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758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带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手持操作的带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的带印刷装置,已知手持式热转印打印机(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手持式热转印打印机具有:搭载有标签材料和热转印墨带的盒;以及打印机主体,盒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被装配在该打印机主体内,对其进行印刷以制作标签。在打印机主体的正面上,从末端侧起依次配设有装配盒的盒装配部、显示器、键区。盒装配部内配设有打印头、驱动辊和连接器。此外,盒装配部的附近配设有切割杆。在打印机主体的右侧面上配设有接口,在近前侧面上配设有电力线适配器。并且,在打印机主体内设置有能够充电的电池。

用户将手置于键区的背侧来手持打印机主体,在观看显示器的同时,通过键区进行输入和编辑。在输入、编辑后发出了印刷指令时,驱动辊和打印头进行驱动,对从盒中放出的标签材料进行印刷。进而,通过对切割杆进行操作,由此将标签材料的印刷完毕部分切断以制作出标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084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这样,在现有的手持式热转印打印机(打印机)中,在盒装配部的周围配设有以打印头或驱动辊为代表的用于印刷的机构部。机构部将框架作为基础部分而形成为组件,从而成为打印机中最具重量的部分。因此,即使在搭载有电池的状态下,打印机的重心也会位于比长度方向的中间更靠盒装配部的显示器附近。另一方面,被设置在打印机主体的正面上的键区的功能键组被配设在盒装配部侧的末端侧,字符键组被配设于近前侧。即,相对于打印机的重心,在较近的位置处配设功能键组,在较远的位置处配设字符键组。

把手贴在键区的背侧而手持打印机的情况下,由于整体的重量平衡,会自然地支承(把持)功能键组的背侧。因此,在使用字符键组进行字符输入的情况下,在进行支承的手的手掌的近前侧敲击键,难以对字符键进行按钮操作。这种情况下,虽然与字符键组对应地使手向近前侧移动即可,然而如果这样的话,手掌就会离开打印机的重心,因此会导致难以拿持打印机本身(感到较重)。特别地,相比功能键组的操作频率而言,字符键组的操作频率更高,因此存在整体的手持操作的操作性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手持操作的操作性的带印刷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带印刷装置是能够手持操作的纵长的带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带印刷装置的正面上具有由多个键组构成的主键操作部,多个键组中的操作频率高的键组被配置于带印刷装置的长度方向上离重心部较近的位置处,操作频率低的键组被配置于长度方向上离重心部较远的位置处。

根据这种结构,将操作频率高的键组配置在长度方向上离重心部较近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使考虑到整体的重量平衡时的易于把持的把持位置与对操作频率高的键组进行键操作时的易于把持的把持位置大致一致。由此,在各种操作中无需进行换手拿持带印刷装置等的动作,能够提高手持操作的操作性。此外,不必改变带印刷装置的握持位置就能够对操作频率高的键组进行操作,因此可防止误使带印刷装置落下。

这种情况下,优选该带印刷装置还具有作为手持部分的手持支承部,主键操作部被配设在手持支承部的正面上,操作频率高的键组和操作频率低的键组在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

根据这种结构,如果以从背侧对手持支承部支承的方式进行把持,则操作频率高的键组会由所把持的手的手掌到手指侧的部位支承住,操作频率低的键组会由从手掌到手腕的部位支承住。因此,通过从手掌到手指的部位对操作频率高的键的按钮操作进行支承。因此,在把持住手持支承部的状态下,能够进行键操作而不会产生不适感。

此外,优选操作频率高的键组包含字符键组,操作频率低的键组包含光标键组。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提高操作频率高的字符键的手持操作的键操作的操作性。

这种情况下,优选构成字符键组的多个字符键以相互隔开间隙的方式配设,并且分别形成为纵长。

根据这种结构,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能够尽量减小字符键组整体的宽度。此外,可抑制按下相邻的键等的误操作。由此,可提供易于手持且易于操作的带印刷装置。

