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隐藏式外开门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5316发布日期:2019-09-20 21:06阅读:2040来源:国知局
汽车隐藏式外开门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开关门结构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隐藏式外开门把手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汽车越来越普遍的成为很多人的出行代步工具。汽车技术非常成熟,也有许多非常细的规范性要求。例如,我们习以为常、经常使用但又容易忽略的车门把手就有相应的要求,现有车辆的车门把手大都凸出车身,而车辆上各部件凸出车身的尺寸是存在国标要求的。

车辆门把手凸出车身,不但影响车身整体流线,从而影响视觉效果,同时也会增大风阻。现有车门把手安装位置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凹坑,门把手安装后总体和车门在一个面上或者略有突出。门把手和凹坑之间形成有缝隙,人手通过缝隙伸进去就可握住门把手,拉动门把手的时候,会同时克服拉索旋转臂弹簧的作用力,使拉索带动锁扣转动,由此门和门框锁止状态解除,从而拉动门把手就可直接开门。门关上的时候,由于拉索旋转臂弹簧的回复力,使锁扣自动回位,这样门和门框重回锁止状态。虽然这种结构也在尽量减小门把手对车身整体流线的影响,但无论怎样设计,门把手的位置及凹坑还是非常清晰明显,所以对车身整体影响还是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隐藏式外开门把手结构,本实用新型门把手在不使用的时候和车门完全融为一体,为隐藏式设置,既无凸出感,车门整体流线型也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汽车隐藏式外开门把手结构,包括外门板、内门板和门把手,门把手为由握持部及两柱脚构成的π型结构;外门板和内门板之间形成中间夹层,其特征在于:在外门板上设有门把手容置孔,门把手两柱脚由外向内穿过门把手容置孔进入中间夹层内;在中间夹层中设有主旋转臂和辅助旋转臂,主旋转臂一端通过固定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中间夹层中,主旋转臂另一端通过活动转轴与门把手其中一个柱脚位于中间夹层部分可转动连接;固定转轴上设有回位弹簧,回位弹簧的作用力使主旋转臂另一端向内转动并可带动门把手回到中间夹层中,自然状态下,门把手握持段与门把手容置孔周围的外门板平滑过渡;

在中间夹层中设有主推件,主推件与驱动部件输出端连接以由驱动部件驱动主推件直线运动并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可克服回位弹簧作用力推动主旋转臂往外运动;在主推件上还设有连杆,连杆另一端背向驱动部件延伸,连杆另一端设有辅助推件;在中间夹层中设有导向块,导向块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由平滑连接的直线段和弧线段构成,所述辅助推件位于直线段导向槽中;

还包括辅助旋转臂,辅助旋转臂一端与门把手另一个柱脚位于中间夹层部分可转动连接,辅助旋转臂另一端位于导向槽内并与辅助推件相抵接;主推件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直线运动过程中,可带动主旋转臂克服回位弹簧作用力绕固定转轴往外转动,同时主推件通过连杆和辅助推件可推动辅助旋转臂与辅助推件相抵接一端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在主旋转臂另一端和对应的门把手柱脚之间设有预开启弹簧,预开启弹簧的作用力用于将对应柱脚往外推。

所述主推件为杆状构成主推杆,辅助推件为杆状构成辅助推杆,主推杆、辅助推杆、活动转轴与固定转轴四者平行设置;主推杆中部与驱动部件输出端连接,连杆为相同的两根,主推杆两端与两连杆一端对应连接,辅助推杆两端从导向槽直线段两侧穿出并与两连杆另一端对应连接。

在中间夹层中设有两触点开关,主旋转臂在转动过程中可先后按压下两触点开关或者先后脱开对两触点开关的按压;两触点开关输出接电控系统,电控系统输出接驱动部件,电控系统根据两触点开关被按压的状态控制驱动部件的启停。

所述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与主推杆连接,由蜗轮蜗杆将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变为蜗杆的直线运动。

在中间夹层中设有盒体,所述驱动部件、固定转轴、主旋转臂、主推件、连杆、辅助推件、辅助旋转臂、导向块、回位弹簧、两触点开关安装在盒体内,门把手握持段位于盒体外,门把手两柱脚通过盒体上的通孔伸入盒体内并与主旋转臂和辅助旋转臂对应端连接。

平时,门把手外表面与周边车门钣金曲面过渡自然,与车门较好地融为一体。当需要开门时,按下遥控钥匙或者中控系统的相应按钮,驱动部件收到开启指令,驱动主推杆直线运动,其中主推杆克服回位弹簧作用力推动主旋转臂往外旋转,主旋转臂自由端(即活动转轴端)驱动门把手一个柱脚端往外伸出;同时辅助旋转臂受到由主推杆经连杆和辅助推杆的推力驱动门把手另一个柱脚端往外运动,这样门把手的两柱脚端运动同步,从而实现门把手平行伸出,当伸出到位时,门把手和外门板之间就会形成手指可通过的距离,此时的状态就跟现有门把手状态一样,本实用新型称之为预开门状态。在预开启状态,即可像现有车门那样,握住门把手往外拉,车门即打开。在车门打开状态下,门把手如果没有作用力,可以通过系统设定,使门把手处于预开门状态。当关上门时,按下锁门操作或者设定时间没有对门把手进行操作,此时驱动部件会启动,带动推杆和连杆复位,由于推杆给主旋转臂和辅助旋转臂施加的作用力逐渐消失,在回位弹簧作用下,门把手就自动回位隐藏于车门中。

