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0631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下沉状态,对应夹板部52上夹持的活动载车板2恰好对位于相应的车位上,并且活动载车板2恰好紧贴于车位的平面支撑部11上,活动载车板2转而由平面支撑部11支撑。反之,在其他任何位置,即当第一轮41未沉陷于第一弧形沉位31内(同时第二轮42也不会沉陷于第二弧形沉位32内),此时整个移动小车4及夹板单元5始终处于抬高状态,活动载车板2与平面支撑部11间留有适当间距。
[0025]立体停车库存取车过程原理,举存车为例,活动载车板2置于地面上由夹板单元5夹持,汽车驶入活动载车板2上定位后,由夹板单元5工作带动活动载车板2上升到设置的固定高度,之后移动小车4沿横轨道3往后移动,移动小车4在还未后移到位前,移动小车4及夹板单元5始终处于抬高状态,活动载车板2可以顺利地从平面支撑部11上方错过进入车位上方;之后随着移动小车4移动到位过程中,活动载车板2适缓下沉并恰好对位紧贴于车位的平面支撑部11上,于此完成存车过程,汽车始终由相应车位的活动载车板2支撑,活动载车板2无需分为先作提升、移入对位、再放下的三个过程,而是采用边移边沉降过程,动作简洁高效,不仅确保了过程平稳特性,同时还提升了存车效率。取车过程同样原理,过程反之,这里不再作详细累述。
[0026]移动小车4连设有小车驱动机构6,由该小车驱动机构6带动移动小车4沿横轨道3来回移动。该小车驱动机构6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1给出一种形式,小车驱动机构6为液压气缸机构,由液压气缸活塞伸缩动作来带动移动小车4来回移动。本发明还给出另一种较佳实施例,如图5所示,包括有电机61、主轮62、第一辅轮63、第二辅轮64及调节杆65。该各部件可均设在横架上,该横架可以固定设于横轨道3的下方。主轮62安装在电机61的输出轴上;主轮62与第一辅轮63的转轴间采用第一链条66传动链接,具体地,第一辅轮63可以同轴设有附轮,第一链条66绕设在该附轮上;第一辅轮63与第二辅轮64间采用第二链条67链接,第一辅轮63与第二辅轮64间的最远间距为移动小车4前移或者后移的距离;调节杆65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链条67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移动小车4上。
[0027]电机61驱动主轮62转动,主轮62经由第一链条66带动第一辅轮63转动,于此第二辅轮64及第二链条67随之同步转动。转动的第二链条67带动调节杆65的一端随之绕第二链条67的轨迹转动,最终经由调节杆65带动移动小车4沿横轨道3来回移动。调节杆65的一端的行走轨迹为对应第二链条67的闭环轨迹,可以依次分为第一上弧段(对应第一辅轮63的上半部)、上平行段、第二上弧段(对应第二辅轮64的上半部)、第二下弧段(对应第二辅轮64的下半部)、下平行段、第一下弧段(对应第一辅轮63的下半部),在同等驱动力情况下,调节杆65的一端的前后移动速率对应依次为先平缓(第一上弧段)、快速(上平行段)、平缓(第二上弧段)、平缓(第二下弧段)、快速(下平行段)、平缓(第一下弧段)。于此调节杆65带动移动小车4往前的整个移动过程中,经历先平缓(第一上弧段)、快速(上平行段)、平缓(第二上弧段)的过程;同理带动移动小车4往后的整个移动过程中,经历先平缓(第二下弧段)、快速(下平行段)、平缓(第一下弧段)的过程。移动小车4在前移及后移过程中,起步及停止过程中都是平顺过渡、十分平稳,中间过程又可较快速行走,于此很好地兼顾了整个平移存取过程的平稳性及高效性。
[0028]本发明所述小车驱动机构6的工作原理与移动小车4的工作过程是相匹配的,是达到最优效果不可分割的组合形式。不管移动小车4前移还是后移过程中,小车驱动机构6的缓-快-缓特性与横轨道3的结构设计相对应,后端的平缓为第二轮42沉入或者移出第二弧形沉位32,以及第一轮41沉入或者移出第一弧形沉位31提供极有利保障,前端的平缓为第二轮42、跨过第一弧形沉位31提供极有利保障。
[0029]优选地,第一弧形沉位31和第二弧形沉位32均呈凹陷的圆弧形段,该圆弧形段两端与两侧的平面段间均呈平滑过渡连接。如此设计利于第一轮41滑入及导出第一弧形沉位31、第二轮42滑入及导出第二弧形沉位32的作用。再有,第一弧形沉位31(或者第二弧形沉位32)对应圆弧的径值不小于第一轮41 (或者第二轮42)的径值,较佳地前者为后者的1.5倍,起到同时较利于轮导入并进行自定位的作用。
[0030]优选地,第一轮41、第二轮42的径值与第一辅轮63、第二辅轮64的径值均相等。于此使第一轮41、第二轮42更能配合并充分表现对应第一辅轮63、第二辅轮64带来的平缓效果,更利于小车驱动机构6的工作原理与移动小车4的工作过程的配合度,实现二者融为一体的整体效果,加强了整个机构呈现高效率的优良稳定性。
[0031]优选地,横轨道3的后端部表面构成有往后下倾斜的轨道引面33,以此更利于第三轮43在悬空后作前移过程中能够重新进入横轨道3的作用。
