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3251发布日期:2019-11-05 23:2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具有省电、无幅射、体积小、低耗电量、平面直角、高分辨率、画质稳定等多项优势的显示面板,尤其是现今各式信息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数字相机、PDA、液晶屏幕等产品越来越普及,也使得显示面板的需求量大大提升。显示面板中通常包括至少两个传输栅极驱动信号的栅极驱动芯片,如覆晶薄膜(ChipOnFilm,COF)连接。相邻的两个栅极驱动芯片之间也通过基板上的走线(WireOnArray,WOA)连接。每个栅极驱动芯片分别与一组扇出区(fanout)的导线相连,并通过扇出区的多条导线连接至各条栅线。

由于基板上的走线具有一定阻值,所以后一个栅极驱动芯片相连的栅线的阻值会比前一个栅极驱动芯片相连的栅线的阻值大,使得相邻栅极驱动芯片之间充电情况不一致,使得面板亮度差异非常明显,面板画质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降低相邻扇出区之间的阻抗差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驱动电路板;至少两个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栅极驱动芯片;至少两个扇出区,分别一一对应的连接在所述至少两个栅极驱动芯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栅线之间;其中,所述扇出区包括多条导线,所述导线包括多个绕线图案单元;同一个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长度和/或宽度相同,不同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长度和/或宽度不同,所述远离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导线阻值小于临近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导线阻值。

可选的,所述远离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栅极驱动芯片与所述驱动电路板之间的走线阻值和临近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栅极驱动芯片与所述驱动电路板之间的走线阻值的差值,与对应的所述扇出区之间的导线阻值的差值相同或近似相同。

可选的,所述绕线图案单元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绕线图案和第二绕线图案,所述第一绕线图案垂直于信号传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绕线图案沿信号传输的方向延伸,多条所述第一绕线图案与多条所述第二绕线图案交错且依次首尾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为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长度,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为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宽度,所述至少两个扇出区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相同,所述至少两个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不同,远离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小于临近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为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长度,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为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宽度,所述至少两个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相同,所述至少两个扇出区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不同,远离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大于临近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为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长度,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为所述绕线图案单元的宽度,所述至少两个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和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均不同;远离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小于临近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且远离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大于临近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二绕线图案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一绕线图案的长度范围为4.5um至7.5um之间。

