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654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例如驱动光学系统而调整焦点位置、或驱动可动部件而用作致动器的驱动模块和具备该驱动模块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各种搭载驱动模块的小型电子设备。例如,在带有相机功能的移动电话,为了进行自动对焦或变焦等,搭载了对保持透镜单元的透镜框(被驱动体)进行驱动的驱动模块。作为这种驱动模块,一直以来,已知例如像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构成,该构成具备固定于底基板的筒状的模块框(支撑体)、容纳于该模块框的内侧的透镜框、使该透镜框沿着模块框的轴向来回移动的驱动装置以及覆盖这些模块框、透镜框和驱动装置的盖。前述驱动装置具备形状记忆合金线、分别保持该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部的一对保持部件以及经由这一对保持部件向形状记忆合金线供电的供电部件。另外,在上述透镜框的外周面,突设有突出部,在该突出部的前端键部(钩挂部),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间部从下方钩挂。另外,上述盖是具备包围模块框的外周的周壁部和配设于该周壁部的上端的上壁部的有顶筒状体,在前述上壁部的下表面,形成有经由板簧部件而卡止于模块框的卡止部。依照上述构成的驱动模块,通过操作对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供电而使形状记忆合金线伸缩变形,使得透镜框相对于模块框相对地来回移动。由此,能够移动保持于透镜框的透镜单元而进行自动对焦或变焦等。另外,通过盖的卡止部经由板簧部件而卡止于模块框,从而进行盖的高度方向的定位,由此,确保驱动模块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精度。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20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的一直以来的驱动模块中,由于盖是树脂制的部件,因而存在着不能应对电池屏蔽的要求的问题。于是,为了应对电池屏蔽的要求,考虑使盖为金属制的,但是, 在盖的内表面形成有上述卡止部等,盖的内表面形状成为复杂的形状。由于难以用金属制作这样的具有复杂形状的内表面的盖,因而难以使一直以来的盖为金属制的。本发明是考虑上述的一直以来的问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供给一种能够应对电池屏蔽的要求的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本发明涉及的驱动模块,具备驱动单元和有顶筒状的盖,所述驱动单元具备筒状的支撑体、容纳于该支撑体的内侧的被驱动体以及使该被驱动体沿着前述支撑体的轴向来回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有顶筒状的盖粘附于该驱动单元而覆盖该驱动单元,其中,在前述盖,具备至少覆盖前述驱动单元的外周的金属制的外装体和安装于该外装体的树脂制的隔离件,在该隔离件,形成有卡止于前述驱动单元而将前述盖定位的卡止部。依照这样的特征,驱动单元被金属制的外装体覆盖,因而隔绝了来自外部的电磁场的影响。另外,由于安装于外装体的树脂制的隔离件能够容易地成形为复杂的形状,因而可以形成卡止于驱动单元的卡止部等。另外,通过将上述的隔离件的卡止部卡止于驱动单元,从而将盖定位,因而盖相对于驱动单元的组装精度稳定。另外,对于本发明涉及的驱动模块而言,优选的是,前述驱动装置,具备两端部在保持部被保持且中间部被钩挂在前述被驱动体的钩挂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和经由前述保持部向前述形状记忆合金线供电的供电部件,在前述隔离件,形成有容纳前述保持部的容纳部。由此,通过操作对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供电而使形状记忆合金线伸缩变形,使得被驱动体相对于支撑体相对地来回移动。另外,被保持部保持的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端部容纳于树脂制的隔离件的容纳部,因而防止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端部和金属制的外装体的接触。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驱动模块。