此外,优选主键操作部上的各键的字符显示的配色按照多个键组而不同。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按照字符显示的色彩显示键组的类别,可抑制操作失误。

另一方面,优选该带印刷装置还具有:盒装配部,带盒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装配于该盒装配部;开闭盖,其对盒装配部进行开闭;显示部,其被设置在开闭盖上;以及副键操作部,其被设置在开闭盖上。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盒装配部与显示部重叠配置,并且能够在狭小的区域内配置显示部和副键操作部。因此,在能够进行手持操作的带印刷装置中,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并且能够紧凑地构成。

这种情况下,优选对开闭盖进行开闭的铰链具有转动负荷,该转动负荷抵抗开闭盖的由自重引起的关闭。

根据这种结构,即便手指离开打开的开闭盖,开闭盖也不会由于自重关闭。即,在带盒的装卸操作中,无论手持的带印刷装置的姿态如何,都能够单手进行带盒的装卸。因此,对于带盒的装卸能够提高其操作性。

此外,优选开闭盖具有开闭用的搭指部,搭指部相对于显示部的正面和副键操作部的正面突出。

根据这种结构,手指易于搭靠在搭指部上,能够顺畅地进行开闭盖的开闭操作。此外,能够使突出的搭指部作为保护显示部和副键操作部的保护部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左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右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沿长度方向的纵截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主机构部的沿宽度方向的横截面图。

图7是从末端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装配有磁附着体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磁附着体的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进行说明。该带印刷装置例如制作用于显示端子台的线缆的系统的标签,形成为小型纵长以能够在作业现场手持进行操作。搭载了印刷带的带盒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装配在带印刷装置上,带印刷装置在从带盒内放出印刷带的同时进行印刷,并且切断印刷带的印刷完毕部分来制作出标签。

[带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从左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从右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沿长度方向的纵截面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图1,将带印刷装置的长度方向的近前侧称作“近前”侧或“基端”侧,将远方侧称作“远方”侧或“末端”侧。即,图1中的带印刷装置的纵横中较长的一方是长度方向,该长度方向上的纸面的下侧是“近前”侧或“基端”侧,纸面的上侧是“远方”侧或“末端”侧。此外,将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或“左右”方向。

如这些图所示,带印刷装置1具有主机构部3,该主机构部3形成为较厚且较宽,并且被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的末端侧。带印刷装置1具有把持部5(手持支承部),该把持部5和主机构部3的与末端侧相反一侧的基端侧相连,并且形成为厚度小于主机构部3的厚度且宽度小于主机构部3的宽度。带印刷装置1具有与把持部5的基端侧相连的抓手部7。并且,主机构部3、把持部5和抓手部7纵长且形成为一体。此外,在带印刷装置1的从主机构部3到把持部5的整个正面区域配设有操作面板9(显示部和操作部)。即,带印刷装置1通过位于长度方向的末端侧的主机构部3、位于中间的把持部5和位于基端侧的抓手部7而形成为一体。并且,带印刷装置1的整个正面区域成为操作面板9。换言之,在带印刷装置1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末端侧的是主机构部3,位于基端侧的是抓手部7,位于它们中间的是把持部5。

另一方面,带印刷装置1的外壳形成为其全宽与全长的比率大致为1:2的纵长形状。此外,详细情况在后文叙述,带印刷装置1的重心成为比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靠向主机构部3侧的位置。这样构成的带印刷装置1利用把持部5以从背侧用单手或双手包住的方式手持,在该状态下通过操作面板9来进行输入、编辑、印刷等操作。此外,带印刷装置1通过手持抓手部7的部分而被搬运。