可选的,所述扇出区包括中心导线以及位于所述中心导线两侧的多条扇出导线,多条所述扇出导线对称设置于所述中心导线的两侧,所述扇出区中任意相邻两条所述导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栅线,以及驱动所述栅线的以上所述的栅极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相对于扇出区中所有导线设置呈一样的绕线图案单元的方法来说,本实用新型在相同的扇出区的绕线图案单元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调整后一个扇出区中绕线图案的宽度,使后一个扇出区的导线的整体长度改变,从而使整个扇出区的导线阻值变化,扇出区之间相差的阻值弥补栅极驱动芯片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的走线阻值,实现两个扇出区中导线的阻值平衡,使不同扇出区中导线对应的栅线中的信号差异一致,降低整个面板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画面质量。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显示面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显示面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扇出区导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扇出区导线的绕线图案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扇出区导线的绕线图案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扇出区导线的绕线图案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扇出区导线的绕线图案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扇出区导线的绕线图案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扇出区导线的绕线图案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扇出区导线排布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300、显示面板;400、驱动电路板;500、源极驱动芯片;600/600a/600b、栅极驱动芯片;700/700a/700b、扇出区;800、栅线;730、导线;740、直线图案;750、绕线图案;760、转折部;770、绕线图案单元;771/771a/771b、第一绕线图案;772/772a/772b、第二绕线图案;610、第一栅极驱动芯片;620、第二栅极驱动芯片;710、第一扇出区;720、第二扇出区;731、中心导线;732、扇出导线;200、栅极驱动电路;1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面板设计中,每个栅极驱动芯片对应连接的扇出区中导线的绕线方式是相同的,相邻的栅极驱动芯片之间需要通过基板走线连接来传输栅极驱动信号,由于基板走线本身具有一定的电阻值,串联之后,会使后一个扇出区中的阻值比前一个扇出区中的阻值要大,造成面板亮度差异非常明显,若要消除这种情况,则需要使后一个扇出区中的阻值加上基板走线的阻值趋向等于前一个扇出区中的阻值,下面结合附图说明阻值关系: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公布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栅极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包括驱动电路板400;至少两个连接到驱动电路板400的栅极驱动芯片600以及至少两个扇出区700,每个扇出区700一一对应的连接至少两个栅极驱动芯片700与显示面板的栅线800之间,显示面板还包括源极驱动芯片500,两个栅极驱动芯片600依次相邻设置,且每一个栅极驱动芯片600对应连接一个扇出区700,每个扇出区对应连接栅线800,两个扇出区700的阻值分别为R1和R2,每个栅极驱动芯片600对应连接的扇出区700中导线的绕线方式是相同的,所以R1=R2,在信号传输的方式过程中,如图1所示,驱动电路板400输出的信号通过基板上的走线传输到源极驱动芯片500,源极驱动芯片500输出的信号再通过基板上的走线传输栅极驱动芯片600a上,如图2所示的另一种方式中,驱动电路板400输出的信号通过基板上的走线传输到源极驱动芯片500,驱动电路板400再通过基板上的走线将信号传输到栅极驱动芯片600a上,在这两种方式中,之后的栅极驱动芯片600b都通过基板上的走线与前一个栅极驱动芯片600a依次连接,基板上的走线的阻值为Ra,前一个扇出区700a的阻值为R1,则后一个扇出区700b的阻值为R2=R1+Ra,远离驱动电路板400的栅极驱动芯片600b与驱动电路板400之间的走线阻值大于临近驱动电路板400的栅极驱动芯片600a与驱动电路板400之间的走线阻值,则需要调节后一个扇出区700b的电阻R2变为R2',使R2'+Ra=R1;同理,随着栅极驱动芯片600数量的增加,其增加的扇出区700的阻值也随之增大,例如三个栅极驱动芯片600对应三个扇出区700,第三个扇出区700的阻值为R3,R3=R1+2Ra,依次类推,第n个栅极驱动芯片600对应的扇出区700的阻值为Rn,Rn=R1+(n-1)Ra。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扇出区走线示意图,扇出区700包括多条导线730,导线730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线图案740和绕线图案750,从栅极驱动芯片中出来的导线730为直线图案740,直线图案740的导线730沿直线排列,绕线图案750的导线730折叠排列,如图4所示,绕线图案750设置有多个绕线图案单元770,相同扇出区700的绕线图案单元770的长度和/或宽度相同,不同扇出区700的绕线图案单元770的长度和/或宽度不同,相邻的两个扇出区700之间,远离驱动电路板的扇出区700的导线730的阻值小于临近驱动电路板的扇出区700的导线730的阻值。

具体的,远离驱动电路板的栅极驱动芯片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的走线阻值和临近驱动电路板的栅极驱动芯片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的走线阻值的差值,与对应的扇出区之间的导线阻值的差值相同或近似相同。

每个栅极驱动芯片对应连接的扇出区700中导线730的绕线方式是相同的,都包括直线图案740和绕线图案750,绕线图案750设置有绕线图案单元770,为了减少各条导线730之间的阻抗差异,使得扇出区700中各条导线730之间的长度差减小直至为零,在相同扇出区700的绕线图案单元770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调整后一个的扇出区700中绕线图案单元770宽度,使后一个扇出区700的导线730长度改变从而使整体阻值变化,扇出区700之间相差的阻值弥补栅极驱动芯片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的走线阻值,实现两个扇出区700中导线730的阻值平衡,使不同扇出区700中导线730对应的栅线中的信号差异一致,降低整个面板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画面质量。根据不同的面板需求,阻值差可以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上下浮动。

