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箱型伸缩内模安装、脱卸、输送智能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0240发布日期:2019-05-03 21:44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管廊箱型伸缩内模安装、脱卸、输送智能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管廊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廊箱型伸缩内模安装、脱卸、输送智能平台。



背景技术:

原伸缩内模在施工中的安装、脱卸、输送等工作内容是由人力、手动工具配合部分机械完成的,存在速度慢、施工安全隐患多、使用工人多、地面墙面损坏二次修复多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廊箱型伸缩内模安装、脱卸、输送智能平台,包括:移动平台本体、平台底盘调节箱、排式棍状行走轮、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和内模定位桩,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和所述内模定位桩均设为多个,

所述内模定位桩间隔固定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方,所述内模定位桩用于将内模限位;

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间隔并对称设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下方,用于移动所述内模的位置;

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设为一组,并对称设在轮式驱动箱模块的轴向两端,所述轮式驱动箱模块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与第二链轮铰接,所述第二链轮的轮轴连接动力装置;

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设在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的上方,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包括内调节箱和外调节箱,所述内调节箱的两侧壁上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外调节箱的两侧壁上设有第二调节孔,所述内调节箱嵌设在所述外调节箱内,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相互配合,并利用定位销将其进行定位和固定,所示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设为多列,并由下而上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方还设有快速换装动力源模块和电气控制柜,所述快速换装动力源模块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气控制柜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气控制柜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所述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设为多个连杆相互套合并卡接的可伸缩单元,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的一端设有滚轮,所述滚轮用于在管廊槽体的内壁上来回行走;所述宽度探测传感器设为红外感应器,用于测量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下两侧和管廊槽体两侧壁的间距,并将测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导线传输给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通过采集到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下两侧和管廊槽体两侧壁的间距,并随时驱动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拉伸或收缩,从而保证所述滚轮能够顺利的在所述管廊槽体的两侧内壁上来回活动。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上设有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拉伸或收缩,从而实现所述滚轮的拉伸或收缩。

优选的,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靠近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外侧上下对称的设有防眩晕筒型光源模块,所述防眩晕筒型光源模块上方设有筒罩,用于将所述光源进行导向,使得光源能够照射在所述管廊槽体的正上方,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框架周向内壁设有一圈灯带,所述灯带可用于管廊槽体底部的采光。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上间隔设有多个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所述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设为四组,分别一一对称的设在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的外侧,并与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均贴合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内框架上;

所述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包括由长轴贯穿连接的内箱体、中箱体和外箱体,所述外箱体和中箱体之间设有第一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控制部分通过导线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控制部分,使所述第一液压油缸将所述中箱体在所述长轴35上来回移动时,即可实现中箱体的横向移动;所述中箱体和所述内箱体之间设有第二液压油缸,所述第二液压油缸的控制部分通过导线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所述第二液压油缸的控制部分,并使得所述第二液压油缸将所述内箱体在所述长轴上来回移动时,即可实现内箱体的纵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内模的顶部设有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所述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的两端设有卡箍,其中右侧卡箍的左侧连接有接长杆,所述接长杆的左侧连接有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的左侧连接另一卡箍。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方设有多个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所述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设在所述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远离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的一侧,所述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包括由多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和设置在所述滑轮组下方的第一千斤顶组成。