[0032]优选地,平面支撑部11的前端表面构成有往前下倾斜的支撑部引面(图中未示意出)ο以此更利于活动载车板2的移入作用。当然,活动载车板2的后端背面优选地还可构成有往后上倾斜的车板引面21。该车板引面21与支撑部引面相互呼应,起到相同作用。进一步,活动载车板2的后端背面的支撑部引面上还可设有引导轮,以进一步优化作用。
[0033]优选地,夹板部52采用气缸与夹板单元5的连接部51传动连接,以此来带动夹板部52升降。为了加强夹板部52升降的稳定性,如图6所示,该连接部51内竖立设有齿距不同的二齿排71、72,夹板部52内设有分别与二齿排71、72相互啮合的二齿轮73、74。采用齿距不同的二齿排71、72的粗细校正,为夹板部52升降稳定性带来优异提升作用。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具有立框架,该立框架具有至少一层且呈悬空的车位层,每车位层具有并排的若干车位,每该车位均具有平面支撑部,每该车位均配置有可由平面支撑部水平支撑的活动载车板;还具有存取机构,该存取机构包括门式活动架、横轨道、移动小车及夹板单元;设车进出车位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横轨道设于门式活动架上,该横轨道呈前后延伸设于立框架上方,移动小车活动设于横轨道上,夹板单元连设于移动小车下方,并且该夹板单元具有可作升降的夹板部;移动小车的靠近前端设有第一轮,靠近后端前后依次设有第二轮和第三轮;横轨道上的对应靠近车位前、后端的正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弧形沉位和第二弧形沉位,该第二弧形沉位靠近横轨道的后端部设置,该第一弧形沉位与第二弧形沉位的间距为第一轮与第二轮间的间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连设有带动其沿横轨道来回移动的小车驱动机构,该小车驱动机构包括有电机、主轮、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及调节杆;主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该主轮与第一辅轮的转轴间采用第一链条传动链接,第一辅轮与第二辅轮间采用第二链条链接,调节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链条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移动小车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第二轮的径值与第一辅轮、第二辅轮的径值均相等。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沉位和第二弧形沉位均呈凹陷的圆弧形段,该圆弧形段两端与两侧平面段间均呈平滑过渡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轨道的后端部表面构成有往后下倾斜的轨道引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支撑部的前端表面构成有往前下倾斜的支撑部引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车板的后端背面构成有往后上倾斜的车板引面。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车板的后端背面设有引导轮。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部采用气缸与夹板单元的连接部传动连接,该连接部内竖立设有齿距不同的二齿排,夹板部内设有分别与二齿排相互啮合的二齿轮。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具有立框架,该立框架具有车位层,每车位层具有并排的若干车位,每该车位均具有平面支撑部,每该车位均配置有活动载车板;还具有存取机构,包括门式活动架、横轨道、移动小车及夹板单元;横轨道设于立框架上方,移动小车活动设于横轨道上,夹板单元连设于移动小车下方;移动小车的靠近前端设有第一轮,靠近后端前后依次设有第二轮和第三轮;横轨道上的对应靠近车位前、后端的正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弧形沉位和第二弧形沉位,该第二弧形沉位靠近横轨道的后端部设置,该第一弧形沉位与第二弧形沉位的间距为第一轮与第二轮间的间距。本发明兼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平稳可靠、存取效率高、成本低等实用优点。
【IPC分类】E04H6/24, E04H6/22
【公开号】CN105672724
【申请号】CN201610104380
【发明人】杜天瑞, 谢龙魁
【申请人】杜天瑞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