更具体的,图5是本实用新型扇出区导线绕线图案结构示意图,业界设计绕线具有“弓”型图案,通过设置每条导线730具有的“弓”型图案的数量,绕线图案单元770包括第一绕线图案771和第二绕线图案772,第一绕线图案771垂直于信号传输的方向延伸,第二绕线图案772沿信号传输的方向延伸,多条第一绕线图案771与多条第二绕线图案772交错且依次首尾垂直连接,即构成类似于上述中的“弓”型图案。

在一实施例中,本方案以图6所示的两个栅极驱动芯片600为例进行阐述,相邻的两个栅极驱动芯片600包括第一栅极驱动芯片610和第二栅极驱动芯片620,扇出区700包括与第一栅极驱动芯片610连接的第一扇出区710和与第二栅极驱动芯片620连接的第二扇出区720,第一栅极驱动芯片610相比第二栅极驱动芯片620临近源极驱动芯片500,第一栅极驱动芯片610还通过基板上的走线与源极驱动芯片500连接。源极驱动芯片500产生的源极驱动信号通过走线传送到第一栅极驱动芯片610,第一栅极驱动芯片与第一扇出区710连接,第一扇出区710的又与各条栅线800连接,第一栅极驱动芯片610又通过基板上的走线与第二栅极驱动芯片620连接,第二栅极驱动芯片620与第二扇出区720连接,第二扇出区720又与各条栅线800连接,这样源极驱动芯片500传送的信号就能依次驱动整个面板中的栅线800。

当然,本方面构思不仅仅适用于两个栅极驱动芯片600,栅极驱动芯片600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显示面板的不同而调整,适用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扇出区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相邻的第二扇出区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7和图8所示,绕线图案单元770的长度为第二绕线图案772的长度,绕线图案单元770的宽度为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为S1,第二绕线图772的长度为S2,第一扇出区710的第一绕线图案771a的长度S1比第二扇出区720的第一绕线图案771b的长度S1大,且第一扇出区710的第二绕线图案772a的长度S2与第二扇出区720的第二绕线图案772b的长度S2相同,依次类推,每增加一个扇出区,后一个扇出区的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S1相对于前一个扇出区的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S1以相同的第一幅值减小。

本实施例保持第一扇出区710“弓”型图案不变,而是将第二扇出区720中每条导线的“弓”型图案的第一绕线图案771b的长度以相同的第一幅值依次减小,第一绕线图案771b的长度减小带来的是与之对应的整条导线长度的减小,从而使导线的阻值减小以至于整个第二扇出区720的阻值都减小,使得第一扇出区710中的“弓”型图案的第一绕线图案771a的长度为最大,阻值也就最大,后面每一个扇出区中的阻值都依次减小,从而减小相邻扇出区中的阻抗差异。当然,本实施例在减小“弓”型绕线图案750的宽度的同时还会降低其长度,即在沿垂直于显示区的方向上的长度会减小,极为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不仅如此,还会增大相邻导线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减小不同导线布线之间的干涉。

图9是图7所示相邻的第二扇出区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7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是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描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扇出区710的第二绕线图案772a的长度S2比第二扇出区720的第二绕线图案772b的长度S2小,且第一扇出区710的第一绕线图案771a的长度S1与第二扇出区720的第一绕线图案771b的长度S1相同,依次类推,每增加一个扇出区,后一个扇出区的第二绕线图案772的长度S2比前一个扇出区的第二绕线图案772的长度S2以相同的第二幅值增大。

本实施例保持第一扇出区710“弓”型图案不变,而是将第二扇出区720中每条导线的“弓”型图案的第二绕线图案772b的长度以相同的第二幅值依次增大,第二绕线图案772b的长度增大带来的是与之对应的整条导线长度的减小,从而使导线的阻值减小以至于整个第二扇出区720的阻值都减小,使得第一扇出区710中的“弓”型图案的第二绕线图案772a的长度为最小,阻值也就最大,后面每一个扇出区中的阻值都依次减小,从而减小相邻扇出区中的阻抗差异。当然,本实施例在减小“弓”型绕线图案750的长度的同时还会降低其长度,即在沿垂直于显示区的方向上的长度会减小,极为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不仅如此,还会使绕线段之间的距离增大,减小同一条导线之间的干涉。

