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906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靠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靠背框架上具有一对左右侧部框架且在左右侧部框架间弹性支 承面状弹性体的座椅靠背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装置,在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装置中,在座椅靠背框 架上具有左右的侧部框架,在左右的侧部框架间配置有支承缓冲材料的面状弹性体,面状 弹性体的左侧部通过多个左盘簧与左侧部框架连结,面状弹性体的右侧部通过多个右盘簧 与右侧部框架连结,由此,面状弹性体通过左右的盘簧支承在左右的侧部框架上。通过利用左右的盘簧支承面状弹性体,能够使左右的盘簧弹性变形并使面状弹性 体与乘员的后背相适合。通常,在座椅靠背的顶部设置有头枕。该头枕在通常的运转状态下距离乘员的头 部较远。因此,在车辆的后部被对方车辆碰撞(后面碰撞)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头枕良好地 支承乘员的头部。作为其对策,如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座椅靠背那样,通过左右的盘簧支承面状 弹性体,由此,使乘员的上半身向车身后方移动并利用头枕支承头部。即,在车辆的后部被 对方车辆碰撞(后面碰撞)的情况下,使左右的盘簧伸长,并使乘员的上半身与面状弹性体 一起向车身后方移动,利用头枕支承头部。但是,专利文献1的座椅靠背装置中,左右的盘簧是以使其轴线朝向车宽方向的 方式被设置的。由此,难以使乘员的上半身向车身后方良好地移动,难以利用头枕良好地支 承乘员的头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61-372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能够使乘员的上半身向车身后方良好地移动并由头枕良好 地支承乘员的头部的座椅靠背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特征,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装置,具有包含一对左右侧部框架在内的 座椅靠背框架组件;以被弹性支承在所述左右的侧部框架间的方式配置的面状弹性体,其 具有,左第一弹簧,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左侧上部连结在所述左侧部框架上,并具有朝向大 致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右第一弹簧,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右侧上部连结在所述右侧部框 架上,并具有朝向大致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左第二弹簧,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左侧下部连 结在所述左侧部框架上,并具有相对于所述左第一弹簧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方 侧延伸的轴线,并将所述左侧下部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方侧拉拽;右第二弹簧, 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右侧下部连结在所述右侧部框架上,并具有相对于所述右第一弹簧朝 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方侧延伸的轴线,并将所述右侧下部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组件的前方侧拉拽。
优选地,所述面状弹性体具有左延伸部,从该面状弹性体的所述左侧下部向所述 左侧部框架侧延伸,并通过所述左第二弹簧与所述左侧部框架连结;右延伸部,从所述面状 弹性体的所述右侧下部向所述右侧部框架侧延伸,并通过所述右第二弹簧与所述右侧部框 架连结。优选地,所述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每一个呈由前壁部、后壁部、和连结该前壁部及 该后壁部的各外侧端部之间的侧壁部构成的截面U字形,并且所述左右的侧部框架朝向相 互相对的方向开口,在所述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各自的所述前壁部上分别连结所述一对左 右第二弹簧的前端,在与所述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各自的所述后壁部的内侧缘相比更靠内 侧的位置,将所述一对左右第二弹簧的后端分别连结在所述面状弹性体上。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中,将面状弹性体的左右侧的上部通过具有朝向大致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的一对左右第一弹簧分别连结在一对左右侧部框架上。由此,能够通过一对左右第一弹 簧使面状弹性体悬垂,并且,能够通过一对左右第一弹簧对面状弹性体进行定位。即,能够 使第一弹簧具有定位功能。将面状弹性体的左右侧的下部通过一对左右第二弹簧分别连结在一对左右侧部 框架上。