依照这样的特征,隔绝来自外部的电磁场对驱动模块的影响,电子设备的动作的可靠性提高。依照本发明涉及的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能够应对电磁屏蔽的要求。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的部分剖面图。图6是显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图,(a)是从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的操作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c)是模式地表示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的相机部分的剖面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驱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标号说明1驱动模块2驱动单元3 盖5模块框(支撑体)6透镜框(被驱动体)11驱动装置12 SMA线(形状记忆合金线)13 AU3B 供电部件30 外装体31 隔离件36 卡止部42 容纳部64 钩挂部
13 线保持部(保持部)300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的实施方式。[驱动模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机的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的驱动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另夕卜,作为驱动透镜单元的致动器的一例,举例说明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线的情况。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1,作为整体而构成为箱形。该驱动模块1,在装配完成后固定于向驱动模块1供给控制信号和电力的基板上而安装于电子设备等,作为该驱动模块1的概略构成,如图2所示,具备配设于图中未显示的转接器(adapter)上的驱动单元2、粘附于驱动单元2而覆盖驱动单元2的有顶筒状的盖 3以及驱驶后述驱动单元2的透镜框6 (被驱动体)的螺旋弹簧4。此外,图中的点划线0表示后述驱动单元2的模块框5(支撑体)的中心轴线,该轴线0是与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的光轴一致的驱动模块1的轴线,驱动模块1沿着轴线 0驱动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在以下的说明中,即使在分解的各构成件的说明中,有时候也基于装配时的与轴线0的位置关系而参照位置或方向。例如,即使在明确的圆、圆筒面不存在于构成件的情况下,只要不太可能误解,有时候也将沿着轴线0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轴线0为中心的圆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轴线0为中心的圆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只要未特地事先声明,就以轴向一方侧(图1的上侧)为“上”、以轴向另一方侧(图1的下侧)为“下”。[驱动单元]如图3所示,驱动单元2,具备筒状的模块框5、容纳于模块框5的内侧并与模块框 5同轴地配设的筒状的透镜框6、配设于模块框5和透镜框6之上的上板簧7、配设于模块框5和透镜框6之下的下板簧8、配设于下板簧8之下的模块下板9、介于模块下板9和下板簧8之间的中间部件10以及使透镜框6相对于模块框5相对地沿着上下方向(模块框 5的轴向)来回移动的驱动装置11。上述透镜框6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地被缓缓插入模块框5的内侧。然后,在这些模块框5和透镜框6的上面,上板簧7、绝缘部件14以及一对供电部件13A、13B从下依次层叠,另外,在模块框5和透镜框6的下面,下板簧8、中间部件10以及模块下板9从上依次层叠。另外,上述驱动装置11,具备沿着模块框5的外周面延伸设置并卡合于透镜框6 的图2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Ghape Memory Alloy,以下,简称为SMA)线12、配设于上板簧 7的上方的一对供电部件13A、13B以及介于供电部件13A、i;3B和上板簧7之间的绝缘部件 14。接着,详细地说明上述驱动单元2的各构成件。