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50824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及其温度控制方法,该装置可以从记录头向记录材料喷射墨水从而进行记录。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记录装置,都是根据图象信息,在纸塑料薄板等记录材料上记录由点图形所组成的图形。上述记录装置按其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墨水喷射式、点式、感热式以及激光光束式等类型。其中,墨水喷射式(墨水喷射记录装置)是这样构成的,使墨水(记录液)液滴从记录头的喷出口喷出、飞溅到记录材料上并附着于其上,从而进行了记录。近年来,对所使用的大量记录装置,都提出了高记录速度、高分辨率、高图象品质及低噪声等要求。作为符合上述要求的记录装置,可以列举已知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在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中,由于是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的,所以受记录头温度的影响很大。为此,现有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中的温度控制方法为在记录头上都装设有价格昂贵的高温传感器以及用于控制温度的加热器,根据记录头的检测温度,把记录头的温度控制在所希望的范围内,即采用了闭环控制方法进行控制。上述控制温度用的加热器,可采用装接在记录头上的加热用加热部件,或采用佳能(株式)所倡导的发泡喷射记录装置,即在利用墨水膜沸腾状态产生的气泡将墨水液滴喷出的部件上,采用了加热器,而且在使用上述喷出用加热器时,要求按不发泡的程度进行通电。尤其是在发泡喷射型加热器中(佳能株式会社倡导的,利用热能在固体或液体的墨水中形成气泡并喷出液滴的记录装置),如前所述,记录头的喷出特性是随温度不同而变化的,需采用闭环温度控制。另外,其也只限于在根本不考虑印字品质、浓淡均匀性等问题的小型台式计算机的廉价打字机中使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上以ラツプトツプ个人计算机为代表的可携带式的OA机的出现,即使对可携带型的打印机,也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打印质量,对于这种可携带式的打印机,为使其构造小型化,今后的发展主流将是使记录头和墨水容器做成整体的可拆卸的卡盒型装置(デイスポ-サプルカ-トリツジタイプ)。此外,随着家庭专用的文字处理机、个人计算机和传真机数量的增多,从维修考虑,可拆卸卡盒型结构也将会成为主流。在上述情况下,都是把温度控制用的温度传感器、加热器等设置在可拆卸的卡盒里,因而产生了以下缺点(1)由于温度传感器的离散性而造成温度测量值的离散性。由于可拆式记录头是消耗品,所以从打印机的主机方面看,每更换一次打印头,就可能连接上特性离散的温度传感器。对于发泡喷射式的记录头来说,由于其喷出用的加热器是按加工半导体的工艺制作的。从降低其成本的角度考虑,记录头检测温度用的二极管传感器,也是按同样的加工方法制作的,由于上述二极管传感器制作中的离散性,使批量制作的温度传感器达不到精度要求,并可能产生15℃以上的环境温度测量值偏差。因此,在使用记录头温度传感器的闭环温度控制过程中,要加进对记录头温度传感器的离散性进行调整的程序,或在主机上装设对传感器的离散性进行调整并按次序进行测量的装置,且通过调整转换开关来进行修正,因而增加了烦琐的调整操作。由于以上原因,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再加上随着信息处理量的增加,因采用闭环控制而使主处理机的处理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小型可携带式打印机主体装置的设计负荷量也增大了。(2)消除静电、噪声的措施由于可拆卸式记录头是消耗品,所以用户要重复地进行从主机上拆装的频繁操作,为此主机侧的接点常常是露在外面的,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从可拆式记录头引出的,然后经滑架、再经挠性配线,直接导向主机的印刷电路板的回路上,因此温度测量回路就成了抗静电噪声能力极弱的电路。另外,对于小型、可携带式记录装置来说,其外包装并不具有足够的屏蔽效果,所以抗静电噪声的能力就更弱了。因此,在已有的温度检测方法中,对温度传感器必须在各处加静电屏蔽,还要增加除静电的部件,因而大大地影响了装置的小型化、成本的降低和产品的质量。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以及它的温度控制方法,该装置的记录头上不用装设温度传感器,就能将记录头的温度控制在所期望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印字比率变化时,也能将记录头的温度控制在所期望的范围内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和它的温度控制方法。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当记录装置机内的温度和记录头的温度产生温差时,能将记录头的温度控制在所期望的范围内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以及其温度控制方法。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止记录头出现异常高温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及其温度控制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是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包括加热上述记录头的加热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计测与记录动作有关的并与上述记录头温度变化相关的时间的计时机构;根据上述温度测量机构测出的环境温度,以及由上述计时机构测出的时间,对所述加热机构能量的供给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为了达成上述的其它目的,本发明的另一个较好的实施例为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并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包括加热上述记录头的加热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计测上述记录头在所定时间内的印字比率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根据由上述温度测量机构测出的环境温度和由上述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测出的印字比率,对所述的加热机构供给的能量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为了达到本发明的上述再一个目的,本发明的再一个较好的实施例是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并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包括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计测上述记录头在所定时间内的印字比率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根据上述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所测出的印字比率,预测所述记录头本身因记录而产生的温度上升的温升预测机构;根据所述温升预测机构测出的温升,限制向记录头供给的记录能量的温升保护机构;所述温升保护机构通过把两个方向记录变成一个方向记录来对所供给的记录能量进行限制。为了达到上述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本发明的较好实施例是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并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包括加热上述记录头的加热机构;对上述记录头供应能量的电子元件;测量所述电子元件的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根据所述温度测量机构测量的上述电子元件的温度,推定出上述记录头温度的控制机构。图1是本发明一较好实施例的结构概略图;图2是本发明一较好实施例的卡盒装置的分解结构斜视图;图3是图2的组装斜视图;图4是墨水喷射单元IJU安装部的斜视图;图5是卡盒IJC装置的安装说明图;图6是本发明的较好实施例的外观图;图7是记录头的斜视图;图8是图7装置的剖面图;图9是另一种记录头结构的剖面图;图10是仅在印字之前进行温度调节时记录头的温度变化特性;图11及图17为仅在印字过程中进行温度调节时,记录头的温度变化特性;图12及图18为仅在印字之前和印字过程中进行温度调节时,记录头的温度变化特性;图13表示不进行温度调节而仅在印字时的记录头温度变化特性;图14为用本发明第1实施例进行印字时,记录头的温度变化特性;图15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温度控制流程图;图16是记录头的温升特性图;图19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在印字时记录头的温度变化特性;图20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温度控制流程图;图21是本发明一较好实施例的控制部分的结构示意方框图;图22、图23和图25是温度传感器附近的机内温度种记录头温度的变化特性;图24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温度控制流程图;图26是温度传感器附近的机内温度和修正温度的变化特性图;图27是温度调节定时的时间图;图28是说明调温脉冲输出定时的时间图;图29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温度控制流程图;图30是对应各印字比率的记录头平衡温度特性图;图31是对应各印字比率的记录头升温及降温的特性图;图32和图33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温度控制流程图;图34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进行温度控制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模式的斜视图;图35是图34中记录头构造模式的局部斜视图;图36是表示图34中的记录头温度和喷出用加热器的驱动用功率晶体管温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7是图34中记录头的温控系统的方框图;图38是本发明第7实施例中所给出的具有温度控制的记录头的结构模式的部分斜视图;图39是本发明第7实施例中的印刷电路基板的剖面图;图40是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温控系统的方框图;图41是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印刷电路基板的剖面图;图42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印刷电路基板的剖面图;图43是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2至图6,是为说明实施本发明或所用较好的墨水喷射单元IJU、墨水喷射记录头IJH、墨水容器IT、墨水喷射卡盒IJC、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主机IJRA、滑架HC它们之间关系的说明图。以下将用上述这些图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墨水喷射卡盒IJC、如图3的斜视图所示,因收容墨水部分的比例很大,墨水喷射单元IJU的前端做成从墨水容器IT的前面略微向前突出的形状。该墨水喷射卡盒IJC,是由装载在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主机IJRA上的滑架HC(图5)的定位装置(下面说明)和电气接点所固定支撑的,而且是可以相对滑架HC进行拆装的一种可拆装式结构。