优选的,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包括驱动轮、弹簧压紧螺母、缓冲距离调节螺母、抓地力调节螺栓和弹簧,所述驱动轮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安装盘,所述安装盘用于安装弹簧和抓地调节螺栓,所述弹簧和所述抓地调节螺栓至少设为一对,所述弹簧对称设在所述驱动轮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弹簧的下方固定在所述安装盘上,所述抓地调节螺栓对称设在所述弹簧远离所述驱动轮的一侧,所述弹簧和所述抓地调节螺栓的上方均固定在横向固定板上,所述横向固定板将对称的一组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的弹簧和抓地调节螺栓均一一固定连接为一体,所述弹簧压紧螺母将弹簧压紧螺杆的上方固定在所述横向固定板上,所述弹簧压紧螺杆的下方压紧在所述弹簧的顶部,所述弹簧的中心上方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贯穿所述横向固定板。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左右两侧的边沿上下对称设有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左右两侧的边沿上下对称设有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所述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靠近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下两侧面设置,所述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设在所述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远离所述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的一侧,所述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为上下高度的测量,设为红外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左右两侧还设有可拆卸的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所述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包括探头和可移动调节杆,所述探头安装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左右两侧,用于采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前后移动的路况信息,所述可移动调节杆包括调节杆本体、磁铁和可调节感应板,所述磁铁间隔设在所述调节杆本体上,用于将所述可移动调节杆安装固定在箱体内模上,所述可调节感应板间隔设在所述调节杆本体远离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内模的上方的左右两侧均用于安装内模箱体,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对称设在所述内模的上方,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之间的空隙设有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和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设为t型结构,上方用于盖设在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的顶部,且左右两侧均一一搭设在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顶部,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的左右两侧均通过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将左右两侧的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固定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设在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的下方,所述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包括l型卡箍、垂直支撑杆、水平支撑杆和多个垂直拉杆,所述l型卡箍固定在所述水平支撑杆的左右两侧,所述l型卡箍用于将左右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顶部进行卡固,所述l型卡箍的开口分别向外设置,由此便于卡固所述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左右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所述水平支撑杆设在一组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之间的空隙的靠下位置,所述水平支撑杆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之间设有垂直支撑杆,所述水平支撑杆的左右两侧分别顶在左右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的下方间隙之间,所述垂直支撑杆通过螺栓将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和所述水平支撑杆固定为一体。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移动平台本体的主视图;

图2为移动平台本体的仰视图;

图3为平台底盘调节箱结构示意图;

图4为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的第一液压油缸结构示意图;

图5为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的第二液压油缸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内模升高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轮式驱动箱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调节排式棍状行走轮离地高度及水平斜度结构示意图;

图13为调节驱动轮抓地力及弹簧缓冲距离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吊装内模至移动平台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利用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调整滚轮与墙面距离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红外线安全光幕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9为调整并安装内模结构示意图;

图20为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1为移除内模定位销和定位螺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移动平台驶入内模下方结构示意图;

图23为移动平台与内模下方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内模顶部安装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内模脱模结构示意图;

图26为移动平台本体的内模升高调节装置降落结构示意图;

图27为行走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支撑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移动平台本体,2-快速换装动力源模块,3-电气控制柜,4-平台底盘调节箱,5-排式棍状行走轮,6-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7-内模,8-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9-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10-内模定位桩,11-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2-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13-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14-内模升高调节装置,15-防眩晕筒型光源模块,16-滚轮,17-轮式驱动箱模块,18-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19-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20-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21-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2-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23-灯带,24-定位螺栓,25-动力装置,26-内调节箱,27-外调节箱,28-第一调节孔,29-第二调节孔,30-内箱体,31-中箱体,32-外箱体,33-第一液压油缸,34-第二液压油缸,35-长轴,36-卡箍,37-接长杆,38-液压系统,39-第一千斤顶,40-滑轮组,41-水平调节轴,42-第一链轮,43-弹簧压紧螺母,44-驱动轮,45-缓冲距离调节螺母,46-抓地力调节螺栓,47-弹簧,48-安装盘,49-横向固定板,50-弹簧压紧螺杆,51-凸起,52-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53-探头,54-可移动调节杆,55-调节杆本体,56-磁铁,57-可调节感应板,58-脱模盖板调节栓,59-l型卡箍,60-垂直支撑杆,61-水平支撑杆,62-垂直拉杆,63-内模箱体顶板模,64-定位销,65-上部连接框,66-矮撑支撑,67-下部连接框,68-横档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管廊施工的移动平台,包括:移动平台本体1、平台底盘调节箱4、排式棍状行走轮5、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和内模定位桩10,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4、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5和所述内模定位桩10均设为多个,

所述内模定位桩10间隔固定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方,所述内模固定桩10用于将内模7限位;

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5间隔并对称设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下方,用于移动所述内模7的位置;

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设为一组,并对称设在轮式驱动箱模块17的轴向两端,所述轮式驱动箱模块17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与第二链轮铰接,所述第二链轮的轮轴连接动力装置24;

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5位于移动平台底部下方,作为行走轮,和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相互配合,使移动平台能够在管廊内部前后移动,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5还可进行上下调整,使其能够与管廊地面的斜坡贴合,并且保证所述移动平台顶部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从而保证内模7的顶部始终处于水平状态,由此保证内模7在进行浇筑混凝土时表面能够平整一致;