如图3所示,模块框5是在内侧容纳透镜框6的环状部件,是经由上板簧7和下板簧8而支撑该透镜框6的支撑体。模块框5整体的外形形成为平面视图呈大致矩形状,在该模块框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四角部分的附近,分别突设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固定销51(52)。另外,在模块框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之中的、平面视图呈大致矩形状的模块框 5的一方的对角部分,分别突设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定位销讨(5幻。另外,在模块框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之中的、平面视图呈大致矩形状的模块框5的另一方的对角部分的一方,即未突设定位销M(55)的角部,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切口部50。另外,模块框5的内周部形成为平面视图呈大致圆形状,在该模块框5的内周面, 形成有从模块框5的下端面延伸至上端面的4个平面视图呈大致圆弧状的引导槽53。这4 个引导槽53围绕轴线0隔开大约90度的间隔而旋转对称地配设。此外,模块框5由能够进行热铆接或超声波铆接的热可塑性树脂,例如聚碳酸酯 (PC)、液晶聚合物(LCP)树脂等一体成形。透镜框6是由驱动装置11驱动的被驱动体,是能够相对于模块框5相对地沿着轴向来回移动的部件。另外,透镜框6是保持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的筒状部件,该透镜单元将透镜或透镜组保持在镜筒的内侧,如图3所示,透镜框6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大致圆筒形。 在该透镜框6的内周面,形成有图中未显示的阴螺纹,通过将形成在上述的图中未显示的镜筒的外周面的阳螺纹螺纹接合于该阴螺纹,从而将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安装于透镜框 6的内侧。在透镜框6的外周面,设有突出至径向外侧且沿着轴向延伸的4个凸条部60。这 4个凸条部60,是嵌入模块框5的引导槽53的引导部,在透镜框6的外周面之中的与引导槽53相对应的位置,即,围绕轴线0隔开大约90度的间隔的4处,分别配设有凸条部60。 该凸条部6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为与透镜框6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为同一面,在该凸条部6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突设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固定销61 (62)。另外,在透镜框6的外周面,突设有突出至透镜框6的径向外侧的突出部63。该突出部63,是引导透镜框6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部,并且是卡合于螺旋弹簧4的下端并承受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的螺旋卡合部。突出部63,从多个凸条部60之中的1个凸条部60A 的侧方突出,嵌入模块框5的切口部50的内侧。另外,突出部63的上端面比透镜框6的上端面更形成于下方,突出部63的前端部比透镜框6的下端面更下垂至下方。在上述突出部63的前端面,形成有钩挂SMA线12的中间部的钩挂部64。钩挂部 64是向下开口的切入部,SMA线12的中间部从下方钩挂在该钩挂部64。另外,在突出部63的前端部的上端面,突设有插入贯通于螺旋弹簧4的内侧的螺旋引导销65。该螺旋引导销65是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形的销,螺旋引导销65的前端部形成为向着上方逐渐缩径的圆锥台形状。此外,透镜框6由能够进行热铆接或超声波铆接的热可塑性树脂,例如聚碳酸酯 (PC)或液晶聚合物(LCP)树脂等成形。如图3所示,上板簧7和下板簧8是将透镜框6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的平板状的板簧部件,由冲裁成平面视图呈大致同一形状的例如不锈钢(SUQ钢板等金属板构成。上板簧7(和下板簧8)的外形,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与模块框5的上端部(下端部)的外形大体相同的大致矩形状。 另外,上板簧7 (和下板簧8),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在上板簧7 (和下板簧8)的中