带印刷装置1的整体的外壳由正面21(装置正面)、背面23(装置背面)和包含侧面(装置侧面)的周面25、以及正面21与周面25之间的正侧倾斜周面27和背面23与周面25之间的背侧倾斜周面29而形成。即,带印刷装置1的外壳被设计成介于棱角分明的外观与富有弧度的外观之间的中间类型的外观。此外,在俯视观察时,带印刷装置1的外壳形成为如下形状:中间变细而形成把持部5。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该中间类型的外观和中间变细而成的形状使把持部5既容易手持又不易滑落。

这种带印刷装置1的外壳主要由装置壳体31以及后述的开闭盖47和电池盖77构成。装置壳体31具有盖壳体的上壳体33和主体壳体的下壳体35。并且,由上壳体33形成上述的正面21和正侧倾斜周面27,由下壳体35形成上述的背面23、背侧倾斜周面29和周面25。

关于呈现这种外观的带印刷装置1,具有使背面23侧处于下方而放置在设置面、例如桌上d的平置以及使主机构部3的末端处于下方而放置在桌上d的纵置这2种的设置形态(参照图5)。平置于桌上d的带印刷装置1的操作面板9朝上倾斜,考虑到了在桌上d的操作。在纵置的带印刷装置1中,考虑到了以与个人计算机的连接作为前提的在较窄的桌上d的设置、保管。

此外,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在带印刷装置1中以能够装配的方式构成有磁附着体11(磁体部)(参照图8)。装配有磁附着体11的带印刷装置1(印刷装置主体)相对于磁性体的对象物还可以采用吸附的设置形态。并且,在这些设置形态中,为了能够实现稳定的设置,带印刷装置1的重心被设计为,在搭载有后述的电池221的状态下,比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更靠近主机构部3、即位于主机构部3与把持部5的边界附近。

在主机构部3的正面21较宽地设置有显示器部41(显示部)来作为操作面板9的一部分,并且与显示器部41相邻地设置有副键盘部43(操作部)。此外,在主机构部3凹入形成有用于将带盒13装配为装卸自如的盒装配部45,并且设置有对盒装配部45进行开闭的开闭盖47(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1中,显示器部41和副键盘部43被配设于该开闭盖47的正侧。

此外,在盒装配部45周围配设有印刷机构部49(印刷部),该印刷机构部49从带盒13中放出印刷带83,并且对其进行印刷(参照图5)。另外,还可以构成为在主机构部3的背面23侧设置盒装配部45和开闭盖47。

在主机构部3的左侧的周面25(左侧面)上设置有供印刷完毕的印刷带83排出的带排出口51(参照图1和图3)。此外,在带排出口51与盒装配部45之间内置有切断印刷带83的印刷完毕部分的切割部53(参照图2)。进而,在带排出口51的附近设置有用于目视确认在盒装配部45上装配的带盒13的观察窗55(参照图1和图2)。另一方面,在主机构部3的右侧的周面25(右侧面)上设置有电源连接器57(参照图2和图4)。

另一方面,在把持部5的正面21上设置有主键盘部71(操作部),在主键盘部71上配置了字符键215a和光标键217b等(参照图1和图2)。此外,把持部5中内置有包含电池收纳部75的电源部组件73(参照图5)。并且,在把持部5的背面23设置有开闭电池收纳部75的电池盖77(参照图4)。进而,在把持部5的右侧的周面25(右侧面)上配设有构成与个人计算机的接口的usb连接器79(参照图2和图4)。

[带盒的结构]

如图2所示,带盒13通过在盒壳体81内搭载印刷带83、墨带85和压辊87而构成。在将带盒13装配于盒装配部45时,压辊87和墨带85的卷取芯91卡合于印刷机构部49,能够进行来自印刷机构部49的动力的传递。另一方面,作为带盒13,准备了印刷带83的宽度、材质、带色等不同的多种结构。并且,在盒壳体81的从正面到侧面的范围贴附有表示印刷带83的类别的带状的识别标签93。

[主机构部的结构]

主机构部3是装配带盒13的部位,在主机构部3内置有对印刷带83进行印刷的印刷机构部49等各种机构。此外,在主机构部3的正面上配设有作为上述的操作面板9的一部分的显示器部41等。

