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喷墨印刷设备的回拉再喷印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27115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喷墨印刷设备的回拉再喷印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喷墨印刷设备的回拉再喷印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直接入口,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二维码的大容量数据承载及快速识别等特性,实现产品增值服务以及产品防伪溯源的提升,特别是烟包及药包企业更是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积极的开展烟包和药包赋码工作。而喷墨印刷技术以其高速度、全可变、低成本、高适应性等特性在这个基础性“一件一码”的赋码流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赋码流程可以分为在线赋码和离线赋码两种方向,其各有特点,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不可避免的遇到其他配套工艺环节“出问题”的情况。例如在卷筒纸烫金设备在线加装喷码时,由于烫金箔质量的问题停机就会导致同阶段的喷印赋码同时受到影响。影响存在于多个方面,一方面是辅助工艺质量产生废品,另一方面,由于停机导致的速度波动也会造成一定量的喷印质量浮动,如此导致工时及物料的损耗,亟需一种能适应配套工艺质量问题的处理手段降低损耗。

同时,目前对于走纸平台而言,例如市面上的大多数高端卷筒纸烫金机、高端离线喷码平台由于配备了双向纠偏等部件,能保障纸媒的回拉收卷齐整。这种现有的技术场景给喷墨赋码工艺有机会进行回拉后再精准控制喷印处理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纸媒回拉再喷印的方法及装置,对喷墨印刷页面和数据进行精准控制。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喷墨印刷输出设备的回拉再喷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回拉起始状态判定,在喷印过程中,进行回拉起始状态判定;

(2)记录喷印位置,当步骤(1)所述的回拉起始状态判定成立时,标记此时的喷印位置;

(3)暂停喷印;

(4)回拉结束状态判定,在回拉过程中,进行回拉结束状态判定;

(5)恢复喷印,当步骤(4)所述的回拉结束状态判定成立时,恢复喷印。

其中,通过打开和关闭pd(pagedetector)信号输出的方式进行页面控制,进行恢复和暂停喷印,不影响原有的喷印流程。

其中,在喷印过程中,通过基于平台发出的回拉信号,或分析运行速度及纸媒方向,进行回拉起始状态判定。

其中,在步骤(2)中所述标记此时的喷印位置,具体包括标记两个重要的数据,一是纸媒运行距离,二是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

其中,在步骤(4)中,回拉结束状态判定过程会对纸媒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对纸媒运行距离、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以及纸媒运行方向进行综合判定。

其中,通过采集纸媒上固定位置的光反射变化或读取来自平台的固定周期信号,每一个喷印页面会输出固定的一个纸媒信号,来判定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

其中,通过与纸媒的直接接触或同轴信号采集得到纸媒运行距离,每转动一个固定的角位移会产生一个完整的电讯方波;通过固定输出的带有相位差为90°的两个通道输出信号a和b,通过比较a和b的相位差值可以确定其旋转方向,进而确定纸媒运行方向。

相应地,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喷墨印刷输出设备的回拉再喷印装置,包括以下单元:回拉起始状态判定单元,喷印位置记录单元,喷印暂停与恢复控制单元,回拉结束状态判定单元,

所述回拉起始状态判定单元用于回拉起始状态判定;

所述喷印位置记录单元用于当回拉起始状态判定单元判定回拉起始状态判定成立时,标记此时的喷印位置;

所述喷印暂停与恢复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暂停喷印或恢复喷印;

所述回拉结束状态判定单元,用于在回拉过程中,判定回拉结束状态成立。

其中,所述喷印暂停与恢复控制单元通过打开和关闭pd(pagedetector)信号输出的方式进行页面控制,不影响原有的喷印流程。

其中,在喷印过程中,所述回拉起始状态判定单元,通过基于平台发出的回拉信号,或分析运行速度及纸媒方向,进行回拉起始状态判定;

所述回拉结束状态判定单元,通过对纸媒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对纸媒运行距离、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以及纸媒运行方向进行综合判定。

本发明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有效减少纸媒浪费量,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在加减速过程中有效管控实际喷墨时的速度范围,能提升喷印产品的质量稳定型;另外,本发明对于回拉状态触发进行多种选项适应,可直接外界来自平台的触发信号,或是经过行为分析得到的速度阈值进行智能判定,这样的设置不完全依赖于平台接口,可独立的快速部署适应,降低平台改造风险;另外,本发明在暂停和恢复过程中,直接使用pd(pagedetector)进行页面控制,不影响原有的喷印流程,可实现原有技术方案的快速升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方法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纸媒运行距离、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获取方式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纸媒运行距离计算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纸媒运行页面计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食,本发明在部分陈述中,以卷筒纸烫金机为例,但并不仅限于卷筒纸或烫金机,包括凹印机在线赋码,只要能实现纸媒反向运行场景即在本发明权利范围内。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整体流程的描述。

