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9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用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不同的多个场所、可容易改变姿势地进行显示部安装或取下的车载用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中使用的显示部(显示器),通常是采用内装于仪表盘中或固定于车室顶棚上的所谓固定安装方式。显示器正在不断地多功能化,除了导航系统的道路导向信息之外,还能提供DVD再生信息、甚至电视节目等利用同一显示器的各种不同的信息。
因此,以往作为导航系统的显示器,在适合于来自驾驶座位的目视方向上,例如内装固定于仪表盘的显示部,对于观看DVD再生图像和电视节目的后部座位的乘员来讲是一种不适合于目视的显示姿势,又,对于驾驶员来讲,还会因使驾驶的集中力分散的图像进入视线而成为驾驶的障碍。另一方面,停车时,当驾驶者处于倾斜状态时,驾驶者脸部的方向与驾驶时发生了变化,故不能舒适地看到显示部中放映的图像信息。
又,为了满足在将后部座位置于平坦的横躺着的状态下能观看到DVD再生图像和电视节目这一要求,必须在车室顶棚上再添加设置另1个新的显示部。但是,后部座位上的使用率一般不高,若另外再设置后部座位用的显示部,因会产生新的费用而不添加显示部,故不能得到后部座位的乘员的满意。
另一方面,作为在车室内改变显示部姿势的技术,有一种提案是「在车载用显示装置中,具有显示装置本体和支承显示装置本体并被安装于车辆的座位侧方的壁面上的支承构件,在显示装置本体与支承构件之间设置导向机构,该导向机构将显示装置本体的画面从与壁面的内面大致平行的待机姿势引导成从壁面的内面向车室内方立起而使画面成为朝向座位方向显示的可目视姿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另一项技术,有一种「作为设置于乘座用座位上的容纳装置,在盘片播放机上安装可平行移动的薄型显示部」的提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然而,这种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是在利用导向机构所容许的狭小范围内使显示装置本体及显示部移动来改变其姿势那样程度的技术,例如,它不是那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设定了从装在仪表盘内的固定位置至车室顶棚位置的大的位置变位的技术,另外,由于没有将框体(收容有显示部的构件)在支承构件上进行装卸的这一技术性思路,故不能改变场所地来利用1个显示部。
日本专利特开平7-30917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7-23311号公报由于以往的车载用显示装置是上述那样的结构,即使能改变显示部的姿势,也没有能将显示部从其支承台上简单地进行装卸的装置,因此,存在不能用简单的操作通过改变时间和场所来利用显示部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用简单的操作通过改变时间和场所来利用显示部的车载用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包括在将具有显示部的框体和作为与该框体组合的构件即可安装于任意部位的支承台进行组合时、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旋转姿势的姿势设定功能部;可装卸地进行该框体与支承台组合的装卸功能部;保持或解除该框体与支承台的组合状态的动作功能部。
这样,通过装卸功能部,可将显示部与框体一起在不同场所的支承台上进行装卸,并且,通过姿势设定功能部,可将显示部的位置与最佳的目视位置对准,通过动作功能部来保持或解除这种合适的姿势,可变更安装位置,故具有能用简单的操作通过改变时间和场所来利用显示部等的效果。


图1为打开轴体后的框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闭合轴体后的框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说明使轴体进行往复运动的动作装置的框体的剖视图。
图4为说明轴体的施力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框体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6为操作构件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7为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8为说明支承台与框体的组合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说明框体和支承台的在顶棚上的安装例的立体图。
图10为说明框体和支承台的在顶棚上的安装例的立体图。
图11为说明框体和支承台的在顶棚上的安装例的主视图。
图12为说明框体和支承台的在座位上的安装例的立体图。
图13为框体和轴体的立体图。
图14为从轴端侧看轴体的主视图。