使一对左右第二弹簧的轴线与一对左右第一弹簧相比更朝向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 前方侧,并通过一对左右第二弹簧将面状弹性体的左右侧的下部向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 方侧(车身前方侧)拉拽。由此,在朝向车身后方的负载(以下,称为“后方负载”)作用在面状弹性体上时, 能够使后方负载接近一对左右第二弹簧的轴线方向进行作用。因此,能够与后方负载对应 地使第二弹簧良好地弹性变形。即,能够使第二弹簧具有反作用力特性的调节功能。这样,通过使第二弹簧具有反作用力特性的调节功能,能够仅通过调节(设定)第 二弹簧的弹力(即,反作用力特性),就能够容易地设定第二弹簧的伸缩量(伸长量)。换言之,使第一弹簧具有面状弹性体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定位功能,使第 二弹簧具有反作用力特性的调节功能,由此使各弹簧的作用被分担,仅通过调节第二弹簧 的反作用力特性,就能够容易地设定后面碰撞时的乘员及面状弹性体的后方移动量。通常,在后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相对地被压入座椅靠背。因此,在面状弹性体上 作用后方负载,座椅靠背框架以支承轴为支点向车身后方稍倾斜。因此,若与乘员的上部 (胸部)相比不使下部(腰部)向车身后方大幅度移动,则难以使乘员的头部移动到头枕 (被设置于座椅靠背的顶部)。如前所述,能够与后方负载对应地容易地调节(设定)一对左右第二弹簧的伸长 量。因此,能够使乘员的上半身(腰部)朝向车身后方良好地移动规定量(充分地移动)。 由此,能够使头部与上半身一起良好地移动到头枕并通过头枕良好地支承头部。在本发明中,从面状弹性体的左右侧的下部分别延伸出左右的延伸部。通过左第 二弹簧将该左延伸部连结在左侧部框架上,并且通过右第二弹簧将右延伸部连结在右侧部 框架上。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左右的延伸部的长度,调节左右的第二弹簧的朝向(反作用力 方向)。 这样,通过调节左右的第二弹簧的朝向(反作用力方向),能够更好地调节左右的 第二弹簧的弹力(即,反作用力特性),并能够更容易地设定第二弹簧的伸缩量。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与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后壁部的内侧缘相比更靠内侧的位 置,分别将一对左右第二弹簧的后端连结在面状弹性体上。因此,在一对左右第二弹簧伸长 时,能够防止一对左右第二弹簧与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后壁部发生干涉。由此,能够使面状 弹性体向后方的移动不被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后壁部妨碍,能够良好地确保面状弹性体向 后方的移动量(沉入量、位移量)。


图1是表示从前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座椅靠背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后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3部分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座椅靠背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后方负载作用在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装置上的例子的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装置的面状弹性体向后方位移的例子的图。图9是表示利用图7所示的座椅靠背装置支承乘员的头部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根据附图进行以下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靠背装置10具有被支承在座椅框架12的后端部的座椅 靠背框架单元14 ;设在座椅靠背框架单元14上的头枕15。座椅框架12是构成乘员落坐的 座垫的骨架的框架。座椅靠背框架单元14是构成供乘员的上半身倚靠的座椅靠背的骨架 等的单元。座椅靠背框架单元14具有被支承在座椅框架12的后端部的座椅靠背框架组件 21 ;被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组件21内的面状弹性体22 ;将面状弹性体22连结到座椅靠背 框架组件21上的弹簧单元23。座椅靠背框架组件21具有通过支承轴28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自由转动的方式设 置在座椅框架12的左后端部12a上的左侧部框架25 ;通过支承轴28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自 由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座椅框架12的右后端部12b上的右侧部框架26 ;连结一对左右侧部 框架25、26的连结框架27。如图3及图4所示,左侧部框架25由前壁部31、后壁部32、连结前壁部31及后壁 部32的各外侧端部之间的侧壁部33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开口的截面U字状。左侧 部框架25的上半部25a由前壁部31、后壁部32及侧壁部33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开 口的截面U字状。通过将左侧部框架25的上半部25a形成为截面U字状,而形成收容连结框架27 的左支承管41的空间35。在前壁部31的下部31a上形成有前连结孔37。在该前连结孔 37中连结有左第二弹簧84的前钩(前端)84b。图1及图2所示的右侧部框架26是与左侧部框架25左右对称的框架,对于各构 成部件,标注与左侧部框架25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连结框架27由左支承管41、右支承管42、连结左支承管41的 上端及右支承管42的上端的连结管43形成为U字状。该连结框架27中,在左侧部框架25 的上半部25a设置有左支承管41,在右侧部框架26的上半部26a设置有右支承管42。
