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及静电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2497发布日期:2021-05-28 11:0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及静电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静电纺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及静电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规模化生产微纳米纤维膜的市场需求的提高,采用线形电极作为纤维发射极的规模化静电纺丝装置得到了推广应用。相较于传统的单个纺丝喷头作为发射极的静电纺丝装置,线形电极作为纤维发射极具有更多的纤维发射位点,能够提高微纳米纤维的生产效率。

目前,无针头静电纺丝装置多采用绷紧的金属丝作为线形电极,线形电极的两端刚性连接固定部件以实现张紧固定,线形电极固定后其张力即固定不能调整,而张力处于张紧状态的金属丝长时间使用容易崩断,易造成装置故障,因此现有装置一般需要一个月更换一次作为线形电极的金属丝,以减少线形电极崩断引起的装置故障,保证装置正常使用,同时,现有无针头静电纺丝装置多应用在线形电极上做直线往复运动的供液刷头在线形电极上涂刷纺丝液,以实现线形电极供液,供液刷头的运动过程也会对线形电极扰动造成其不规则的振动,更加容易造成绷紧线形电极电极崩断,线形电极的不规则振动也会影响纺丝过程,不利于纺丝形貌的控制,导致采用线形电极的规模化静电纺丝装置生产的微纳米纤维膜存在纤维形貌较难控制,且纤维分布不均匀,粗细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及静电纺丝装置。对静电纺丝装置的线形电极纤维发射极进行改进,能够实现线形电极的张力调整,延长线形电极的使用寿命,减少装置故障,同时更好的控制生产所得的微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形貌,使纤维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微纳米纤维膜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包括连接高压电源的线形电极,还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线端固定组件和第二线端固定组件,所述第一线端固定组件和第二线端固定组件分别连接所述线形电极的一端,以将所述线形电极拉紧伸直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之间的所述线形电极的中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线端固定组件和第二线端固定组件中至少有一个设为弹性固定组件,所述弹性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安装架,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以及用于改变线形电极方向的第一转向支架,所述第一转向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且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下方,所述线形电极绕过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以使所述线形电极的一端转向且与所述弹簧的自由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通过可拆卸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可拆卸连接部件包括连接螺杆,所述第一安装架开设有多个与所述连接螺杆的螺纹适配的螺孔,多个所述螺孔沿同一竖直直线排列,所述连接螺杆一端与所述弹簧连接,所述连接螺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螺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线端固定组件设为所述弹性固定组件,所述第一线端固定组件设为刚性固定组件,所述刚性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二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线形电极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连接部件;所述刚性固定组件还包括用于改变线形电极方向的第二转向支架,所述第二转向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架上,所述第二转向支架设于所述连接部件上方,所述线形电极绕过所述第二转向支架,以使所述线形电极的一端转向且与所述连接部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绕线轴,以及用于锁定所述绕线轴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间相对位置的锁紧件,所述绕线轴水平设置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绕线轴一端设有可驱动所述绕线轴转动的调节手轮,所述线形电极一端缠绕于所述绕线轴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向支架包括可穿设所述线形电极以使所述线形电极转向连接所述弹簧的第一v形导线槽,调节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高度位置的第一高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转向支架包括可穿设所述线形电极以使所述线形电极转向连接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v形导线槽,调节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高度位置的第二高度调节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竖板,以及一个横向设置的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板且设于两个所述第一竖板之间;所述第一转向支架设于所述第一横板上方,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包括上端设有第一v形导线槽的第一撑杆,可驱动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上下摆动的第一转动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撑杆和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线形电极穿过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以使所述线形电极转向连接所述弹簧,所述第一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一竖板间设有锁定二者间相对位置的第一锁紧部件,所述第一转动杆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之间的所述线形电极的中轴线设置,且所述第一转动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动杆中轴线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二竖板,以及一个横向设置的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竖板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竖板之间;所述第二转向支架设于所述第二横板上方,所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包括上端设有第二v形导线槽的第二撑杆,可驱动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上下摆动的第二转动杆,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撑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线形电极穿过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以使所述线形电极转向连接所述连接部件,所述第二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二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二转动杆和所述第二竖板间设有锁定二者间相对位置的第二锁紧部件,所述第二转动杆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动杆中轴线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中轴线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限位螺栓,所述第一横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螺栓适配的螺孔,所述第一限位螺栓的螺栓头设于其螺杆下端,所述第一限位螺栓的螺杆上端部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下表面;所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限位螺栓,所述第二横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螺栓适配的螺孔,所述第二限位螺栓的螺栓头设于其螺杆下端,所述第二限位螺栓的螺杆上端部抵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下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杆设为第一长螺杆,两个所述第一竖板均开设有可穿设所述第一长螺杆的通孔,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长螺杆两端螺纹连接的两个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一长螺杆穿过所述通孔以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一固定螺母与所述第一长螺杆的螺栓头分别抵接两个所述第一竖板以固定所述第一转动杆与所述第一竖板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竖板间的所述第一长螺杆的螺杆上;所述第二转动杆设为第二长螺杆,两个所述第二竖板均开设有可穿设所述第二长螺杆的通孔,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长螺杆两端螺纹连接的两个第二固定螺母,所述第二长螺杆穿过所述通孔以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螺母,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螺母分别抵接两个所述第二竖板以固定所述第二转动杆与所述第二竖板相对位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竖板间的所述第二长螺杆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横板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水平位置的第一横向刻度尺,所述第一横向刻度尺沿平行所述第一转动杆中轴线方向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竖板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高度位置的第一竖向刻度尺;所述第二横板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水平位置的第二横向刻度尺,所述第二横向刻度尺沿平行所述第二转动杆中轴线方向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竖板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高度位置的第二竖向刻度尺。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静电纺丝装置,包括高压电源、纺丝收集集和供给纺丝液的供液系统,所述供液系统包括用于为线形电极涂抹纺丝液的供液刷头,所述供液刷头与所述线形电极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静电纺丝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的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