如图2所示,在装配带盒13的盒装配部45的周围设置有上述的印刷机构部49。印刷机构部49具有热敏形式的印刷头101(图示的结构被罩所覆盖)、与压辊87卡合的压辊驱动轴103、以及卡合于卷取芯91的卷取驱动轴105,这些部件都被立起设置于盒装配部45。此外,印刷机构部49具有向压辊驱动轴103和卷取驱动轴105传递动力的马达107和齿轮系109等,它们被配设于盒装配部45的下侧空间(参照图5)。进而,在盒装配部45的周围内置有头释放机构(省略图示),该头释放机构与开闭盖47的开闭联动地使印刷头101在印刷位置与非印刷位置之间转动。

在将带盒13装配于盒装配部45时,压辊87卡合于压辊驱动轴103,卷取芯91卡合于卷取驱动轴105。接着,如果关闭了开闭盖47,则印刷头101以在与压辊87之间夹入印刷带83和墨带85的方式转动(印刷位置)。由此,带印刷装置1成为印刷待机状态。

另外,在盒装配部45与上述的带排出口51之间设置有槽隙状的带排出路径61,在该带排出路径61的部分内置有上述的切割部53(参照图2)。此外,从带排出口51被送出的印刷带83的印刷完毕部分基于盒装配部45上的带盒13与印刷头101的位置关系而以印刷面83a朝向近前侧的状态被送出(参照图1)。即,在拿持着把持部5进行操作时,以使得印刷面83a处于抓手部7侧的方式将其排出,由此使用者易于确认印刷结果。

如图2和图5所示,盒装配部45上设置有对其开闭的开闭盖47,开闭盖47以深处侧为中心而被开闭。开闭盖47具有:盖主体121,其覆盖包括盒装配部45在内的主机构部3的上部空间;盖罩123,其以将盖主体121包在内侧的方式进行覆盖;搭指部125,其设置在盖罩123的近前侧端部;以及关闭钩127,其以位于搭指部125的附近的方式被设置在盖主体121上。此外,开闭盖47具有:盖支承部131,其从盖主体121以向深处侧弯曲的方式延伸;以及设置于盖支承部131的末端部上的圆筒状的铰链承受部133。另一方面,对应于铰链承受部133而在上壳体33设置有铰链轴135(参照图6)。

搭指部125位于主机构部3与把持部5的边界部分,在左右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斜着向基端侧突出(参照图1)。此外,与该搭指部125对应地在把持部5的末端部正面上设置有凹陷部137。用户将手指插入该凹陷部137与搭指部125之间,以提拉搭指部125的方式打开开闭盖47。另一方面,在开闭盖47的开闭时,关闭钩127适当挠曲,与把持部5侧的上壳体33卡合或脱离。另外,搭指部125越过显示器部41和副键盘部43而突出(参照图5),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该搭指部125还作为显示器部41和副键盘部43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

盖支承部131和铰链承受部133形成为比盖主体121宽度小,盖支承部131以呈“l”字状弯曲的方式延伸至末端侧的周面25的位置处(参照图5)。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在主机构部3的末端突出设置有用于纵置的左右一对的纵置落座部181,盖支承部131和铰链承受部133被配设于该一对纵置落座部181之间的空间内(参照图7)。由此,开闭盖47能够大幅打开而不会与左右的纵置落座部181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铰链轴135贯穿插入于铰链承受部133,在该状态下,将铰链轴135的两端部固定于上壳体33(参照图6)。铰链轴135和铰链承受部133成为产生适度的转动负荷的配合,开闭盖47构成为能够在开闭动作中的任意位置处停止。