根据图3所示,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4设在所述排式棍状行走轮5的上方,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4包括内调节箱26和外调节箱27,所述内调节箱26的两侧壁上设有第一调节孔28,所述外调节箱27的两侧壁上设有第二调节孔29,所述内调节箱26嵌设在所述外调节箱27内,且所述第一调节孔28和所述第二调节孔29相互配合,并利用定位销64将其进行定位和固定,由此实现调节和固定的目的。所示第一调节孔28和所述第二调节孔29设为多列,并由下而上间隔设置,使用时,根据管廊地面的斜坡度对所述第一调节孔28和所述第二调节孔29进行高度或左右的调节,由此调节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底盘的离地高度,以及水平倾斜的角度。由于管廊底面为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可利于管廊槽体内的积水通过一侧的最低面并经排水槽顺利将水排出,因此当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在管廊槽体内移动行走时,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顶面就会变成斜面,变成斜面之后,内模7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方后也会倾斜,由此会导致管廊墙体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不均的情况,为避免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方表面出现倾斜的情况,通过调节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4的调节孔,可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进行高度调节或是一侧的水平倾斜调节,从而避免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表面出现倾斜造成管廊施工不良的情况。

使用时,利用吊装机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吊装至需要施工的管廊槽体内,再将内模7吊装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方,同时将所述内模7上的定位孔与所述内模定位桩10相互配合,从而保证所述内模7能够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上固定牢固,不会出现位置偏移的情况;当所述内模7固定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时,推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至需要进行管廊墙体施工的位置,即可将所述内模和外模进行安装配合并进一步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从而实现管廊的迅速施工,较传统管廊施工时需要人工搬运或移动内模7进行管廊墙体施工更加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并有效提高了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

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方还设有快速换装动力源模块2和电气控制柜3,所述快速换装动力源模块2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气控制柜3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气控制柜3电性连接;使用时,可通过所述快速换装动力源模块2对电气控制柜3进行供电,利用所述电气控制柜3对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进行开关控制,从而实现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前后移动。

所述电气控制柜3包括面板和支腿,所述支腿与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铰接设置,所述面板上间隔设有多个按钮,各所述按钮均一一对应连接控制模块上所对应的端口。

为便于工人更方便的对所述移动平台本体进行远距离操作,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电气控制柜3内设有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接收装置可与遥控操作盘相互配合使用,由此可便于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对所述移动平台进行远距离操作,减少因施工空间小或是施工位置较为危险的情况下不好施工的情况。

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8,所述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8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移动平台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设为多个连杆相互套合并卡接的可伸缩单元,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的一端设有滚轮16,所述滚轮16用于在管廊槽体的内壁上来回行走;所述宽度探测传感器8设为红外感应器,用于测量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下两侧和管廊槽体两侧壁的间距,并将测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导线传输给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通过采集到的所述移动平台本体的上下两侧和管廊槽体两侧壁的间距,并随时驱动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拉伸或收缩,从而保证所述滚轮16能够顺利的在所述管廊槽体的两侧内壁上来回活动。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上设有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拉伸或收缩,从而实现所述滚轮16的拉伸或收缩。

由于管廊左右两侧内壁在未浇筑混凝土之前,为凹凸不平的,因此,移动平台的左右两侧的滚轮16贴着管廊内壁左右两侧前后移动行走的时候,会出现卡顿或者接触不到的情况,通过利用所述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8对管廊左右侧壁进行宽度测量,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的滚轮16上设有液压装置,当所述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8测量到侧壁为凹陷时,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的液压装置向外推开,使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的滚轮16端贴在凹陷的管廊内壁上,当测量到侧壁为凸起时,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的液压装置向内伸缩,所述滚轮16贴在凸起的管廊内壁上继续行走。

根据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上间隔设有多个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所述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设为四组,分别一一对称的设在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4的外侧,并与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4均贴合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内框架上。

所述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包括由长轴35贯穿连接的内箱体30、中箱体31和外箱体32,所述外箱体32和中箱体31之间设有第一液压油缸33,所述第一液压油缸33的控制部分通过导线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所述第一液压油缸33的控制部分,使所述第一液压油缸33将所述中箱体31在所述长轴35上来回移动时,即可实现中箱体31的横向移动。所述中箱体31和所述内箱体32之间设有第二液压油缸34,所述第二液压油缸34的控制部分通过导线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所述第二液压油缸34的控制部分,并使得所述第二液压油缸34将所述内箱体30在所述长轴35上来回移动时,即可实现内箱体30的纵向移动。由此即可实现了内模7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上来回移动的目的,由此可保证所述内模7在进行管廊墙体施工过程中随时简单迅速且不费人力的进行调节,实现管廊外墙的迅速和高质量施工。

