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8265阅读:7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热盘。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的蒸汽烤箱或者蒸箱的发热盘结构基本上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外置式的,一种为内置式的。

外置式的发热盘结构通常是在一个上下(也可能是左右)组合的封闭的腔体上有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汽管,发热管安装在腔体的一侧并对该腔体进行加热,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烧开通过或者储存在腔体内的水,从而产生高温蒸汽,再通过出汽管,将高温蒸汽输送到蒸汽烤箱或者蒸箱的腔体中对食物进行烹饪;此种结构类型的发热装置,在控制方面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喷水,即沸水容易喷射到食物上,(喷水会破坏食物的水分含量),同时,工作时间久了,在内部极易产生水垢,造成管道的堵塞,对于使用者来说根本无法清理。

如图1所示,内置式的发热盘通常是在蒸汽烤箱或者蒸箱的腔体底部安装一个底部有发热管的水盘11,水盘11上会有进水装置,发热管2发热,热量通过水盘11底部的导热铝板20对水盘11内的水10进行加热,直至沸腾产生高温蒸汽,内置式的发热盘不足之处在于,发热管2产生的热能传导率低,将水盘11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并产生蒸汽所耗时间较长,较客户要求的10秒出蒸汽相去甚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盘,使发热管产生的热能的传导率更高,可将水快速加热至沸腾产生蒸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发热盘,包括发热盘本体和发热管,发热盘本体包括用于盛水的水盘和导热凸条,导热凸条盘绕在水盘内底面,并由水盘的内底面向上凸起,导热管内置于导热凸条。

优选地,水盘与导热凸条通过压铸工艺一体压铸而成。

优选地,发热管、水盘和导热凸条通过压铸工艺一体压铸而成。

优选地,导热凸条呈“M”形或呈“S”形或呈螺旋形或呈环形或呈回形。

优选地,发热管对应呈“M”形或呈“S”形或呈螺旋形或呈环形或呈回形。

优选地,导热管可通过钎焊的方式固接在导热凸条内。

优选地,导热凸条呈中空的管状,具有凸出于水盘内底面的上管体和凸出于水盘外底面一侧的下管体。

优选地,上管体的外表和下管体的外表面均呈圆弧形。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水盘的内底面设有导热凸条,将发热盘安装在导热凸条内,使得发热管更接近水,发热管所产生的热量只需要经过较短的距离就可传递至水,从而发热管产生的热量有更高的传导率,传热过程中损失的热量少,导热凸条与水的接触面积大,从而大大增加了导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管的导热效率,可使水盘中的水更快速的加热至沸腾,基本可在10秒内将水加热至沸腾,更加符合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热盘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热盘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发热盘本体;10、水;11、水盘;12、导热凸条;13、上管体;14、下管体;2、发热管;20、导热铝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2-4所示,一种发热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盘本体1和发热管2,发热盘本体1包括用于盛水的水盘11和导热凸条12,导热凸条12盘绕在水盘11内底面,并由水盘11的内底面向上凸起,导热管2内置于导热凸条12。

藉此,由于发热管2设置在导热凸条12内,使得发热管2更接近水10,发热管2所产生的热量只需要经过较短的距离就可传递至水10,从而发热管2产生的热量有更高的传导率,传热过程中损失的热量少,发热管2通过导热凸条12将热量传递给水10,导热凸条12与水10的接触面积大,从而大大增加了导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管2的导热效率,可使水盘11中的水更快速的加热至沸腾,基本可在10秒内将水加热至沸腾,符合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为了提高发热盘2整体的制造精度,水盘11与导热凸条12通过压铸工艺一体压铸而成,当然,也可将发热管2、水盘11和导热凸条12通过压铸工艺一体压铸而成。

为了进一步增加导热凸条12与水1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发热管2与水10的导热面积,优选地,导热凸条12呈“M”形或呈“S”形或呈螺旋形或呈环形或呈回形,当然,导热凸条12也可为其它不规则形状;对应地,发热管2也呈“M”形或呈“S”形或呈螺旋形或呈环形或呈回形。

进一步地,导热管2还可通过钎焊的方式固接在导热凸条12内。

为了使得导热凸条12的导热更加均匀,导热凸条12呈中空的管状,具有凸出于水盘11内底面的上管体13和凸出于水盘外底面一侧的下管体14,优选地,上管体13的外表和下管体14的外表面均呈圆弧形,使得发热管2与导热凸条12的外表面的距离基本相等,进一步提升了导热凸条12的导热性能。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