图15为说明凸状部及其支承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16为说明凸状部及其支承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17为轴体和凸状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从轴端侧看轴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20为将圆筒和支承台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21为说明将框体相对支承台安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22为说明圆筒与轴体的嵌合过程的立体图。
图23为说明相对圆筒的轴体安装结束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24为表示在顶棚及座位上进行支承台及框体的安装例的立体图。
图25为表示在顶棚上进行支承台及框体的安装例的立体图。
图26为可装卸地具有显示部的框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27为将显示部取下后的框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28为显示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29为表示显示部的背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30为表示框体的右过半部纵剖俯视图。
图31为框体的纵剖视图。
图32为安装了具有与显示部互换性的卡盒的框体外观立体图。
图33为卡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34为表示卡盒的背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35为表示打开卡盒的开闭构件后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36为表示闭合卡盒的开闭构件后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下面参照

实施本发明用的最佳形态。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首先说明具有显示部的框体。图1中,框体1是由树脂或金属构成的矩形块状体。在该矩形块状的框体1的一端侧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开口11。框体1上,在形成该开口11的部位的反向侧端部,隔开间隔地对置着2个方形的凸起部12、13。在这些凸起部12、13与开口11之间的部位上安装着由液晶显示盘构成的长方体状的显示部2。
在凸起部12、13上,相对配置着分别由金属构成的轴体121、131,并使这些轴体121、131各自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的轴线O1-O1上一致,且在该同一中心轴线O1-O1上被支承成可以在相互接近或相互离开的方向上滑动。
开口11作成可将1只手伸入那样大小的矩形,在该开口11的4个内周面部中,在位于与设有凸起部12、13一侧的相对侧上内周面部111上可滑动地安装着操作构件3。滑动方向是如箭头a所示向凸起部12、13接近的方向、如箭头b(参照图2)所示向离开凸起部12、13的方向。
操作构件3利用后述的施力装置(弹簧81)朝箭头a方向施力,在用手指握住波形的把手31并施加推压力的作用下,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可如图2所示将把手31推入框体1内。若减小握持力,则利用施力使操作构件3返回图1所示的伸出位置。
轴体121、131由正八角柱体构成,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正多角柱体即可。2个轴体121、131处于同一的轴线O1-O1上,并且,相互的正八角形的相位一致,与操作构件3的往复动作连动地朝相反的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作为进行这种连动的往复运动用的装置,本实施例1中,设置有对轴体121、131朝框体1内侧的方向、即朝这些轴体121、131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装置;对利用该施力装置的轴体121、131的移动作出限制的挡块;将操作构件3的动作传递给轴体121的运动传递装置。
参照图3~图6说明与这种运动传递装置周围的结构。轴体121周围的结构与轴体131周围的结构是左右对称的关系,在此,可看成是同一结构,故对一方的轴体131周围的结构作出说明。如图3、图4所示,轴体131具有由正八角柱体构成的轴部131a和与该轴部131a一体的圆柱状的滑动部131b。
支承轴体131的套筒4,在筒体的内侧具有大径孔部41和小径孔部42。滑动部131b可滑动地与大径孔部41嵌合,轴部131a插通设于套筒4的左端部的与该轴部131a嵌合的由正八角形的孔构成的小径孔部42。在大径孔部41中设置有伸张性的弹簧5,形成推压滑动部131b的形态,该大径孔部41的右端部螺合着弹簧支承构件6,对于弹簧5产生推压轴体131的施力。