图3及图4所示的左支承管41被收容在左侧部框架25的上半部25a上所形成的 空间35中,并与上半部25a的前壁部31、后壁部32及侧壁部33接合。在左支承管41上设 置有左连结托架46,在左连结托架46上形成有左外连结孔51。在左外连结孔51中卡定有 左第一弹簧81的外钩81b。图1及图2所示的右支承管42是与左支承管41左右对称的管,并被收容在右侧 部框架26的上半部26a上所形成的空间35中,与上半部26a的前壁部31、后壁部32及侧 壁部33接合。在右支承管42上设置有右连结托架47。右连结托架47是与左连结托架46 左右对称的托架,并形成有右外连结孔52 (图5)。在连结孔52中卡定有右第一弹簧82的 外钩82b (图5)。连结管43在左支承管41的上端及右支承管42的上端的范围实质水平地形成,并 设置有一对支承托架54、54。在各一对支承托架54、54上分别设置有头枕15的支腿部55。在一对左右侧部框架25、26间配置有面状弹性体22。面状弹性体22通过弹簧单 元23弹性支承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5、26之间,并支承座椅靠背13的缓冲材料17 (图7)。 该面状弹性体22具有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面状板61 ;设置在面状板61的背面61a上部的 上连结金属丝62 ;设置在面状板61的背面61a下部的下连结金属丝63。面状板61是用于支承乘员的背面(具体地,乘员的后背所接触的座椅靠背的缓冲 材料)而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树脂制的板,并被配置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5、26之间。上连结金属丝62作为一例是由弹簧钢形成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杆,其中央部被卡 定在面状板61的上中央卡定爪65中,其左端部被卡定在面状板61的上左卡定爪66中,其 右端部被卡定在面状板61的上右卡定爪67中。由此,上连结金属丝62被安装在面状板61 的背面61a。在该状态下,上连结金属丝62中,左内连结部62a从面状板61的左侧上部61b稍 微突出(还参照图3),右内连结部62b从面状板61的右侧上部61c稍微突出。左内连结部 62a是构成面状弹性体22的左侧上部的部位。右内连结部62b是构成面状弹性体22的右 侧上部的部位。如图3及图4所示,左内连结部62a中,上连结金属丝62的左端部折曲并形成连 结孔。左内连结部62a的连结孔是供左第一弹簧81的内钩81a连结的孔。S卩,在左内连结 部62a上连结有左第一弹簧81的内钩81a。如图5所示,右内连结部62b中,上连结金属丝62的右端部折曲并形成有连结孔。 右内连结部62b的连结孔是供右第一弹簧82的内钩82a连结的孔。即,在右内连结部62b 上连结有右第一弹簧82的内钩82a。如图1及图2所示,下连结金属丝63作为一例是由弹簧钢形成的能够弹性变形的 杆,下连结金属丝63的中央部被卡定在面状板61的下中央卡定爪71中,下连结金属丝63 的左部分被卡定在面状板61的下左卡定爪72中,下连结金属丝63的右部分被卡定在面状 板61的下右卡定爪73中。由此,下连结金属丝63被安装在面状板61的背面61a。下连结金属丝63具有从面状板61的左侧下部61d向左侧部框架25侧延伸的左延伸部76 (还参照图3、4);从面状板61的右侧下部61e向右侧部框架26侧延伸的右延伸 部77 (还参照图6)。 如图3及图4所示,左延伸部76以朝向车身前方并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在 前端部具有左内连结部76a(还参照图6)。左延伸部76的左内连结部76a中,左延伸部76 的前端部折曲并形成有连结孔。左内连结部76a的连结孔是供左第二弹簧84的后钩(后 端)84a连结的孔。即,在左延伸部76的左内连结部76a上连结有左第二弹簧84的后钩 84a。如图6所示,右延伸部77是与左延伸部76左右对称的部位,以朝向车身前方倾斜 的方式延伸,并在前端部上设置有右内连结部77a。右延伸部77的右内连结部77a中,右延 伸部77的前端部折曲并形成有连结孔。右内连结部77a的连结孔是供右第二弹簧85的后 钩(后端)85a连结的孔。即,在右延伸部77的右内连结部77a上连结有右第二弹簧85的 后钩85a。左右的延伸部76、77从面状板61突出的突出量比上连结金属丝62 (参照图5) 从面状板61突出的突出量大。如图1及图2所示,弹簧单元23具有将面状弹性体22连结在座椅靠背框架21上 的一对左右第一弹簧81、82及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如图5所示,左第一弹簧81是内钩81a连结在左内连结部62a的连结孔中且外钩 81b连结在左连结托架46的左外连结孔51中的盘簧。左内连结部62a是从面状板61的左 侧上部61b稍微突出且构成面状弹性体22的左侧上部的部位。左连结托架46经由左支承管41被设置在左侧部框架25的上半部25a。