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加热蒸汽装置、自动补水装置及海鲜蒸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2681阅读:871来源:国知局
二次加热蒸汽装置、自动补水装置及海鲜蒸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加热蒸汽装置、自动补水装置及海鲜蒸柜。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海鲜蒸柜的蒸汽发生装置通常采用传统的蒸汽方式,在常规大气压下只能产出97~98℃的蒸汽,而且,产出的蒸汽速度慢、蒸汽量不足。在对海鲜或其他一些需高温蒸煮的食物进行烹饪时,由于其所需的预热时间和烹饪时间均较长,无法达到快捷、高效、节能的效果,不利于烹饪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并提高烹饪效率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自动补水装置及海鲜蒸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加热蒸汽装置,其包括

壳体,其上设有出气口;

至少一块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成相对密闭的加热区及蒸汽通道,且所述至少一块隔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加热区及蒸汽通道的进气口;

所述加热区用以加热水并产生水蒸气,所述水蒸气经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蒸汽通道内;

所述蒸汽通道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以及

发热装置,位于所述蒸汽通道内,所述发热装置用以对进入所述蒸汽通道内的水蒸气进行二次加热,并经由所述出气口将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排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隔板为一块,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壳体的底壁设置,所述加热区为邻近所述壳体底壁的区域,所述蒸汽通道为邻近所述壳体顶部的区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隔板为两块,两块所述隔板分别倾斜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以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成位于所述壳体中部的加热区以及位于所述加热区两侧的蒸汽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气口及出气口均为圆形通孔,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的轴心位于同一对角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发热装置设于所述隔板上,包括若干根发热管以及若干块折流板,所述折流板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隔板及所述壳体内壁,每一所述发热管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折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抵接板及第二抵接板,所述第一抵接板及第二抵接板均为延伸于所述折流板两端上的方形板,所述第一抵接板抵接于所述隔板,所述第二抵接板抵接于所述壳体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密封胶垫及固定法兰,所述壳体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上开设有伸出口,所述发热管的发热头伸出所述伸出口,所述密封胶垫设于所述侧板上,并且所述密封胶垫相对应所述伸出口开设有开口,以使所述发热管的发热头伸出所述开口,所述固定法兰与所述密封胶垫及所述侧板固定连接,以将所述密封胶垫固定于所述侧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及底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所述出气口,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用以排出所述壳体内的水的排水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的温度为100℃~180℃。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补水装置,包括补水箱及上述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通过补水管道连接至所述补水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补水箱包括储存有水的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液位警报器,所述箱体通过所述补水管道连接至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所述液位警报器安装于所述箱体邻近底部的位置,用以检测所述箱体内的水位。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补水浮标,所述补水浮标包括固定端和浮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箱体邻近顶部的一端,所述浮动端浮动于所述箱体内的水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的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排气口,所述箱体上相对应所述第一排气口开设有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通过排气管道连接至所述第二排气口。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海鲜蒸柜,所述海鲜蒸柜包括蒸柜本体以及如上述的自动补水装置,所述自动补水装置与所述蒸柜本体固定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海鲜蒸柜,所述海鲜蒸柜包括蒸柜本体及如上述所述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所述蒸柜本体包括进气管,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的出气口管道连接至所述蒸柜本体的进气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自动补水装置及海鲜蒸柜,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隔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加热区及蒸汽通道,然后在蒸汽通道内设置发热装置,利用加热区对水进行加热产生水蒸气,然后将该水蒸气排出至蒸汽通道内,通过蒸汽通道内的所述发热装置进行二次加热,最终将经过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排出。采用在壳体内同时进行加热产生蒸汽以及二次加热蒸汽的做法,使得整个二次加热蒸汽装置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同时,利用所述发热装置对水蒸气进行二次加热,从而使得最终排出的水蒸气的温度升高,从而能够将高温的水蒸气用以蒸煮需高温烹饪的食物,从而节省前期预热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烹饪效率及增强了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板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板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板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补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海鲜蒸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描述,这里可以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面”、“下”、“在…之上”、“上”等空间相对性术语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当一个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元件或层。

