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赛络混纺纱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06237发布日期:2018-07-10 22:0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到纺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到一种赛络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对服装的功能性和服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服装的抗菌、保健、手感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功能性纤维及纺织品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因此,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纤维材料的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功能性纤维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齐全。然而,现有各种功能性纤维的性能往往较为单一,例如竹炭纤维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但其手感性、亲肤性、抱合力和可纺性较差,因此,具有综合性能的功能性纺织品需要多种纤维进行混纺,如何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比例的纤维进行充分的均匀混合,以及采用何种纺纱工艺才能纺制出各项性能较佳的功能性高品质纱线,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给出一种赛络混纺纱的生产方法,以实现由后罗拉喂入的两根粗纱中的两种不同纤维在细纱工序的相互随机混合,从而实现具有优异混合效果的混合纱的高效生产。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赛络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在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将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两根捻度大于140的不同原料且纤维平均长度相差在3mm以内的粗纱由后罗拉共同喂入,在后牵伸区受到小于前牵伸区的小牵伸力作用,两根粗纱分别独立受到匀捻、弱解捻、整理作用,并在中罗拉钳口处共同进行前牵伸区;在前牵伸区内受到大于后牵伸区的大牵伸力作用,两根粗纱受到强解捻作用,且在强解捻作用过程中相互随机混合,而后两者在前罗拉钳口附近在前牵伸区的强牵伸作用下被从混合后的须条内不被随机抽取出来,从而实现两根粗纱内纤维的再一次随机混合作用,被抽取的纤维在前罗拉钳口输出,而后被加捻成纱。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喂入后首先被后罗拉钳口握持,两根粗纱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而后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被中罗拉钳口握持,且两根粗纱在中罗拉钳口的握持点相互重合;同时设置后罗拉钳口与中罗拉钳口之间的握持距大于第一粗纱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第二粗纱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之和;在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的一端被后罗拉钳口握持、另一端被中罗拉钳口握持的过程中,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各自独立的在后牵伸区内受到匀捻、弱解捻、牵伸、整理作用,得到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

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在中罗拉钳口被重合握持,而后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被前罗拉钳口握持;同时设置中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的握持距大于第一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之和;在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的一端被中罗拉钳口握持、另一端被前罗拉钳口握持的过程中,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各自独立的在前牵伸区内受到强解捻随机混合、随机抽取牵伸混合作用,得到混合散纤维束。

进一步的: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包括强捻段、中捻段、弱捻段;其中若一段粗纱的捻度大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大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则该段粗纱称为强捻段;若一段粗纱的捻度小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小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则该段粗纱称为弱捻段;若一段粗纱的捻度大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小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或者大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小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则该段粗纱称为中捻段;

在后牵伸区内,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中的纤维在小牵伸力作用下,

对于低捻段的粗纱,粗纱内的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因而在牵伸力的作用下,粗纱内的纤维克服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与相邻纤维之间的滑移,伸直的纤维的滑移过程中会使得粗纱的线密度减小,从而对粗纱实现第一次牵伸作用;弯曲的纤维在滑移过程中首先变为伸直状态从而使得粗纱内的纤维的平行度改善,从而对粗纱实现整理作用,且此过程中不会改变粗纱的线密度,当弯曲的纤维变为完全伸直且继续滑移时,会使得粗纱的线密度减小,对粗纱实现第二次牵伸作用;且由于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的整体捻系数大,因而低捻段的粗纱内的纤维之间的作用力仍然较大,因此粗纱低捻段的第一次牵伸作用和第二次牵伸作用对粗纱的拉细作用较小,同时由于低捻段的捻度小于与其相邻的粗纱段的捻度,因此相邻的粗纱段对低捻段粗纱的轴向控制力大,从而使得低捻段内的粗纱不发生轴向转动的解捻作用;的赛络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高捻段的粗纱,粗纱内的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强,因而在牵伸力的作用下,纤维之间不发生相互滑移的牵伸作用,同时由于高捻段的捻度大于与其相邻的粗纱段的捻度,因此相邻的粗纱段对高捻段粗纱的轴向控制力小,从而使得粗纱内的纤维发生轴向的转动,从而使得高捻段的粗纱实现解捻作用;在高捻段的粗纱内的纤维轴向转动过程中,由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从而使得高捻段的纤维的转动沿着粗纱的长度方向分别向上和向下传递,从而使得高捻段解除的捻度分别向上和向下传递,从而使得高捻段相邻的两个低捻段、或两个中捻段、或一个中捻段一个低捻段的捻度增加,从而实现粗纱的匀捻作用;在捻度传递过程中,由于粗纱内纤维之间的作用力,从而会使得捻度传递过程中发生损失,从而实现粗纱的弱解捻作用;