本例中的图2至图6是本发明成立阶段的各个发明所适用的结构,因此,在简单地说明这些发明的结构的同时,对装置的整体也予以说明。(ⅰ)关于墨水喷射单元IJU结构的说明。墨水喷射单元IJU是发泡喷射方式的单元,其利用电热变换体按照电信号所生成的热量,使墨水产生膜沸腾并进行记录。图2中,100是加热器板,其是由用成膜技术在硅基片上形成多排形状配布的电热变换体(喷出加热器)、调温用加热器以及对它们供电的铝配电线构成的。200是与加热板100相对应的配线底板,其有和加热板100的配线相对应的配线(例如用引线接合法连接),并且在这些配线的端部,有接受从主机装置来的电信号的焊接点凸起201。1300是装有把各个墨水通路分隔开的隔板和共用液室的带沟槽的顶板,其是和墨水注入口1500及具有多个喷出口的孔板400呈整体型的,1500是把墨水容器提供的墨水导入到共用液室的注入口。作为整体成型的材料,最好是采用聚砜,其它成型用树脂也可以。300是对配线基板200背面予以平面支撑的支撑体,例如是金属制的支撑体,并作为墨水喷射单元的底板。500是M字形状的压簧,其M状的中央部分,轻轻地压住共用液室,同时以其挡板部分501用线压将液路的一部分压住。压簧的爪脚通过支撑体300的孔3121,将加热器板100和顶板1300固定在支撑体300的背面,使它们呈钳入状态而结合起来,利用压簧500及其挡板部分501的弹性势能,将加热器板100和顶板1300压接固定。另外在支撑体300上,还有定位孔312,1900,2000,它们分别与两个对墨水容器IT定位用的凸起1012,以及热熔接固定用的定位凸起1800和1801相配合。此外,在支撑体300的背面还有装置主机IJRA的滑架HC定位用的凸起2500、2600。支撑体300还有一个可使墨水供给管2200(后述)穿过的孔320,墨水供应管2200可供给来自墨水容器的墨水。配线基板200与支撑体300的固定,是用粘接剂粘接的。支撑体300上的凹部2400,2400,分别设在定位凸起2500及2600的附近,并位于平行槽沟3000和3001的多条延长线上,槽沟3000和3001设置在已组装了的墨水喷射卡盒IJC(图3)中记录头前端的周围三边平面上。因此,沿平行槽沟3000、3001移来的脏物和墨水等,将不致落到突起2500、2600上。槽沟3000上的盖部件800,如图3所示,其形成墨水喷射卡盒IJC的外壁,同时,与墨水容器IT共同形成容纳墨水喷射单元IJU的空间部分。由平行槽沟3001形成的墨水供应部件600,其固定于前述墨水供应管2200一侧形成的外伸臂上,使墨水导管1600与墨水供应管2200相连接,且为确保墨水导管1600的固定部与墨水供应管2200的毛细现象,在部件600中插入了密封栓602。另外,601是实施墨水容器IT和供应管2200密封结合的密封件,700是设置在供应管容器侧端部的过滤器。上述墨水供给部件600,是模压成型的,因而不仅价廉、定位精度高,而且不会产生制作方面的精度降低。由于墨水导管1600采用了外伸臂结构,可使导管1600相对于上述注入口1500形成稳定的压紧状态,所以部件600更适于大量生产。在本例中,在这种压紧状态下,密封粘接剂从墨水供给部一侧流入,可确保得到比较完全的连通状态。另外,墨水供给部件600相对支撑体300的固定,是使供应构件600背面的销子,(该销子与支撑体300的孔1901、1902相对应)穿过支撑体300的孔1901、1902,并使其突出出来,然后将突出于支撑体300背面的部分加以简单的热熔而完成的。由热熔后在背面所形成的略微突出的部分,被收纳在墨水容器的墨水喷射单元IJU安装侧面的凹坑(未画出)处,因而可使单元IJU具有正确的定位面。(ⅱ)关于墨水容器IT的结构说明墨水容器是由卡盒本体1000、墨水吸收体900、盖部件1100构成的,其中吸收体900从卡盒本体的上述单元IJU安装面的相对测面插入之后,再将其用密封的盖部件1100盖住。900是用来浸含墨水的吸收体,设置在卡盒本体1000之内。1200是墨水供应口,对上述100-600各构件所组成的单元IJU供给墨水,同时在把上述单元IJU装配到卡盒本体1000的1010部位之前,由供给口1200注入墨水并使吸收体900浸含墨水,所以也是注入口。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供给墨水的部位是大气连通口1401及供应口1200。为使来自墨水容器的墨水能良好地进行供给,在本体1000上,设置了棱2300,在盖构件1100上设置了棱2301、2302,并由它们形成存留空气的空间,这一空间从大气连通口1401侧开始,延续到距墨水供应口1200最远的角部处,从供应口1200一侧向吸收体均匀而良好地供给墨水是很重要的,因此上述方式在实用中极有效。棱2300设置在墨水容器本体1000的后面,其包括与滑架移动方向相平行的四条棱,用来防止吸收体紧贴到后面部分的表面上。部分棱2301和2302与棱2300延长部分相对应,被设置在盖构件1100的内面,并与2300形成不同的分割状态,以增大存留空气的空间。而且部分棱2301、2302分散地设置于盖部件1100整个面积的一半以下的面积上。借助这些棱,在毛细管力作用下,能确实地把吸收体的离墨水供应口1200最远的角部处的墨水平稳地引导到供应口1200侧。1401是设置在盖部件上的使卡盒内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口,1400是1401内设置的收容液体材料部件,用以防止从大气连通口泄漏墨水。上述墨水容器IT的墨水收容空间是长方体形,当它的长边位于侧面时,上述棱的效果就更好。当收容空间的长边位于滑架移动平行方向上,或其为立方体时,由于在盖构件1100的整个面积上设置了棱,可使吸收体900的墨水稳定地进行供给。为使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收容墨水,立方体较适宜。而为了使所收容的墨水不浪费地用于记录,如上所述,在靠近容器角部附近的两个面上,设置上述作用的棱是很重要的。本实施例中,墨水容器IT内面的棱2301、2302、是相对矩形体形状的墨水吸收体900的厚度方向均匀配置的,这种结构相对于吸收体整体的墨水消费来说,可以使大气压分布均匀,且几乎没有墨水残留,因而是重要结构。另外,如果详细说明设计这些棱配置的技术思想的话,即,在矩形体四角形的上面,以墨水容器的墨水供应口1200的投影点为园心,并以长边为半径画园弧,对处于园弧之外的吸收体,为了使其能早期达到大气压状态,在园弧的外侧设置所述的棱是很重要的。此时,如果容器的大气连通口1401位于可将大气导入的棱配置的范围内,则可不受本例情况的限制。在本例中,使墨水喷射卡盒IJC记录头的后面呈平面状,这种构成不但使装置组装时所需的空间最小化,而且也可使墨水的收容量最大化,这样的结构不仅达到了使装置小型化的目的,还具有减少卡盒的更换频度的优点。再加上墨水喷射单元IJU作成了整体,其空间的后方部分就可以被利用,在那儿形成大气连通口1401的突出部分,把该突出部的内部做成空的,因而形成了向前述吸收体900整个厚度中供给大气压的空间1402。按这样的构成就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优质卡盒。上述的大气压供给空间1402,不仅比以往的空间大,而且由于大气连通口1401位于上方,当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即使墨水已与吸收体脱离,该大气压供给空间1402也可将墨水保留一段时间,从而确保其被吸收体回收,所以可以提供不浪费墨水的卡盒。墨水容器IT的上述单元IJU的安装面的结构如图4所示,L1是一条几乎通过孔板400突出口中心的与墨水容器IT的底面或滑架的承载基准面相平行的直线。与支撑体300的孔312结合的2个定位凸起1012位于L1直线上。该凸起的高度比支撑体300的厚度略低些,用以对支撑体300进行定位。在图面中直线L1的延长线上,与滑架定位用的挂钩4001的90°角结合面4002结合的棘爪2100,使滑架定位作用力作用在包含该直线L1的并与上述基准面平行的平面内。如后面图5的说明所述,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墨水容器本身的定位和记录头喷出口的定位具有同样的精度,因而成为一种效果良好的结构。墨水容器的突出部1800、1801分别与支撑体300上的向着墨水容器侧面的固定孔1900、2000对应,而且其比上述突起1012稍长,从而将支撑体300固定到该侧面上。L3是与直线L1相垂直并通过突起部1800的直线,L2是与直线L1相垂直并通过突起部1801的直线。由于上述供给口1200的中心位于直线L3上,因此使得供给口1200和供给管2200的结合状态稳定,还能减轻因落下、和冲击对其结合状态的负荷,因此是所希望的结构。如果直线L2、L3不一致,因在记录头IJH的喷出口侧的凸起1012的周边上有突起1800、1801,所以对记录头的IJH的容器的定位产生增强的效果。用L4表示的曲线,是安装墨水供应部件600时的外壁位置。由于突起1800、1801是沿着该曲线L4的,因而相对于记录头前端结构的重量来说,也是具有足够强度和位置精度的。2700是墨水容器IT前边的凸肩,其插到滑架HC的前板400的孔里,它是为墨水容器产生极不利的异变位移时设置的。2101是滑架HC的挡杆,位于滑架HC的一个棒(未画出)附近,并在卡盒IJC的回旋安装位置处插到该棒的下方,如后面所述,且即使有向上的、使滑架从定位的位置脱开的突加力的作用,该保护用构件2101也能使其维持安装状态。墨水容器IT,在单元IJU被安装后,用盖800盖住,除下方开口外,形成包围单元IJU的形状。对于墨水喷射卡盒IJC,因其装载在滑架HC上,其下方开口和滑架HC靠近,所以实质上形成四面被包围的空间。由于该包围空间内的记录头IJH的发热,因此该空间已成为一个有效的保温空间,对长期连续的使用,就会有稍稍的温升,为此,在本例中为了有助于支撑体的自然散热,在卡盒IJC的上部,设有长度小于上述空间长的狭缝1700,其可以防止温升,同时可使单元IJU全部的温度分布均匀而不受环境的影响。当墨水喷射卡盒IJC被组装起来之后,墨水从卡盒内部经供给口1200、设在支撑体上的孔320以及设在供给容器600背面的导入口向供给容器600里供给墨水,墨水通过其内部后,再通过一个适当的供给管以及带槽沟顶板1300的墨水导入口1500,流向共用液室。在上述墨水通路的连接部分,配置了诸如硅橡胶或异丁橡胶等密封零件,用以进行密封,以确保墨水通路的供给。在本例中,顶板1300是用有良好耐墨水性能的聚硫化物、聚醚硫酸酯、聚二苯醚、聚丙烯等的树脂,其与孔板400一起放到金属模具中,并同时进行整体成型。上述那样的整体成型另件,作成墨水供给构件600、顶板1300,孔板400的整体构件和墨水容器本体1000,其不仅使组装的精度达到高水平,而且也极有效地提高了大批生产的产品质量。零件件数比以住可能减少,所以确实可以发挥出所期望的特性。本例上述组装后的形状,如图2-图4所示,墨水供给零件600,其上面部分603和墨水容器IT带有狭缝1700的容器顶部的端部4008之间,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狭缝S,其下面部604和墨水容器IT下方的连接着盖800的薄板构件的记录头的侧面端部4011之间,形成和上述狭缝S相同的狭缝(未画出)。这些墨水容器IT和墨水供应构件600之间的狭缝,实际上更促进了狭缝1700的散热作用,而且即使对墨水容器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也可以防止把这些压力波及到墨水喷射单元IJU。总之,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是从前所未有过的结构,其各自都有单独的效果,组合起来也是各构成要素的有机的结构组合。(ⅲ)墨水喷射卡盒IJC相对滑架HC的安装说明第5图中,5000是压纸卷筒辊,它把记录媒体P从纸面的下方向上方导向。滑架HC沿压纸卷筒移动。为此在滑架HC的前面的压纸卷筒侧,设置了挡板4000(厚度为2mm),其位于墨水喷射卡盒IJC的前面;带有凸缘2011的挠性薄板4005,其上的凸缘2011与卡盒IJC的配线基板200上的凸缘201相对应;电气接线支架板4003,用于固定橡胶垫片4007,该橡胶垫片所产生的弹性力,从薄板4005的背面将凸缘2011压紧;定位钩4001,用于将墨水喷射卡盒IJC固定在记录位置。挡板4000上具有两个定位突出面4010,它们与卡盒的支撑体300上的前述定位突起2500、2600分别对应。卡盒安装后,该突出面4010受重直力的作用,因此,在挡板4000前面压纸卷筒一侧,设置了多个朝着该垂直作用力方向的加强筋(图未示出)。这些加强筋从卡盒IJC安装时的前面位置L5略微向压纸卷筒一侧突出(约0.1mm),从而形成记录头的保护突出部。电气接线支架板4003设置有多个加强筋4004,它们与前述加强筋方向相垂直,而且从压纸卷筒一侧到定位钩4001一侧,它们的突出长度按比例逐渐减小。这样,就可使卡盒在安装时呈倾斜状态。如图5所示的那样。在支架板4003上,为使电气接触状态稳定,备有两个与突出面4010对应的定位面4006,它们位于定位钩一侧,向卡盒施以作用力,其作用力方向与前述两个定位突出面4010对卡盒的作用方向相反。在两个定位面之间形成凸台接触区,同时也统一地确定了与凸缘2011对应的带凸台的橡胶薄板4007的凸台(ボツチ)变形量。这些定位面,将卡盒IJC固定于进行记录的位置,并使其与布线基板200的表面呈接触装态。