央部,形成有与轴线0同轴并比透镜框6的内侧稍大的圆形的开口 77 (87)。 如果详细地说明,则上板簧7 (和下板簧8)具备重叠并连结于模块框5的上端面(下端面)的框状的框体部70 (80)、在配设于该框体部70 (80)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重叠并连结于透镜框6的上端面(下端面)的环部71 (81)以及两端部分别连接于框体部70 (80) 和环部71 (81)并连结两者的弹簧部72 (82)。在框体部70 (80)的四个角部附近,与模块框5的上侧的固定销51 (下侧的固定销 52)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形成有各固定销51 (52)分别能够插入贯通的4个贯通孔73 (83)。 另外,在大致矩形状的框体部70(80)的一方的对角部分,分别形成有模块框5的定位销 54(55)能够插入贯通的定位孔74 (84)。环部71 (81)具备从其外周伸出至半径方向外侧的4个伸出部75 (85)。各伸出部 75(85)沿着环部71(81)的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在各伸出部75 (85),与透镜框6的上侧的固定销61 (下侧的固定销62)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形成有各固定销61 (62)分别能够插入贯通的贯通孔76(86)。弹簧部72(82)是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带状部,配设于环部71 (81)和框体部 70(80)之间。而且,弹簧部72(82)的一端部在伸出部75 (85)中连接于环部71 (81),另一端部在邻接的伸出部75(85)的附近连接于框体部70(80)。在使透镜框6的上侧的固定销61插入贯通于环部71侧的贯通孔76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或超声波将该固定销61的上端部熔化而铆接,从而将上述上板簧7固定于透镜框6。另外,在使透镜框6的下侧的固定销62插入贯通于环部81侧的贯通孔86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或超声波将固定销62的下端部熔化而铆接,从而将上述下板簧 8固定于透镜框6。如图3所示,模块下板9是由具有电绝缘性和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板材,其外形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比模块框5的外形大一圈的大致矩形状。另外,模块下板9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在模块下板9的中央,形成有能够使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出入的大小的平面视图呈圆形的开口 90。在模块下板9的四角,形成有模块框5的下侧的固定销52所插入的贯通孔91和避免与透镜框6的下侧的固定销62的干涉的凹部92。另外,在大致矩形状的模块下板9的一方的对角线的两端部,形成有与模块框5的下侧的定位销55嵌合的一对定位孔93。另夕卜,在模块下板9的四边之中的1边的外缘部,形成有保持后述的外部连接端子131的前端部侧的保持槽94。此外,模块下板9的下表面作为贴装驱动模块1时的基准安装面而起作用。如图3所示,中间部件10是介于下板簧8和模块下板9之间的板材,其外形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与下板簧8的外形大体相同的大致矩形状。另外,中间部件10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在中间部件10的中央部,形成有与下板簧8的开口 87大体相同的平面视图呈圆形的开口 101。中间部件10的厚度形成为比下板簧8的厚度更厚。而且,以中间部件10的硬度比模块下板9的硬度更接近下板簧8的硬度的方式,形成中间部件10。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块下板9由树脂材料形成,与此相对的是,中间部件10和下板簧8均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即,中间部件10的硬度与下板簧8的硬度相同,比模块下板9的硬度更高。此外,各部件的硬度,能够由日本工业标准(JIQ G0202所规定的洛氏硬度来定义。另外,在中间部件10的内缘,形成有避免与透镜框6的下侧的固定销62的干涉的平面视图呈大致圆弧状的切口部102。