对于中捻段的粗纱,一方面,会发生低捻段粗纱的第一次牵伸和第二次牵伸作用,且由于中捻段粗纱的第一次牵伸作用和第二次牵伸作用小于低捻段粗纱的第一次牵伸作用和第二次牵伸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捻段的捻度大于与其相邻的低捻段的捻度,因此相邻的低捻段对中捻段粗纱的轴向控制力小,从而使得中捻段粗纱内的与低捻段相邻的一端的纤维发生轴向的转动,从而使得中捻段的粗纱实现解捻作用;在中捻段的粗纱内的纤维轴向转动过程中,由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从而使得中捻段的纤维的转动沿着粗纱的长度方向向着低捻段方向传递,从而使得中捻段解除的捻度进行传递,从而使得中捻段相邻的低捻段的捻度增加,从而实现粗纱的匀捻作用,在捻度传递过程中,由于粗纱内纤维之间的作用力,从而会使得捻度传递过程中发生损失,从而实现粗纱的弱解捻作用;在牵伸作用下,粗纱的线密度减小,从而使得粗纱变细,在匀捻作用下,粗纱的捻度整体分布更加均匀,在弱解捻作用下,粗纱的捻度略微减小,在整理作用下,粗纱内纤维的平行度提高。

在前牵伸区内,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中的纤维在大牵伸力作用下,当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开始离开中罗拉钳口的摩擦力场的控制范围以后,此时由于中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的握持距大于第一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之和,开始离开中罗拉钳口的摩擦力场的控制范围的纤维还未到达前罗拉钳口的摩擦力场的控制范围,此时由于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的捻度较大,从而使得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依靠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进行控制,此时纤维在大牵伸力的作用下,在其前部纤维的带动下向前运动的速度开始逐渐增加,此过程中,纤维与相邻的纤维之间发生滑移,从而使得须条的线密度减小,另一方面随着纤维的滑移使得纤维的轴向的自由度增加,从而在纤维滑移过程中,纤维发生轴向的转动,且转动方向与须条捻度的方向相反,从而使得须条解捻;在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的解捻的转动过程中,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进行相互交错的重新排列,从而使得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发生相互之间的第一次随机混合作用,得到第三混合须条,随着纤维的继续向前运动,纤维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加,且由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从而使得第三混合须条的纤维在到达前罗拉钳口的后部时的速度达到与前罗拉转速保持一致,此时由于前罗拉的转速快,从而将第三混合须条内的纤维随机的抽取出来,从而使得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发生相互之间的第二次随机混合作用,被抽取的纤维在前罗拉钳口输出,从而得到混合散纤维束,而后混合散纤维束被加捻成纱,得到最终的混纺纱,从而实现两根粗纱中的两种不同纤维在细纱工序的相互随机混合。

本发明在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生产工艺,两根不同原料且纤维平均长度相差在3mm以内的大捻系数的粗纱由后罗拉共同喂入,在后牵伸区内两根粗纱分别独立受到匀捻、弱解捻、整理作用,并在中罗拉钳口处共同进行前牵伸区,在牵伸区内两根粗纱受到强解捻作用,且在强解捻作用过程中相互随机混合,而后两者在前罗拉钳口附近在前牵伸区的强牵伸作用下被从混合后的须条内不被随机抽取出来,从而实现两根粗纱内纤维的再一次随机混合作用,被抽取的纤维在前罗拉钳口输出,而后被加捻成纱,从而实现两根粗纱中的两种不同纤维在细纱工序的相互随机混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赛络混纺纱的生产方法,采用环锭纺细纱机纺制。环锭纺细纱机包括牵伸系统,。牵伸系统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组成的后罗拉牵伸对、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组成的中罗拉牵伸对、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组成的前罗拉牵伸对。纺纱时,加压组件下压,从而使得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紧密按压,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的紧密按压接触部位组成后罗拉钳口,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紧密按压,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的紧密按压接触部位组成中罗拉钳口。后罗拉牵伸对和中罗拉牵伸对之间组成后牵伸区。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紧密按压,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的紧密按压接触部位组成前罗拉钳口,中罗拉牵伸对和前罗拉牵伸对之间组成前牵伸区。

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经带有双口的喇叭口喂入,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均为包含一种纤维原料的纯纺粗纱,且第一粗纱内的包含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与第二粗纱内的包含的纤维的平均长度相差在3mm以内,且第一粗纱的捻系数大于140,第二粗纱的捻系数大于140。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喂入后首先被后罗拉钳口握持,此时两根粗纱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而后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被中罗拉钳口握持,且此时两根粗纱在中罗拉钳口的握持点相互重合。同时设置后罗拉钳口与中罗拉钳口之间的握持距大于第一粗纱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第二粗纱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之和。在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的一端被后罗拉钳口握持、另一端被中罗拉钳口握持的过程中,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各自独立的在后牵伸区内受到匀捻、弱解捻、牵伸、整理作用,得到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

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包括强捻段、中捻段、弱捻段。其中若一段粗纱的捻度大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大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则该段粗纱称为强捻段。若一段粗纱的捻度小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小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则该段粗纱称为弱捻段。若一段粗纱的捻度大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小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或者大于其下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且小于其上部相邻的一段粗纱的捻度,则该段粗纱称为中捻段。