如图1和图2所示,盖罩123大幅覆盖盖主体121,构成带印刷装置1的外壳的一部分。即,盖罩123具有作为带印刷装置1的正面21的一部分的盖正面123a、和作为正侧倾斜周面27的一部分的盖倾斜面123b。并且,在左侧的盖倾斜面123b上形成有上述的观察窗55。观察窗55形成为梯形形状且由透光性的树脂构成。透过观察窗55观看盒装配部45,由此能够确认是否装配有带盒13,并且能够目视确认出所装配的带盒13的识别标签93。

此外,在位于观察窗55的近前侧附近的位置处,在盖罩123上形成有“u”字状的切口部141。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在主机构部3的左侧的周面25(左侧面)上以呈“u”字状凹陷设置的方式设置有带排出口51,并且按照该带排出口51凹陷设置有切口部141。如上所述,印刷带83以印刷面83a朝向近前侧的状态从带排出口51被送出。然而,由于凹陷设置有带排出口51,因此虽然难以确认到印刷结果,但通过切口部141能够从斜上方确认印刷结果(参照图1)。

显示器部41的包含基板的主要部41a被配设于盖主体121与盖罩123之间的盖内空间151内,另一方面,主体正面部153被配设为从形成于盖罩123上的显示开口部155露出(参照图5)。显示器部41的主体正面部153形成为横长的矩形,显示开口部155也与之对应地形成为矩形。此外,盖罩123上的显示开口部155的开口缘部157(显示框部)形成为画框状,相对于主体正面部153的正面略微突出(参照图1)。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该开口缘部157作为显示器部41(主体正面部153)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

同样地,副键盘部43的包含基板的主要部43a被配设于盖主体121与盖罩123之间的盖内空间151内,另一方面,各键被配设为从形成于盖罩123上的多个键开口部161露出(参照图5)。配设于副键盘部43的多个键由右侧深处的电源键163、左侧深处的切割键165以及各种选择键167构成。

如图1和图3所示,带排出口51呈“u”字状地凹陷设置在主机构部3的左侧的周面25(左侧面)上。带排出口51具有与上述的带排出路径61相连的槽隙状的排出开口部171、以及对排出开口部171进行镶边的镶边部173。排出开口部171按照带排出路径61而上端部开放,镶边部173对应于此而形成为“u”字状。此外,镶边部173以使得带排出口51显眼的方式由荧光色(实施方式是黄绿荧光色)的树脂构成。由此,能够引起注意以不要采用使得带排出口51接触障碍物的设置形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1构成为能够平置和纵置。因此,在带印刷装置1的末端侧即主机构部3的末端侧的周面25上突出设置有纵置用的一对纵置落座部181,在背面23上突出设置有平置用的一对平置落座部183。

如图7所示,一对纵置落座部181隔着上述开闭盖47的盖支承部131而突出设置于其两侧。主机构部3的末端部被设计为耳状,一对纵置落座部181作为该耳状的部分而被加入设计中。如果使带印刷装置1形成为纵置,则一对纵置落座部181落座于桌上d,带印刷装置1被设置为以抓手部7作为上方而立起的状态(参照图5)。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1的重心位于比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靠末端侧的位置,因此在纵置状态下也能够稳定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一对平置落座部183左右分离地被配设在主机构部3的背面23的靠末端的位置处。在带印刷装置1的平置时,该一对平置落座部183和后述的把持部5的一对的辅助落座部225落座在桌上d(参照图5)。各平置落座部183具有落座面183a,该落座面183a形成为侧视观察呈梯形形状,并且按照平置的桌上d的面而倾斜。

进而,在如上所述使带印刷装置1形成为平置的状态下,操作面板9向上倾斜,并且下面侧略微抬起,使得在抄起抓手时能够插入手指。这种情况下,平置落座部183被设计为,在使带印刷装置1形成为平置的情况下,桌上d与显示器41(操作面板9)构成的角度为8°左右。由此,能够提高使带印刷装置1平置时的显示器41等的目视确认性。