作为优选,包括两个所述可调节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且两个所述线形电极设于同一水平面且平行设置,所述供液刷头开设有可穿设与之对应设置的所述线形电极的涂胶孔,所述供液系统包括用于储存纺丝液的储液箱,以及用于回收废液的废液箱,所述废液箱设有上盖体,所述上盖体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废液箱,所述储液箱和两个所述供液刷头均固定安装于所述上盖体上表面,所述上盖体对应两个所述供液刷头开设两个进液孔,所述供液刷头开设有连通所述进液孔和所述涂胶孔的废液流道,两个所述供液刷头分设于所述储液箱两侧,所述储液箱侧壁对应两个所述供液刷头开设两个出液孔,所述出液孔设于所述涂胶孔上方,所述供液刷头开设有连通所述出液孔和所述涂胶孔的供液流道;所述供液系统还包括驱动所述废液箱沿所述线形电极设置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于所述废液箱下方的直滑轨,与所述直滑轨滑动配合的滑块,以及驱动所述滑块在所述直滑轨上做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提供了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及静电纺丝装置。对静电纺丝装置的线形电极纤维发射极进行改进,能够实现线形电极的张力调整,延长线形电极的使用寿命,减少装置故障,同时更好的控制生产所得的微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形貌,使纤维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微纳米纤维膜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供液系统剖视图(不包括驱动单元);

图3为本实施例的刚性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弹性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电纺纳米纤维膜的sem图;

图6为对比例的电纺纳米纤维膜的sem图;

以上个图中:1-刚性固定组件,11-第二安装架,12-第二横板,13-第二限位螺栓,14-第二锁紧螺母,15-第二转向支架,151-第二v形导线槽,152-第二横向指针,153-第二连接板,16-第二横向刻度尺,17-第二转动杆,18-连接部件,181-调节手轮,182-绕线轴,183-锁紧件,19-第二竖向刻度尺,110-第二竖板,2-弹性固定组件,21-第一安装架,22-第一横板,23-第一限位螺栓,24-第一锁紧螺母,25-第一转向支架,251-第一v形导线槽,252-第一横向指针,253-第一连接板,254-第一竖向指针,26-第一横向刻度尺,27-第一转动杆,271-第一固定螺母,28-弹簧,29-第一竖向刻度尺,210-第一竖板,211-连接螺杆,212-螺孔,3-线形电极,4-供液系统,41-废液箱,411-上盖体,412-进液孔,42-滑块,43-直滑轨,44-储液箱,441-出液孔,45-盖体,46-供液刷头,461-供液流道,462-废液流道,463-涂胶孔,5-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包括连接高压电源的线形电极3,还包括底座5,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5上的第一线端固定组件和第二线端固定组件,所述第一线端固定组件和第二线端固定组件分别连接所述线形电极3的一端,以将所述线形电极3拉紧伸直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之间的所述线形电极3的中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线端固定组件和第二线端固定组件中至少有一个设为弹性固定组件2,所述弹性固定组件2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6上的第一安装架21,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23,以及用于改变线形电极3方向的第一转向支架25,所述第一转向支架25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21上,所述弹簧2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21,且所述弹簧28设于所述第一转向支架25下方,所述线形电极3绕过所述第一转向支架25,以使所述线形电极3的一端转向且与所述弹簧28的自由端固定连接。