图3中,利用施力装置即弹簧5的弹性,对轴体131朝框体1的内侧(图中的左方)方向施力。通过使小径孔部42与大径孔部41的直径之差所形成的台阶部43与滑动部131b相碰,可阻止受着该施力的轴体131在移动过程中从套筒4脱出。由此,该台阶部43就是限制轴体131移动的挡块。
在弹簧支承构件6上,沿其中心轴开设有贯通孔61。又,线材7的一端部固定在滑动部131b上。位于贯通孔61右端的出口部是削去尖角的平滑的曲面形状,以减小与线材7的滑动阻力。线材7穿通沿着卷绕成螺旋状的弹簧5轴线的空间部的中心部,经过贯通孔61及其出口部的所述曲面形状部,将方向改变成图中的90度的向下方向,通过形成于框体1内的隧道状的通孔14而被固定在与操作构件3一体的支臂32上。
如图6所示,操作构件3是将从本体部33向右侧(外侧)伸出部分的厚度减薄而形成2段,从靠近本体部33一侧起,依次构成了侧片34、支臂32。如图3及图5、图6所示,长方体状的本体部33可滑动地与框体1中央部所形成的本体部用滑动孔15嵌合,侧片34可滑动地与滑动孔16嵌合,支臂32可往复运动地位于与通孔14连通的支臂空隙17内。
支臂32在支臂空隙17内不与框体1发生任何接触地可以往复移动,以减少滑动阻力。在从弹簧支承构件6至支臂32的线材7的途中,夹着紧缩性的弹簧71作为吸收松动用的弹簧构件。如图3所示,在操作构件3与框体1之间夹着用于强化操作构件3返回力的伸张性的弹簧81。利用弹簧81、弹簧5、弹簧71等弹性的操作构件3的移动,通过使侧片34的上端部与滑动孔16的端部所形成的壁面16a抵接而受到限制。
支臂32、线材7、弹簧71等是将操作构件3的动作传递给轴体131的运动传递装置。图3中,通过推动操作构件3的操作,支臂32拉住线材7克服弹簧5的弹性使轴体131向右移动。同时使轴体121进行与轴体131相反的向左移动动作(未图示)。即,在用手指握住操作构件3的把手31进行推动时,轴体121、131朝框体1的外侧方向打开。若解除了施加于把手31的力,则利用弹簧81的弹性,随着操作构件3的返回,在弹簧5的施力下轴体131向左移动而轴体121向右移动,朝向框体1的内侧将这些轴体121、131闭合。
另外,侧片34是辅助支臂32的强度和具有止动功能的构件,若能充分得到支臂32的强度,则可省略该侧片34,也可作成将支臂32直接从本体部33伸出的结构。该场合,支臂32与壁面16a相碰,能起到止动功能。
下面说明与框体1组合的支承台9。图7、图8中,支承台9由树脂或金属构成,是细长块状体。在支承台9上,形成有在轴线O2-O2上各自的中心轴线一致并具有可与轴体121、131嵌合的正八角柱的孔的嵌合孔91、92,这些嵌合孔91、92相互的正八角形的相位一致。支承台9的上表面成为安装面93。将该安装面93与所需的安装对象部位对准,用螺钉固定、粘接等适当的手段进行固定。
下面说明动作。
用1只手从图1所示的框体1的端部将操作构件3握住,拿到预先固定在合适场所的支承台9处。接着,通过按下操作构件3,如图2所示将轴体121、131打开。在该打开的状态下,轴体121、131的间隔L1设定成比图7所示的支承台93的宽度尺寸L2较大。
保持着这一打开状态,使轴体121、131与嵌合孔91、92对峙地在框体1中移动,再将显示部2看准成所需的旋转姿势地放松操作构件3的握紧力,由于轴体121、131的前端部倒角处理过,故随着轴体121、131的闭合动作,被引导成正八角柱体的轴部与正八角形孔一致,从而得到嵌合状态。这样,将框体1相对于支承台93的该嵌合部作为中心的旋转姿势是由与临近嵌合前的框体1的姿势大致相似的姿势来决定。
进入嵌合孔91、92的轴体121、131与嵌合孔91、92的底部抵接后停止,夹持支承台9地保持嵌合状态。由此,图8所示的嵌合孔91、92的深度方向(开闭方向)的间隔L3大于图1所示的轴体121、131的闭合方向上的最小间隔L4。
在将框体1安装在支承台9上后,在改变框体1(显示部2)的旋转姿势时,通过操作构件3的操作,暂时打开轴体121、131而从嵌合孔91、92中拔出,在将轴体121、131相对嵌合孔91、92的正八角柱的相位错开所需量之后再可嵌合。
本例中,因嵌合部的形状是正八角形,故能以45度间距来调节显示部2的旋转姿势。嵌合部的形状可选择任意的正多角形,角数越多,越能以细小的角度间距来调节旋转姿势。
下面说明支承台的配置及框体的安装例。
图9、图10、图11所示的实施例,是在车室的顶棚100上设置有多个、本例中是3个的支承台9-1、9-2、9-3的例子,所述多个支承台在座位前后的排列方向上与各排的座位位置对准。如图9所示,在将框体1安装在支承台9-1上时,例如适合于第1排的座位的乘员对显示部2的目视,安装在支承台9-2、9-3上时,分别适合于第2排、第3排的座位的乘员对显示部2的目视,故通过改变时间和场所使四周能使用1个框体1(显示部2)。
如图10、图11所示,在相对支承台9-1将框体1-1安装成与顶棚100平行的状态时,在停车状态下将座位作成完全平坦,能在横躺着状态下观看DVD再生图像和电视节目。又,若将不同于框体1-1的另1个框体1-2相对顶棚100具有某一程度的角度地安装在支承台9-2上,则可使不同的人同时观看不同的画面,例如横躺着的人观看框体1-1的显示部,坐起的人观看框体1-2的显示部。此时,声音从各自的头戴耳机中获取。