可以理解,这里所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在这里使用时,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进一步地,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表明所述特征、整体、步骤、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用以对产生的蒸汽进行二次加热。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包括壳体11、隔板12以及发热装置13,所述隔板12设于所述壳体11内并将所述壳体11内部分隔成相对密闭的加热区111及蒸汽通道112,所述隔板12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加热区111的进气口121,所述壳体11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蒸汽通道112的出气口113,所述加热区111用以加热水并产生水蒸气,所述水蒸气经由所述进气口121进入所述蒸汽通道112内,所述发热装置13位于所述蒸汽通道112内,所述发热装置13用以对进入所述蒸汽通道112内的水蒸气进行二次加热,并经由所述出气口113将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排出。在本实施例中,经过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0进行二次加热的水蒸气为高温低压水蒸气,其温度在100℃~180℃左右,且最优选的,该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的温度在150℃左右,因此,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将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排出可应用于海鲜蒸柜进行高温蒸煮食物,或者是可应用于消毒装置对衣物或者碗筷等进行高温消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以具有足够的刚性及强度。所述壳体11为方形壳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114、底板115以及连接于所述顶板114及底板115之间的侧板116,所述顶板114上开设有所述出气口113,所述底板115上开设有用以排出所述壳体11内的水的排水口115a。具体地,所述出气口113为开设于所述顶板114上的圆形通孔,并且所述出气口113开设于所述顶板114的一边角处,以避免与所述进气口121位于同一直线,从而能够防止水蒸气直接经由所述进气口121向所述出气口113排出,进而延长所述水蒸气在所述蒸汽通道112内的加热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区11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蒸汽通道112的面积,从而能够在所述加热区111内储存较多的水进行加热。优选地,在所述加热区111内设置有加热器(未标示),所述加热器用以对所述加热区111内的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器可为加热管、半导体加热器或者是电磁加热器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口115a位于所述底板115的一边角处,并且所述排水口115a上设置有排水管1151,以通过所述排水管1151将所述壳体11内的水排出至外部。具体地,所述排水口115a为圆形通孔,所述排水口115a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出气口113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平行设置。

所述隔板12设于所述壳体11内并靠近所述顶板114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12为方形板状结构,并且所述隔板12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以具有足够的材质及具有较优的耐腐蚀性。所述隔板12将所述壳体11内部分隔成所述加热区111及所述蒸汽通道112,以便于所述发热装置13将加热后的水蒸气进行二次加热。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板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隔板12平行于所述壳体11的底壁设置,所述加热区111为邻近所述壳体11底壁的区域,所述蒸汽通道112位邻近所述壳体11顶部的区域,从而便于在所述加热区111内进行加热蒸汽后,经过所述进气口121进入所述蒸汽通道112内。即,所述加热区111由所述隔板12、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以及所述壳体11的底板115形成;所述蒸汽通道112由所述隔板12、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以及壳体11的顶板114形成。此时,所述加热区111与所述蒸汽通道112为沿所述壳体11高度方向并行设置的两个区域。

请一并参阅图1、图2以及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板12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隔板12平行于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设置,即,所述加热区111以及所述蒸汽通道112均由所述壳体11的顶板114、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所述隔板12以及所述壳体11的底板115形成。此时,所述加热区111与所述蒸汽通道112为沿所述底板115的延伸方向并行设置的两个区域。

如图5所示,为所述隔板12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当所述隔板12为两块时,两块所述隔板12分别倾斜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以将所述壳体11内部分隔成位于所述壳体11中部的加热区111以及位于所述加热区111两侧的所述蒸汽通道112。即,此时,所述加热区111由所述两块隔板12、所述壳体11的顶板114、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以及所述壳体11的底板115组成;其中一所述蒸汽通道112由其中一块所述隔板12、所述壳体11的顶板114以及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组成;另一所述蒸汽通道112由另一块所述隔板12、所述壳体11的顶板114以及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形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隔板12在所述壳体11内的设置方式还不止本实施例列举的几种,例如,所述两块隔板12在所述壳体11内的倾斜角度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比如,两块所述隔板12在所述壳体11内互相平行设置,或者是两块所述隔板12在所述壳体11内互成角度设置。

此外,当所述隔板12为两块时,所述壳体11上相对应每一所述蒸汽通道112均应设置有所述出气口113,同时,每一所述蒸汽通道112分别连通至每一所述出气口113,以便于将二次加热后的蒸汽排出。

本实施例中以所述隔板12平行于所述壳体11的底板115为例进行说明。请再次参阅图1以及图2,所述进气口121为开设于所述隔板12一边角位置处的圆形通孔,并且所述进气口121的轴心与所述出气口113的轴心位于同一对角线上,从而能够防止所述水蒸气从所述进气口121直接向所述出气口113排出。

所述发热装置13设于所述隔板12上,包括若干根发热管131以及若干块折流板132,所述折流板132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隔板12及所述壳体11内壁,每一所述发热管131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折流板1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131为三根,各所述发热管131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隔板12上,所述折流板132为四块,依次设于所述发热管131的两侧,以将每一根所述发热管131的所在位置分隔开来。具体地,所述折流板132为方形板状结构,通过在每一所述发热管131两侧设置所述折流板132的设计,使得所述水蒸气经由所述进气口121进入至所述蒸汽通道112后,经由所述折流板132的折流设置,能够让所述水蒸气单向流动,进而增长所述水蒸气在所述蒸汽通道112内的热交换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132沿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抵接板132a和第二抵接板132b,所述第一抵接板132a以及第二抵接板132b均为延伸于所述折流板132两端上的方形板,所述第一抵接板132a抵接于所述隔板12,所述第二抵接板132b抵接于所述壳体11内壁。利用所述第一抵接板132a及第二抵接板132b分别抵接所述隔板12及所述壳体11的内壁,从而能够使得所述折流板132在所述隔板12及所述壳体11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更为简便,只需所述第一抵接板132a及第二抵接板132b的抵接作用,即可实现所述折流板132在所述隔板12及所述壳体11之间的固定,无需额外设置固定部件,组装方便快捷。