由此,面 状弹性体22的左侧上部(S卩,左内连结部62a)通过左第一弹簧81被连结在左侧部框架25 上。在该状态下,左第一弹簧81以使轴线91朝向大致车宽方向的方式被设置。因此,朝向 车身后方的负载F(以下,称为“后方负载”)与左第一弹簧81的轴线91方向交叉(大致正 交)地进行作用。右第一弹簧82是内钩82a连结在右内连结部62b的连结孔中且外钩82b连结在 右连结托架47的右外连结孔52中的盘簧。右内连结部62b是从面状板61的右侧上部61c 稍微突出且构成面状弹性体22的右侧上部的部位。右连结托架47经由右支承管42被设置在右侧部框架26的上半部26a。面状弹性 体22的右侧上部(右内连结部)62b通过右第一弹簧82与右侧部框架26连结。在该状态 下,右第一弹簧82以使轴线92朝向大致车身宽度方向的方式设置。因此,后方负载F与右 第一弹簧82的轴线92方向交叉(大致正交)地进行作用。如上所述,分别通过左右的第一弹簧81、82将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上部(左 右的内连结部62a、62b)连结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5、26上。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能够 利用左右的第一弹簧81、82使面状弹性体22悬垂,并且,能够利用左右的第一弹簧81、82 对面状弹性体22进行定位。即,一对左右第一弹簧81、82具有定位功能。如图6所示,左第二弹簧84是后钩84a连结在左延伸部76的左内连结部(连结 孔部)76a中且前钩84b连结在左侧部框架25的前壁部31上所形成的前连结孔37中的盘
ο左延伸部76的左内连结部76a是从面状板61的左侧下部61d向左侧部框架25 侧突出且构成面状弹性体22的左侧下部的部位。即,面状弹性体22的左侧下部(左内连结部76a)通过左第二弹簧84连结在左侧部框架25上。左延伸部76的左内连结部76a被配置在与左侧部框架25的后壁部32相比更靠 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P1。在该状态下,左第二弹簧84以其轴线93相对于车身 前后方向具有倾斜角θ的方式倾斜地被设置。

左第二弹簧84的轴线93与左第一弹簧81的轴线91 (图5)相比更朝向座椅靠背 框架组件21的前方侧。通过将左第二弹簧84的轴线93相对于车身前后方向倾斜地设置, 能够将面状弹性体22的左侧下部即左内连结部76a向与左第一弹簧81相比更朝向座椅靠 背框架组件21的车身前方拉拽。右第二弹簧85是后钩85a连结在右延伸部77的右内连结部(连结孔部)77a中 且前钩(前端)85b连结在右侧部框架26的前壁部31上所形成的前连结孔37中的盘簧。右延伸部77的右内连结部77a是从面状板61的右侧下部61e向右侧部框架26 侧突出且构成面状弹性体22的右侧下部的部位。即,面状弹性体22的右侧下部(右内连 结部77a)通过右第二弹簧85连结在右侧部框架26上。右延伸部77的右内连结部77a被配置在与右侧部框架26的后壁部32相比更靠 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P2。在该状态下,右第二弹簧85以其轴线94相对于车身 前后方向成为倾斜角θ的方式倾斜地被设置。右第二弹簧85的轴线94与右第一弹簧82的轴线92 (图5)相比更朝向座椅靠背 框架组件21的前方侧。通过将右第二弹簧85相对于车身前后方向倾斜地设置,能够将面 状弹性体22的右侧下部61e向与右第一弹簧82相比更朝向座椅靠背框架组件21的车身 前方拉拽。如上所述,通过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将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下部(左右 的内连结部76a、77a)分别连结在一对左右侧部框架25、26上。将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的 内连结部76a、77a通过左右的第二弹簧84、85向座椅靠背框架组件21的前方侧(车身前 方侧)拉拽。因此,能够将左右的第二弹簧84、85配置成朝向大致车身前后方向的状态。在后方负载F作用在面状弹性体22上时,能够使后方负载F相对于左第二弹簧84 的轴线93以倾斜角θ进行作用,且能够使后方负载F相对于右第二弹簧85的轴线94以 倾斜角θ进行作用。即,能够使后方负载F接近左第二弹簧84的轴线93方向进行作用, 且使后方负载F接近右第二弹簧85的轴线94方向进行作用。因此,能够与后方负载F对应地使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良好地弹性变形。艮口, 能够使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具有反作用力特性的调节功能。这样,通过使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只具有反作用力特性的调节功能,仅通过 调节一对第二弹簧84、85的弹力(即,反作用力特性),就能够容易地设定一对第二弹簧 84、85的伸缩量(伸长量)。换言之,使一对第一弹簧81、82具有面状弹性体22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定 位功能,使一对第二弹簧84、85具有反作用力特性的调节功能,由此,能够使各弹簧81、82、 84,85的作用被分担,并且仅通过调节一对第二弹簧84、85的反作用力特性,就能够容易地 设定后面碰撞时的乘员及面状弹性体22的后方移动量。在与左侧部框架25的后壁部32相比更靠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PlJf 左第二弹簧84的后钩84a连结在面状弹性体22上。