图12所示的例子是将支承台9-4、9-5固定在座位的头枕上的情况。本例中,可以自由地调节框体1-1的旋转姿势,可形成图示的座位的后席(未图示)的乘员只有1名时、根据爱好以舒适的姿势可观看显示部2的形态。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1中,在由具有显示部2的框体1和作为与该框体1组合的构件并被安装在车体上的支承台9构成的车载用显示装置中,作为在将框体1与支承台9组合时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相对于一方的另一方的旋转姿势的姿势设定功能部,在设于框体1的轴体121、131上设置有旋转对称的凸状部(将正八角柱体的棱角线部作为顶点的山形的凸状部),并在将这些轴体121、131嵌合的支承台9的嵌合孔91、92的内周部上形成有旋转对称的凹状部(将正八角柱状的空隙的棱角线部作为谷底的V字形的凹状部)。
在采用这种结构将框体1与支承台9组合时,一旦将轴体121、131与嵌合孔91、92嵌合,则所述山形的凸状部与所述V字形的凹状部啮合,就可在支承台9上决定框体1的旋转姿势。在为正八角柱体时,因该8个山形的凸状部和V字形的凹状部是旋转对称形状,故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旋转姿势。不限定于正八角柱体,也可是正多角柱体。又,不限定于正多角柱体,也可采用旋转对称的凸状部与凹状部的组合。
车载用显示装置具有可装卸地进行框体1与支承台9组合的装卸功能部。该装卸功能部是设于框体1的轴体121、131以及设于支承台9的与这些轴体121、131嵌合的嵌合孔91、92。通过利用这些轴体与嵌合孔的嵌合关系的装卸功能,可简单地将框体1与设于不同场所的多个支承台中任意1个组合,或者解除组合来改变位置。因这些轴体121、131及嵌合孔91、92各自都具有装卸功能部和姿势设定功能部,故可使结构简单化。
由于车载用显示装置具有进行框体1与支承台9的组合状态的保持或解除的动作功能部,因此,可使框体1与支承台9一体化或其解除,即使车体在行驶中发生振动时,也能保持框体1与支承台9的组合状态(姿势),在稳定的状态下观看显示部2的图像。
该动作功能部作为可对轴体121、131进行往复运动的动作装置而构成。动作装置由对轴体121、131(正多角柱体)朝框体1的内侧施力的施力装置(弹簧5);阻止利用该施力装置的正多角柱体移动的挡块(台阶部43);以及将所述操作构件3的动作传递给轴体121、131的作为运动传递装置的线材7、支臂32、弹簧71等构成。
该动作装置具有利用施力装置即弹簧5的施力将轴体121、131闭合的作用,故利用这种闭合功能,轴体121、131在嵌合孔91、92内将框体1夹持,稳定地保持该状态。由此,所述装卸功能部和所述姿势设定功能部可一起保持成锁定状态。又,该动作装置通过操作构件3的操作进行轴体121、131的打开动作,可将所述夹持解除,故只需进行操作构件3的操作就可简单地将框体1与支承台9的组合状态解除,可改变框体1的安装场所。
在实施例1中,以在框体1上设置轴体121、131及动作装置并在支承台9上设置嵌合孔92的例子为中心作了说明。因支承台9设置在所需要的多个场所,故希望是一种不使用时不占据空间的小型结构。为此,作成了在支承台9上仅具有嵌合孔91、92的结构。
也可作成与此相反的结构、即在框体1上设置嵌合孔,在支承台9上构成有轴体及动作装置。该场合,只是将显示部2和嵌合孔设置在框体1上,故使框体1的结构简单。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首先说明框体。图13中,框体10是由树脂或金属构成的长方状体。安装着由液晶显示盘构成的长方体状的显示部2。朝向显示部2的方向,在框体10的上侧边10U上设置由阴螺纹孔构成的安装部101。同样,在框体10的左侧边10R上也设置由阴螺纹孔构成的安装部102。
在这些安装部101或安装部102的任一方,可将圆柱状的轴体120的阳螺纹120M旋入而固定。如从轴端侧看轴体120的图14所示,在轴体120的外周面部上旋转对称地设置多个凸状部140。该凸状部140例如由金属球构成,如图15所示,被收容于树脂一体型的容器141内,利用作为弹性构件的伸张性的弹簧142的施力从该容器141内的下方进行推压。为了利用该施力来限制凸状部140的移动,在容器141的上部开设有比凸状部140的直径小的孔,利用该孔的边缘部构成卡止部143,在不使凸状部140从该孔中脱落的范围内使球面的一部分伸出。
或者,也可如图16所示,作成将带台阶的球面体即凸状部140a收容在容器141a内、在该容器141a内利用伸张性的弹簧142a向上方施力进行推压的结构。该场合,容器141a的上部所形成的台阶部构成了对利用弹簧142a的凸状部140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卡止部143a。作为凸状部140a一部分的大径部140a1可滑动地与容器141a的内径部嵌合,在该内径部的引导下进行往复运动。
从容器141a伸出的凸状部140a的凸出量与图15所示的例子中由球体构成的凸状部不同,通过改变形状而使凸状部140a可变化。
这些容器141、141a和弹簧142、142a以及所述各卡止部构成了施力保持装置,该施力保持装置将凸状部140、140a在从轴体120的外周面伸出的状态下进行施力保持,同时朝向轴体120的外周面的内侧保持成可动状态。
以图15所示的凸状部14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将凸状部140与容器141一起安装在轴体120的圆周面上等间隔间距地形成的安装孔121中。图18表示安装后的1个凸状部140。如图所示,安装孔121的中心轴线O3-O3与轴体120的圆周面上立起的法线方向一致,在凸状部140利用比弹簧142的弹性力大的外力被推压时向容器141内后退,若减小该外力,则利用弹簧142的力向容器141的外部移动而伸出(复位)。在实施例2中,凸状部140在轴体120的外周部上等间隔且旋转对称地设置有8个。