通过上述开关门工作过程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门把手不使用的时候位于门把手容置孔中与门把手容置孔周围的外门板曲面自然,与车门较好地融为一体,这样门把手就隐于车身内侧,使车辆整体外观曲线更加流畅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风阻。

2、由于本实用新型门把手隐于车门中,没有任何向外凸起,完全符合国标GB11566对乘用车外部凸出物的要求。

3、本实用新型汽车门把手感应信号时能及时的弹出或隐藏,使车门打开更加智能化,电子与机械共同开启车门,科技感更强,用户的体验感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门把手不开启处于隐形状态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门把手预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门把手开启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做详细描述。

参见图1,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汽车隐藏式外开门把手结构,跟现有结构一样,包括外门板、内门板和门把手1(为方便显示本实用新型连接动作关系,图上没有显示外门板和内门板),门把手1为由握持部2及两柱脚3构成的π型结构;外门板和内门板之间形成中间夹层。为了使门把手在平时隐藏于车门上,在使用时才弹出呈现与现有门把手相同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在外门板上设有门把手容置孔,门把手握持段正对门把手容置孔,两柱脚3位于中间夹层内。在中间夹层中设有主旋转臂4和辅助旋转臂5,主旋转臂4一端通过固定转轴6可转动地安装在中间夹层中,主旋转臂4另一端通过活动转轴与门把手其中一个柱脚3位于中间夹层部分可转动连接;固定转轴6上设有回位弹簧7,回位弹簧7的作用力使主旋转臂4另一端向内转动并可带动门把手1回到中间夹层中,自然状态下,门把手握持段与门把手容置孔周围的外门板平滑过渡。这样门把手与门把手容置孔周围的外门板在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无缝连接,与车门较好地融为一体。

在中间夹层中设有主推件8,主推件8与驱动部件9输出端连接以由驱动部件9驱动主推件8直线运动,驱动部件9推动主推件8直线运动过程中,能够带动主旋转臂4绕固定转轴6转动。在主推件8上还设有连杆10,连杆10另一端背向驱动部件9延伸,连杆10另一端设有辅助推件11;在中间夹层中设有导向块12,导向块12上设有导向槽13,导向槽13由平滑连接的直线段和弧线段构成,所述辅助推件11位于直线段导向槽中。

还包括辅助旋转臂5,辅助旋转臂5一端与门把手另一个柱脚3位于中间夹层部分可转动连接,辅助旋转臂5另一端与辅助推件11相抵接;主推件8在驱动部件9的驱动下直线运动过程中,可带动主旋转臂4克服回位弹簧7作用力绕固定转轴6往外转动,同时主推件8通过连杆10和辅助推件11可推动辅助旋转臂5与辅助推件相抵接一端直线运动,由此使门把手两个柱脚3均受到同步的推动从而向外平行推出,从而处于与现有门把手相同的状态,本实用新型称该状态为预开启状态,在预开启状态下,按传统门把手打开方式即可实现车门开启。

进一步地,在主旋转臂或者/和辅助旋转臂另一端跟对应的门把手柱脚之间设有预开启弹簧,预开启弹簧的作用力用于将对应柱脚往外推,即预开启弹簧与回位弹簧作用力相反。这样,在预开启弹簧作用下,门把手始终具有往外运动的趋势,这样门把手处于各工作状态时门把手的握持感更好,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感受。

为更好地使各部件工作平稳和顺畅,所述主推件8为杆状构成主推杆,辅助推件11为杆状构成辅助推杆,主推杆、辅助推杆、活动转轴与固定转轴四者平行设置;主推杆中部与驱动部件输出端连接,连杆为相同的两根,主推杆两端与两连杆一端对应连接,辅助推杆两端从导向槽直线段两侧穿出并与两连杆另一端对应连接。

在主旋转臂旋转的轨迹中分别设有两触点开关,主旋转臂在转动过程中可先后按压下两触点开关或者先后脱开对两触点开关的按压;两触点开关输出接电控系统,电控系统输出接驱动部件,电控系统根据两触点开关被压下或者脱开的状态控制驱动部件的启停。在最开始接到指令需要开门时,驱动部件动作,通过主推件推动主旋转臂往外开启过程中,依次压下两触点开关,只有当两触点开关都处于压下状态时驱动部件才停止运行,此时表明门把手完全处于预开启状态,预开启状态下人手便可拉动手柄开启车门。当门把手复位的时候,会依次脱开对触点开关的按压,只有当两触点开关都处于脱开按压状态时驱动部件才停止运行,此时表明门把手完全处于隐形状态,回到平常状态(即隐形模式)。