同样地,在与右侧部框架26的后壁部32相比更靠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P2,将右第二弹簧85的后钩85a连结在面状 弹性体22上。在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伸长时,能够防止左第二弹簧84与左侧部框架25的 后壁部32干涉,并且,能够防止右第二弹簧85与右侧部框架26的后壁部32干涉。由此, 能够使面状弹性体22向车身后方的移动不被一对左右侧部框架25、26的后壁部32妨碍, 能够良好地确保面状弹性体22向后方的移动量(沉入量、位移量)。左右的延伸部76、77分别从面状板61的左右侧的下部61d、61e延伸。将左延伸 部76通过左第二弹簧84连结在左侧部框架25上,且将右延伸部77通过右第二弹簧85连 结在右侧部框架26上。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左右的延伸部76、77的长度,来调节左右一对 第二弹簧84、85的朝向(反作用力方向)。这样,通过调节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的朝向(反作用力方向),能够更好地调 节左右的第二弹簧84、85的弹力(即,反作用力特性),能够更容易地设定左右的第二弹簧 84、85的伸缩量(伸长量)。接下来,根据图7 图9对通过座椅靠背装置10支承乘员的例子进行说明。由于 构成座椅靠背装置10的部件是左右对称的部件,所以,以下仅对左侧的部件进行说明,省 略对右侧的部件的说明。如图7所示,在车辆的后部被对方车辆碰撞(后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97的上 半 身98相对地被压入座椅靠背13。因此,在座椅靠背13的面状弹性体22上作用有朝向车 身后方的后方负载F。如图8(a)所示,由于在面状弹性体22上作用有后方负载F,所以,左第二弹簧84 伸长。后方负载F相对于左第二弹簧84的轴线93以倾斜角θ进行作用。因此,能够使后 方负载F接近左第二弹簧84的轴线93方向进行作用。通过使后方负载F接近左第二弹簧84的轴线93方向进行作用,能够与后方负载 F对应地使左第二弹簧84良好地弹性变形。由此,左第二弹簧84良好地伸长,从而能够使 面状弹性体22的下部22a朝向车身后方以位移量S2大幅度位移。如图8(b)所示,由于在面状弹性体22上作用有后方负载F,所以,左第一弹簧81 伸长。左第一弹簧81以轴线91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因此,后方负载F与左第一弹 簧81的轴线91方向交叉(大致正交)地进行作用。后方负载F中的、作用在左第一弹簧81的轴线91方向上的力变小。由此,能够将 左第一弹簧81的伸长量抑制得小,从而使面状弹性体22的上部22b朝向车身后方仅以位 移量Sl小幅度地位移。如图9所示,在因后面碰撞而使乘员97的上半身98相对于座椅靠背13被压入 时,通过作用在座椅靠背13上的后方负载F,座椅靠背13以支承轴111为支点沿箭头A朝 向车身后方稍倾斜。因此,不会使乘员97的下部(腰部)98a与上部(胸部)98b相比朝向 车身后方大幅度地移动,这样就难以使乘员97的头部99良好地移动到头枕15。因此,如图8所说明的那样,使面状弹性体22的下部22a朝向车身后方以位移量 S2大幅度位移,并使面状弹性体22的上部22b朝向车身后方仅以位移量Sl小幅度位移。 由此,能够边使乘员97的上半身98保持通常的驾驶姿态的状态,边使上半身98朝向车身 后方良好地移动,并且能够使乘员97的头部99良好地移动到头枕15,从而通过头枕15良好地支承头部99。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装置10不限于前述实施例,能够适当变更、改良等。在实施例 中,以下连结金属丝63的左右的延伸部76、77从面状板61的左右侧的下部61d、61e延 伸、 且将左右的延伸部76、77的内连结部76a、77a作为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下部为例进 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面状板61的左右侧的下部61d、61e分别向左右侧 延伸,将延伸的部位作为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以使左右的内连结部62a、62b从面状板61的左右侧的上部61b、 61c稍突出、且将左右的内连结部62a、62b作为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上部为例进行了 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面状板61的左右侧的上部61b、61c分别向左右侧突出, 将突出的部位作为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上部。而且,在实施例中,作为上下的连结金属丝62、63例示了能够弹性变形的杆,但不 限于此,也可以是不能使上下的连结金属丝62、63弹性变形的杆。另外,本实施例所示的左右的第二弹簧84、85的倾斜角θ能够被任意地设定。而且,在实施例中,对使左右的延伸部76、77朝向车身前方以倾斜状延伸的例子 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左右的延伸部76、77沿车宽方向延伸。另外,在实施例中,对在左右的支承管41、42上设置左右的连结托架46、47且在左 右的连结托架46、47上分别连结左右的第一弹簧81、8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 如,也可以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5、26上直接连结左右的第一弹簧81、82。