下面参照图19说明支承台90。支承台90是方形柱状的块状体,贯通2个相对面地设置有可与轴体120嵌合的嵌合孔920。在嵌合孔920的内周面部,旋转对称地形成有可与凸状部140卡合的8个凹状部38。如图20所示,嵌合孔920构成了圆筒60的内径部,作成了将该圆筒60埋入支承台90中的结构。另外,图21中,为了便于理解说明,将实际上与支承台90一体设置的从外部看不到的圆筒60按原样作出了表示。支承台90具有对任意的安装场所安装用的安装部,并将相同结构的支承台固定于车室内的多个场所。
下面参照图21~图23说明框体10在支承台90上的安装动作。因对于支承台90设置了多个相同结构的支承台,故为了区别而作出90-1、90-2那样的表示。在将框体10安装在支承台90上时,图21中,用手拿起框体10,将轴体120移动到与嵌合孔920接近的位置,并将轴体120与嵌合孔920的各中心轴线对准后插入。图22表示被插入的途中状态。图22表示将轴体120插入到其凸状部140与圆筒60的端部接触的形态。
从图22所示的状态下,进一步将轴体120插入到圆筒60的进深部,与其同时,凸状部140被圆筒60的端部推压、克服弹簧142的力向轴体120的内侧推动,一直埋入至与嵌合孔920的内周面同样的高度。在圆筒60的内侧即该圆筒60的深度方向上设置有未图示的挡块,对轴体120进入嵌合孔920内进行限制。在凸状部140与凹状部38一致的深度位置上,该挡块与轴体120的前端面抵接而停止进入。
在该停止位置上,若使轴体120朝正转或反转方向旋转,则在凸状部140与凹状部38一致的位置上,利用弹簧142的施力将凸状部140与凹状部38卡合。图23表示得到了该卡合状态的形态。各凸状部140和凹状部38呈旋转对称,形成在圆周8等分的位置上,当不是喜欢的旋转姿势时,通过拧动旋转框体10,以45度间隔获得凸状部140与凹状部38的卡合状态,可保持显示部2的旋转姿势,可将显示部2的姿势调节在喜欢的旋转位置上。
在实施例1中,在改变框体1(显示部2)的旋转姿势时,在握住操作构件3将轴体121、131打开后,必需将框体1的旋转位置对准进行重新嵌合,但在实施例2中,由于通过凸状部140与凹状部38的组合而构成了一种棘爪机构,因此,不用将轴体120从嵌合孔920中拔出,通过将轴体120与框体1一起拧动旋转,即可简单地改变显示部2的姿势。
在实施例2中,通过将多个支承台90设置于不同的场所,可适应乘员的要求。例如,如图24所示将支承台90-1、90-2设置在顶棚100上,又将支承台90-3设置在座位旁侧,按此来设置多个支承台。在设置于顶棚100时,如图25放大所示,按照图13所说明的例子将轴体120预先安装在上侧边10U上。又,在设置于座位旁侧时,如图21放大所示,将轴体120预先安装在左侧边10R(或右侧边)上。
除了改变时间地将1个框体10安装在支承台90-2和支承台90-3来使用的使用形态之外,若准备好2个框体,将1个框体安装在支承台90-2上,将另1个框体安装在支承台90-3上,则可同时地使不同的乘员享受到各显示部中的影像。
在实施例2中,在由具有显示部2的框体10和与该框体10组合的构件、即安装于车体上的支承台90构成的车载用显示装置中,作为在将框体10与支承台90组合时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出相对于一方的另一方的旋转姿势的姿势设定功能部,在设于框体10的轴体120上设置了旋转对称的凸状部140,并在嵌合轴体120的支承台90的嵌合孔920的内周部形成了旋转对称的凹状部38。
在采用这种结构将框体10与支承台90组合时,一旦将轴体120与嵌合孔91、92嵌合,则凸状部140与凹状部38啮合,就可在支承台90上决定框体10的旋转姿势。因凸状部140和凹状部38旋转对称地设置多个,故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旋转姿势。
车载用显示装置具有可装卸地进行框体10与支承台90组合的装卸功能部。该装卸功能部是设于框体10的轴体120以及设于支承台90的嵌合孔920。利用轴体120与嵌合孔920嵌合关系的装卸功能,可简单地将框体10与设于不同场所的多个支承台90-1、90-2、90-3进行组合,又,可解除组合来改变位置。因轴体120及嵌合孔920各自都具有装卸功能部和姿势设定功能部,故可使结构简单化。
在实施例2中,作为往复运动自如地支承凸状部140(140a)的往复运动装置,具有容器141(141a)和弹簧142(142a)以及对凸状部140(140a)的移动作出限制的卡止部143(143a),故通过与凹状部38组合可得到棘爪机构,可从多个位置中选择而容易地决定出显示部2的旋转姿势。因凸状部140、140a的前端部的形状是球面状,故能顺利地进行轴体120与嵌合孔920的嵌合操作。