一种静电纺丝装置,包括高压电源、纺丝收集集和供给纺丝液的供液系统4,所述供液系统4包括用于为线形电极3涂抹纺丝液的供液刷头46,所述供液刷头46与所述线形电极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静电纺丝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的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

上述的静电纺丝装置的线形电极3的一端与弹性固定组件2的弹簧28连接,在实现线形电极3绷紧伸直的同时,可使线形电极3的张力在可在一定范围内自发适应调节,以减小线形电极3过度张紧的崩断风险,尤其在供液刷头46滑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弹簧28对线形电极3张力的自适应调节减小线形电极3的不规则振动,避免线形电极3不规则振动对纺丝形貌的影响,同时减小线形电极3的崩断风险。本实施例通过对静电纺丝装置的线形电极3纤维发射极进行改进,能够实现线形电极3的张力调整,经测试,采用本实施例的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其线形电极3可持续可靠使用三个月以上,能够有效延长线形电极3的使用寿命,减少装置故障,同时更好的控制生产所得的微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形貌,使纤维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微纳米纤维膜质量。

具体的,所述的线形电极3设为金属丝。

具体的,所述底座5设为绝缘底座。

具体的,所述弹簧28通过可拆卸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21,所述可拆卸连接部件包括连接螺杆211,所述第一安装架21开设有多个与所述连接螺杆211的螺纹适配的螺孔212,多个所述螺孔212沿同一竖直直线排列,所述连接螺杆211一端与所述弹簧28连接,所述连接螺杆21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螺孔212。采用上述结构,可通过连接螺杆211与不同高度的螺孔212以更加灵活的调节线形电极的张力,除了采用上述结构外,也可采用替换不同型号的弹簧28以实现线形电极的张力调节。

具体的,所述第二线端固定组件设为所述弹性固定组件2,所述第一线端固定组件设为刚性固定组件1,所述刚性固定组件1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5上的第二安装架11,固定连接所述线形电极3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架11的连接部件18;所述刚性固定组件1还包括用于改变线形电极3方向的第二转向支架15,所述第二转向支架15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架11上,所述第二转向支架15设于所述连接部件18上方,所述线形电极3绕过所述第二转向支架15,以使所述线形电极3的一端转向且与所述连接部件18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连接部件18包括绕线轴182,以及用于锁定所述绕线轴182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1间相对位置的锁紧件183,所述绕线轴182水平设置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1,所述绕线轴182一端设有可驱动所述绕线轴182转动的调节手轮181,所述线形电极3一端缠绕于所述绕线轴182上。刚性固定组件1的连接部件18设为可调节线形电极3长度的绕线轴182,可通过绕线轴182对线形电极3长度的调节配合弹性固定组件2更好的调节线形电极3的张力,更好的解决常规的线形电极3的张力不能控制的问题,保持线形电极3的紧度适当,确保线形电极3刷液均匀,纺丝稳定,同时可避免线形电极3过度张紧而崩断,减少设备故障。

具体的,所述锁紧件183可设为任意可锁紧绕线轴182位置的锁紧结构,例如,设为现有绕线轴182的紧定块,或将绕线轴183的一端设为设有外螺纹的螺杆,通过与其适配的固定螺母抵接第二安装支架11以固定绕线轴182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转向支架25包括可穿设所述线形电极3以使所述线形电极3转向连接所述弹簧28的第一v形导线槽251,调节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251高度位置的第一高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转向支架15包括可穿设所述线形电极3以使所述线形电极3转向连接所述连接部件18的第二v形导线槽151,调节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151高度位置的第二高度调节组件。第一v形导线槽251和第二v形导线槽151之间的线形电极3水平设置,线形电极3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v形导线槽251和第二v形导线槽151,然后向下分别连接所述弹簧28和连接部件18,从而实现线形电极3两端的转向。