该切口部102,分别配设于中间部件10的内缘之中的与透镜框6的下侧的固定销62相对应的位置,即,围绕轴线0隔开大约90度的间隔的4 处。另外,在中间部件10的四个角部附近,与模块框5的下侧的固定销52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形成有各固定销52分别能够插入贯通的4个贯通孔103。另外,在大致矩形状的中间部件10的一方的对角部分,分别形成有模块框5的下侧的定位销55所能够插入贯通的定位孔 104。此外,上述的下板簧8的框体部80侧的贯通孔83、中间部件10的贯通孔103以及模块下板9的贯通孔91分别配设于在平面视图中相互一致的位置,这些贯通孔83、103、91 连通。而且,在使模块框5的下侧的固定销52插入贯通这些贯通孔83、103、91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或超声波将固定销52的下端部熔化而铆接,使得下板簧8、中间部件10以及模块下板9以层叠的状态聚集而固定于模块框5。一对供电部件13A、13B,如图2所示,配设于上板簧7和盖3之间,是向SMA线12 供给电力并分别保持该SMA线12的端部的部件。这些供电部件13A、13B,如图3所示,分别具备板状的导电板130A、130B、外部连接端子131以及线保持端子132,导电板130A、130B 以将上板簧7和绝缘部件14夹在中间的状态层叠于模块框5的上端面,外部连接端子131 一体地连接设置于导电板130A、130B,并向着模块下板9弯折大约90度,线保持端子132 — 体地连接设置于导电板130A、130B,并向着上方(后述的外装体30的顶壁部32侧)弯折大约90度,保持SMA线12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供电部件13A、13B的导电板130A、130B的形状均不同。具体而言,一方的导电板130A沿着模块框5的上端面的形状且平面视图形成为大大地弯曲2 次的二形状,另一方的导电板130B沿着模块框5的上端面的形状且平面视图形成为没有弯曲的笔直形状。而且,这一对导电板130A、130B,夹着连结模块框5的上端面之中的一方的对角部分的对角线L(连结定位销54A、54B的线),仅层叠于大致一半的区域侧(未形成切口部50 的侧)。在一方的导电板130A,形成有使位于模块框5的切口部50的对角侧(相对于切口部50夹着轴线0的径向的相反侧)的角部的固定销51A和位于上述对角线L附近的一方的固定销51B分别贯通的2个贯通孔133,并形成有使位于上述对角线L上的一方的定位销 54A贯通的定位孔134。在另一方的导电板130B,形成有使位于上述对角线L附近的另一方的固定销51C 贯通的贯通孔133,并形成有使位于上述对角线L上的另一方的定位销54B贯通的定位孔 134。而且,这一对导电板130A、130B,利用上述各固定销51A 51C而一体地固定于模块框 5。外部连接端子131以沿周向隔开间隔且平行地并列的方式分别连接设置于各导电板130A、130B。这些外部连接端子131,与位于模块框5的切口部50的对角侧的角部和配设有上述的另一方的定位销MB的角部之间的模块框5的侧壁部56A的外表面相接,并且,其前端部进入形成于模块下板9的外缘部的保持槽94内而被嵌合保持。此外,将外部连接端子131调整长度,从而比模块下板9更突出至下方(参照图4)。线保持端子132,以位于模块框5的4个侧壁部56A 56D之中的、夹着切口部50 沿着周向邻接的2个侧壁部56B、56C的上方的方式分别连接于各导电板130A、130B。即,线保持端子132在定位孔54A、54B附近连接设置于导电板130A、130B。另外,线保持端子132 的前端部,在比模块框5的上端面更突出至上方的位置折回,作为通过铆接而保持SMA线12 的端部的线保持部132a(保持部)。如图3所示,绝缘部件14是层叠于上板簧7和一对导电板130A、130B之间的绝缘板,形成为将一对导电板130A、130B 二者配合的形状。而且,在该绝缘部件14,与在一对导电板130A、130B分别形成的贯通孔133和定位孔134相对应,分别形成有使模块框5的固定销51A 51C贯通的3个贯通孔141和使2个定位销54A、54B贯通的2个定位孔142。另外,在绝缘部件14,形成有随着构成盖3的外装体30的粘附而弯折并介于外部连接端子131和外装体30之间的弯折板部144。该弯折板部144,在弯折前的状态中,经由宽度比一对外部连接端子131之间的间隔更窄的连结部143而比外部连接端子131更配设于径向外侧,这些连结部143和弯折板部144作为整体形成为平面视图呈大致T形。而且, 在外装体30的粘附时,掩盖一对外部连接端子131之中的与模块框5的侧壁部56A的外表面相接的部分而进行保护,限制了外装体30和外部连接端子131的直接接触(参照图4)。SMA线12,是由于通电时的发热而产生收缩变形的线,两端部被上述的一对线保持部13 保持,并且,中间部从下方卡止于透镜框6的钩挂部64,沿着模块框5的外周面弯曲成大致V形。[盖]如图2所示,盖3具备覆盖驱动单元2的外周的金属制的外装体30和安装于该外装体30并配设于模块框5的轴向上侧的树脂制的隔离件31。