在本例中,由于布线基板200的凸台201是相对前述直线L1对称分布的,故可使橡胶薄板4007上的各凸台具有一致的变形量,以使凸台2011的接触压力更为稳定。本例中的凸台201的分布为上、下两排,纵两行。固定钩4001其利用一个与固定轴900相配的长孔的移动空间,从图中所示位置向反时针方向回转后,再沿压纸卷筒5000向左侧移动,就能使墨水喷射卡盒IJC相对滑架HC定位。固定钩4001的移动,可采用任何方式,而以用控制杆等结构为最好。总之,当固定钩4001回转时,卡盒IJC就向压纸卷筒侧移动,同时使定位突起2500、2600也向能与挡板的定位面4010相接触的位置移动,靠固定钩4001向左侧移动,使其上的90°挂钩面4002紧贴在卡盒IJC的棘爪2100的90°面上,同时,使卡盒IJC以定位面2500和4010之间的接触区为中心在水平面内转回,最后,凸台201与2011之间相互接触。因此,当固定钩4001在所定位置,即在固定位置被稳定后,就同时达到了下列部件间的接触凸台201与2011之间呈完全接触、定位面2500与4010之间呈完全接触状态、挂钩90°面4002与卡盒棘爪的90°面相接触,同时形成布线基板200和定位面4007、4008的面接触,从而完成了卡盒IJC在滑架HC上的安装固定。(ⅳ)装置主机的简要说明图6是装载了卡盒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IJRA的概略图,滑架HC具有固定销(图未示出),其与导引丝杠5005的螺线5004相配合,此丝杠5005是由与驱动马达5013的正反转动连动的驱动力传递齿轮5011、5009带动而转动的。从而使滑架HC在箭头a、b所指方向上来回移动。5002是压纸板,它在滑架移动方向上把纸压向压纸卷筒5000。5007、5008是光电耦合器,为静止位置检测机构,用于确认滑架HC的控制杆5006是否在该区域内,并对马达5013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5016是盖在记录头前面的盖构件5022的支撑构件,5015是吸引该盖内面的吸引机构,它通过盖内开口5023将记录头吸回原位。5017是清洁刮板,5019是使该清洁刮板5017能前后移动的构件,固定在主机支持板5018上。不言而喻,非上述形状的已知清洁刮板也可用于本例。5021是用于开始吸回的连杆,它随与滑架HC相结合的凸轮5020的移动而移动,驱动马达的驱动力通过离合器等公知机构进行移动控制。这些加盖、清洁、吸引恢复等是以下述方式构成的,即当滑架HC移到静止位置一侧时,利用导引丝杠5005的作用,使各部件在各自相应的位置进行所要求的操作。但用公知的定时技术使它们进行预期的动作,对本例来说也是适用的。上面所述的各种结构,不论单独的还是组合起来的,都是非常良好的发明,并给出了适用于本发明的良好的结构实施例。下面将利用图1及图7之后的各图对适用于上述图2至图6的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图7至图15,以及表1和表2,所示的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中,1是墨水容器IT,2是与墨水容器结合的记录头IJH,如图7所示,把墨水容器1和记录头2作成整体型而构成一可拆卸式的卡盒,3是将该卡盒安装在打印机主机上的滑架HC,4是对该滑架,在副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的导向件,5是压纸卷筒,用以使被印字物(以P表示)沿主扫描方向扫描,6是把经滑架3的驱动记录头2的脉冲电流信号和调温电流传输的挠性电缆,7是印刷电路板,具有控制打印机的电气回路,8是测定其中环境温度的传感器。图7表示一可拆卸式卡盒,9是喷出墨水滴用的喷咀。图8是记录头2的细部说明图,在支撑体300上设有用半导体制造工艺制成的加热器板100,在该加热器板100上又设有按同一半导体制造工艺形成的、对记录头2进行保温、调温的温度调节用加热器(升温用加热器)10。200是设在前述支撑体300上的配线基板,该配线基板200、调温加热器10以及喷出用加热器13按引线接合法进行配线(图中未示配线)。把调温加热器10和加热器板100按其他加工方法贴附于支撑体300上,如图9所示。14是喷出用加热器13加热而产生的汽泡,15是喷出的液滴,12是共用液室,用来使喷出用的墨水流入记录头内。下面对实施例1的开环温度控制的概况作一说明。在此实施例中,为将记录头温度控制在根据印字浓淡等喷出特征而定的目标温度处,进行了印字前的温度调节和印字过程中的温度调节。印字前的调温,是指根据前次印字所经过的时间(等待时间、非印字时间)和当时的环境温度而确定调温加热器的加热量,并在即将印字之前进行加热。印字过程中的加热是根据印字经过的时间和当时的环境温度来确定加热量,并在印字过程中进行加热。另外,所谓印字过程中,不单是指实际进行印字的瞬间(印字用加热器的加热期间),还包含为进行印字的一系列动作时间,如滑架的加速、减速期间,双方向印字时所需的回程时间等。表1和表2给出了前述印字前调温和印字过程中调温时所用控制参量的数据表,其存贮在ROM之中。各表中,100%表示投入能量最大,0%表示未投入能量。在本实施例中,是以调温加热器的通电时间(加热脉冲的宽度)来控制能量投入量,在印字前调温,最长时间约6秒,对印字过程中调温,约120毫秒。另外,根据需要的通电时间用通电电压来控制能量投入量也可以,通电时间与通电电压两者同时利用也可以。不论印字之前的调温还是印字过程中的调温,环境温度越低,所需升温量就越大,以使温度接近目标温度,因此需要设定较大的能量投入量。此外,当印字之前调温时,等待时间越长,考虑到记录头的散热,就越应设定较大的能量投入量,以使记录头温度接近目标温度。另一方面,在印字过程中调温时,考虑到印字时间越长,记录头就会因蓄热而升温,因此应设定较小的能量投入量。根据以上所进行的温度控制,即使不采用以往的闭环式控制,也可使记录头的温度控制在目标温度。下面,对温度控制加以详细说明。图10表示的是,当只进行所述印字之前调温操作时,环境温度TA和实际的记录头温度TH相对目标温度TO的变化。图11给出了当只进行所述印字过程中的调温时,记录头温度TH相对目标温度的变化。图12给出了当进行印字之前及印字过程中的两种调温时,记录头的温度变化。图13给出不进行调温时,在只有印字本身进行的过程中因自升温而引起的记录头的温度变化。图14是进行了印字前及印字过程中调温后,印字时的记录头温度变化的一个例子。在60秒和360秒处所出现的记录头的温度(TH)的切换,是因为表2的印字过程中调温数据表中的数据(调温参量)发生变化的缘故。第11、12图中的热平衡点温度(TE),表示的是只用调温供给的能量,根据记录头的热容量而自然达到的温度,是由表1、表2的数据决定的。此外将热平衡点温度设定为略低于目标温度,是由于考虑了如图13所示那样的记录头自身加热的升温(自升温),而当把此温升加热到热平衡点的温度上,就可以达到目标温度的缘故。以下对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温度控制,参照图15的流程图进行说明,根据所述温度控制而产生的记录头的温度变化状态,与图14的曲线对应。当电源投入时,首先程序步S101将等待时间计数器和印字时间计数器复位到0,使控制参量初始化。然后,在程序步S102等待,直到印字信号输入。如果有印字信号输入时,在程序步S103读取主机侧的印刷电路板7上的温度传感器8的环境温度。然后,在程序步S104读取等待时间计数器的等待时间,在电源投入之前,如前所述,这些都复位为0。之后,在程序步S105,根据环境温度等待时间计数器的等待时间参照印字前调温数据表(表1)。由于电源刚投入时,没有因印字而产生温升,所以记录头温度与室温相同,因此,按表中的输出,其能量应该是0-100%,与其他的等待时间相比,要给出较大的输出。随后,在程序步S106,根据该输出数据,对图8中所示的调温加热器10进行加热,使记录头的喷出咀9和共用液室12升温。在本实施例中,环境温度越低,升温量越大,所以其按变大且变长来进行设定。通电完了之后,等待1秒钟左右就开始印字,这时即使记录头内极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发生扩散也没关系,在该时间点,程序部S107对等待时间计数器进行复位。然后,在程序步S108启动时间计数器,程序步S109进行初始一行的印字。程序步S110进行时间计数器的印字时间的读取,根据环境温度程序步S111将此读取值与印字过程中调温数据表(表2)相对照。印字时间计数器在印字开始后,几乎立即就不再进行计数了,所以,根据环境温度,数据输出是0-100%,与其他的计数值相比,应作较大的输出。然后,根据印字信号的内容对上面的数据进行调温条件的修正。首先,程序步S112、S113在换行(LF)时进行修正。因换行时不产生印字自升温,若不进行调温而连续进行换行,则记录头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另外,又因换行所需时间极短,如果按上述输出数据而不进行任何修正的话,则单位时间的能量投入量就会过大。为此,本实施例给出了修正参量的程序,即对每进行一次换行就向记录头供给原输出数据的十分之一的能量。此后,程序步S114、S115根据主扫描方向一行的长度进行温度条件的修正。在本实施例中,还采用了在印字可能范围两侧的滑架的加速期间内,对调温加热器进行通电的结构,因此,当滑架移动量小时,单位时间的能量投入量就会过大,为此,提供了一个程序,它可使当滑架的移动量不是全宽时,根据其实际移动量与滑架全宽的比例,给出与之成比例的修正系数。用经上述修正了的数据,程序步S116对调温加热器10通电,并进行印字过程中的温度调节,程序步S117再进行一行印字。当印字继续进行时,程序步S118反复读取印字时间计数器。但如前所述,随着印字时间的增大,数据表上的输出数据就会逐渐减小,因而可使投入能量相应地减少。在一次印字终了时,程序步S119使印字时间计数器复位,同时,程序步S120启动了等待时间计数器,计测下一个印字信号到来之前的时间。在下一个印字信号到来的时间点,程序步S102至S104读取等待时间计数器和环境温度,根据所读取的等待时间和环境温度,按着印字前调温的数据表格,再次确定输出的能量大小,以后重复进行同样的控制操作。在本实施例中,等待时间计数器可计数到120秒,此后,则假定返回到环境温度而复位为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可拆式卡盒型的记录头,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可拆式的结构,采用不更换的永久型的记录头,当然也是有效的。本实施例中,还采用了印字时间计数器和等待(非印字)时间计数器,以进行印字过程中的调温和印字前调温两种调温,但是,对于台式计算机用的打印机等印字量较少的设备来说,只限于输出字符的打字机其印字打点次数较少,因而由印字本身引起的升温就比图示的要少,所以可根据该装置的输出能量水平,只利用等待(非印字)时间计数器,并且只进行印字之前的温度调节就可以了。另外,如采用插图纸等专用的非印字时间间隔较长的记录装置,用印字时间计数器在印字过程中进行温度调节也可以。为了确定调温用输出能量的大小,除根据印字时间的计数值(等待时间、印字时间)参照数据表所得出的输出数据外,也可以利用其印字前所得到的输出数据的履历。此外,在根据滑架移动量计算出数据的修正系数时,不仅考虑本行的移动量,还应考虑下一行以后的移动量数据。此外,关于记录头的加热装置,可以使用公知技术。印字时间计测也可以印字行数的计数和印字文字数的计数来代替。如前面所说,采用第1实施例,可以不用象以往那样在记录头上组装进温度传感器,并进行闭环温度控制,而是在打印机等记录装置本机一侧装设环境温度测量装置,并组装进控制软件,该软件按照记录头所具有的热容量而统一决定的加热、冷却特性,来进行温度控制,因而,即使采用开环式温度调节,也可以对记录头的温度按所预期的温度进行控制。尤其是当使用记录头与墨水容器成一体的卡盒式可拆型记录头时,就不需要检测来自记录头的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电流了,从而解决可拆式记录头的温度控制中的最大缺点,即温度传感器与记录头之间的性能离散问题,因而消除了记录头之间印字性能的离散现象。而得到具有恒定印字质量的记录装置。除此之外,由于从作为消耗品的记录头的卡盒中,废除了温度传感器,因而也免掉了以前一直需要进行的选择温度传感器的工序,或调整温度传感器的工序,从而使成本大幅度降低。又因不用温度传感器,而使成品率大幅地提高,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另外,从电气回路方面看,就没有必要再检测记录头来的微弱电流信号了,对于可拆式卡盒从记录装置主机上装拆而使接点暴露的问题、从记录装置主机到记录头的挠性电缆和印刷电路板线路图案的防静电措施等,都可得到简化。尤其是上述这点,对小型可携带式记录装置来说,其外壳和电气回路的充分屏蔽等措施就不必要了,所以不但很有效而且还有极大地降低了成本的效果。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7至图21以及表3予以说明。第2实施例采用了发泡喷射方式,且随着印字的进行不发热而产生散热的记录方式,使第1实施例的开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可以进行充分的温度控制。