第一螺母;33.第二螺母;34.第三螺母;4.墙体;5.预制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前端”、“后端”、“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考图1至13(为观察方便,图1、2、3、6、7、8、9、10中省略了垫方25),本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主要由固定部1、支撑部2和高度调节部3构成,其中固定部1用于与墙体4固定,支撑部2用于支撑预制楼板5,固定部1与支撑部2连接,高度调节部3能够带动支撑部2相对固定部1移动,从而通过高度调节部3来调节预制楼板5的高度。

固定部1包括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在第一板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通过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111,并将螺栓固定在墙体4内即可将固定部1固定于墙体4上,该第一安装孔11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的是一个。第二板12上设置有第二孔121,第二孔121用于连接支撑部2。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间还设有至少一块加强板13,该加强板13能够增强固定部1的稳定性。加强板13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当然了,关于加强板13的结构还可以有很多种变形,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支撑部2包括支撑件21、第一管件22和连接板23。支撑件21用于支撑预制楼板5;第一管件22穿过第二板12上的第二孔121,并且其两端分别与支撑件21和连接板23固定连接;连接板23上开设有第一孔231。

高度调节部3包括调节杆31和第一螺母32。调节杆3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螺母32配合的螺纹。调节杆31穿过连接板23上的第一孔231,并与第一螺母32连接;调节杆31的另一端与第二板12固定连接。通过旋转第一螺母32能够带动支撑部2相对固定部1移动,从而达到调节预制楼板5高度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装配方便,高度调节部3还包括第二螺母33和第四螺母34,并且调节杆31上设有与第二螺母33和第四螺母34配合的螺纹;同时在固定部1的第二板12上还开设有第三孔122,该第三孔122的直径需小于第二螺母33和第四螺母34的直径。在装配过程中,先将第二螺母33装配至调节杆31上,第二螺母33需与调节杆31的端部留有距离,以使调节杆31穿过第二板12上的第三孔122,然后将调节杆31穿过第二板12上的第三孔122,最后将第三螺母34装配至调节杆31上并拧紧;此时第二螺母33和第三螺母34分别位于第三孔122的两侧,通过相反方向旋转第二螺母33和第三螺母34,以将调节杆31与第二板12固定。对于调节杆31与第二板12的连接方式有很多种(如焊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2还包括第二管件24,同时固定部1的第二板12上开设有供第二管件24穿过的第四孔123;第二管件24穿过第四孔123,并且其两端分别与支撑件21和连接板23固定连接。另外调节杆31位于第一管件22和第二管件24间。通过此种设计使得该装置更方便调节预制楼板5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2还包括垫方25,垫方25与支撑件21的上表面接触,并位于支撑件21的上方。通过垫方25能够方便预制楼板5的安装和拆卸,如在拆卸时,只需将第一螺母32拧松一部分,即可将垫方25撤出,进而将预制楼板5拆卸出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撑部2上还设置有凸出部211,该凸出部211主要用于限制垫方25的活动位置。在凸出部211上设有螺纹孔和与该螺纹孔配合的螺栓212,通过旋转螺栓212能够带动垫方25向墙体4侧移动,进一步的将垫方25紧固,使垫方25不能活动,为了能够更好的通过螺栓212固定垫方25,可在螺栓212与垫方25接触的一端增设一块垫片,该垫片与螺栓21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11,支撑部2还包括第五板26,第五板26与连接板23固定连接,且第五板26与固定部1上的第一板11位于该支撑装置的同一侧。应当理解的是,第五板26与第一板11在支撑装置的竖直方向上处于同一面,即该支撑装置在安装过程中,当将第一板11固定到墙体4上时,第五板26也刚好位于墙体4表面,当然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该支撑装置通过第五板26使得支撑部2与墙体4的接触面积得到了增大,进一步的提高了支撑装置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至9,固定部1还包括第三板14,第三板14与第一板11固定连接,并且第三板14与第二板12平行,在第三板14上分别开设有供第一管件22和第二管件24穿过的孔。通过第三板14的作用,使得支撑部2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的稳定,避免了支撑部2在移动过程中跑偏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至11,固定部还包括第四板15,第四板15与第二板12和/或第三板14固定连接,在第四板15上还开设有与第一板11上的第一安装孔11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51。在安装过程中,先通过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151,再穿过第一安装孔111,并将螺栓固定如墙体内即可。通过此种设计使得固定部更加牢固,提高了整体装置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1上开设的与支撑部2上第一管件22和第二管件24配合的孔可以是全孔(如图1至5、8、10、11),也可以是半孔(如图9、11、13),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13,在固定部1的第二板12上与第一管件22和第二管件24配合的孔上还设置有套管124或半管125,套管124或半管125套设在第一管件22和第二管件24上,通过该种设计,进一步的增强了整体设备的稳定性。

参考图14,本实施例提供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其是对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一种变形。

参考图15,本实施例提供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图,其是对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的一种变形。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包括固定部1、支撑部2和高度调节部3,固定部1与支撑部2连接,高度调节部3通过带动支撑部2相对固定部1移动来调节预制楼板4的高度。在安装过程中,将支撑装置上的固定部1固定到墙体4上,将预制楼板5安放在支撑装置的支撑部2上,并通过高度调节部3来调节预制楼板5的高度,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过该装置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楼板支撑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