外装体30是将驱动单元2容纳于内侧的有顶筒状的金属制部件,例如由不锈钢 (SUS)钢板构成。该外装体30具备相对于轴线0垂直地配设的平面视图呈矩形的顶壁部 32和从顶壁部32的外缘垂下并沿轴向延伸设置的方筒状的周壁部33。在顶壁部32的中央,形成有使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出入的大小的平面视图呈圆形的开口 34。另外,在顶壁部32的四个角部附近,与后述的隔离件31的固定销37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形成有各固定销37分别能够插入贯通的4个贯通孔35。此外,模块下板9位于周壁部33的下端部的内侧。隔离件31是嵌合于外装体30的内侧并介于外装体30的顶壁部32的下表面和驱动单元2的上表面之间的树脂制部件,例如由聚碳酸酯(PC)、液晶聚合物(LCP)树脂等热可塑性树脂形成。如果详细地说明,则隔离件31的外形的平面视图形成为形状与外装体30 的周壁部33的内周部大致相同的大致矩形状。另外,隔离件31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在隔离件31的中央,形成有能够使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出入的大小的平面视图呈圆形的开口 39。另外,在隔离件31,向下突设有卡止于驱动单元2的上表面的卡止部36。另外,在隔离件31的四角部分的附近,与外装体30的贯通孔35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分别突设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固定销37,并且,与模块框5的上侧的固定销51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形成有各固定销51分别能够插入贯通的4个贯通孔38。另外,在隔离件31的角部之中的、与透镜框6的螺旋引导销65相对应的位置的角部,形成有容纳螺旋弹簧4的螺旋引导孔40。该螺旋引导孔40是上端和下端分别开口的平面视图呈圆形的贯通孔。此外,在隔离件31的上表面的四角部分的附近,阶梯状地形成凹陷的凹陷部41, 在该凹陷部41的底面中,上述的贯通孔38的上端和螺旋引导孔40的上端分别开口。另夕卜,上述的贯通孔38的下端和螺旋引导孔40的下端,在上述的卡止部36的下表面中分别开口。另外,在隔离件31的外周部,形成有将保持SMA线12的两端部的一对线保持部 132a分别容纳的容纳部42。该容纳部42分别形成于与线保持部13 的位置相对应的部分,即,平面视图呈大致矩形状的隔离件31的一方的对角部分的侧面。如果以SMA线12的中间部侧为前方,以SMA线12的后侧为后方,则该容纳部42是由分别包围线保持部13 的后方、上方以及侧方的壁面形成的空间,线保持部13 能够从下方嵌入。上述构成的隔离件31,是进行盖3(外装体30)的轴向的定位的定位部件,通过将卡止部36的下表面抵接于驱动单元2的上表面,并且,隔离件31的上表面抵接于外装体30 的顶壁部32的下表面,从而将盖3 (外装体30)的轴向的位置定位。此外,上述的隔离件31的贯通孔38、一对供电部件13A、13B的贯通孔133、绝缘部件14的贯通孔141以及上板簧7的框体部70侧的贯通孔73分别配设于在平面视图中相互一致的位置,这些贯通孔38、133、141、73连通。而且,在使模块框5的上侧的固定销51插入贯通于这些贯通孔38、133、141、73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或超声波将该固定销51 的上端部如图4所示地熔化而铆接,从而将上板簧7、绝缘部件14、供电部件13以及隔离件 31以层叠的状态聚集而固定于模块框5。另外,在使上述隔离件31的固定销37插入贯通于上述的外装体30的贯通孔35 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或超声波将该固定销37的上端部如图1所示地熔化而铆接, 从而将外装体30固定于隔离件31。[螺旋弹簧]螺旋弹簧4,是相对于模块框5相对地沿着轴向驱驶透镜框6的驱驶部件,由沿着轴向延伸设置的公知的螺旋弹簧构成。如图5所示,该螺旋弹簧4插入贯通上述的螺旋引导孔40的内侧,在其内侧,透镜框6的螺旋引导销65从下方插入。另外,螺旋弹簧4的下端卡止于透镜框6的突出部63的前端部的上表面,螺旋弹簧4的上端卡止于外装体30的顶壁部32的下表面,螺旋弹簧4以沿着轴向被压缩的状态介于这些突出部63和顶壁部32 之间。此外,如图4所示,该螺旋弹簧4,在将隔离件31安装于驱动单元2之后,从螺旋引导孔40的上端插入螺旋引导孔40内,此后,通过盖上外装体30而介于突出部63和顶壁部 32之间。[驱动模块的动作]接着,说明上述构成的驱动模块1的动作。