此外,在主机构部3的背面23,在一对平置落座部183的近前侧附近处配设有一对第6防滑部187。各第6防滑部187由相互平行的3根突条187a构成。并且,一对第6防滑部187以整体呈“ハ”字状的方式斜向延伸。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3根突条187a是手持带印刷装置1时供食指接触的部分,作为食指的防滑部发挥功能。

[磁附着体的结构]

如图8和图9所示,上述的一对平置落座部183上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装配有磁附着体11(磁体部)。即,一对平置落座部183兼作为用于安装磁附着体11的基座。磁附着体11对应于一对平置落座部183而由一对磁体191构成。如上所述,带印刷装置1的重心位于比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靠主机构部3处,一对磁体191也位于比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靠主机构部3处。因此,能够使带印刷装置1的吸附姿态稳定。各磁体191具有:由铁氧体磁铁等构成的圆板状的磁体主体193;收纳有磁体主体193的有底圆筒状的磁轭195;以及突出设置在磁轭195的下面中心部的外螺纹部197。

另一方面,在平置落座部183的落座面183a的中心部嵌入有供上述的外螺纹部197螺合的内螺纹部201(参照图3和图4)。外螺纹部197由阶梯螺纹构成,内螺纹部201被嵌入于六角的导向孔203的深处。若把持磁体191,使其外螺纹部197拧入落座面183a的内螺纹部201,则外螺纹部197的基部会逐渐嵌合于导向孔203内。进而,若进一步拧入,则磁轭195的下表面被压接在落座面183a上,使得磁体191在平置落座部183上的装配完成。另外,优选对磁轭195的外周面实施压花加工等作为防滑加工。

装配有磁附着体11的带印刷装置1例如被吸附在钢制控制盘的壳体上。即,能够通过磁附着体11将带印刷装置1以具备自由度的方式设置在作为磁性体的设置对象物上。另外,优选通过所吸附的磁体191,以不损伤设置对象物的表面的方式,通过盖等膜体覆盖磁体191(省略图示)。由此,即便在磁体191(膜体)的表面上附着有包含磁性体的尘埃等,也能够简单地将其去除。

[把持部的结构]

把持部5是对被手持操作的带印刷装置1进行手持的部位,并且是进行输入等操作的部位。考虑到手持时的带印刷装置1的重量平衡,在该部分内置有电池221(参照图4和图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把持部5的正面21上的整个区域内设置有构成操作面板9的一部分的主键盘部71。此外,在把持部5的基端部的正面21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的突片211(突出部)。各突片21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越过主键盘部71而呈山形突出。由此,与上述的搭指部125同样地,作为主键盘部71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

即,搭指部125和一对突片211在把持部5的末端位置和基端位置上构成操作面板9的2处的突出部位。因此,在将带印刷装置1正反反转而置于桌上d的情况下,搭指部125和一对突片211着落于桌上d,构成操作面板9的显示器部41、副键盘部43和主键盘部71以不直接接触桌上d的方式被保护。同样地,开闭盖47的开口缘部157单独保护显示器部41。另外,这种突出部位还可以位于主机构部3的末端部。

在主键盘部71上配设有多个键组。多个键组由被配设于末端侧的一半部分上的字符键组215、以及被配设于基端侧的一半部分上的光标/执行键组217和功能键组219构成。毋庸多言,字符键组215相比光标/执行键组217和功能键组219而言其操作频率高。于是,考虑到手持状态下的操作性,将操作频率高的字符键组215配置于离带印刷装置1的重心较近的位置处,将操作频率低的光标/执行键组217和功能键组219配置于离重心较远的位置处。

在主键盘部71的手持操作中,设想的是用一只手以支承带印刷装置1的方式进行把持并用另一只手进行键操作的情况、以及用双手支承带印刷装置1并用双手的拇指进行键操作的情况。于是,考虑到该通过双手的拇指进行键操作的情况,特别在字符键组215中采用了具有大致左右对称性的键配置。此外,没有特别进行图示,但以能够在色彩上对字符键组215、光标/执行键组217和功能键组219进行区分的方式,使得设置于各键的表面上的字符显示成为按照每个键组而不同的配色。

