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410819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合成纤维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熔融纺丝是将诸如PA和/或PE之类的高聚物纺丝熔体从纺丝机的喷丝板的喷丝孔中挤出,挤出的熔体细流依次经冷却、拉伸,最后凝固成丝条,丝条作为后纺牵伸的原丝或其它用途。在高聚物纺丝熔体从纺丝机的喷丝板的喷丝孔中挤出至卷绕装置卷绕的纺丝过程中历经流动形变区、取向结晶区和塑性形变区。如业界所知,由于刚从喷丝板上的成百、盈千个喷丝板孔(微孔)中挤出的细而密集的熔体带条因尚未固化成形而处于高温熔融状态并且熔体温度远高于周围空气温度,又由于此时的熔体丝条极为柔弱细嫩,因而需由冷却装置实施风冷却,使之均匀一致且稳定的地经历流动变形区、取向结晶区和塑性形变区。前述的冷却装置实质上为吹风冷却装置,由于吹风冷却装置的风速、风量、风温均匀性和一致性以及稳定性对纺丝纤维的质量、纤度、可牵伸性能和伸长率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吹风冷却的风越均匀、越一致且稳定,对熔体丝条的冷却效果越好,越能得到均匀一致的卷绕丝束,原丝质量越好,越利于后纺牵伸的生产,最终越能得到高品质的产品。前述的吹风冷却装置可分为竖吹风冷却装置和横吹风冷却装置,目前普遍使用横吹风冷却装置,而该横吹风冷却装置又分为侧吹风冷却装置和环吹风冷却装置两种。侧吹风冷却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经济廉价的长处,但由于侧吹风的风来自一个方向,因而靠近侧吹风冷却装置的出风口处的丝的冷却效果相对较好,但远离出风口处的丝的冷却效果往往难以达到业界之预期,具体而言,丝束不均匀,原丝档次低。鉴于目前的纺丝机大都将喷丝板呈圆形布置,因而普遍采用透风性、均匀性相对好的环吹风冷却装置。由于环吹风冷却能消除侧吹风冷却装置的前述不足,使丝与丝之间在空间上所处的固化成型条件基本相同,对于获得纤度一致的卷绕丝具有建树,因而受到业界的器重。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的技术信息,典型的如CN202925169U推荐有“环吹风冷却装置”,该专利方案的技术要点是在内、外筒之间设置环状的预整流板(也称导流板或匀风板)并且在该环状的预整流板上开设蜂窝孔,也就是说将铝蜂窝芯板置于进风管与内筒上缘之间,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22段。该专利方案虽然能够体现其说明书第0026至0028段归纳的三个方面的技术效果,但是周向风速不均率大乃其缺憾,因为由进风管引入构成于导风筒(专利称外筒)与稳压筒(专利称内筒)之间的风道(即风道腔,以下同)内的空气会出现靠近进风管处的风速与远离进风管处风速不一致的情形,而这种风速不一致的情形又无法通过环形的预整流板改变,于是影响对途经纺丝冷却筒的筒腔的丝条的整体一致的冷却效果。因为风速高、风量大和风温低,熔体状的丝条的冷却速度相对快,反之同例,于是处于风速低、风量小和风温相对高的区域的熔体丝条被拉断而形成断头丝等的几率便高。又如发明专利公布号CN103820868A提供有“一种生产超细旦、高品质纺丝的环吹风装置”,该专利申请方案是在环吹风管的下方通过软连接而设置一多孔整流板,在该多孔整流板的下方设置风阀,该专利申请方案虽然具有说明书第0008段载述的技术效果,但是未给出得以弥补前述CN202925169U的周向风速不均匀的技术问题的启示。典型的如授权公告号CN203923476U介绍的“一种环吹风冷却装置”,由于该专利方案将构成于导风筒(专利未给出名称)与稳压筒(专利称稳压室)之间的风通过分隔板、隔板、长隔板以及短隔板分隔为趋于六等分的六个风道分隔腔室,因而可以显著改善周向风进均匀稳定性,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5段以及0021至0022段。但是该专利方案不存在以下欠缺:一是由于需要通过诸多隔板将风道分隔成六个独立的单元腔室,因而致使结构复杂并且增加了制造难度;二是由于隔板数量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风道腔的宝贵而有限空间。此外,包括上面提及的专利和专利申请在内的已有技术中的环吹风冷却装置还存在以下通弊:由于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前述纺丝冷却筒是与纺丝机的喷丝头(喷丝板装在喷丝头上)对接的,而前述的导风筒与纺丝冷却筒的底沿连接,并且导风筒对应于用于将丝导出至后续工位如卷绕工位的导丝管的上方,因而当要对喷丝头的喷丝板实施清洁、检护之类的作业时,因遭到纺丝冷却筒的干涉而只能将纺丝冷却筒与导风筒暂时分离,并且在移离纺丝冷却筒的状态下展开对喷丝板的清洁与检护或更换的作业,待该作业结束后再将纺丝冷却筒返回于导风筒。于是不仅增加了设备检护人员的作业强度,而且影响检护作业效率,进而影响纺丝机的纺丝效率。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的厂区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在保障风道腔的周向风速均匀性且稳定的前提下显著减少风道分隔腔室的数量而藉以简化结构并且避免挤占宝贵而有限的风道腔空间、有利于使导风筒连同纺丝冷却筒依需升降而藉以方便设备检护人员对喷丝头的喷丝板实施清洁与检护并且还可减轻设备检护人员的作业强度以及提高作业效率的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包括一供风机构,该供风机构设置在一腾空于地坪的作业平台上,并且该供风机构在使用状态下与供风机管路连接;一导风机构,该导风机构包括导风筒连接管、导风筒、稳压筒和匀风环,导风筒连接管朝向导风筒的一端与导风筒固定,而朝向所述供风机构的一端与供风机构连接,并且该导风筒连接管的导风筒连接管腔与供风机构相通,稳压筒位于导风筒内,该稳压筒具有一稳压筒腔,并且该稳压筒的外壁与导风筒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与导风筒连接管腔相通的风道腔,匀风环在对应于风道腔的上部的位置设置在导风筒与稳压筒之间;一纺丝冷却筒,该纺丝冷却筒与设置在顶架上的并且与配有喷丝板的喷丝头相配合,而纺丝冷却筒的下部与所述导风筒的上部连接,并且在该纺丝冷却筒的内侧围绕纺丝冷却筒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风压室,在该风压室的风压室内壁