所述发热装置13还包括密封胶垫133及固定法兰134,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6上开设有伸出口116a,所述发热管131的发热头伸出所述伸出口116a,所述密封胶垫133设于所述侧板116上,并且所述密封胶垫133相对应所述伸出口116a开设有开口133a,以使所述发热管131的发热头伸出所述开口133a,所述固定法兰134与所述密封胶垫133及侧板116固定连接,以将所述密封胶垫133固定于所述侧板116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所述发热管131的发热头伸出,所述伸出口116a以及所述开口133a均采用U形的开口,并且为了便于固定,所述固定法兰134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密封胶垫133以及所述侧板116上。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便于固定的同时也便于后续拆卸维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通过在所述壳体11内设置所述隔板12以将所述壳体11内部分隔成所述加热区111及所述蒸汽通道112,并在所述蒸汽通道112内设置发热装置13,利用所述发热装置13将所述加热区111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在所述蒸汽通道112内进行二次加热,从而能够得到高温的水蒸气,使得二次加热后的高温水蒸气能够应用于高温蒸煮食物或者是高温消毒物品,大大地提高了蒸煮及消毒的效率。

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补水装置20,所述自动补水装置20包括补水箱21及上述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并且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通过补水管道211连接至所述补水箱21。所述补水箱21能够对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的加热区111进行自动补水,从而确保所述加热区111内的水容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箱21包括储存有水的箱体22以及设于所述箱体22内的液位警报器23,所述箱体22通过所述补水管道211连接至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的加热区111,所述液位警报器23安装于所述箱体22内邻近底部的位置,用以检测所述箱体22内的最低水位,避免出现所述箱体22内的水位过低而无法对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进行补水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22为方形结构,所述箱体22具有用以储存水的储水腔221及用以封闭所述储水腔221开口的盖板222,所述储水腔221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的加热区111,以对所述加热区111进行补水。所述储水腔221的开口边缘处设置有密封胶垫221a,所述盖板222盖设于所述储水腔221的开口并压紧所述密封胶垫221a,以确保所述箱体22的密封性能。

为了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箱体22内还设置有补水浮标223,所述补水浮标223包括固定端223a和浮动端223b,所述固定端223a固定于所述箱体22邻近顶部的一端,所述浮动端223b浮动于所述箱体22内的水面上。采用在所述箱体22内设置所述补水浮标223的设置,能够实时对所述箱体22进行补水,确保所述箱体22内的水容量。

在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的壳体11上开设有第一排气口(未标示),所述箱体22上相对应所述第一排气口开设有第二排气口(未标示),所述第一排气口通过排气管道117连接至所述第二排气口。具体地,所述第一排气口开设于所述侧板116靠近所述顶板114的一端,即,所述第一排气口位于所述蒸汽通道112上,从而能够便于将所述蒸汽通道112内的水蒸气经由所述第一排气口排出至所述箱体2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补水装置20,通过将补水箱21与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的加热区111管道连接,利用所述补水箱21对所述加热区111内的水进行补充,从而确保所述加热区111内的水容量,防止所述加热区111内的水被烧干,确保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的使用安全可靠性的同时,也无需人工进行加水操作,节约了人工劳力成本。

请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海鲜蒸柜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海鲜蒸柜100包括蒸柜本体101及如上述的自动补水装置20,所述自动补水装置20与所述蒸柜本体101固定连接。通过将所述自动补水装置20与所述蒸柜本体101固定连接,从而能够将所述自动补水装置20中的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用以对所述蒸柜本体101内的食物进行高温蒸煮,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所述海鲜蒸柜100蒸煮食物的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海鲜蒸柜,所述海鲜蒸柜包括蒸柜本体(未标示)以及如上述所述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所述蒸柜本体包括进气管(未标示),所述二次加热蒸汽装置10的出气口113管道连接至所述蒸柜本体的进气管,以实现将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经由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蒸柜本体内,并对所述蒸柜本体内的食物进行高温蒸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加热蒸汽装置、自动补水装置及海鲜蒸柜,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隔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加热区及蒸汽通道,然后在蒸汽通道内设置发热装置,利用加热区对水进行加热产生水蒸气,然后将该水蒸气排出至蒸汽通道内,通过蒸汽通道内的所述发热装置进行二次加热,最终将经过二次加热后的水蒸气排出。采用在壳体内形成加热区和蒸汽通道的设置,使得整个二次加热蒸汽装置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同时,利用所述发热装置对水蒸气进行二次加热,从而使得最终排出的水蒸气的温度升高,从而能够将高温的水蒸气用以蒸煮需高温烹饪的食物,从而节省前期预热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烹饪效率及增强了节能的效果。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