在第1实施例中,供给记录头的使其升温的能量大小,是根据环境温度、本次印字开始前记录头的印字时间以及非印字时间,对照控制用数据表格来确定的。其结果则可以只利用调整主机侧的温度传感器,就能进行开环温度控制。在以字符为主的打印机中,因字符的印字比率低,其平均印字比率为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三十,如第1实施例那样,可以使用印字时间、非印字时间等容易从打印机侧测出的操作控制参量。根据主机侧的予测数据进行开环调温,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温度予测性,并可以调整调温用的能量投入。但是,对于以高速图象印字为主的打印机,因平均印字率在百分之几到百分之百之间变化很大,如只用印字时间、非印字时间等操作控制参量,则当调温能量和因高印字比率而发出的热能相选加在一起的情况下,就会如第16图所示那样,容易引起升温过高,并会因不喷出、飞射、喷出量过多等现象而造成印着不良。浓淡不均等不正常喷出的问题就会发生,因而不够完美。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在高印字比率所引起的过升温,在设定一个高的平均印字比率之后,应考虑设定比进行字符印字时要低的热平衡温度,但是若此时是进行印字比率较低的图型式的印字时,由于采用上述开环、印字过程中的调温方式,自升温较小,所以记录头的实际温度也会产生向下漂移,而造成浓度薄和浓淡不均的现象,作为高速图象打印机来说这也是一个不足之处。当进行高印字比率的图型印字时,在印完一页后,温度就会升得很高,特别是最大临界的过升温完结时,与设定平均印字比率时相比就需要花费冷却时间,为此,在上述开环控制的印字前的调温时,应给出比下一次印字所需的能量更多的升温能量。下面对实施例2的开环温度控制的概略予以说明。此实施例,基本上同实施例1,进行印字前调温和印字中调温,其特征是,当前次印字完结时,予测记录头的温度,根据该予测温度对印字前调温的能量予以修正。而且其特征还在于,求出每一秒钟的印字比率,根据其平均印字比率,修正印字中的调温能量。通过进行的上述能量修正,即使在进行高印字比率的图案印字时,产生打印图象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适宜的开环温度控制。表3至表5给出了第2实施例中所用的印字前调温、印字中调温、印字比率修正等的控制参量数据。表3和表4分别和第1实施例的表1和表2相对应。表5输出能量修正数据表</tables>图17给出了只进行印字中调温(但进行修正)时,记录头实际温度相对于环境温度和目标温度的变化。关于只进行印字前调温(但进行了修正)时的记录头温度的变化,因与图5所示相同,故而省略了说明。图18给出了进行印字前及印字中两种调温(但进行了修正)时的记录头温度变化。图19(a)表示的是印字比率变化的一个例子,图19(b)所示,是按照本发明第2实施例进行印字前和印字中调温时,对应于图19(a)所示的印字比率的变化、记录头的温度变化情况,图19(c)给出调温能量操作量的变化。图17、图18所示的热平衡点温度的设定比第1实施例的图11、图12中所示的设定要高,这是因为在第1实施例中,热平衡点温度的设定考虑了记录头的自加热因素,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印字中的调温过程中,已进行了修正,所以在设定热平衡点温度时,就不必考虑了。因此,本实施例的印字中的调温能量的投入量,比实施例1就要设定得高一些。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温度控制将参照图20的流程图予以说明,与该温度控制相应的记录头温度变化情况,如图19所示。首先,当电源投入时,把等待时间计数器、印字时间计数器、印字脉冲计数器以及修正系数存储器等复位置“0”(程序步S201),对控制参量进行初始化,并等待直到有印字信号输入(程序步S202)。当有印字信号输入时,读取主机侧印刷电路板7上的用温度传感器8测出的环境温度T(程序步S203)。然后,读取前次印字完结时的予测温度TF1N1(后面将详细说明)(程序步S204),再读取等待时间计数器的等待时间tw,并且在此时间点,如前所述将等待时间计数器复位为“0”,之后,根据等待时间tw和环境温度T,参照印字前及印字中调温的数据表(表3、表4)(程序步S205)。此时,因没有印字的升温,所以与室温相同,由印字前的调温能量Ppreo决定的输出数据,对应于环境温度,应变为0-100%,比其它等待时间的输出值要大。(程序S206)。然后,根据输出数据表,计算印字前的调温操作量Ppre=Ppreo×f(TFINI)(程序步S207)其中函数f与前次印字完结时予测的温度TFINI有负的相关关系。根据计算出的操作量Ppre,使图7所示的调温用加热器10加热,而使记录头2的喷咀9和共用液室12升温(程序步S208)。在本实施例中,温度越低,通电的时间就设定的越长。通电完结后,等待约1秒钟,使记录头内形成的极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得以扩散。在这个时间点上,对等待时间计数器进行复位(程序步S209),同时启动印字时间计数器(程序步S210)。然后,根据印字信号的内容,对应程序步S206中所得到的印字中初始操作量PLINED,修正调温条件。首先,按副扫描方向的一行的长度,进行调温条件的修正,和第1实施例中的程序步S114、S115(第15图)同样,算出能量修正系数L,该系数是用来和实际的滑架移动量相对滑架全宽的比成比例的修正系数相乘的。(程序步S211)。然后,对需印字的印字内容的一秒期间的喷出脉冲、印字点数进行计数,并算出在该期间的平均印字比率(印字能率)(程序步S212)。接着,根据每秒的平均印字比率,算出输出能量的修正系数P1和P2(程序步S213),其中能量修正系数P1,是低响应的修正系数,是根据在过去的100秒内的每秒平均印字比率所取的平均值,而P2是高响应的能量修正系数,是根据过去10秒内的每秒平均印字比率所取的平均值。该修正系数P1和P2,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根据各印字平均比率,参照表5所示的数据表格而得到。然后根据上述数据,算出印字中调温操作量PLINE,在本实施例中其为PLINE=PLINEO×P1×P2×L,(程序步S214)。如前所述,其中PLINEO是印字中调温的初始操作量,修正系数L是前述对滑架移动量的修正系数,所有修正系数都在0和1(0%-100%)之间被标准化了。从上式可知,在低响应或高响应的平均印字比率高并且修正系数P1或P2小的情况下,由于印字中调温操作量PLINE变小,所以可防止印字中调温过程的过升温。之后,与实施例1的程序步S112、S113(图15)同样,对换行(LF)信号进行调温条件修正(程序步S215)。为此,制作一修正程序,即每换行一行,就对记录头2供给原来印字中调温操作量PLINE的十分之一能量(程序步S216),以进行修正。然后,根据这些修正了的数据,对调温加热器通电(程序步S217),并进行一行印字(程序步S218)。此时,启动等待时间计数器(程序步S219),将印字完结时的予测温度TFINI存贮起来(程序步S220),根据能量修正系数P1(低响应)的参数,按下述公式计算印字完结时的予测温度TFINI,TFINI=目标温度×K(0.3+P1)(其中K是合适的系数)当(0.3+P1)<1时,则TFINI=目标温度。其结果,当低响应的能量修正系数P1超过0.7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连续进行高印字比率印字时,有可能产生超过目标温度的现象,为此,在下次印字开始时,利用等待时间tw计算出印字前调温能量Ppreo,以防止产生误差。当继续进行印字时,再度重复地进行图20所示的控制操作。这种情况下,等待时间计数器的计数值几乎不增加,因此,如表3所示,对任何环境温度来说,其输出能量都应是0,所以可以不用对每行印字进行印字前温度调整。印字完结时(程序步S222),在下一个印字信号到来的时间点上再重复进行图20所示的控制。本实施例中,等待时间计数器计数到120秒后,就假定已恢复到环境温度,并复位为零。图21表示为执行上述第2实施例的温度控制的控制系统方框图,它也同样适用于实施例1。图21中,20是发出指令信号和印字信号等的计算机的主处理机,21是由等待时间计数器印字时间计算器、印字脉冲计数器等组成的作为计数机构的计数器,8是作为计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的传感器,25是记录头的驱动机构,同时作为对记录头加热升温的升温机构。22是作为温度控制机构的控制单元,根据只读存贮器(ROM)24内存贮的程序对一般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印字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22还根据传感器23和计数器21的各自测量的结果,通过记录头驱动装置25,对记录头2升温的调温能量进行调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利用印字时间计数器和等待(非印字)时间计数器两者对印字中调温和印字前调温两方进行温度调节,但是,当使用专用的插图纸或非印字时间较长的记录装置时,也可以只用印字计数器和只进行印字中调温的方式。对于印字时间的测量,可以代之以印字计数、印字字数的计数,此外,也可把一秒的平均印字率的计算作为每一行的平均印字率的计算,至于平均计算方式,也可以采用加权等其他平均方法。而且,低响应的平均印字率,也可以在过去100秒期间,对每10秒的平均印字比率取平均来求。在上述实施例中,低响应和高响应的修正数据表,可以是通用的,也可以彼此不同。有关印字前调温操作量Ppre,用上修的修正系数P1、P2代替函数f(TEINB)来进行修正也行。如以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例,由于是按印字比率来控制调温功率的,所以在第1实施例的效果上,又增加了也可以对印字比率变化大的图形打印机实行高精度的温度控制的效果。另外,由于是根据低响应和高响应两者的印字比率控制调温功率的,所以对印字比率缓慢变化的和急剧变化的两种情况都能适用。第2实施例是根据低响应和高响应的印字比率控制调温功率,但也可以根据其中的一种。另外还可以求出中等响应的印字比率,根据低中、高响应印字比率也可以。以下,将参照附图22至图26和表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在第3实施例中,即便检测环境温度的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在物理上偏离了记录头所设置的位置,也能进行精度较高的温度控制。上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采用了予测控制方式,即在装置记录头的本体装置侧,而不是在记录头侧设置计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根据记录头热容量所决定的热时间常数和印字时间及非印字时间,予测记录头的温度,去控制温度的控制量。这样,记录头侧就不装温度传感器了,因此使作为消耗品的记录头的成本能大幅地下降,尤其是当记录头和墨水容器作成一体的可拆式卡盒的情况下,优点就更突出。然而,在第1实施例中,检测环境温度的传感器所设置的位置,在原理上与记录头的设置位置是物理分开的。因此存在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没正确表示记录头所设置位置的温度的情况,对内装有电路等的情况下,由于其发热而使机内温度上升,但机内温度的升高是随位置不同而不同的,由于温度传感器和记录头的热时间常数的等级完全不同,假如把环境温度传感器和记录头,放在机内温度相同的地方,电源接通后,虽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它们会变为温度相同,但在此之前,事实上记录头设置位置的温度和环境温度传感器之间已经产生微小的误差,为此在第1实施例中用原来产生误差的数据决定予测控制的温度控制参数,但是,即便是用相同本体装置和相同记录头时,也会发现所印的字浓度是不相同的。以下将对第3实施例的开环温度控制进行说明,该实施例根据本体装置的通电时间或产生发热的机内构件的通电时间,修正由环境温度和印字时间、非印字时间等所决定的温度控制参数,然后对上述机内不同的温度温升场所和不同的热时间常数的时间差所引起的记录头予测温度的误差进行补正,而进行正确的温度控制。图22表示计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附近的机内升温和该时间记录头的实际温度。本图还表示发热部同记录头分离的,记录头部无机内升温时的数据。图23表示计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附近的机内升温和该时间记录头的实际温度,本图是记录头部有机内升温时的数据。在记录头附近没有机内升温的情况下,其仅按印字前调温的环境温度和相对目标温度的记录头实际温度,变化基础数据,其与图10表示的相同,而仅按印字中调温的基础数据与图11表示的相同,而仅按印字前调温和印字中调温的基础数据与图12所示相同。同样,不调温而只在印字时利用印字而引起的记录头温度的变化的与图13所示的相同。