所述的第一转向支架25和第二转向支架15除了可以采用v形导线槽结构支撑线形电极3实现其转向外,也可采用如导线轮等能够实现线形结构引导转向的结构。

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架21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竖板210,以及一个横向设置的第一横板22,所述第一横板2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板210且设于两个所述第一竖板210之间;所述第一转向支架25设于所述第一横板22上方,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包括上端设有第一v形导线槽251的第一撑杆,可驱动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251上下摆动的第一转动杆27,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撑杆和所述第一转动杆27的第一连接板253;所述线形电极3穿过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251以使所述线形电极3转向连接所述弹簧28,所述第一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253,所述第一连接板253远离所述第一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27,所述第一转动杆2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竖板210,所述第一转动杆27和所述第一竖板210间设有锁定二者间相对位置的第一锁紧部件,所述第一转动杆27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之间的所述线形电极3的中轴线设置,且所述第一转动杆27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253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动杆27中轴线设置。采用上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可通过第一转动杆27转动带动第一v形导线槽251上下摆动,以调整所述线形电极3的水平度,方便设备调整,线形电极3水平度调整完成后用第一锁紧部件锁定第一转动杆27位置,即可固定第一v形导线槽251的高度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二安装架11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二竖板110,以及一个横向设置的第二横板12,所述第二横板1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竖板110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竖板110之间;所述第二转向支架15设于所述第二横板12上方,所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包括上端设有第二v形导线槽151的第二撑杆,可驱动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151上下摆动的第二转动杆17,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撑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17的第二连接板153;所述线形电极3穿过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151以使所述线形电极3转向连接所述连接部件18,所述第二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53,所述第二连接板153远离所述第二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17,所述第二转动杆1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竖板110,所述第二转动杆17和所述第二竖板110间设有锁定二者间相对位置的第二锁紧部件,所述第二转动杆17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动杆27中轴线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153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动杆17中轴线设置。采用上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可通过第二转动杆17转动带动第二v形导线槽151上下摆动,以配合第一高度调节组件更好的调整所述线形电极3的水平度和线形电极3的高度位置,方便设备调整。

具体的,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限位螺栓23,所述第一横板22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螺栓23适配的螺孔,所述第一限位螺栓23的螺栓头设于其螺杆下端,所述第一限位螺栓23的螺杆上端部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板253下表面。第一限位螺栓23的设置可更加方便调节固定第一v形导线槽251的高度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限位螺栓13,所述第二横板12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螺栓13适配的螺孔,所述第二限位螺栓13的螺栓头设于其螺杆下端,所述第二限位螺栓13的螺杆上端部抵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53下表面。第一限位螺栓13的设置可更加方便调节固定第一v形导线槽151的高度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限位螺栓23的螺杆上套设有与其适配的第一锁紧螺母24,所述第一锁紧螺母24抵接所述第一横板22下表面;所述第二限位螺栓13的螺杆上套设有与其适配的第二锁紧螺母14,所述第二锁紧螺母14抵接所述第二横板12下表面。

具体的,所述第一转动杆27设为第一长螺杆,两个所述第一竖板210均开设有可穿设所述第一长螺杆的通孔,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长螺杆两端螺纹连接的两个第一固定螺母271,所述第一长螺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通孔以螺纹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固定螺母271,两个所述第一固定螺母271分别抵接两个所述第一竖板210以固定所述第一转动杆27与所述第一竖板210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竖板210间的所述第一长螺杆上。第一转动杆27和所述第一锁紧部件设为上述结构,当静电纺丝装置设置多个线形电极3时,不仅可以实现第一v形导线槽251高度位置调整,也可通过沿所述第一转动杆27轴向抽动所述第一转动杆27以调整所述第一转动杆27的水平位置,从而更方便的调整多个线形电极3的平行度。