而且,在实施例中,对具有通过后方负载F朝向车身后方稍倾斜的座椅靠背13的 座椅靠背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具有通过后方负载F不向车 身后方倾斜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装置。另外,实施例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组件21、面状弹性体22、一对左右侧部框架25、 26、前壁部31、后壁部32、侧壁部33、左延伸部76、右延伸部77、左第一弹簧81、右第一弹簧 82、左第二弹簧84及右第二弹簧85等的形状不限于例示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工业实用性本发明适用于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具有左右的侧部框架,且在左右的侧部框架间具 有弹性支承面状弹性体的座椅靠背装置的车辆。附图标记的说明10...座椅靠背装置,17...缓冲材料,21...座椅靠背框架组件,22...面状弹性 体,25、26...左右一对侧部框架,31...前壁部,32...后壁部,33...侧壁部,76...左延伸 部,77...右延伸部,81...左第一弹簧,82...右第一弹簧,84...左第二弹簧,84a...左第 二弹簧的后钩(后端),84b...左第二弹簧的前钩(前端),85...右第二弹簧,85a...右 第二弹簧的后钩(后端),85b...右第二弹簧的前钩(前端),91、92、93、94...轴线,P1、 P2...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靠背装置,具有包含一对左右侧部框架在内的座椅靠背框架组件;以被 弹性支承在所述左右的侧部框架间的方式配置的面状弹性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左第一弹簧,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左侧上部连结在所述左侧部框架上,并具有朝向大 致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右第一弹簧,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右侧上部连结在所述右侧部框架上,并具有朝向大 致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左第二弹簧,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左侧下部连结在所述左侧部框架上,并具有相对于 所述左第一弹簧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方侧延伸的轴线,并将所述左侧下部朝向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方侧拉拽;右第二弹簧,将所述面状弹性体的右侧下部连结在所述右侧部框架上,并具有相对于 所述右第一弹簧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方侧延伸的轴线,并将所述右侧下部朝向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组件的前方侧拉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状弹性体具有左延伸部,从该面状弹性体的所述左侧下部向所述左侧部框架侧延伸,并通过所述左 第二弹簧与所述左侧部框架连结;右延伸部,从所述面状弹性体的所述右侧下部向所述右侧部框架侧延伸,并通过所述 右第二弹簧与所述右侧部框架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每一个 呈由前壁部、后壁部、和连结该前壁部的外侧端部及该后壁部的外侧端部之间的侧壁部构 成的截面U字形,并且所述左右的侧部框架朝向相互相对的方向开口,在所述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各自的所述前壁部上分别连结所述一对左右第二弹簧的 前端,在与所述一对左右侧部框架的各自的所述后壁部的内侧缘相比更靠内侧的位置,所述 一对左右第二弹簧的后端分别连结在所述面状弹性体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离开间隔的一对左右侧部框架(25、26)间弹性支承面状弹性体(22)的座椅靠背装置。该座椅靠背装置(10)包括一对左右第一弹簧(81、82);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一对左右第一弹簧的每一个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91、92)。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上部通过左右的第一弹簧与左右的侧部框架(25、26)连结。一对左右第二弹簧(84、85)的每一个具有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93、94)。面状弹性体(22)的左右侧的下部通过左右的第二弹簧(84、85)与左右的侧部框架(25、26)连结。
文档编号A47C7/46GK102089185SQ20108000208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4日
发明者本多裕之, 松本伴纪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