表6是与图22相对应的机内升温修正表,而对印字前调温和印字中调温所用的数据,用前述的表3、表2的。第6表</tables>以下参照图24的流程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温度控制进行说明。由于温度控制所产生的记录头温度变化与上述的图14相同。首先,当电源投入时,将等待时间计数器、印字时间计数器复位置,启动机内升温修正计时(程序步S301)然后在程序步S302等待,直到有印字信号输入。当有印字信号输入时,起动印字时间计数器(S303步)在程序S304步中,读取主机侧印刷电路板7上的温度传感器8所测出的环境温度。在S305步读取机内升温修正时间值,在S306步根据该值去修正在S304步中所读取的环境温度。该修正值按表5的机内升温修正数据。表6是对应于图22的机内升温修正表,但对图23那种情况,也可以把环境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减去记录头的温度的数据,送入修正表格。再在S307步读取等待时间计数器的等待时间,而当电源投入后,如前述那样复位置0。在S308步,根据修正了的环境温度和等待时间计数器的等待时间,参照表3。在S309步,根据表3的输出数据加热调温用加热器10,使记录头的喷咀部9和共同液室12升温。通电结束时,等待时间计数器被复位(S310步)。然后在S311步中读取印字时间计数器的印字时间、印字时间计数器在印字开始之后,计数几乎没有进展。在S312步根据印字中调温的数据表,确定基准输出数据。再根据印字信号的内容,对该数据进行调温条件的修正(S313-S316步),这些步骤和图15的S312-S315步相同,而省略了说明。根据这些修正了的数据,给调温加热器10通电,进行印字中调温(S317步),完成一行印字(S318步),此时首先应起动等待时间计数器(S319步)。当继续印字时,经S320步后,用程序步S311,反复读取印字时间计数器的时间,随印字时间的增大,应减少按印字中调温表的数据所投入的能量。另外,若连续地印字,由于等待时间计数器的计数值几乎不增加,按表3所示,在任何环境温度下,其输出都为0%,所以在每行都不进行印字前的调温。在一次印字结束的时间点上,对印字时间计数器进行复位(S321步),同时利用等待时间计数器,对到下一次印字信号到来的时间进行计测。而后,在下一次印字信号到来的时间点上,读取等待时间计数器的内容、环境温度和机内升温修正数据表(S304-S307步),同样,按印字前调温数据再一次确定输出能量的大小(S308步),以下将重复同样的控制。在第3实施例中,有修正传感器部温度的表格的程序,该程序仅修正环境温度传感器和记录头部所产生的温差。为修正记录头部的温度差,也可以根据修正数据表格,控制所流的保温电流,按照和环境温度传感器部相同的温度上升进行修正,这样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另外,即使不按修正表格修正保温电流,如图25所示,由于电源接通期间在记录头部已流有微小电流,所以使其产生和环境温度传感器部几乎一样的温度上升,这样修正也可以。这种微小的电流与软件无关,其在电源接通期间,已予先按着所确定的与记录头的升温特性的热时间常数对应的电流,在流通着。可以说是对应于电源接通时间的温度修正。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想把记录头的温度做成和环境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上升完全相同是很难的,因为环境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上升因存在空气对流、底板传热等因素,其比记录头本身的发热要复杂的多,所以只按机内温升进行修正也就足够了。上述实施例是以电源接通时间为主来考虑发热的,但也可以用与电源接通时间不同的其它的,如用印字所用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控制喷出用的驱动器的通电时间来考虑发热。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电源部通电时间的机内温升修正数据和根据印字用的晶体管等的通电时间的机内温升修正数据的和,修正所读取的温度传感器部的温度值,由此可以得到确切的修正。用交流电源动作的打印机中,接通交流电源的插头,主电源部通电后,控制部进行初始化,但实际的印字是在功率开关(软开关)的接通、本体各部通电之后才进行的,对这种打印机,把主电源部通电时间叫做硬件功率接通时间,而把实际上软开关接通后各部的通电时间叫做软件功率接通时间,当它们的发热量不同时,分别计测硬件功率接通时间和软件功率接通时间,与各自的经过时间相对应,从各自的修正表中扣除修正值的和来考虑发热也可以。图26是说明上述打印机机内温升和其修正动作的图,表7和表8表示对应于硬件功率接通时间和软件功率接通时间的温度修正表,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表7和表8中所示的修正温度是相对于机内升温(传感器温度△T)而设定的,因而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升温修正。其中,软、硬件功率接通时间最大计测到60分钟,当超过上述值时,则保持该值。第7表第8表</tables>另外,在加了上记的温升修正后,还可以加上述的根据晶体管、电机的通电时间的修正。软件功率接通时、印字终结时,可以根据软件功率接通时间、印字时间按扣除反向温度来考虑发热。在图26中,当软件功率断开时,(可以重新设定软件功率的断开时间计时),把软功率接通的时间计时从零开时计数到计数完了,并对到再次软件功率被接通为止的软件功率的断开时间进行计测。然后从软件功率断电时的修正温度中,扣除按照软功率的接通时间参照表8所得到的修正温度后的温度值,作为最终的修正温度。例如从图26中的软件断电时的修正温度为-2.5℃开始,10分钟后,再度接通软件功率开关时,把从表8中所得到的修正温度-2.0℃从修正温度-2.5℃中扣除后所得到的0.5℃,作为最终的修正温度。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例即使不利用组装到记录头上的温度传感器进行闭环温度控制,而在打印机等记录装置的本体测设置环境温度的测试机构,再在本体装置的发热元件上设置计测通电时间的机构,通过修正由测定上述环境温度机构得到的测定值,再用开环调温,与闭环调温相比,也能正确地把记录头的温度控制在所希望的温度内。另外,利用这种修正,对温度传感器、印刷电路基板、记录头的相对配布可以自由设计,因而使装置设计的自由度产生飞跃的提高。通过本体装置内的通电时间及机内能发热的零件的通电时间来进行环境温度修正,并根据机内温度升温的场所差、因热时间常数的不同而产生的时间差,对记录头的予测温度进行补正,所以可实现正确的温度控制。本发明,对所使用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界限进一步细分为,例如1度单位、0.5度单位,而对其以下单位,则利用通电时间进行修正,所以可以达成稳定的记录状态。以下参照图27至图29及表9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本实施例,对印字中的调温是按第1至第3实施实现的,所示的是按照滑架移动量补正(程序步S114、S115,S211,S315,S316)之外的其它的例子。不管那个实施例中,调温用加热器10进行通电的定时,如图27所示,是在印字可能范围的两侧的滑架加速的斜线上升(ラソプアツプ)期间。但在进行印字前调温,调温时间(加热器通电时间)超过上述加速期间时,则在加速期间之前进行,为此,在印字中调温,驱动调温用加热器的调温脉冲的输出间隔,应对应于滑架的移动量。这里,根据调温脉冲的脉冲间隔求修正系数,再进行印字中调温的滑架移动量的修正(脉冲间隔修正)。表9所示的是进行脉冲间隔修正的数据表;该表是用相对基准间隔的比,求出修正系数,其中的基准间隔是滑架移动全幅时所需的时间(本实施例为1.2秒)。以下参照图28所示的调温脉冲输出定时和图29所示的脉冲间隔修正流程图,说明修正脉冲间隔的动作。首先,在S401步,如果输出调温脉冲时,在S402步测量与前次输出调温脉冲之间的间隔,再在S403步,根据脉冲间隔,参照调温脉冲修正表而得到修正系数,并根据所得到的修正系数,修正印字中调温操作量。另一方面,在S401步如果没有调温脉冲输出时,在S404步对从上次输出起,是否经过1.2秒进行判断,若没经过1.2秒了,则返回S401步。由于通常的印字动作中调温脉冲是按最长为1.2秒的间隔输出的,所以返回到S401步。但当等待接收下一次印字信号的情况,若已经经过1.2秒时,则进入S405步。在S405步对是否是加盖状态(capping)进行判断,若是,则什么都不进行就结束。加盖是按公知方式进行的,但对本实施例,在印字结束后,如经过6秒,就实施加盖(第28图),由于加盖以及不加盖都需要时间,因此通常是在印字结束时进行,这也是造成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所在。如果不是加盖状态,在S406步自动输出调温脉冲H,按和移动滑架时相同的温度,来保持记录头的温度。由于加盖是在印字结束6秒后进行,所以调温脉冲的最大输出为5,并进入S402步。根据这个实施例,可以实现和利用测定调温脉冲间隔,修正滑架移动量等价的修正。而且从印字结束后到实施加盖,一直可以用调温脉冲H使记录头的温度保持恒定,所以当再次开始印字时,能进行较高精度的调温。以下将参照图30至33以及表10至表12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该实施例是靠自升温来实现防止记录头成为过温升状态的过温升保护的。在前面已说明的第2实施例中,是利用按印字比率修正调温功率的,所以很容易防止在高印字比率时的过温升。例如,如表5所示,在印字率为50%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把修正系数取为零而不进行调温。但是,当印字比率超过50%的情况长时间继续下去时,由于记录头本身的自升温,也会变为过温升状态。而且,当环境温度高时,如果没有按照表1至表4所示那样,为防止过温升而进行调温的话,则也会由于记录头本身的自升温而产生过温升的状态。第10表加法数据表</tables>第11表减法数据表</tables>第12表临界值数据表</tables>为此本实施例中,根据印字比率,推定记录头本身的温升。当根据推定的自温升和环境温度来判断过温升时,要防止因从两方向印字到单方向印字进行切换所造成的过温升。表10和表11,所示的是第5实施例所用的推定自升温用的控制参数。第12表所示的是判断过温升用的控制参数的数据表。为了推定记录头的自温升,在印字中,计算保护值。保护值是将由低响应印字比率所确定的应叠加的加法值(表10)加到每1行印字中的值。但,当保护值超过对应于低响应印字比率的最大值时,就不进行相加了。如图30所示,实际的记录头有和印字比率相对应的热平衡温度。与此相对照,保护值也设置了与印字比率相对应的上限。第30图所示的是按规定的印字比率印字时,记录头的温升和那时的保护值。当低响应印字比率,比前次的印字比率变低时,则在每1行印字时,用由保护值所确定的叠加减算值(表11),做减法运算。但是,当减算值未满零时,则不进行减法运算。这是因为如图31所示,记录头的散热量不是由印字比率而是由升温温度(保护值)决定的。第31图所示的是按规定的印字比率进行印字,而在中途使印字比率下降时,记录头的升温和降温的状态。而表11的减算值对应于印字比率降低到0%时。而降低到零以外的印字比率时,则按印字比率进行加法计算。所以与第31图相对应。而后,当算出的保护值超过临界值(表12)时,则进行过温升保护。保护是通过将两方向的印字切换为单方向印字来实现的。如果变为单方向印字,与两个方向印字相比其印字比率下降了1/2,所以能防止过温升。在算保护值时,用低响应的印字比率,这是因为低响应印字比率和长期的升温,即蓄热相对应,而高响应印字比率是和局部的、瞬时的温升相对应。以下将参考图32以及图33说明本实施例保护过温升的动作。首先,当电源投入时,等待时间计数器,印字时间计数器、机内温升修正定时器被复位(S501步),启动机内温升修正定时器(S502步),在S503步读取等待时间,如果等待时间在30秒以上时,在程序步S504中,使印字时间计数器复位,其理由见后述。这之后的S505到S515步,与图24的S302到S312步相同,是进行机内温升修正、印字前的调温,所以省略了说明。在S516步,根据保护值,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保护,如果有必要,则在S517步中,禁止两方向印字,在S518步中,如果滑架的移动量为全宽的1/2,则在S519步中,按调温在单方向进行的模式设定。该S518、S519,按照第1至第4实施例中的所进行的利用滑架移动量来修正例之外的其它例同样地进行。然后,在S520步给调温用加热器通电,并进行印字中调温之后,在S521步进行一行印字,而后启动等待时间计数器(S523步),当印字终结时,返回S503步。对24图所示第3实施例,当印字终了时,通常把印字计数器复位(S320、S321步),但本实施例,在等待时间为30秒以上时,才进行复位(S523、S503、S504步),这是因为,考虑当等待时间为30秒以内时,还再继续印字,而把印字中调温的调温功率可设定得低此。