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海上桥梁采用移动模架法箱梁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及海上移动模架。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对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已经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因此,在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效益,向海洋要空间的背景下,开发与大陆相邻岛屿资源将成为趋势。桥梁作为一种连岛工程的基础设施,必将又迎来建设高峰。当施工现场不具备整体预制吊装及搭设施工栈桥的条件时,移动模架在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的做法是搭设整体式施工平台拼装移动模架。但由于海上环境恶劣,强风强浪天气较多,不同于陆上相对良好的施工环境,海上移动模架施工最大环境特点为: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无任何基础保障设施。按传统施工经验,搭设整体式施工平台拼装移动模架存在以下问题:施工周期较长、材料消耗量大、迎风面大、工人安全性较差等缺点,无法保障施工安全、施工快捷、成本经济的施工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 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海上移动模架,以解决目前模架无法保障施工安全、施工快捷、成本经济的施工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其包括:
桩基础体系,所述桩基础体系的下端埋设固定在海底;
纵横梁体系,所述纵横梁体系包括纵梁和横梁;所述纵梁和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桩基础体系的上端;
安全防护体系,所述安全防护体系固定连接在所述纵横梁体系的上部;安全防护体系包括防护栏、安全网和底板。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进一步,所述桩基础体系依次包括第一钢管柱、第二钢管柱、第三钢管柱和第四钢管柱,钢管柱之间的连线形成矩形。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进一步,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在第一钢管柱与第二钢管柱的顶部,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在第三钢管柱与第四钢管柱的顶部;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与第二钢横梁的顶部,所述第二纵梁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与第二钢横梁的顶部,并且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进一步,独立支撑装置还包括横梁加强杆,所述横梁加强杆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进一步,独立支撑装置还包括纵梁加强杆,所述纵梁加强杆固定连接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进一步,独立支撑装置还包括桩基础加强杆,所述桩基础加强杆固定连接在相邻的钢管柱之间。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进一步,所述安全网与纵梁平行的侧边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搭设移动模架的主梁。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上移动模架,包括第一移动模架和第二移动模架,其还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所述独立支撑装置并行排布为两排,第一移动模架固定在其中一排独立支撑装置上,第二移动模架固定在另一排独立支撑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进一步,所述独立支撑装置并行排布为两排,每一排包括四个间隔布置的独立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例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是一种具有施工便捷、施工周期短、人员施工安全可靠以及成本低等优点的设计。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独立支撑装置有利于提高移动模架稳定性、减少设备和材料投入、是一种搭设拆除快捷的移动模架拼装设计。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海上移动模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桩基础体系及纵横梁体系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桩基础体系及纵横梁体系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桩基础体系及纵横梁体系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的正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的左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海上移动模架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海上移动模架的正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独立支撑装置,20、移动模架,30、箱梁;
1、桩基础体系,11、第一钢管柱,12、第二钢管柱,13、第三钢管柱,14、第四钢管柱;
2、纵横梁体系,21、第一横梁,22、第二横梁,23、第一纵梁,24、第二纵梁,25、横梁加强杆,26、纵梁加强杆,27、桩基础加强杆;
3、安全防护体系,31、底板,32、防护栏,33、安全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及海上移动模架的实施例。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5-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及海上移动模架,其包括:
桩基础体系1,所述桩基础体系1的下端埋设固定在海底;
纵横梁体系2,所述纵横梁体系2包括纵梁和横梁;所述纵梁和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桩基础体系1的上端;
安全防护体系3,所述安全防护体系3固定连接在所述纵横梁体系2的上部;安全防护体系3包括防护栏32、安全网33和底板31。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防护栏为48mm钢管,底板为δ4cm木板。
在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中,如图2-4所示,所述桩基础体系1依次包括第一钢管柱11、第二钢管柱12、第三钢管柱13和第四钢管柱14,钢管柱之间的连线形成矩形。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桩基础体系由4根800mm,δ10mm钢管桩组成,用以支撑起钢支点梁、横梁体系和移动模架最不利受力工况下的自重等载荷。所述桩基础体系,根据地质条件、水文、风力和移动模架最不利受力工况下的自重等载荷,计算其入土深度。桩基础体系的高程控制一般根据移动模架落模工况下的系统参数和结构物的相关参数确定。钢管桩中心偏位控制要求:±10cm,平台结构高程控制范围为:+5cm。
在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所述第一横梁21固定连接在第一钢管柱11与第二钢管柱12的顶部,所述第二横梁22固定连接在第三钢管柱13与第四钢管柱14的顶部;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23和第二纵梁24,所述第一纵梁23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21与第二钢横梁22的顶部,所述第二纵梁24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21与第二钢横梁22的顶部,并且第一纵梁23和第二纵梁24之间相互平行。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横梁和纵梁为H450型钢。
在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中,如图2-4所示,独立支撑装置2还包括横梁加强杆25,所述横梁加强杆25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之间。独立支撑装置2还包括纵梁加强杆26,所述纵梁加强杆26固定连接在第一纵梁23和第二纵梁24之间。独立支撑装置2还包括桩基础加强杆27,所述桩基础加强杆固定连接在相邻的钢管柱之间。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加强杆为I25a工字钢,通过焊接与待加强部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中,所述安全网33与纵梁平行的侧边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搭设移动模架20的主梁。
如图1、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移动模架,包括第一移动模架20和第二移动模架20,其还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10,多个所述独立支撑装置并行排布为两排,第一移动模架固定在其中一排独立支撑装置上,第二移动模架固定在另一排独立支撑装置上。如图8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独立支撑装置并行排布为两排,每一排包括四个间隔布置的独立支撑装置。利用移动模架进行桥梁的箱梁30的浇筑施工。
本实例所述的海上移动模架独立支撑装置是一种具有施工便捷、施工周期短、人员施工安全可靠以及成本低等优点的设计。根据移动模架拼装中的最不利工况,水文、风力、地质等相关参数,结合平面、高程设计要求确定桩基础体系的高程和人土深度。采用100t浮吊配60型振动锤打设至设计标高。然后通过钢管桩间加强杆和纵横梁体系增加桩基础的稳定性和施工平台供模架拼装作业;最后在纵横梁体系的上部铺设安全防护体系。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独立支撑装置有利于提高移动模架稳定性、减少设备和材料投入、是一种搭设拆除快捷的移动模架拼装设计。
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发明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