根据图6所示,所述内模7的顶部设有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12,所述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12的两端设有卡箍36,其中右侧卡箍36的左侧连接有接长杆37,所述接长杆37的左侧连接有液压系统38,所述液压系统的左侧连接另一卡箍36;使用时,将所述卡箍36分别卡在所述内模7的横档顶部,所述液压系统38的液压控制单元和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当需要进行卡箍和移动时,利用电气控制柜3上的按钮进行操作,即可实现对所述液压系统38的启动或关闭,由此即可实现两个卡箍36之间的间距,即可实现所述内模7的拉伸操作。

根据图1、图2和图7所示,当所述内模7需要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方进行横向和纵向移动时,由于所述内模7和移动平台本体1均为钢结构,材料本身硬度较高,来回直接移动后会造成所述内模7和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接触面出现磨损情况,为减少磨损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方设有多个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13,所述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13设在所述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远离所述平台底盘调节箱4的一侧,所述内模纵向移动滑轮升高装置13包括由多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40和设置在所述滑轮组40下方的第一千斤顶39组成。当需要对所述内模7进行移动时,利用第一千斤顶39讲所述滑轮组40向上顶起,使所述滑轮组40能够和所述内模7的底部接触,此时驱动所述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即可实现所述内模7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上的横向和纵向移动,并由此减少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和所述内模7的磨损情况。当不需要对所述内模7的位置进行移动时,通过将所述第一千斤顶39下降,将所述滑轮组40的滑轮顶部移动并低于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表面,即可使所述内模7落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表面,由此减少所述内模7的位移,避免所述内模7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出现位移情况造成施工缺陷的情况。

根据图1、图2和图8所示,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四角分别设有内模升高调节装置14,所述内模升高调节装置14包括第二千斤顶41和用于第二千斤顶41顶起或落下的滑道42,工作时,所述第二千斤顶41将移动平台顶起,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行走轮悬空,避免在进行内模7固定过程中,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因行走轮活动造成所述内模7支模过程中出现偏移的情况。当需要移动时,将所述第二千斤顶41落下,所述行走轮着地,所述移动平台本体即可在管廊槽体内部来回行走,由此即可保证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为移动造成混凝土浇筑位置偏移的情况,从而提高施工质量。

根据图1和图2所示,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靠近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外侧上下对称的设有防眩晕筒型光源模块15,所述防眩晕筒型光源模块15上方设有筒罩,用于将所述光源进行导向,使得光源能够照射在所述管廊槽体的正上方,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框架周向内壁设有一圈灯带23,所述灯带23可用于管廊槽体底部的采光。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液压油箱,液压阀组和油泵电机,使用时,所述液压油箱和所述液压阀组连接,并给所述液压阀组提供油料,所述油泵电机给所述液压阀组提供动力,并根据所述电气控制柜3对应的按钮将液压油输送至指定位置。