如图13所示,因在框体10上具有多个如安装部101、102那样的安装轴体120的部位,故如图24所示可进行多重多样的设置。与实施例1一样,通过以1个或多个的框体10和多个支承台90-1、90-2、90-3等来构成,可将少量的框体在不同的场所和不同时间内供四周使用。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框体10上设置轴体120,并在该轴体120的外周面部设置旋转对称的凸状部140,在另一方的支承台90上设置可与轴体120嵌合的嵌合孔920,并在该嵌合孔920的内周面部上旋转对称地设置与凸状部140卡合的凹状部38,但也可与此相反,在支承台90上设置轴体120,并在该轴体120的外周面部设置旋转对称的凸状部140,在另一方的框体10上设置可与轴体120嵌合的嵌合孔920,并在该嵌合孔920的内周面部上旋转对称地设置与凸状部140卡合的凹状部38。在此场合,框体侧仅设置了嵌合孔,因没有轴部伸出,可以说只在操作框体时是便利的。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也可将支承台9和支承台90设置在门的支柱和臂架等上。另外,在实施例2中,可以在框体10上进行轴体120的安装或取下,在将轴体120取下的状态下,因是单纯的长方体状,故还可以采取内装于仪表盘或拿出到车室外来利用等多种使用方法。
作为显示部2的电源,可采用充电式的蓄电池类,作为信号传递装置,可采用红外线和RF信号的无线方式、或者母线系统方式的线最小值化的有线显示器的结构,在安装在设于不同场所位置的支承台上的各自显示部中显示出多种多样的信息来加以利用。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
在以上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可改变场所地将安装有显示部2的框体1进行安装或取下,而本实施例3是一种在所述框体1上可进行显示部2安装·取下的结构。
本实施例3,采用与改变场所地在支承台9上进行框体1安装·取下的装卸结构(第1装卸功能部)相同的结构,并作成了在框体1上可装卸显示部2的结构(第2装卸功能部),在框体1的表面设置显示部2的收容凹部114,在该收容凹部114的相对壁面上可出没地设置2个轴体181、191。
首先说明具有可装卸的显示部2的框体1。图26中,如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作的说明,框体1是由树脂或金属构成的矩形块状体。在该矩形块状的框体1的一端侧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开口11。在形成该开口11的部位的反向侧端部,隔开间隔地对置着2个凸起部12、13。在这些凸起部12、13与开口11之间的部位上,形成有可装卸地安装由液晶显示盘构成的长方体状的显示部2的收容凹部114。
在凸起部12、13上,如根据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构分别所作的说明,正多角状的轴体121、131,其中心轴线在同一的轴线O1-O1上一致地相对配置,并且,在相互接近或相互离开的方向上可滑动地被支承在该同一中心轴线O1-O1上。采用与该轴体121、131相同的结构,轴体181、191也可出没地被支承于收容凹部114内。
在形成了单手能伸入那样大小的矩形的开口11的内周面部111上,可滑动地安装着操作构件(第1动作功能部)3。滑动方向是如箭头a所示向凸起部12、13接近的方向、如箭头b(参照图2)所示向离开凸起部12、13的方向。在该操作构件3上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开口32。该开口32作成可用手指伸入那样大小的矩形,在该开口内,可滑动地安装着操作构件(第2动作功能部)36。如图27所示,该操作构件36作成了与实施例1、实施例2中的操作构件3一样的结构,朝箭头方向进行操作。
操作构件36利用后述的施力装置(弹簧83)朝箭头a方向施力,在用手指握住操作构件36的推压力的作用下,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可推入框体1内。若减小手指的力,则利用施力使操作构件36返回图26所示的伸出位置。
下面参照图30说明将上述操作构件3、36的动作传递给上述轴体121、131·181、191的运动传递装置周围的结构。轴体181、191周围的结构与轴体121和轴体131周围的结构相同。又,轴体121、131周围的结构和轴体181、191周围的结构是左右对称的关系,图示例是对右侧的轴体131、191周围的结构作出说明。
图30中,轴体191,利用施力装置(因与轴体131的施力装置的结构相同,故省略图示)朝显示部2的收容凹部114的内侧(图中的左侧)方向施力。利用该施力的轴体191的移动利用与轴体131相同的结构而受到了限制。
在轴体191上,线材8的一端被固定,该线材8的另一端,在途中夹着吸收松动用的弹性构件、即伸张性的弹簧82而被固定在操作构件36上。如图30所示,在操作构件36与框体1之间夹着伸张性的弹簧83,用于强化操作构件36的返回力。
下面说明在框体1的收容凹部114上进行装卸的显示部2。如图28、图29所示,显示部2是细长的块状体,在该显示部2的背面中央,设置有与收容凹部114的底面中央部所形成的接插件113连接的接插件23,在左右的外侧面上设置可与轴体181、191卡脱的嵌合孔21、22,而在收容凹部114的底部,设置有始终利用弹性力而形成伸出状态的半球状的凸起部112。
下面说明在框体1上进行显示部2的装卸动作。
用手指握住图26所示的框体1的操作构件36,通过将该操作构件向内周面部111侧按下,轴体181、191通过线材8、弹簧82被拉入框体1内。保持该状态,使轴体181、191与嵌合孔21、22对峙地将显示部2插入收容凹部114,若松开对操作构件36的下推力,则利用未图示的施力装置的施力,随着向收容凹部114推出的轴体181、191的闭合动作,前端部倒角处理过的轴体181、191与显示部2的嵌合孔21、22对准,可得到嵌合状态。由此,将显示部2安装保持在框体1的收容凹部114中。