图10是图7所示相邻的第二扇出区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7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是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描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扇出区710的第一绕线图案771a的长度比第二扇出区720的第一绕线图案771b的长度大,且第一扇出区710的第二绕线图案772a的长度比第二扇出区720的第二绕线图案772b的长度小,依次类推,每增加一个扇出区,后一个扇出区的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S1相对于前一个扇出区的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S1以相同的第一幅值减小,且后一个扇出区的第二绕线图案772的长度S2比前一个扇出区的第二绕线图案772的长度S2以相同的第二幅值增大,其中,第一幅值和第二幅值没有必然的数学关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实施例保持第一扇出区710“弓”型图案不变,而是将第二扇出区720中每条导线的“弓”型图案的第一绕线图案771b的长度以相同的第一幅值依次小,且第二绕线图案772b的长度也以相同的第二幅值依次增大,第一绕线图案771b的长度减小以及第二绕线图案772b的长度增大带来的是与之对应的整条导线长度的减小,从而使导线的阻值减小以至于整个第二扇出区720的阻值都减小,使得第一扇出区710中的“弓”型图案的第一绕线图案771a的长度为最大,第二绕线图案772a的长度为最小,所以阻值也就最大,后面每一个扇出区中的阻值都依次减小,从而减小相邻扇出区中的阻抗差异。当然,本实施例在减小“弓”型绕线图案750的长度和宽度的同时还会降低其长度,即在沿垂直于显示区的方向上的长度会减小,极为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不仅如此,减小宽度和长度,还利于减小布线的密度。

更具体的,由于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由扇出区的数量依次递减,那么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如果太大,则会增加扇出区中的空间,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反之,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太小,同一扇出区之间的导线排布较为密集,导线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变大,从而增加导线的负载,所以根据面板行业的设计要求,需要控制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S1在4.5um至7.5um之间,以这个数值来限定栅极驱动芯片的数量。当然,第一绕线图案771的长度也可以不在此范围内。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扇出区导线整体结构俯视图,扇出区700包括中心导线731以及位于中心导线731两侧的多条扇出导线732,多条扇出导线732对称设置于中心导线731的两侧,中心导线731的绕线图案750最长,越往两边的扇出导线732的绕线图案750的长度依次递减,导线730还包括转折部760,转折部760连接直线图案740和绕线图案750,且转折部760与直线图案740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当然,多条扇出导线也可以不对称设置于中心导线两侧。

在扇出区700的布线结构中,最外围的扇出导线732的连接距离远远大于中间的扇出导线732的距离,为了实现等阻抗,绕线图案750的扇出导线732采用“弓”型绕线的方式,来增加扇出导线732的长度,尽可能的减小与最外围的扇出导线732绕线的差距,即靠近中心的“弓”型绕线图案750的长度最长,越往两边越短,所以“弓”型绕线整体呈等腰三角形结构,能保证扇出区中各条导线730之间的阻值差异保持不变。

根据“弓”型绕线图案750的排列方式,扇出区中多条导线730中任意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相等,其中,扇出区中多条导线730中任意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D不小于6um(由显示面板行业制成能力决定)。“弓”型绕线方式会使每条导线730的横向宽度变宽,扇出区内的空间的导线730的数量一定时,那么相邻的导线730之间的间距就会变的小,导线730之间难免会产生干涉,影响负载,考虑到面板行业的制成能力,控制扇出区内任意相邻的两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um,改善导线730之间的负载情况,减少干涉的发生。

如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0,该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300,以及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电路200,以上以显示面板30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显示面板300结构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其中,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为液晶显示器时,液晶显示器包括有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可作为光源,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可以为前光式,也可以为背光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并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显示面板,如扭曲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显示面板、平面转换型(In-Plane Switching,IPS)显示面板、垂直配向型(Vertical Alignment,VA)显示面板、多象限垂直配向型(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显示面板,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均可适用上述方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