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舷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5951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护舷连接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将护舷安装在桥墩上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520222524.5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桥墩防船撞护舷,该桥墩防船撞护舷,包括多个位于桥墩周向的箱体、竖向填充于箱体内的管状缓冲元件和填充于缓冲元件内和缓冲元件之间的发泡体,所述箱体上的锚板通过锚栓与桥墩锚固。存在的问题是,锚板与桥墩之间通过锚栓锚接,而桥墩上安装箱体的位置经常位于水面以下,安装箱体时需要在桥墩上钻孔,再安装螺栓,所有操作都在水下完成,水下钻孔操作费时费力,特别是采用化学螺栓时化学剂在水中容易失效,影响护舷箱体安装后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护舷连接件,该连接件预埋与桥墩上,通过该连接件能够快速、简便的将护舷安装在桥墩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护舷连接件,包括套筒和螺杆,所述套筒预埋在桥墩内,所述套筒轴向的一端为开口端,且开口端与桥墩的外表面平齐,所述螺杆周向位于套筒内,且螺杆可轴向从套筒内伸出至套筒外与护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内壁包括球形内壁和由球形内壁向桥墩外表面延伸的柱形内壁,所述螺杆具有位于球形内壁中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至柱形内壁的杆部,所述杆部上具有螺纹,所述杆部与柱形内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所述头部具有与球形内壁面接触的球面。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上靠近其开口端的位置设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可将杆部从套筒内经开口端移动至套筒外。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杆的中部与套筒内壁铰接,所述操作杆的两端分别位于套筒内外,所述杆部外壁沿其轴向开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设有锯齿,所述操作杆位于套筒内的一端可与凹槽内的锯齿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开口端上设有防水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护舷连接件,预埋在桥墩上,安装护舷时只需将螺杆从套筒内取出即可,无需在桥墩上钻孔,护舷安装快速方便。

2、本实用新型的护舷连接件,螺杆与套筒之间具有自定位调整结构,螺杆轴向位置可以根据护舷上安装孔进行调整,便于螺杆方便快速的穿过护舷上的安装孔,同时,当护舷晃动时,螺杆可在安装孔作用下随其一同改变位置,避免护舷安装孔对螺杆产生刚性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护舷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螺杆完全位于套筒内;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护舷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螺杆前端伸出至套筒外;

图3为图1中A部放大视图;

图中:1-套筒、101-开口端、102-封闭端、111-球形内壁、112-柱形内壁、2-螺杆、201-头部、202-杆部、203-凹槽、204-锯齿、211-球面、3-桥墩、301-桥墩外表面、4-操作杆、401-操作端、402-驱动端、5-防水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护舷连接件,包括套筒1和螺杆2,其中:套筒1预埋在桥墩3内,且桥墩3混凝土将套筒1外壁 包围,而套筒1内部中空,套筒1轴向的一端为开口端101,另一端为封闭端102,开口端101与桥墩3的外表面301平齐;螺杆2周向位于套筒1内,且螺杆2可轴向从套筒1内伸出至套筒1外与护舷连接。安装护舷前,套筒1提前预埋在桥墩3内,螺杆2轴向完全位于套筒1内,即如图1所示的状态;安装护舷时,将螺杆2的前端从套筒1内移出,即图2所示的状态,螺杆2前端穿过护舷上安装孔,最后通过螺母与螺杆2连接,从而将护舷安装在桥墩3上

护舷在安装过程中,特别是螺杆2穿入护舷安装孔的过程中,由于护舷处于吊装状态,护舷会有一定幅度的晃动,护舷安装孔的位置会随护舷晃动而产生变化,护舷安装孔位置变化而对螺杆产生一定的撞击,同时护舷安装孔位置改变会使螺杆不易穿过,即螺杆不易与护舷安装孔进行定位。为了解决螺杆2不易与护舷安装孔定位的问题,套筒1的内壁包括球形内壁111和由球形内壁111向桥墩3外表面延伸的柱形内壁112,螺杆2具有位于球形内壁111中的头部201和由头部201延伸至柱形内壁112的杆部202,杆部202上具有螺纹,杆部202与柱形内壁112之间具有径向间隙,头部201具有与球形内壁111面接触的球面211。当螺杆2前端伸出至套筒1外一定距离后,头部201上的球面211与球形内壁111之间球面接触,由于杆部202与柱形内壁112之间具有一定的径向间隙,这样就可以使杆部202绕球形内壁111的球心在一定空间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从而可以改变杆部202的轴线位置,在杆部穿入护舷安装孔前,可以根据护舷安装孔的位置变化来调整杆部的轴线位置,当杆部202穿入护舷安装孔后,在护舷晃动时,杆部202可在护舷安装孔作用下随其一同改变轴线位置,能够避免护舷安装孔对杆部202的刚性冲击。

为了便于将螺杆2的前端从套筒1内移出,套筒1上靠近其开口端101的位置设有操作杆4,通过驱动操作杆4可以将杆部202从套筒1内经开口 端101移动至套筒1外。具体的,如图3所示,操作杆4位于杆部202的下方,操作杆4的中部与套筒1内壁110铰接,操作杆4的两端分别位于套筒1内外,操作杆4位于套筒1外的一端为操作端401,操作杆位于套筒1内的一端为驱动端402,杆部202外壁沿其轴向开有凹槽203,凹槽203的槽底设有锯齿204,操作杆4的驱动端402可伸入至凹槽203内部并与锯齿204接触。自然状态下,凹槽203压在驱动端402上,向下压操作端401时,驱动端402向上并向套筒1外摆动,由于驱动端402与锯齿204之间的摩擦力可使杆部随驱动端402摆动的同时向外移动,当操作端401压下行程已满后,松开对操作端401,在凹槽压力下操作杆4自然复位,继续向下压操作端401,可使杆部202继续往套筒1外运动,如此往复,直至杆部前端伸出至套筒1外。

为了防止水下操作时,水浸入套筒1内而腐蚀套筒1和螺杆2,套筒1的开口端101上设有防水膜5,安装护舷前,螺杆2完全位于套筒1内,安装护舷时,撕下或捅破防水膜5,将螺杆2前端移出套筒1并与护舷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 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