根据图1、图2和图9所示,由于管廊底槽体部为斜坡的面,当移动平台本体在使用过程中,底部应该贴合在管廊槽体底部来回行走,顶部应该为水平,才能保证浇筑面的平整一致。因此,底部的行走轮则必须设置为可倾斜调整的结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之间设有水平调节轴41,所述水平调节轴41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链轮42;所述驱动轮44在管廊槽体的斜面上方行走时,可通过调节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实现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表面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包括驱动轮44、弹簧压紧螺母43、缓冲距离调节螺母45、抓地力调节螺栓46和弹簧47,所述驱动轮44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安装盘48,所述安装盘48用于安装弹簧47和抓地调节螺栓46,所述弹簧47和所述抓地调节螺栓46至少设为一对,所述弹簧47对称设在所述驱动轮44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弹簧47的下方固定在所述安装盘48上,所述抓地调节螺栓46对称设在所述弹簧47远离所述驱动轮44的一侧,所述弹簧47和所述抓地调节螺栓46的上方均固定在横向固定板49上,所述横向固定板49将对称的一组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的弹簧47和抓地调节螺栓46均一一固定连接为一体,所述弹簧压紧螺母43将弹簧压紧螺杆50的上方固定在所述横向固定板49上,所述弹簧压紧螺杆50的下方压紧在所述弹簧47的顶部,所述弹簧47的中心上方设有轴51,所述轴51贯穿所述横向固定板49;使用时,所述弹簧47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安装盘的上方,所述弹簧压紧螺杆50通过所述弹簧压紧螺母43将所述弹簧47的上方固定,通过调节所述弹簧压紧螺母43,使得所述弹簧实现压缩或拉伸的目的,由此实现所述驱动轮的着地力的调节;所述抓地调节螺栓46则通过调节所述抓地调节螺母45进一步实现对所述驱动轮的着地力的调节,即可增大所述驱动轮44的着地力,又能保证所述驱动轮在使用过程中,若所述弹簧压紧螺栓失效后出现故障的情况,当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行走在管廊槽体内,若管廊槽体向右侧倾斜,此时则需要将右侧的驱动轮抬高,才能保证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表面依然处于水平状态,此时,将右侧的所述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进行抬高,即将右侧的所述弹簧进行拉伸,使右侧的所述弹簧将所述横向固定板49的右侧顶起,所述横向固定板49与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固定连接,当所述横向固定板49的右侧顶起时,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右侧即可被顶起,由此实现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水平面调节的目的。由此便实现了左右两个驱动轮的高度调节的目的,并实现了对所述轮式驱动箱模块17两侧驱动轮的水平或倾斜的调节,即可实现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在管廊槽体底部的斜面上行走时,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表面依然保持水平状态的目的。

根图1和图2所示,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左右两侧的边沿上下对称设有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19,所述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19设为红外传感器,并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主要是保证人体安全,或是安全速度的控制;例如:距离障碍物100米时控制模块将行驶速度设定为行驶速度a,距离障碍物50米时控制模块将行驶速度设定为行驶速度b,距离障碍物10米时控制模块将行驶速度设定为行驶速度c,其行驶速度a、行驶速度b和行驶速度c为依次递减的行驶速度,若前方障碍物如果是人的话,可保证不会因为速度过快,人来不及躲闪造成直接冲撞到人的情况,由此避免或减少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

所述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19还可保证移动平台本体1在完成本次内模浇筑工作后,到达下一工作点时,能够轻滑到下一工作点,减少移动平台本体1因为速度过快直接撞击里程桩或是管廊内部。减少移动平台本体1的损耗,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19为移动平台本体1前后行走时的一个障碍物检测并进行速度控制。

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红外线安全光幕传感器24,所述红外线安全光幕传感器24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开启所述红外线安全光幕传感器24后,以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为中心,一定区域内不允许进入人,若有人或物体误入至施工区域后,所述控制模块立即启动紧急停止工作按钮,由此防止人误入到施工区造成人员伤害的情况,当人或物体离开后,利用遥控操作盘可再次启动控制模块继续工作。

根据图1和图2所示,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左右两侧的边沿上下对称设有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18,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左右两侧的边沿上下对称设有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20,所述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18靠近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下两侧面设置,所述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20设在所述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19远离所述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18的一侧,所述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20为上下高度的测量,设为红外传感器,当所述内模7自上而下吊装或上下调节时,利用所述红外传感器将所述内模7和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之间的间距进行监测,当所述内模7底面与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表面间距为a1时,所述内模7速度为a2;当所述内模7底面与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表面间距为b1时,所述内模7速度为b2;当所述内模7底面与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上表面间距为c1时,所述内模7速度为c2;其中速度a2、速度b2和速度b3为依次递减的速度,由此即可保证所述内模7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上方上下活动时,减缓内模7在进行落模到移动平台本体1时的速度,由此减少内模7因为落模速度过快砸在移动平台本体1上的情况。

根据图10所示,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左右两侧还设有可拆卸的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52,所述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52包括探头53和可移动调节杆54,所述探头安装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左右两侧,用于采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前后移动的路况信息,所述可移动调节杆54包括调节杆本体55、磁铁56和可调节感应板57,所述磁铁56间隔设在所述调节杆本体55上,用于将所述可移动调节杆54安装固定在箱体内模上,所述可调节感应板57间隔设在所述调节杆本体55远离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一侧,并用于感应采集进入工作区的人或物体。