在该安装保持状态下,在收容凹部114的底面上始终利用弹性力设置成伸出状态的半球状的凸起部112与显示部2的背面抵接,由该凸起部112始终对显示部2朝取出方向推压。这样,显示部2的嵌合孔21、22被推向轴体181、191,显示部2不会松动地得到可靠保持。又,若将轴体181、191从嵌合孔21、22脱出,则因凸起部112将显示部2从收容凹部114推出,故可简单且容易地将显示部2取出。
在将显示部2安装在框体1上后,在改变框体1的旋转姿势时,通过操作构件3的操作,暂时将轴体121、131从支承台9的嵌合孔91、92中拔出,在将轴体121、131的正八角柱体相对嵌合孔91、92的相位错开所需量之后就可重新嵌合。
若将嵌合部的形状例如作成正八角形,则能以45度间距来调节显示部2的旋转姿势。嵌合部的形状可选择任意的正多角形,角数越多,越能以细小的角度间距来调节旋转姿势。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3中,作成了在框体1上可装卸显示部2的结构,不仅可将显示部2从框体1取下后与其它的设备连接来使用,而且通过取下后拿到屋内,可预防偷盗事故等。
实施例3是相对框体1的收容凹部114可进行显示部2安装·取下的结构,本实施例4,作成了在框体1上可对具有与显示部2相同的外观并与显示部2具有互换性的卡盒50进行装卸的结构(第3装卸功能部),通过该卡盒50可将具有小型的音响装置等的显示部的音源装置70安装在框体1上。
卡盒50在框体1上的装卸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显示部2的安装结构相同,故省略重复说明。在该卡盒50的背面中央部设置图34所示的接插件59,该接插件59与被设置在框体1的配线基板20上、从收容凹部114的底面的孔向该收容凹部内露出的接插件23连接。并且,在该收容凹部114对置的2个面的一方的面上,设置将音源装置70的接插件连接的接插件52。在另一方的面上,设置图33、图35、图36所示的铰链结构的开闭构件(第3动作功能部)51。
该开闭构件51的一端侧开闭自如地安装在铰链轴58上,该铰链轴58被轴支承在卡盒50上。又,开闭构件51的表面中央部具有卡合爪151。在卡盒50的收容凹部底面上立设着卡合构件55,将卡合爪151与该卡合构件55的卡合孔56卡合。
下面说明在卡盒50上进行音源装置70的组合。首先,克服施力装置(弹簧)57地用手指使卡合爪151朝图33的箭头方向移动,使其与卡合孔56的卡合脱开。接着,以铰链轴58为中心使开闭构件51旋转,打开成图35所示的形状。在该打开状态下,将音源装置70从开闭构件侧滑动地插入卡盒50,将音源装置70侧的接插件(未图示)与卡盒侧的接插件52连接。若以铰链轴58为中心使开闭构件51旋转,闭合成图36所示的形状,则卡合爪151与卡合孔56卡合,在保持闭合状态的同时,在该闭合后的开闭构件51的前面将音源装置70推压到接插件侧,以增强机械性保持力,并稳定地保持电气性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4,由于作成了在框体1上对与相对框体1可装卸的显示部2具有互换性的卡盒进行安装的结构,因此,通过该卡盒50可将具有小型的音响装置等的显示部的音源装置70安装在框体1上。其结果,通过将音源装置70的接插件与卡盒内部的接插件52连接,即可使音源装置70的音源从车载扬声器输出。又,通过将耳机插入设于卡盒50的耳机塞孔54中,还可用耳机收听。离开车体时,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可将音源装置70从卡盒50取下后携带,故可预防偷盗事故等。
工业实用性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载用显示装置,不仅能以简单的操作通过改变时间和场所来利用,而且,可将该显示部从框体取下,可将音源装置安装在与该显示部具有互换性的卡盒上,适合于车载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载用显示装置,由具有显示部的框体和作为与该框体组合的构件而安装于任意部位的支承台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姿势设定功能部,在将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组合时,该姿势设定功能部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旋转姿势;将该框体与所述支承台可装卸地进行组合的装卸功能部;以及保持或解除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的组合状态的动作功能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所述支承台的任一方设置有轴体,并在该轴体的外周面部设置有旋转对称的凸状部,在另一方设置有可与所述轴体嵌合的嵌合孔,并在该嵌合孔的内周面部,旋转对称地设置有与所述凸状部卡合的凹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所述轴体以及可使所述轴体进行往复运动的动作装置,在所述支承台上设置有所述嵌合