在后牵伸区内,位于后罗拉钳口和中罗拉钳口之间的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中的纤维在后牵伸区的小牵伸力作用下,对于低捻段的粗纱,粗纱内的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因而在牵伸力的作用下,粗纱内的纤维克服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与相邻纤维之间的滑移,伸直的纤维的滑移过程中会使得粗纱的线密度减小,从而对粗纱实现第一次牵伸作用。弯曲的纤维在滑移过程中首先变为伸直状态从而使得粗纱内的纤维的平行度改善,从而对粗纱实现整理作用。且此过程中不会改变粗纱的线密度,当弯曲的纤维变为完全伸直且继续滑移时,会使得粗纱的线密度减小,对粗纱实现第二次牵伸作用。且由于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的整体捻系数大,因而低捻段的粗纱内的纤维之间的作用力仍然较大,因此粗纱低捻段的第一次牵伸作用和第二次牵伸作用对粗纱的拉细作用较小,同时由于低捻段的捻度小于与其相邻的粗纱段的捻度,因此相邻的粗纱段对低捻段粗纱的轴向控制力大,从而使得低捻段内的粗纱不发生轴向转动的解捻作用。

对于高捻段的粗纱,粗纱内的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强,因而在牵伸力的作用下,纤维之间不发生相互滑移的牵伸作用。同时由于高捻段的捻度大于与其相邻的粗纱段的捻度,因此相邻的粗纱段对高捻段粗纱的轴向控制力小,从而使得粗纱内的纤维发生轴向的转动,从而使得高捻段的粗纱实现解捻作用。在高捻段的粗纱内的纤维轴向转动过程中,由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从而使得高捻段的纤维的转动沿着粗纱的长度方向分别向上和向下传递,从而使得高捻段解除的捻度分别向上和向下传递,从而使得高捻段相邻的两个低捻段、或两个中捻段、或一个中捻段一个低捻段的捻度增加,从而实现粗纱的匀捻作用。在捻度传递过程中,由于粗纱内纤维之间的作用力,从而会使得捻度传递过程中发生损失,从而实现粗纱的弱解捻作用。

对于中捻段的粗纱,一方面,会发生低捻段粗纱的第一次牵伸和第二次牵伸作用。且由于中捻段粗纱的第一次牵伸作用和第二次牵伸作用小于低捻段粗纱的第一次牵伸作用和第二次牵伸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捻段的捻度大于与其相邻的低捻段的捻度,因此相邻的低捻段对中捻段粗纱的轴向控制力小,从而使得中捻段粗纱内的与低捻段相邻的一端的纤维发生轴向的转动,从而使得中捻段的粗纱实现解捻作用。在中捻段的粗纱内的纤维轴向转动过程中,由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从而使得中捻段的纤维的转动沿着粗纱的长度方向向着低捻段方向传递,从而使得中捻段解除的捻度进行传递,从而使得中捻段相邻的低捻段的捻度增加,从而实现粗纱的匀捻作用。在捻度传递过程中,由于粗纱内纤维之间的作用力,从而会使得捻度传递过程中发生损失,从而实现粗纱的弱解捻作用。在牵伸作用下,粗纱的线密度减小,从而使得粗纱变细;在匀捻作用下,粗纱的捻度整体分布更加均匀;在弱解捻作用下,粗纱的捻度略微减小,在整理作用下,粗纱内纤维的平行度提高。

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在中罗拉钳口被重合握持,而后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被前罗拉钳口握持。同时设置中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的握持距大于第一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之和。在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的一端被中罗拉钳口握持、另一端被前罗拉钳口握持的过程中,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各自独立的在前牵伸区内受到强解捻随机混合、随机抽取牵伸混合作用,得到混合散纤维束。在前牵伸区内,位于中罗拉钳口和前罗拉钳口之间的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中的纤维在前牵伸区的大牵伸力作用下,当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开始离开中罗拉钳口的摩擦力场的控制范围以后,此时由于中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的握持距大于第一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之和,开始离开中罗拉钳口的摩擦力场的控制范围的纤维还未到达前罗拉钳口的摩擦力场的控制范围。此时由于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的捻度较大,从而使得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依靠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进行控制。此时纤维在大牵伸力的作用下,在其前部纤维的带动下向前运动的速度开始逐渐增加,此过程中,纤维与相邻的纤维之间发生滑移,从而使得须条的线密度减小。另一方面随着纤维的滑移使得纤维的轴向的自由度增加,从而在纤维滑移过程中,纤维发生轴向的转动,且转动方向与须条捻度的方向相反,从而使得须条解捻。在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的解捻的转动过程中,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进行相互交错的重新排列,从而使得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发生相互之间的第一次随机混合作用,得到第三混合须条。随着纤维的继续向前运动,纤维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加,且由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从而使得第三混合须条的纤维在到达前罗拉钳口的后部时的速度达到与前罗拉转速保持一致。此时由于前罗拉的转速快,从而将第三混合须条内的纤维随机的抽取出来,从而使得第一须条和第二须条内的纤维发生相互之间的第二次随机混合作用。被抽取的纤维在前罗拉钳口输出,从而得到混合散纤维束,而后混合散纤维束被加捻成纱,得到最终的混纺纱,从而实现两根粗纱中的两种不同纤维在细纱工序的相互随机混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