以下将参照图33,对上述S516步、S517步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判断等待时间是否为120秒以上(S601步),如果是120秒以上,则在S602步,将保护值复位到“0”,当没进行120秒以上的印字时,考虑记录头的温度已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为此解除保护。其次,在S603步计数15秒的印字打点,在S604步,算出过去20秒的,即由S603求出的印字打点数的8次低响应平均印字数据,然后在S605步,根据低响应印字数据,参照加算数据表(第10表),而得到加算值和最大值。如果保护值没超过最大值,则在保护值上加上加算值。(S606、S607步)在S608步中,如果所求出的低响应印字能率比前次的印字时在S604步求出的低响应印字能率还要低时,则应考虑散热。即,在S609步根据保护值,参照减算数据表(表11)而得到的减算值,在S610步中,从保护值中,将该减算值减去。此时如保护值未满“0”时,就当作“0”(S611、S612步)。然后,根据环境温度,参照临界数据表而得到临界值(S613步),如保护值没超过临界值,则按两方向印字进行置位(S614步,S615步),而当为后述的单方向印字状态时,应解除该状态。另一方面,当保护值超过临界值时,则置位于单方向印字(S617,S618步)。由此,使印字能率变成双方向时印字能率的1/2,所以可以防止过温升。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在印字前按输入1.2秒的等待时间那样,对等待时间计数器进行置位(S617、S618步)。这样一来,使印字能率变成两方向印字时的1/3,所以即使环境温度高,也能使记录头的温度迅速地被降低。如上述所说明的,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是根据印字比率,推定记录头本身的自温升,并检测记录头的过温升。而且,当判断为过温升时,将印字由两方向切换为单方向,而使印字速度降低,使单位时间的记录头的能量投入量降低,从而可以防止过温升。还可以根据印字比率来考虑所对应的热平衡点温度,进而考虑伴随着印字比率降低的散热量,而推定出记录头的自温升,所以能进行高精度的过温升保护。通过过温升保护,而使过温升状态解除的情况下,通过再次返回两方向印字,可以使记录速度提高。在本实例中是用从两方向印字到单方向印字的切换来进行过温升保护的,但用减少单位时间里的记录头能量投入量的方法也可以。例如,在下一行印字前,或用设定所定的等待时间,或者将喷出用加热器的脉冲宽度缩短的方法也可以。上述第1至第5实施例中,即电源接通时也希望把印字定时,计数定时、通电定时等的数据保存起来,再继续定时动作。因为如果电源断开使上述数据消失的话,则在电源接通之前的记录头的温度就不清楚了,从而也就不能进行合适的温度控制。以下将参照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图34所示的是适用于本发明的温度控制方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模式的斜视图。本实施例的墨水喷射装置,在沿着纸或塑料薄片等被记录材料P移动的滑架上,装载有将记录头和墨水容器作成整体3的卡盒,记录头在扫描的同时进行记录,是串联型的装置。在图34中,1是墨水容器,2是记录头上述记录头2是利用热能喷出墨水的墨水喷射记录头,并装备有产生热能的电热变换体。而且,上述墨水喷射记录头2是利用上述电热变换体所加的热能而产生的膜沸腾,使气泡生长,并使墨水从喷出口喷出来进行记录的。将墨水容器1和记录头2事先做成整体化而构成作为整体的可拆除卡盒(可以更换)的记录头卡盒。上述记录头卡盒装载在滑架3上,该滑架3按沿被记录材料P移动那样地被导轨4导向,并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往复移动。上述被记录材P和形成记录面的压纸卷筒辊5紧贴,通过驱动压纸卷筒辊,使记录材P按箭头5的方向传送。6是集合信号线的挠性电缆,该信号线是为流通墨水喷出用的信号脉冲电流、调节记录头温度电流等用的。7是印刷电路基板,在该板上装有控制记录装置的电气回路。如图所示,在该板7上,装有温度传感器8,晶体管稳压电源用的功率晶体管18a、A/D变换器16,微处理器单元(MPU)17等。上述功率晶体管18a是构成印刷电路板电气回路的一个元件,其用于控制记录头2墨水喷出的电流信号。上述温度传感器8,是由热敏电阻构成的是测量温度用的温度传感器,其被按装成和上述功率晶体管相接触。上述A/D变换器16,把温度传感器8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上述的微处理器单元(MPU)17,控制记录装置内的各部,使温度控制按处理顺序进行。图35是上述记录头2的局部细部斜视图。在该图中,底板24上形成通往各喷出口25的液路20和用于向各液路20供给墨水的共用液室12。在各液路20中配置了作为喷出能量发生元件的喷出用加热器13,该加热器向各液路内的墨水付与喷出热能。在进行记录时,首先,把墨水容器的墨水通过未画出的墨水供应管,充填到共用液室12和各液路20中。然后通过印刷电路基板来的挠性电缆把电气信号(画像信号等)加到装置上,并将各喷出用加热器13通电。这样一来使各喷出用加热器发热,在该部分瞬时产生气泡,从位于喷出用加热器13下游侧的各喷出口25中喷出,形成飞射的墨水滴,使这些墨水滴付着在纸等被记录材料P上,而完成了记录。图36所示的是,用以上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在8张被记录材料上,对所定的图形进行连续记录时,同时测量记录头2的底板24的温度和功率晶体管18a的温度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功率晶体管18a的温度与记录头2的温度上升同时进行升高。然后,用温度传感器8读取作为驱动电子元件的功率晶体管18a的温度,测量记录头2的温度。图37是适宜于实施本发明的按第6实施例实施的温度控制方法的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上所述,记录头2的温度和功率晶体管18a的温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由于记录头2和功率晶体管18a的热容量不同,所以在温度上升曲线上,有不同的地方。为此,为了使功率晶体管18a的热容量变成与记录头2的热容量相同,或者选择功率晶体管,或者在功率晶体管上再结合上散热板。或者用MPU对功率晶体管18a的温度进行修正那样地进行运算处理,根据功率晶体管18a的温度,统一决定记录头2的温度,当其在所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非记录时,对喷出用加热器13按使墨水发泡但不喷出的程度加短脉冲,来加热记录头2,当其变成所定温度之上时,停止向非记录时喷出用加热器施加短脉冲,并调节记录头2的温度,使其不过于升高。图38所示的是使用本发明第7实施例进行温度控制的记录头2的局部斜视图。在该图的记录头2的液路20附近,除各液路20的喷出用加热器13外,还设置了为加热记录头的调温用加热器10。图39所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印刷电路板7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同图中,在印刷电路基板7上,除设置驱动用功率晶体管18a之外,还设置了为驱动上述调温用加热器10所用的稳压电源的功率晶体管18b,这些功率晶体管18a、18b分别按与温度传感器8相接触地配置。图40是实施本发明温度控制方法的较佳的控制系统方框图。在该图中,按照使驱动喷出用加热的功率晶体管18a和调温用加热器的功率晶体管18b各自的热容量是记录头2的一半热容量来选择功率晶体管,或者,通过功率晶体管与散热板的结合,按比记录头2的温度上升高一倍地设定功率晶体管18a、18b的温度上升。然后用温度传感器8测量功率晶体管18a、18b的温度,经A/D变换器16而变换为数字信号后,再用MPU17进行累计,把这些累计值和修正系数相乘,根据2个功率晶体管18a、18b各自的温度,统一确定记录头2的温度,从而构成本系统。另外,将用以下构成也可以,即,另外设置环境温度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和上述的2个功率晶体管18a、18b上按装的温度传感器8、8组合,以修正测量温度。当2个功率晶体管18a、18b所测量的温度变为所定温度以下时,使调温用加热器10接通后,按使墨水发泡但不喷出的程度施加短脉冲,来加热记录头2。另一方面,当二个功率晶体管所测定的温度变成所定的温度以上时,通过把调温用加热器10断开的动作以及停止向非记录时的喷出加热器13施加短脉冲的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的进行,把记录头2的温度调整成不过份高。第41图的(A)以及(B)分别为本发明第8实施例进行温度控制的印刷电路基板7的部分剖面图。在该图(A)中,在一个温度传感器8上,分别与喷出用加热器驱动功率晶体管18a和调温用加热器驱动功率晶体管18b相接触。而在该图(B)中,在散热板28上,按接触状态配设了喷出用功率晶体管18a以及调温用功率晶体管18b,并且在前述的散热板28上,按热结合的方式配置温度传感器8。本实施例的温度控制方法,可以用和上述的第40图的方框图大致相同的构成的控制系统来实施。第41图的A的情况下,应把2个功率晶体管18a、18b的合计的热容量选择成与记录头2的热容量相同,或者,利用把温度传感器8的模拟信号,用A/D变换器进行数字变换后,在MPU17中进行修正运算处理,根据用温度传感器8测定的温度,对记录头2的温度,按统一规定进行设定。当变为所定的温度以下时,用调温加热器10以及喷出用加热器13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器,对记录头进行加热,而当变成所定温度之上时,则应使调温加热器10及喷出用加热器13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器停止加热。利用这种方法控制记录头2的温度。第41图的(B)的情况下,选定二个功率晶体管18a、18b和散热板28的合计热容量,使其与记录头2的热容量相同,或者,将温度传感器8的模拟信号用A/D16变换器进行数字变换后,通过MPU17进行修正演算处理,根据温度传感器8测定了的温度统一决定记录头2的温度。然后和上述情况相同,当在所定温度以下时,至少用调温用加热器10和喷出用加热器13中的一个对记录头2进行加热,反之,当在所定温度以上时,至少使调温用加热器10和喷出用加热器13中的一个停止对记录头加热,采用这样的方法对记录头2的温度进行控制。图42是本发明第9实施例中用于进行温度控制的印刷电路底板7的部分剖面图。图43是本实施例进行温度控制的控制系统方框图。图42中,在驱动喷出用的加热器的功率晶管18a的附近,配置温度传感器8。这时,为了使温度传感器8,效率良好地感知到从驱动吐出用加热器的功率晶体管18a来的辐射热和对流热,而且由于热量易积存在上部,所以温度传感器8最好设置在比发热源即驱动喷出用加热器的功率晶体管18a的位置稍高些。图43中,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是这样设定的,即用温度传感器8测定从喷出用加热器13的功率晶体管18a而来的辐射热和反射热,通过A/D变换器16,将来自该温度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然后,用MPU17进行演算处理,则可以推测出记录头2的温度。使用这样的控制系统,能将记录头2的温度稳定地控制在所定温度。根据以上说明的第6至第9实施例,没有必要用装配在记录头2内的温度传感器进行闭环温度控制,而用装在记录装置本体上的温度传感器8,测定把热能投入到记录头2上的发热性功率晶体管(驱动元件)的温度,来间接地测定记录头2的温度,并可以将记录头2的温度控制在所希望的温度。总之,不再做高成本的记录头温度传感器,与此同时消除了记录头的温度测定值的离散性,因而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和大幅度提高成品率。还有,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虽举例说明了使用可拆除卡盒式记录头的情况,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温度控制方法不限于这些,在使用几乎没有必要更换型的记录头情况下,也同样地实施,并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给记录头2投入能量的驱动元件,使用的是功率晶体管,但是,该驱动元件并不限于功率晶体管。另外,在以上实施例中,列举了适用扫描型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温度控制方法,该装置所用的记录头(记录头卡盒)是装载在滑架3上的扫描型墨水喷射记录头,但是本发明对用于覆盖被记录材料的纸幅方向记录领域的宽行式墨水喷射记录头的宽行式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等也适用,而且对于其他记录方式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也能适用,并都能达到同样的作用效果。