具体的,所述第二转动杆17设为第二长螺杆,两个所述第二竖板110均开设有可穿设所述第二长螺杆的通孔,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长螺杆两端螺纹连接的两个第二固定螺母171,所述第二长螺杆171穿过所述通孔以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螺母171,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螺母171分别抵接两个所述第二竖板110以固定所述第二转动杆17与所述第二竖板110相对位置,所述第二连接板153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竖板110间的所述第二长螺杆上。第二转动杆17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设为上述结构,与上述的第一转动杆27和所述第一锁紧部件结构配合,可更加方便的调节多个线形电极3的平行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横板22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251水平位置的第一横向刻度尺26,所述第一横向刻度尺26沿平行所述第一转动杆27中轴线方向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竖板210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251高度位置的第一竖向刻度尺29;所述第二横板12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151水平位置的第二横向刻度尺16,所述第二横向刻度尺16沿平行所述第二转动杆17中轴线方向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竖板110侧壁标有可测量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151高度位置的第二竖向刻度尺19。第一横向刻度尺26、第一竖向刻度尺29、第二横向刻度尺16和第二竖向刻度尺19的设置可以更加方便精确的调整线形电极3的水平度、高度,以及多个线形电极3的平行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板253靠近所述第一竖向刻度尺29的边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竖向刻度尺29配合以确定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251高度位置的第一竖向指针254,所述第一连接板253靠近所述第一横向刻度尺26的边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横向刻度尺26配合以确定所述第一v形导线槽251水平位置的第一横向指针252;所述第二连接板153靠近所述第二竖向刻度尺19的边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竖向刻度尺19配合以确定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151高度位置的第二竖向指针154,所述第二连接板153靠近所述第二横向刻度尺16的边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横向刻度尺16配合以确定所述第二v形导线槽151水平位置的第二横向指针152。

具体的,所述的静电纺丝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张力可调节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且两个所述线形电极3设于同一水平面且平行设置,所述供液刷头46开设有可穿设与之对应设置的所述线形电极3的涂胶孔463,所述供液系统4包括用于储存纺丝液的储液箱44,以及用于回收废液的废液箱41,所述废液箱41设有上盖体411,所述上盖体411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废液箱41,所述储液箱44和两个所述供液刷头46均固定安装于所述上盖体411上表面,所述上盖体411对应两个所述供液刷头46开设两个进液孔412,所述供液刷头46开设有连通所述进液孔412和所述涂胶孔463的废液流道462,两个所述供液刷头46分设于所述储液箱44两侧,所述储液箱44侧壁对应两个所述供液刷头开设两个出液孔441,所述出液孔441设于所述涂胶孔463上方,所述供液刷头46开设有连通所述出液孔441和所述涂胶孔463的供液流道461;所述供液系统4还包括驱动所述废液箱41沿所述线形电极设置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于所述废液箱下方的直滑轨43,与所述直滑轨43滑动配合的滑块42,以及驱动所述滑块42在所述直滑轨43上做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现有的静电纺丝装置的供液系统的供液刷头与储液机构多采用输液管道连接,并通过储液机构的供液泵将纺丝液经输液管道输送至供液刷头,这种远距离供液方式供液系统结构较为复杂,且供液刷头的涂胶孔和输液管道容易堵塞,造成设备故障影响设备生产作业,而采用本实施例的供液系统4可在保证供液效果的同时,简化供液系统4结构,减小供液刷头46的涂胶孔463的堵塞风险,减少设备故障,也可确保废液回收效果。

具体的,所述储液箱44顶面开设有用于灌注纺丝液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安装有可封闭所述开口部的盖体45。

实施例1

采用上述静电纺丝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可调节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在无纺布基底表面制备pvdf(聚偏氟乙烯,相对分子量100w)微纳米纤维膜,收集极设于所述线形电极3的上方,纺丝液为15wt%的pvdf溶液(溶剂为dmf),纺丝参数为:纺丝电压52kv,纺丝距离20cm,纺丝时间10min;所得微纳米纤维的的形貌结构如图5所示。

对比例

采用带有两条线形电极3的常规静电纺丝装置(与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线形电极3两端均通过刚性固定组件1固定连接),在无纺布基底表面制备pvdf(聚偏氟乙烯,相对分子量100w)微纳米纤维膜,收集极设于所述线形电极3的上方,纺丝过程使用的纺丝液和纺丝过程的纺丝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所得微纳米纤维的的形貌结构如图6所示。

对比图5和图6,图5的微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更为均匀,图6的微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形貌不规则,且纤维直分布不均匀。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的实验结果对比可以看出,相较于常规静电纺丝装置的线形电极3两端均采用刚性固定组件固定,本实施例的静电纺丝装置采用所述的张力可调线形静电纺丝发射极,可以减小供液刷头46在线形电极3上往复刷液过程中引起的线形电极3的不规则振动,从而避免线形电极3不规则振动对纤维形貌的影响,以更好的控制生产所得的微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形貌,使纤维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微纳米纤维膜生产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