此外,在字符键组215、光标/执行键组217和功能键组219的键顶显示有与各个键的主功能和副功能关联起来的字符或图形记号(均省略图示)。在各个键上,以使得键顶的配色和与主功能关联起来的字符或图形记号的配色的明度差为最大的方式进行配色。此外,在以百分率表示最小与最大的明度差的情况下,与主功能关联起来的字符或图形记号的配色和与副功能关联起来的字符或图形记号的配色的明度差优选为40%左右。由此,即便各键较小,也能够容易目视确认该键具有的主功能和副功能。

字符键组215具有相互隔开间隔而配设为矩阵状的多个字符键215a、以及左手边的移位键215b。这种情况下,字符键215a以抑制误操作且限制字符键组215整体宽度的方式形成为纵长。光标/执行键组217具有执行键217a和以包围执行键217a的方式配设的4个光标键217b。此外,功能键组219具有以包围光标/执行键组217的3个方向的方式配设的多个功能键219a。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把持部5的背面23侧设置有收纳电池221的电池收纳部75、以及开闭电池收纳部75的电池盖77。在电池收纳部75内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有可充电的电池221(电池)。电池收纳部75的基端侧将装置壳体31(下壳体35)大幅切取,用户从该近前侧的开放部分对电池221进行装卸。并且,电池盖77形成为包括该近前侧的开放部分在内且对应于电池收纳部75的开放部分的形状。

如上所述,带印刷装置1的外壳由正面21、背面23、周面25、正侧倾斜周面27和背侧倾斜周面29构成,把持部5的周围由把持部正面21a、把持部背面23a、左右的把持部侧面25a、左右的把持部表倾斜面27a和左右的把持部背倾斜面29a构成(参照图1至图4)。把持部正面21a由上述的主键盘部71构成,把持部背面23a和把持部背倾斜面29a的一部分由电池盖77构成。

另外,在把持部背面23a的基端部,在电池盖77的两侧形成有一对辅助落座部225。辅助落座部225比电池盖77略微突出。如上所述,若使带印刷装置1形成为平置,则该一对辅助落座部225和上述一对平置落座部183落座于桌上d(参照图5)。

把持部5的外壳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中间变细的形状。具体而言,把持部5的与字符键组215对应的部分缩为最窄的部分,从该部分向主机构部3以较陡的角度扩开,另一方面,向抓手部7以较缓的角度扩开。由此,在手持带印刷装置1时,能够具备合身感地进行把持。

进而,构成把持部5的周围的把持部正面21a、把持部背面23a、左右的把持部侧面25a、左右的把持部表倾斜面27a和左右的把持部背倾斜面29a的相互的交汇部分构成钝角的顶部,在手持带印刷装置1时,作为周向的防滑部发挥功能。因此,把持部5具有既易于手持又不易滑落的外壳。

此外,在把持部5的周围设置有考虑到手持时的手指的位置等的多个防滑部。在把持部5的把持部背面23a上形成有第1防滑部231。第1防滑部231由形成于电池盖77上的较浅的槽部231a构成,成为用双手把持把持部5时的小指或无名指的位置(参照图3和图4)。即,小指或无名指搭靠在槽部231a的缘部(阶梯部)而成为防滑部。另外,这种情况下,双手的食指与上述一对第6防滑部187接触。

同样地,在左右的把持部背倾斜面29a上分别形成有第2防滑部233。第2防滑部233由细长且较低的突条233a构成,沿电池盖77延伸(参照图3和图4)。该第2防滑部233供单手把持把持部5时的小指和无名指的指腹部分接触。这种情况下,食指与第6防滑部187接触。