本发明的应用与记录头的个数无关。本发明特别是在墨水喷射记录方式中,也具有由气泡喷射方式记录头、记录装置所带来的优良效果。有关代表性的结构和原理,例如可以参照美国专利第4723129号说明书、第4740796号说明书所公开的。该方式对所谓键请求型(ォンデマンド型)、连续型都适用,但是,特别在键请求型的场合,在保持液体(墨水)的薄片和液路对应配置的电热变换体上,根据记录信息,至少提供一个使其产生超过中心沸腾的急速温度上升的驱动信号,利用这个驱动信号,使电热变换体产生热能;并使记录头的热作用面变成膜沸腾,其结果是对与驱动信号一一对应的液体(墨水)内形成气泡方面是有效的。靠该气泡的成长、收缩,通过喷出用开口使液体(墨水)喷出,并至少形成一滴。若将该驱动信号变成脉冲形时,由于立刻能适当地进行气泡的成长收缩,所以能完成响应性特别优良的液体(墨水)的喷出,这是所希望的。作为该脉冲形状的驱动信号,由美国专利第4463359号说明书和第4345262号说明书所公开了的信号是适宜的。若采用美国专利第4313124号说明书公开了的有关上述热作用面温度上升率的条件,则能实行更优良的记录。作为记录头结构,本发明除了包含被上述各说明书公开了的喷出口、液路、电热变换器的组合结构(直线状液路或直角液路)外,还包括用美国专利第4558333号说明书和美国专利第4459600号说明书的结构,该说明书公开了将热作用部配置在弯曲领域的结构。另外,对于多个电热变换体系说,根据特开昭59年第123670号公报和特开昭59年第138461号公报的结构,对本发明仍然有效。第123670号公报公开了将共同狭缝作为电热变换体的喷出部的结构;第138461号公报公开了将吸收热能的压力波的开孔对应在喷出部的结构。对具有与能记录的记录载体的宽度相应长度的满行型打印机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可以用如上述说明书所公开的满足该长度的多个记录头的组合结构,也可以用做成为整体的一个记录头的结构。而本发明可以更进一步地发挥上述效果。附带说明一下有关装置本体的装配,对和装置本体的电气连接、能供给装置来的墨水的自由改换的片型记录头(チツプタイプ记录ヘット)或者使用在记录头本体上整体设置的卡盒型记录头的情况下,本发明都有效。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而设置了对记录头的恢复机构和预备的辅助机构,这些机构的附加可以使本发明的效果更稳定,因此是所希望加的机构。具体举例,如对记录头的加盖机构、清洗机构、加压或吸引机构、电热变换体或把电热变换体和其它加热元件组合的以及除电热变换体之外的其它加热元件的予备加热机构,除记录以外所进行的其它喷出的予备喷出模式,对进行稳定地记录都是有效的。作为记录装置的记录模式,不仅有黑色等主流色的记录模式,还可以把记录头做成整体结构或者将多个记录头组合起来,对备有不同颜色的复合色或者由混合而成的全彩色中的一种的装置,对本发明也极有效。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是将墨水当作液体来说明的,但其也可以是在室温和室温以下温度时的固化墨水,而在室温软化或变成液体的,或者在墨水喷射中所进行的一般温度调整的温度范围内,即30°-70℃的温度范围内被软化或变成液体墨水的。也就是说,最好在记录信号付与时,墨水已成为液体状,以防止把产生温升的热量作为把墨水从固态变成液态时的热量来使用,或者为防止墨水蒸发而使用在放置状态是被固化了的墨水,总之,本发明适宜使用这样墨水,即通过与记录信号相对的热能的付于,使墨水液化成为墨水液体,而当喷出并到达记录载体时,已经开始固化这种具有用热能使其初始液化性质的墨水。这种情况的墨水如特开昭54-56847号公报或特开昭60-71260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作为液状或固形状物被保持在多孔质薄片的凹部或通孔内,也可按朝着电热变换体设置的形态。在本发明中上述的对墨水有效的东西,对实行上述的膜沸腾方式也适用。作为本发明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形态,除可作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机的图象输出末端来使用之外,也可以用在和读出器等组合的复印装置,还可以采用具有接收发射机能的传真装置的形态。权利要求1.一种用记录头喷出的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有以下几种机构,加热上述记录头的加热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测量与记录动作有关的并与上述记录头的温度变动相关的时间的计时机构;根据上述温度测量机构所测量的环境温度和上述计时机构所测量的时间,控制上述加热机构能量供给的控制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计时机构计测记录头的记录时间,上述的控制机构在记录动作时,向上述的加热机构供给能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在每行记录之前,上述控制机构向加热机构供给能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进而根据向上述加热机构供给能量的间隔来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控制装置进而根据再下一行之后的记录信号内容,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中的能量。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计时机构通过对记录行数或记录文字数的计数来计测记录头的记录时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计时机构计测记录头的非记录时间,上述控制机构在记录动作开始之前将能量供给上述的加热机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计时机构计测记录头的记录时间以及非记录时间,上述的控制机构根据上述的环境温度和上述的记录时间,在记录动作中,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并根据上述的环境温度和上述的非记录时间,在记录动作开始之前,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还具有在上述记录头所预定的期间内,测量印字比率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上述控制机构根据上述印字比率测量机构所测量的印字比率,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控制机构根据上述的环境温度、上述的非记录时间以及前次印字完结时的上述记录头的预测温度,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通过对单位时间里吐墨的脉冲数的计算,计测印字比率。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印字比率计测机构在第一期间和比第一期间还要长的第二期间内,计测印字比率,上述的控制机构根据上述的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印字比率,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还具有计测向上述装置通电时间的通电时间计测机构,上述控制机构根据通电时间计测机构所测量的通电时间,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根据上述通电时间对上述环境温度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的环境温度和上述的记录时间,在记录动作中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根据上述修正的环境温度和上述非记录时间,在记录动作开始之前,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通电时间计测机构计测对上述装置内的电源部件通电的第一通电时间和对上述装置内的其它各部件通电的第二通电时间,上述控制机构根据第一以及第二通电时间,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数个墨水喷出口,利用热能使喷出口喷出墨水。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记录头具有热能发生机构,该机构设置在与喷出墨水的数个喷出口相对应的每个喷出口上,利用热使墨水产生状态变化,由于该状态的变化而使墨水从上述的喷出口喷出并形成飞翔的液滴。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是做成可以和上述装置装卸自如的可拆卸卡盒型(デイスポ-サルタイブ)。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在非记录材料的全部记录幅度内备有多个喷出口,为满行型(フルラインタイブ)。2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装置适用于记录通过通信线路接收的记录信号的传真机。2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是通过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驱动脉冲的脉冲宽度,来控制供给能量的。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还具有以下机构计测上述记录头在所预定期间内的印字比率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根据上述印字比率计测机构计测的印字比率,预测上述记录头自身因记录而引起温度升高的温升预测机构;根据温升预测机构所预测的温升,限制供给上述记录头用于记录的能量的温升保护机构。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温升保护机构通过由双方向记录变为单方向记录,限制用于记录所供给的能量。24.一种用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以下几种机构,加热上述记录头的加热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计测上述记录头在预定时间内的印字比率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根据上述温度测量机构所测量的环境温度和由上述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所计测的印字比率,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能量的控制机构。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通过计算单位时间里的墨水喷出的脉冲数来计测印字比率。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在第一期间和比第一期间还要长的第二期间内,计测印字比率,上述的控制机构根据上述第一期间以及第二期间里的印字比率,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还具有计测上述记录头记录时间的计时机构,上述控制机构进而根据上述计时机构所计测的记录时间,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进而具有计测上述记录头的非记录时间的计时机构,上述控制机构根据上述计时机构计测的非记录时间,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多个墨水喷出口,利用热能使喷出口喷出墨水。30.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记录头具有热能发生机构,该机构设置在与喷出墨水的数个喷出口相对应的每个喷出口上,利用热使墨水产生状态变化,由于该状态的变化而使墨水从上述的喷出口喷出并形成飞翔的液滴。31.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是做成可以和上述装置装卸自如的可拆卸卡盒型。32.