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用于将风压室与纺丝冷却筒的纺丝冷却筒腔相通的风压室通气孔,风压室的顶部封闭,而底部形成敞口,藉由该敞口构成为风压室进风口,所述的风道腔与该风压室进风口相对应,并且所述的匀风环同样与风压室进风口相对应,所述的稳压筒腔与所述纺丝冷却筒腔相对应;特点是:还包括有一用于将所述的导风筒连同所述的纺丝冷却筒升降的导风筒升降机构,该导风筒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的作业平台上并且与所述的供风机构连接;所述的风道腔包括上分隔风道、中间分隔风道和下分隔风道,上分隔风道由位于风道腔内的并且伸展至所述导风筒连接管腔内的上风道隔板围隔构成,而中间分隔风道和下分隔风道由同样位于风道腔内的并且同样伸展到所述导风筒连接管腔内的中间风道隔板围隔构成,并且上分隔风道的上分隔风道出风口、中间分隔风道的中间分隔风道出风口以及下分隔风道的下分隔风道出风口围绕风道腔的圆周方向所占的弧长各为三分之一。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供风机构包括上配接管、下配接管和中间接管,上配接管的一端朝向所述导风筒连接管的方向伸展,另一端与中间接管的一端连接,中间接管的另一端与下配接管的一端连接,下配接管的中部与所述作业平台固定,而下配接管的另一端伸展到作业平台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供风机连接,所述导风筒连接管朝向供风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上配接管的一端连接,并且所述导风筒连接管腔与上配接管的上配接管腔相通,在该上配接管腔朝向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的腔口部位设置有一匀风板,在该匀风板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匀风板孔,所述的导风筒升降机构与所述上配接管朝向所述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连接。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间接管为皱褶状的伸缩管;在所述下配接管与所述中间接管之间设置有一空气流量调节阀。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作业平台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导风筒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导丝管,该导丝管的导丝管腔与所述的稳压筒腔相对应。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导风筒的上部构成有一向外扩设的导风筒法兰边,在该导风筒法兰边的内侧并且围绕导风筒法兰边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导风筒嵌槽,在所述稳压筒的上部向外扩设有一稳压筒法兰边,在该稳压筒法兰边的外侧并且围绕稳压筒法兰边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稳压筒嵌槽,所述匀风环嵌设在导风筒嵌槽与稳压筒嵌槽之间,在所述纺丝冷却筒的底部并且围绕纺丝冷却筒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向外扩设的冷却筒法兰边,该冷却筒法兰边与所述导风筒法兰边固定连接。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纺丝冷却筒为圆锥台体的形状;所述的匀风环为由金属丝或非金属丝编织的网圈。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供风机为风机。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分隔风道、中间分隔风道以及下分隔风道的高度各占所述导风筒的高度的三分之一。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风筒升降机构包括第一、第二导柱、第一、第二导架和升降作用缸,第一、第二导柱彼此纵向并行,并且该第一、第二导柱的上端与所述顶架固定,而下端与所述作业平台固定,第一导架在对应于所述上配接管朝向所述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的上方的位置滑动地套置在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之间,第二导架在对应于上配接管朝向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的下方的位置滑动地套置在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之间,藉由该第一、第二导架的配合而将上配接管实现与导风筒升降机构的连接,升降作用缸在对应于第一、第二导柱之间的位置以纵向状态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上,该升降作用缸的升降作用缸柱朝向上并且与上配接管的底部连接。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作用缸为气缸或油缸。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相对于已有技术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风道腔内设置了一上风道隔板和一中间风道隔板,由该上风道隔板以及中间风道隔板将风道腔分隔成上分隔风道、中间分隔风道和下分隔风道,并且上、中间、下分隔风道的出风口的弧长各占风道腔的圆周长的三分之一,因而不仅可以保障风道腔的周向风速均匀与稳定,而且能够显著简化结构并且减少对宝贵而有限的风道腔的空间占用;之二,由于增设了导风筒升降机构,因而当要对喷丝板实施清洁与检护时,由该导风筒升降机构将导风筒连同纺丝冷却筒下行,以便腾出空间,既可方便设备检护人员操作又能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还能减轻设备检护人员的作业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暨应用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