根据图11所示,所述内模7的上方的左右两侧均用于安装内模箱体63,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63对称设在所述内模7的上方,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63之间的空隙设有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和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22,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设为t型结构,上方用于盖设在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63的顶部,且左右两侧均一一搭设在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63顶部,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22将左右两侧的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63固定为一体,由此可减少管廊顶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会出现漏胶情况,还能保证管廊顶面混凝土浇筑的平整度。

根据图11所示,所述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22设在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的下方,所述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22包括l型卡箍59、垂直支撑杆60、水平支撑杆61和多个垂直拉杆62,所述l型卡箍59固定在所述水平支撑杆61的左右两侧,所述l型卡箍59用于将左右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63顶部进行卡固,所述l型卡箍59的开口分别向外设置,由此便于卡固所述箱型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22左右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63,所述水平支撑杆61设在一组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63之间的空隙的靠下位置,所述水平支撑杆61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之间设有垂直支撑杆60,所述水平支撑杆61的左右两侧分别顶在左右两侧的内模箱体顶板模63的下方间隙之间,所述垂直支撑杆60通过螺栓将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和所述水平支撑杆61固定为一体,由此可保证当左右两侧的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63之间的间距过大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过重,将上方的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压弯变形,造成混凝土浇筑时漏胶的情况。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的左右两侧还连接有l型结构的垂直拉杆62,所述垂直拉杆62其中一端固定在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的左右两侧,另一端与所述水平支撑杆61固定连接,由此可保证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在和所述内模箱体顶板模63在配合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位移的情况,减少因所述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位移出现混凝土浇筑失败或塌方的情况。

如图27所示,还包括行走稳定装置,包括移动平台本体1的底端对称固定有两个立柱69,两个所述立柱6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8,所述立柱69上滑动插设有插杆74,两个所述插杆74相对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块70,两个所述插杆74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块83,两个所述立柱69之间设有伸缩装置72,所述伸缩装置7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3,所述连接杆73的两侧均固定有联动块79,所述联动块79与第一连接块70之间设有支杆81,所述支杆81的两端与联动块79和第一连接块70均为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78的两侧均设有侧板84,所述第二连接块83与侧板84转动连接,所述侧板84的上端转动连接有垫块85,所述垫块85的上端与移动平台本体1固定,所述侧板84的底端固定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的底端固定有移动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侧板84底端的减震块75,所述减震块75的底端设有减震筒77,所述减震块75与减震筒77之间固定有弹簧76;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减震筒77底端的支腿82,所述支腿(15)的底端设有排式棍状行走轮(5);所述伸缩装置72上固定有安装架71,所述安装架71与移动平台本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73的底端固定有橡胶圈80,所述橡胶圈80的底端与固定板78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启动电动伸缩杆,然后带领连接杆向上移动,进而在通过联动块和支杆与第一连接块实现两个插杆相互远离,进而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两个侧板相互远离,使得移动平台本体重心下降,减震装置增加抗震性,移动装置便于实现智能平台的移动。本发明,结构新颖,实现了智能平台的重心可降低,增加高速运动时候的稳定性。

如图28所示,还包括支撑稳定装置,包括安装于固定板78下方的呈筒状的杆体一85,上述杆体一85下端套在杆体二89上端,所述杆体一84内具有定位块和弹簧88,弹簧88的两端分别作用在定位块和杆体二89上端,所述定位块与杆体一85之间具有定位结构,通过上述定位结构能将定位块定位在杆体一85内;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固连在杆体一85上的磁体86,上述定位块为磁性材料且在磁体86的磁力作用下上述定位块抵靠杆体一85内侧;所述磁体86固连在杆体一85的一侧,杆体一85的另一侧具有沿其轴向贯穿的缺口85a,还包括一锁定杆87,上述锁定杆87内端与定位块固连,锁定杆87外端伸出缺口85a;所述杆体一85内侧具有凹入的定位凹口85b,上述定位块在磁力作用下嵌于定位凹口85b处;所述定位块下部具有呈柱状的弹簧座一89a,上述弹簧88上端连接在弹簧座一89a处;所述杆体二89上端具有凹入的弹簧座二,上述弹簧88下端嵌于弹簧座二处;所述杆体二89下端安装有支座90。