步骤101:启动喷印,本启动时刻不受平台当前运行状态的限制;

步骤102:回拉状态判定,只要开始喷印,本步骤即进行持续的状态判定,主要判定场景有以下几大类,本发明会针对设置进行选择性适应:

一是来自走纸平台的明确回拉信号,此信号需要本装置与平台进行电信号对接;

二是设置的走纸平台门限速度设定为v0,一般正常生产时高于此v0值,当分析处平台处于降速行为并且速度低于v0时,智能触发回拉状态。

步骤103:记录喷印位置,该位置包含2个重要的数据,一是纸媒运行距离d0,二是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n;

步骤104:在步骤103记录后,暂停喷印,暂停喷印的方法是可以直接切断页面触发信号pd(pagedetector);

步骤105:回拉结束状态判定。在此步骤的执行阶段,纸媒会继续正向移动一段距离、停机、再反向移动、停机、再正向移动。而该判定过程会对纸媒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跟踪分析,仍需对纸媒运行距离d、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n、以及纸媒运行方向f进行综合判定,见附图2和附图3的详细陈述;

步骤106:满足步骤105回拉完成的判定后,恢复继续喷印,回复喷印的方法是恢复页面触发信号pd;

如图2所示,纸媒运行距离、纸媒运行的页面计数获取方式示意图。

纸媒计数采集装置通过采集纸媒上固定位置的光反射变化或读取来自平台的固定周期信号,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喷印页面会输出固定的一个纸媒信号。

走纸距离采集装置通过于纸媒的直接接触或同轴信号采集得到,其特征在于每转动一个固定的角位移会产生一个完整的电讯方波;同时该装置会固定输出带有相位差为90°的两个通道输出信号a和b,可以通过比较a和b的相位差值可以确定其旋转方向,进而确定纸媒运行方向。

图例201:是速度方向为正向时,走纸距离采集装置的转向示意;

图例202:是速度方向为反向是,走纸距离采集装置的转向示意;

图例203:在每张纸媒的固定位置,纸媒计数采集装置会产生一个电平变换,进而进行纸媒计数;

图例204、205:是关于a通道和b通道在不同运行方向下的相位差示意。

如图3所示,纸媒在反拉运动过程中,关于运行距离的处理步骤进行陈述。

步骤301:见步骤103陈述,在确定进入回拉触发条件时,标记当前的喷印位置d0,该位置将在后续恢复喷印时进行精确定位,基于喷印质量稳定性考虑,此时速度不能低于速度门限v0;

步骤302:在步骤301进行标记时,此时纸媒仍正向运动,运动距离实时计数,标记为d1;

步骤303:纸媒正向速度不断降低,直到速度变为0;

步骤304:基于平台功能,纸媒进行反向运动,运动距离进行实时计数,标记为d2;

步骤305:当反向运动到达期望距离,纸媒速度会再次降低,直到速度变为0,此时可视机处理平台或其他工艺问题,处理完毕纸媒再次正向运动;

步骤306:在纸媒正向运动过程中,实时记录运动位置,标记为d3;

步骤307:判定纸媒是否回复到d0位置,判定条件为:d3+l>d0;其中l为纸媒版长;

下面是对图4例,纸媒在反拉运动过程中,关于运行页面计数的处理步骤进行陈述。

标记点s1:喷印系统喷印位置;

标记点s2:uv固化系统位置,纸媒表面的墨水只有经过s2才会被固化,否则就会有脏版的风险,因此计算最小门限速度v0时综合计算此相对位置;

步骤401:参考步骤102描述,回拉状态判定完成时,喷印系统当前已喷印的纸媒页面号标记为n,在第n页之后,通过pd信号的控制,喷印暂停;

步骤402:纸媒仍正向运动,以前pd信号暂停输出位置为基准,正向运动过程中纸媒页面数量实时计数,并标记为m,直到纸媒运动速度为0;

在此计数过程中,综合d1及m的值,对比s2的设定,精确控制uv等的起停,设定纸媒版长为l,有下列公式需满足:m*l>s2;

步骤403:纸媒反向运动,以前pd信号暂停输出位置为基准,反向运动过程中纸媒页面数量实时计数,并标记为q,直到纸媒运动速度为0;

步骤404:纸媒再次正向运动,正向运动过程中纸媒页面数量实时计数,当确定页面号n作为当前喷印位置页面时,打开pd信号输出,即在下一个pd信号来临时恢复喷印;

本发明在整体流程控制中,配合位置状态分析,可选的对配套uv固化系统进行管理,精确控制uv固化系统的起停,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系统安全性能,并能节省能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