在左右的把持部侧面25a上分别形成有第3防滑部235。第3防滑部235由较浅的槽部235a构成。此外,在左右的把持部侧面25a的末端侧分别与第3防滑部235相邻地形成有第4防滑部237(均参照图1至图4)。这种情况下,第4防滑部237由较浅的槽部237a构成。在单手把持把持部5时,拇指与一个第3防滑部235接触,而小指和无名指与另一个第3防滑部235接触,并且中指与第4防滑部237接触。

此外,在左右的把持部背倾斜面29a的末端侧分别形成有第5防滑部239。第5防滑部239与第2防滑部233同样由细长且较低的突条239a构成(参照图3和图4)。该第5防滑部239在手较小的人用单手或双手把持把持部5时供其的食指接触。即,手较大的人的食指会接触第6防滑部187,而手较小的人的食指会接触第5防滑部239。

[抓手部的结构]

抓手部7是以悬吊的方式把持带印刷装置1的部位,在带印刷装置1的搬运时使用。

如图2和图4所示,抓手部7具有:握持部243,其隔开插入手指的指插入间隙241而与把持部5的基端对置;以及左右一对握持支承部245,它们从握持部243的两端延伸至把持部5的基端。一对握持支承部245朝近前侧呈倒“ハ”字状延伸,一对握持支承部245、把持部5和握持部243形成为一体。

握持部243以用贴在外侧的拇指和贴在指插入间隙241侧的拇指以外的4根手指握住的方式被把持。握持部243的背面侧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状,4根手指的指腹接触该部分。由此,构成易于把持的握持部243。此外,指插入间隙241是在把持握持部243时供4根手指插入的空间,其与把持部5之间具有充分的间隙尺寸,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倒梯形形状、即以握持部243侧作为上边的梯形状。由此,能够毫不费力地握住握持部243。此外,如上所述,指插入间隙241还兼作为将电池221相对于电池收纳部75进行装卸时的手指的插入间隙。

进而,握持部243在平置状态下以在其与桌上d之间产生充分的间隙的方式靠近正侧配设。由此,把持握持部243的手指或所把持的手指难以接触到桌上d,在平置情况下,成为易于把持握持部243或易于使手离开握持部243的构造。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1,在主键盘部71中,将操作频率高的字符键组215配置在离带印刷装置1的重心较近的位置处,将操作频率低的光标/执行键组217和功能键组219配置在离重心较远的位置处。由此,能够使考虑到整体的重量平衡时的易于把持的把持位置与对操作频率高的键组进行键操作时的易于把持的把持位置大致一致。即,在各种操作中,不必挪动带印刷装置1的把持位置,能够顺畅地进行各种操作。因此,能够提高手持操作的操作性。

而且,字符键组215的位置与中间变细形状的最窄位置一致,这一点也能够提高手持操作的操作性。

标号说明

1:带印刷装置,3:主机构部,5:把持部,7:抓手部,9:操作面板,11:磁附着体,13:带盒,21:正面,21a:把持部正面,23:背面,23a:把持部背面,25:周面,25a:把持部侧面,27:正侧倾斜周面,27a:把持部表倾斜面,29:背侧倾斜周面,29a:把持部背倾斜面,41:显示器部,43:副键盘部,45:盒装配部,47:开闭盖,49:印刷机构部,51:带排出口,55:观察窗,57:电源连接器,71:主键盘部,75:电池收纳部,77:电池盖,79:usb连接器,83:印刷带,83a:印刷面,101:印刷头,121:盖主体,123:盖罩,125:搭指部,133:铰链承受部,135:铰链轴,141:切口部,157:开口缘部,173:镶边部,181:纵置落座部,183:平置落座部,183a:落座面,187:第1防滑部,191:磁体,193:磁体主体,195:磁轭,197:外螺纹部,201:内螺纹部,211:突片,215:字符键组,215a:字符键,217:光标/执行键组,219:功能键组,211:电池,231:第1防滑部,233:第2防滑部,235:第3防滑部,237:第4防滑部,239:第5防滑部,241:指插入间隙,243:握持部,245:握持支承部,d:桌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