工作原理:通过定位块对弹簧限位,同时在定位结构的作用下能将定位块定位在杆体一的不同位置,支座90支撑在地面上。由于在定位块与杆体二之间具有弹簧,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杆体一与杆体二之间能适当缓冲,提高了移动平台本体1的稳定性。

根据图12-图20所示,利用所述移动平台进行管廊施工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开启快速换装动力源模块2的外接电源或内发电机组或蓄电池组的供电开关,所述油泵电机和液压阀组即可通电开机;

步骤二,打开所示移动平台本体1四周的灯带23;

步骤三,将平台底盘调节箱4底部的排式棍状行走轮5的离地高度和水平斜度调节到与图纸要求的水平斜度相等;

步骤四,调节驱动轮着地调节装置6中的抓地力调节螺栓46,使驱动轮44的底部平面高于排式棍状行走轮5的底部平面;再用弹簧压紧螺杆50和弹簧压紧螺母43调整好需要调节的缓冲高度距离,最后压紧弹簧;

步骤五,将内模7利用吊车吊装至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上方的内模定位桩10上,对其所述内模定位桩10上的定位片并使得所述内模7固定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上。

步骤六,开启安装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两端两侧的管廊宽度探测传感器8,实时探测智能平台行走过程中的管廊宽度数据,并将采集到的信息输送给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接收到的管廊内壁的宽度信息对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进行收缩或拉伸,实现实时同步调整伸缩所述宽度限位自动调节控制装置9端部的滚轮16与管廊槽体两侧壁的墙面距离宽度始终一致。

步骤七,使用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19将两组内模7的接近距离设定至施工工艺需要的尺寸,由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自行将两组内模7输送至红外线安全接近开关19设定的位置。

步骤八,开启“智能平台”两端两侧的红外线安全光幕传感器24,设置人员、物体的防撞保护区。以保证在移动平台本体1输送内模7时,保护区内有任何人员、物体触动红外光幕时,移动平台本体1则立即停止工作。

步骤九,当移动平台本体1输送箱型内模至设置位置后,内模高度水平自动调节装置18和内模高度自动定位仪20开始工作,按照设置的程序自动将内模7的顶平面上升至图纸设定的标高,并将内模7的顶部平面的水平平整度调整至图纸要求尺寸或技术规范的尺寸以内。

步骤十,将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的定位销孔与内模7的定位连接孔用定位销64连接,将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12安装于所述内模7的左右模顶部的横档上,并作横向、纵向运动,将内模7左右模上部宽度连接孔与上部连接框65上的连接孔用定位螺栓24紧固;再将内模7的左右模下部宽度连接孔与下部连接框67上的连接孔用定位螺栓24紧固,使内模7的下部紧贴矮墙防渗海棉条。

步骤十一,将内模7的相邻单元间的连接孔用定位螺栓24坚固连接,在内模7左右模的底部用螺栓矮撑支撑66固定,中部用横档支撑68固定,顶部安装箱型内模宽度调节定位脱模槽盖板21,用内模脱模槽盖板储能支撑、边缝拉紧装置22进行锁紧固定。

步骤十二,开启电气控制柜3上的返回开关,所述移动平台本体即自动下落并返回至起吊点,安装程序完成,即可进行管廊外墙施工。

根据图21-图26所示,当一段管廊外墙施工结束后,则需要进行脱卸模,并进入下一施工点再次进行管廊外墙的施工,因此,利用所述移动平台本体进行内模7的脱卸模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内模7的左右箱模连接框和内模7相邻单元间的定位螺栓24卸除,并移除所有支撑。

步骤二,利用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52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的行驶速度逐级减速,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行驶至内模7的底部中心位置。

步骤三,升高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至内模7底部,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上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上的定位连接孔和内模7下部的定位连接孔用定位销64固定连接。

步骤四,将所述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12安装于所述内模7的左右箱模顶部的横档上。

步骤五,启动箱型内模横向、纵向液压伸拉箱11和箱型内模顶部横向液压伸拉杆12的液压系统,将所述内模7的左右箱模向中心位置收缩至图纸设定尺寸位置。

步骤六,用定位螺栓24将内模7的左右箱模与上下连接框连接,并将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下落至管廊槽体底部并保持移动状态。

步骤七,通过电气控制柜3开启返回按钮,所述移动平台本体1自动将内模7输送至吊装地点或是下一施工点,脱模完成。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