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落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1184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落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的一个部件,尤其是一种落管装置。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 203475003 U专利名称为一种落管装置的专利,在实施过程中,如图1所示,在向锭子上插管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在拉动纱管大头,纱管小头向上旋转时,由于纱管的小头基本上只靠上面的纱管压下面纱管的力进行止挡,这个力很小,这会造成纱管大头也向上移动,进而出现漏插的问题,如果整个落管稍有不顺甚至根本就插不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落管装置,它通过对转动的纱管小头进行止挡,保证了插管作业的进行,解决了漏插的问题,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落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入管部、螺旋落管部和出管部组成,所述螺旋落管部与入管部相连接,所述出管部连接于螺旋落管部的出口处,所述出管部的左侧为纱管大头侧,所述出管部的右侧为纱管小头侧,所述纱管大头侧的末端为纱管大头定位端,所述纱管小头侧的末端为纱管小头定位端,所述纱管小头定位端高于纱管大头定位端,插管时,拉动纱管大头定位端处纱管的大头,纱管小头进行转动,最上层的纱管的小头转动一定角度后由螺旋落管部或出管部上的止挡部止挡。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出管部上的止挡部为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所述纱管小头的转动平面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相交叉,所述螺旋落管部上的止挡部为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所述纱管小头的转动平面与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相交叉。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螺旋落管部主要由内壁面为弧形的左护板、出口框架、右护板和至少一条用于供纱管在其上滚动并引导纱管转向的弧形承载导杆组成,所述出口框架左侧与左护板相固接,右侧与右护板相固接,所述弧形承载导杆一端与入管部相固接,另一端与出口框架的下杆相固接;所述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一端与入管部相固接,另一端与出口框架的上杆相固接,所述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位于靠近右护板的位置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出管部主要由用于供纱管大头定位的止挡钩形部、前承载杆、后承载杆、连接杆和第二右护板组成,所述前承载杆和后承载杆一前一后设置且它们的左端均与止挡钩形部相固接,右端均与第二右护板相固接;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前承载杆相固接,另一端与后承载杆相固接;所述前承载杆、后承载杆和连接杆共同承载落于出管部上的纱管,所述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左端与止挡钩形部相固接,右端与第二右护板相固接,且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位于后承载杆的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当出管部中排布满纱管时,上层纱管的外周面与出口框架的下杆相接触,下层纱管的外周面与前承载杆相接触,拉动纱管大头定位端处纱管的大头时,下层纱管的小头边转动边沿前承载杆向上滑动,上层纱管边转动边沿出口框架的下杆向上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出管部还包括固接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上的扶管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右护板处安装有用于定位纱管小头的L形弹簧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出管部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纱管向上脱出的挡杆,挡杆应位于前承载杆的上方,所述挡杆发生弯折,一端与止挡钩形部相固接,另一端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相固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对转动的纱管小头进行止挡,保证了插管作业的进行,解决了漏插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落管装置落管、插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当出管部中的纱管较少,如为一根时,本实用新型插管作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带有纱管的运动示意图);

图4:当出管部中的纱管较多,如为四根时,本实用新型插管作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左”、“右”、“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2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落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入管部3、螺旋落管部1和出管部2组成,所述螺旋落管部1与入管部3相连接,其中以入管部3与螺旋落管部1一体构成为宜,所述出管部2连接于螺旋落管部1的出口处,所述出管部2的左侧为纱管大头侧,所述出管部2的右侧为纱管小头侧,所述纱管大头侧的末端为纱管大头定位端10a,所述纱管小头侧的末端为纱管小头定位端20a,所述纱管小头定位端20a高于纱管大头定位端10a,插管时,拉动纱管大头定位端10a处纱管的大头,纱管小头进行转动,最上层的纱管的小头转动一定角度后由螺旋落管部1或出管部2上的止挡部止挡。其中以所述出管部2可相对螺旋落管部1倾斜地上下转动为宜。

优选的,所述出管部2上的止挡部为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所述纱管小头的转动平面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相交叉,所述螺旋落管部1上的止挡部为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所述纱管小头的转动平面与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相交叉。

下面列举一种实现纱管小头的转动平面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相交叉,纱管小头的转动平面与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相交叉的具体实现方式,可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所述螺旋落管部1主要由内壁面为弧形的左护板55、出口框架51、右护板53和至少一条用于供纱管在其上滚动并引导纱管转向的弧形承载导杆54组成,所述出口框架51左侧与左护板55相固接,右侧与右护板53相固接,所述弧形承载导杆54一端与入管部3相固接,另一端与出口框架51的下杆51b相固接;所述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一端与入管部3相固接,另一端与出口框架51的上杆51a相固接,所述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位于靠近右护板53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出管部2主要由用于供纱管大头定位的止挡钩形部61、前承载杆62、后承载杆63、连接杆64和第二右护板65组成,所述前承载杆62和后承载杆63一前一后设置且它们的左端均与止挡钩形部61相固接,右端均与第二右护板65相固接;所述连接杆64一端与前承载杆62相固接,另一端与后承载杆63相固接;所述前承载杆62、后承载杆63和连接杆64共同承载落于出管部2上的纱管,所述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左端与止挡钩形部61相固接,右端与第二右护板65相固接,且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位于后承载杆63的上方。

进一步,当出管部2中排布满纱管时,上层纱管的外周面与出口框架51的下杆51b相接触,下层纱管的外周面与前承载杆62相接触,拉动纱管大头定位端10a处纱管的大头时,下层纱管的小头边转动边沿前承载杆62向上滑动,上层纱管边转动边沿出口框架51的下杆51b向上滑动。

优选的,所述出管部2还包括固接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上的扶管装置66。

为了便于纱管小头的定位,优选所述第二右护板65处安装有用于定位纱管小头的L形弹簧片67。

进一步,所述出管部2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纱管向上脱出的挡杆68,挡杆68应位于前承载杆62的上方,所述挡杆68发生弯折,一端与止挡钩形部61相固接,另一端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相固接。

如图3所示,当出管部中的纱管较少时,如为一根时,拉动纱管100大头定位端10a处纱管的大头,纱管小头以纱管大头为圆心边转动边沿前承载杆62向上滑动,转过一定角度后,纱管被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的第一止挡部101所止挡(发生干涉),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的第一止挡部101位于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60的正面处,从而阻挡纱管小头继续向上运动。如图4所示,当出管部中的纱管较多,如为四根时,拉动纱管100大头定位端10a处纱管的大头,所有纱管100的纱管小头均转动,最上层的纱管100的小头边转动边沿出口框架51的下杆51b向上滑动,率先与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的第二止挡部102发生干涉(此时最下层的纱管100的小头尚未接触到第一纱管小头止挡杆),被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所止挡,第二止挡部102位于第二纱管小头止挡杆50的背面处,从而阻挡纱管小头继续向上运动。故无论出管部中的纱管是多是少,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均能实现对转动的纱管小头进行止挡的作用。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