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是可滑动地支承在所述框体上的2个正多角柱体,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嵌合孔是可与所述正多角柱体嵌合形状的孔,所述动作装置是通过操作构件的操作将所述2个正多角柱体在所述同一中心轴线上朝向所述框体的外侧打开、通过施力装置朝向所述框体的内侧将所述正多角柱体闭合的构件,并具有对施力装置导致的所述正多角柱体的移动作出限制的挡块、以及将所述操作构件的动作传递给所述轴体的运动传递装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所述轴体,在所述支承台上设置有所述嵌合孔,并且,设置有施力保持装置,该施力保持装置施力而将所述凸状部保持成从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伸出的状态,并朝所述外周面的内侧方向保持成可动的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保持装置包括收容所述凸状部、使该凸状部可从所述轴体出没的容器;对所述凸状部朝所述轴的外方施力的弹性构件;对该弹性构件导致的所述凸状部的移动作出限制的卡止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的前端部是球面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的多个位置上具有所述轴体的安装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由1个或多个所述框体和多个所述支承台构成。
10.一种车载用显示装置,由具有显示部的框体和作为与所述框体组合的构件而安装于任意部位的支承台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姿势设定功能部,在将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组合时,该姿势设定功能部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旋转姿势;将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可装卸地进行组合的第1装卸功能部;保持或解除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的组合状态的第1动作功能部;将所述框体与显示部可装卸地进行组合的第2装卸功能部;以及保持或解除所述框体与所述显示部的组合状态的第2动作功能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轴体以及可使该轴体进行往复运动的动作装置,在所述显示部上设置有嵌合所述轴体的嵌合孔。
12.一种车载用显示装置,由具有显示部的框体和作为与所述框体组合的构件而安装于任意部位的支承台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姿势设定功能部,在将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组合时,所述姿势设定功能部可在多个位置上决定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旋转姿势;将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可装卸地进行组合的第1装卸功能部;保持或解除所述框体与所述支承台的组合状态的第1动作功能部;使所述框体与显示部或卡盒可互换且可装卸地进行组合的第2装卸功能部;保持或解除所述框体与所述显示部或卡盒的组合状态的第2动作功能部;使所述卡盒与音源装置可装卸地进行组合的第3装卸功能部;以及保持或解除所述卡盒与音源装置的组合状态的第3动作功能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轴体以及可使该轴体进行往复运动的动作装置,在所述显示部或卡盒上设置有嵌合所述轴体的嵌合孔。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用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卡盒的收容凹部的对置的一个面上,设置有朝另一个面推压被插入所述收容凹部中的音源装置的推压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车载用显示装置,在将具有显示部的框体(1)安装在支承台(9)上时,预先在框体(1)上设置正多角柱体的轴体(121、131)、在支承台(9)上设置可与正多角柱体嵌合的嵌合孔(91、92),使所述轴体(121、131)开闭移动,可与嵌合孔(91、92)进行嵌合或装卸,嵌合安装时,通过错开嵌合部的角度相位可使框体1相对支承体的旋转姿势变化。由此,能用简单的操作通过改变时间和场所来利用显示部。
文档编号G09F9/00GK1805868SQ2005800004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8日
发明者礒部隆, 三谷周, 赤塚洋己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