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在非记录材料的全部记录幅度内备有多个喷出口,为满行型。33.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装置适用于记录通过通信线路接收的记录信号的传真设备。34.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是通过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驱动脉冲的脉冲宽度,来控制供给能量的。35.一种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以下机构;加热上述记录头的加热机构;在每一行记录之前,将能量供给该加热机构的能量供给机构;测量该能量供给机构供给能量的间隔的间隔计测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根据该温度测量机构测量的环境温度和上述间隔计测机构所计测的能量供给间隔,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能量的控制机构。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多个墨水喷出口,利用热能使喷出口喷出墨水。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记录头具有热能发生机构,该机构设置在与喷出墨水的数个喷出口相对应的每个喷出口上,利用热使墨水产生状态变化,由于该状态的变化而使墨水从上述的喷出口喷出并形成飞翔的液滴。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是做成可以和上述装置装卸自如的可拆卸卡盒型。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在非记录材料的全部记录幅度内备有多个喷出口,为满行型。40.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装置适用于记录通过通信线路接收的记录信号的传真设备。41.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是通过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驱动脉冲的脉冲宽度,来控制供给能量的。42.一种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有以下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计测上述记录头在所预定期间内的印字比率的印字比率计测机构;根据由上述印字比率计测机构计测的印字比率,预测上述记录头自身因记录所引起的温度上升的温升预测机构;根据该温升预测机构所预测的温升,限制供给上述记录头记录能量的温升保护机构。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温升保护机构通过由双方向记录变为单方向记录来限制所供给的记录能量。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多个墨水喷出口,利用热能使喷出口喷出墨水。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的记录头具有热能发生机构,该机构设置在与喷出墨水的数个喷出口相对应的每个喷出口上,利用热使墨水产生状态变化,由于该状态的变化而使墨水从上述的喷出口喷出并形成飞翔的液滴。46.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是做成可以和上述装置装卸自如的可拆卸卡盒型。47.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在非记录材料的全部记录幅度内备有多个喷出口,为满行型。48.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装置适用于记录通过通信线路接收的记录信号的传真设备。49.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是通过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驱动脉冲的脉冲宽度,来控制供给能量的。50.一种从记录头喷出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有以下机构,加热上述记录头的加热机构;对上述记录头供给能量的电子元件;测量该电子元件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根据该测量机构所测量的上述电子元件的温度,对上述记录头温度进行推定的控制机构。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根据推定的上述记录头的温度,控制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52.如权利要求要求5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温度测量机构被装配在上述装置内的印刷电路基板上。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温度测量机构与上述电子元件连接。54.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多个墨水喷出口,利用热能使喷出口喷出墨水。55.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热能发生机构,该机构设置在与喷出墨水的数个喷出口相对应的每个喷出口上,利用热使墨水产生状态变化,由于该状态变化而使墨水从上述的喷出口喷出并形成飞翔的液滴。56.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是做成可以和上述装置装卸自如的可拆卸卡盒型。57.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在非记录材料的全部记录幅度内备有多个喷出口,为满行型。58.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装置适用于记录通过通信线路接收的记录信号的传真设备。59.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机构是通过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驱动脉冲的脉冲宽度,来控制供给能量的。60.一种具有喷出墨水液滴的记录头,并包含加热该记录头的加热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计测上述记录头的非记录时间的计时机构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第一步,在记录动作开始之前,根据由上述温度测量机构测量的环境温度和由上述计时机构计测的非记录时间,向上述加热机构供给能量,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第二步向上述记录头提供记录信号,并进行记录。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当上述非记录时间延长时,上述第一步中对加热机构能量的供给将增加。62.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还将根据上述记录头在预定时间内的印字比率,供给上述加热机构能量并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当上述印字比率提高时,应减少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64.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还根据上述装置的通电时间,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以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65.一种具有喷出墨水液滴的记录头,并包含加热该记录头的加热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和计测上述记录头记录时间的计时机构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有以下步骤,第一步在记录动作中,根据由上述温度测量机构测量的环境温度和由上述计时机构计测的记录时间,供给上述加热机构能量,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第二步将记录信号供给上述记录头,并进行记录。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当上述记录时间较长时,应减少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67.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还根据上述记录头在所预定时间内的印字比率,将能量供给上述加热机构,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当上述印字比率较高时,将减少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69.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还根据上述装置的通电时间,将能量供给上述加热机构,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70.一种具有喷出墨水液滴的记录头,并包含加热该记录头的加热机构、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计测上述记录头的记录时间和非记录时间的计时机构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有以下步骤第一步在记录动作开始之前,根据由上述温度测量机构测量的环境温度和由上述计时机构计测的非记录时间,将能量供给上述加热机构,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第二步在记录动作中,根据上述环境温度和上述记录时间,将能量供给上述加热机构,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第三步将记录信号供给上述记录头,并进行记录。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当上述非记录时间较长时,增加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72.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二步中,当上述记录时间较长时,减少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73.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和/或第二步中,还根据上述记录头在所预定时间内的印字比率,将能量供给上述加热机构并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74.如权利要求73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和/或第二步中,当上述印字比率较高时,减少供给上述加热机构的能量。75.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步中,还根据上述装置的通电时间,将能量供给上述加热机构并控制上述记录头的温度。全文摘要一种用记录头喷出的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包括一个加热记录头的加热机构,一个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测量机构,一个在记录动作期间测量一个与记录头温度变化有关的时间的定时机构,以及一个加热机构的能量供给控制机构,该加热机构的设置是根据温度测量机构测量的环境温度和定时装置测量的时间而确定的。文档编号B41J2/195GK1051884SQ90108978公开日1991年6月5日申请日期1990年9月18日优先权日1989年9月18日发明者大尚次,矢野健太郎,杉本仁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