所述驱动部件9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与主推杆连接,由蜗轮蜗杆将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变为蜗杆的直线运动。驱动部件也可以为由电磁阀控制的液缸或者气缸,两触点开关通过电控系统接电磁阀或者驱动电机。

为了更好地安装本门把手,本实用新型在中间夹层中设有盒体,所述驱动部件、固定转轴、主旋转臂、主推件、连杆、辅助推件、辅助旋转臂、导向块、回位弹簧、两触点开关安装在盒体内,门把手握持段位于盒体外,门把手两柱脚通过盒体上的通孔伸入盒体内并与主旋转臂和辅助旋转臂对应端连接。这样通过盒体设置,除门把手握持段外的所有构件都被封装在盒体中,使之成为一个可以预先加工固化成形的完整部件,由协作厂提供给汽车整车厂家。实际车门安装时,可以将这个完整部件从内往外安装在外门板上并使门把手的握持段正对门把手容置孔,然后再安装内门板,从而将盒体固定在内外门板形成的中间夹层中,并使门把手的握持段与外门板平齐。

盒体类似于一个黑匣子,将相关部件封闭其中。当然,理想情况下,上述部件尽量多的放置在盒体内最好,外露部件少,这样盒体的整体性更好,更方便盒体在中间夹层中的安装。如果因为中间夹层或者盒体空间原因不能将所有部件放置在盒体内,部分零件也可外露,这从功能实现上并不影响。如两连杆外露位于盒体两侧,此时主推件和辅助推件两端相应地从盒体内穿出以与连杆两端连接。图2-图4即表示的是连杆位于盒体外的结构。当然,由于主推件和辅助推件存在直线运动,所以盒体上设有相应的直线滑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介绍如下:

1)车门开启:初始状态,驱动部件9不工作。回位弹簧7弹力FH大于预开启弹簧弹力FK,使门把手1隐藏于车身内侧。当电控系统在接收到车门开启信号指令时(如车钥匙按下开门键),驱动部件9施加给主推件8一推动力F0,F0将一部分推力F1作用在主旋转臂4上,主旋转臂4克服回位弹簧7弹力FH 绕固定转轴6旋转,旋转过程中压下其中一个触点开关,由于只压下一个触点开关,故不阻止工作进程,驱动部件9继续工作。同时F0将另一部分推力F2经由连杆10传递给辅助推杆11,辅助推杆11推动辅助旋转臂5在导向槽13内移动并旋转。这样在力F1和F2的作用下,保证了门把手1被平行推出。直至主旋转臂4压下另一个触点开关(此时两触点开关都处于压下状态),根据预先程序设计,此时驱动部件9停止工作,进程阻断,门把手1预开启完毕,此时状态见图3,图3为门把手预开启状态示意图。在预开启过程中,主推杆、连杆、辅助推杆始终处于直线运行状态,即辅助推杆一直在导槽直线段内运动。由于辅助旋转臂另一端和门把手柱脚可转动连接,在辅助旋转臂和辅助推杆接触端直线运动过程中,辅助旋转臂另一端将推动门把手柱脚往外运动。在门把手处于预开启状态下,此时门把手的状态和现有车门门把手状态一致,门把手握持部和外门板之间就会出现供人手通过的间隙,这样操作者就可以通过该间隙用手抓住门把手握持部并以适当的拉力F3拉动门把手,在拉力F3克服拉索转臂弹簧13作用力FL 的作用下带动拉索转臂14旋转,拉索转臂14转动过程中锁扣与门框脱开而解锁,实现车门解锁与车门开启,此时状态见图4,图4为门把手开启状态示意图,开门过程中,辅助旋转臂5未与门把手柱脚连接端脱开与辅助推杆的接触而在导向槽13弧线段内运动。当拉力F3消失后,门把手1在拉索转臂弹簧14作用力FL作用下,又自动回到预开启状态。预开启状态后的开门过程及原理跟现有门把手完全一样。

2)车门关闭:拉力F3消失后,门把手1自动回到预开启状态。如果此时门把手1接收到关闭指令或者某一设定时间段内未对其有任何操作,驱动部件9的伸缩杆将复位运行,带动主推杆、连杆和辅助推杆回位。同时门把手在回位弹簧弹力FH 的作用下克服预开启弹簧作用力FK通过主旋转臂带动收缩回位。回位过程中,两触点开关依次解除按压而弹回,当两触点开关都解除按压弹回时(此时两开关都处于自由状态),根据预先程序设计,表明此时驱动电机与门把手的回位行程结束,手柄又处于平常不工作时的隐藏状态,与车门较好地融为一体,此时状态见图2,图2为门把手平常不开门处于隐形状态示意图。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