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8055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拆卸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属于轴承拆卸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轴承吊具是带外钩的三爪吊具,其吊装时必须钩住轴承内圈的边缘,其三个爪与轴承接触的部位面积小,且硬碰硬,易损伤轴承表面;该吊具在吊装时,只是三爪托起轴承底面,上面没有压住轴承上表面,在吊装过程中易使轴承滑脱,不能吊装较大的轴承;三爪的伸缩由支杆、伸缩轴和销轴控制,使用时,需要拔出销轴,伸缩轴下移,缩小三爪形成圆的最小直径,这时插入销轴定位,起吊吊具使其能顺利进入轴承内径,然后拔出销轴,向上起吊吊具,使三爪接触到轴承并托起,完成吊装;其操作复杂,使用不方便,适用范围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20193531.4,公开了一种轴承吊具,吊盘上端固定有吊耳,下端周边均布有三个以上的连接件,每个连接件铰接有一个连杆,连杆的下端铰接有钳臂,钳臂的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内端;支架以与连杆相同的分布方式均布在圆管的四周,各钳臂的中轴分别与与其相对应的支架内端部铰接在一起,支架的外端部铰接有拉杆,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底座的外端;支架的外端的底面为卡接盘;底座的外侧面是与轴承内壁相匹配的圆弧形,底面有可以托起轴承的托盘;在其中一个连杆上固定有吊钩,该连杆下端的支架上有吊钩的卡接突起;本实用新型承载力量大,不易损坏轴承表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用性好,适用范围宽;但其结构复杂,不适合950支撑辊轴承拆卸,现有在拆卸950支撑辊轴承时,需要用6mm粗的六角扳手挡住轴承间隙,然后用钢丝绳进行吊装;在吊装时由于受力不均,易导致扳手卡死,从而取出困难;由于轴承座内空间有限,只能采用6mm细的,吊装时有时会出现断裂现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亟待研发出一款针对950支撑辊轴承拆卸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结构简单,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吊具承重极大地提高,不会出现断裂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包括吊爪安装座,及活动安装于吊爪安装座上间隔相同角度的至少三吊爪;所述吊爪安装座上还固定有行车套接杆;所述吊爪安装座中部轴向贯穿有导向杆;吊装前先将三吊爪提到轴承内,然后将三爪分开放进轴承槽内,撑住轴承滚动体后,通过行车套接杆与行车套接,开动行车上升将轴承吊出。

所述吊爪卡入到轴承槽内,保证吊爪与轴承槽充分接触。

所述导向杆与吊爪安装座固定;所述导向杆于吊爪安装座下方设置有螺纹段;所述吊爪其臂靠近导向杆一侧铰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另一端分别铰接到轴套;所述轴套套接于导向杆;所述螺纹段于轴套下方设置有螺母,在吊装时,只需要将吊具吊入轴承内,将三爪放到轴承槽内,并通过螺母进行锁紧定位,通过行车套接杆与行车套接,开动行车上升将轴承吊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改变了现有技术中拆卸一个轴承需要20min,改进后的吊具只需要5min,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前吊具有时会出现断裂现象,改善后吊具承重极大地提高,不会出现断裂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包括吊爪安装座1,及活动安装于吊爪安装座上间隔相同角度的至少三吊爪2;所述吊爪安装座上还固定有行车套接杆3;所述吊爪安装座1中部轴向贯穿有导向杆4;吊装前先将三吊爪2提到轴承内,然后将三爪分开放进轴承槽内,撑住轴承滚动体后,通过行车套接杆3与行车套接,开动行车上升将轴承吊出。

其中,所述吊爪2卡入到轴承槽内,保证吊爪与轴承槽充分接触。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包括吊爪安装座1,及活动安装于吊爪安装座上间隔相同角度的至少三吊爪2;所述吊爪安装座上还固定有行车套接杆3;所述吊爪安装座1中部轴向贯穿固定有导向杆4;所述导向杆4于吊爪安装座1下方设置有螺纹段(未图示);所述吊爪2其臂靠近导向杆一侧铰接有连接臂5;所述连接臂5另一端分别铰接到轴套6;所述轴套6套接于导向杆4;所述螺纹段于轴套下方设置有螺母7,在吊装时,只需要将吊具吊入轴承内,将三爪放到轴承槽内,并通过螺母进行锁紧定位,通过行车套接杆与行车套接,开动行车上升将轴承吊出。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950支撑辊轴承拆卸吊具,改变了现有技术中拆卸一个轴承需要20min,改进后的吊具只需要5min,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前吊具有时会出现断裂现象,改善后吊具承重极大地提高,不会出现断裂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