首先,在不向一对供电部件13A、i;3B的外部连接端子131供给电力的状态下,仅来自螺旋弹簧4的驱使力对透镜框6起作用。此时,透镜框6的向下方的移动被模块下板9 限制。利用该螺旋弹簧4的作用,即使SMA线12起因于周围环境温度而收缩,也能够抑制透镜框6的上升,并且,能够使透镜框6定位于驱动的基准位置。接着,如果向一对供电部件13A、13B的外部连接端子131供给待机的电力,则SMA 线12发热至规定温度而收缩。由此,透镜框6向上方移动,在SMA线12的张力和螺旋弹簧 4的驱使力相平衡的规定位置(待机位置)停止。然后,如果向供电部件13供给驱动用的电力,则相应于电量,SMA线12发热而伸缩。由此,能够使透镜框6沿Z方向移动,直至SMA线12的张力和螺旋弹簧4的驱使力相平衡的位置。S卩,如果向供电部件13供给电力,则电流流过SMA线12,产生焦耳热,SMA线12的温度上升。而且,如果SMA线12的温度超过相变开始温度,则SMA线12收缩成与温度相应的长度。由于SMA线12的两端部分别被保持在比模块框5的上端面更位于上方的一对供电部件13A、13B的线保持部132a,SMA线12的中间部卡止于透镜框6的突出部63,因而能够通过SMA线12的收缩而在突出部63受到产生力(驱动力),使透镜框6沿着轴向移动至上方。另外,如果透镜框6移动,则螺旋弹簧4变形,与该变形量相应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透镜框6。在该弹性恢复力和SMA线12的张力相平衡的位置,透镜框6的移动停止。于是,通过调整向供电部件13供给的电力供给量、控制SMA线12的发热量,从而能够使透镜框6沿上下方向移动并在规定位置停止。[驱动模块的装配]接着,以下说明上述的驱动模块1的装配方法。首先,在将透镜框6从下方插入于模块框5的内侧并将模块框5的上端面和透镜框6的上端面在同一高度对齐的状态下,预先虚固定透镜框6和模块框5。接着,将板簧7层叠于模块框5的上端面和透镜框6的上端面。此时,将上板簧7 的环部71侧的贯通孔76插入贯通透镜框6的上侧的固定销61,并且,将上板簧7的框体部 70侧的贯通孔73和定位孔74分别插入贯通模块框5的上侧的固定销51和定位销54,同时层叠上板簧7。由此,相对于模块框5和透镜框6,能够将上板簧7正确地定位并层叠。随后,铆接贯通上板簧7的贯通孔76并突出至上方的透镜框6的上侧的固定销61 的前端部,将透镜框6和上板簧7组合。此时,透镜框6的上端面和模块框5的上端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能够配置成不使平板状的上板簧7变形而进行铆接作业。因此,没有必要按压变形的上板簧7,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铆接作业,并且,能够防止因上板簧7的变形而导致浮动等的产生。接着,将下板簧8层叠于模块框5的下端面和透镜框6的下端面。此时,使透镜框 6的下侧的固定销62插入贯通下板簧8的环部81侧的贯通孔86,使模块框5的下侧的固定销52插入贯通下板簧8的框体部80侧的贯通孔83,使模块框5的下侧的定位销55插入贯通下板簧8的定位孔84,同时层叠下板簧8。由此,相对于模块框5和透镜框6,能够将下板簧8正确地定位并层叠。随后,铆接贯通下板簧8的贯通孔86并突出至下方的透镜框6的下侧的固定销62 的前端部,将透镜框6和下板簧8组合。此时,由于透镜框6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轴线方向距离与模块框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轴线方向距离相等,因而模块框5和透镜框 6的下端面彼此排列在同一平面上,能够不使平板状的下板簧8变形而进行铆接作业。接着,相对于组合在透镜框6的下板簧8,进一步层叠中间部件10和模块下板9。 此时,使突出至下板簧8的下方的模块框5的固定销52插入贯通中间部件10和模块下板9 的贯通孔103、91,使突出至下板簧8的下方的模块框5的定位销55插入贯通中间部件10 和模块下板9的定位孔104、93,同时层叠中间部件10和模块下板9。由此,相对于模块框 5,能够将中间部件10和模块下板9正确地定位并层叠。随后,铆接贯通模块下板9的贯通孔91并突出至下方的模块框5的下侧的固定销52的前端部。由此,能够将模块框5、下板簧8、中间部件10以及模块下板9 一体地组合。此外,由于在模块下板9形成有凹部92,因而先前为了固定下板簧8而被铆接的透镜框6的下侧的固定销62不与模块下板9接触。另外,由于在模块下板9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模块下板9的贯通孔91的下端开口于该凹部内,模块框5的下侧的固定销52的前端部被收纳于上述凹部内,因而铆接后的固定销52的前端部不比模块下板9的下表面更突出至下方。接着,相对于组合在透镜框6的上板簧7,进一步层叠绝缘部件14和一对供电部件 13A、13B的导电板130A、130B。此时,使突出至上板簧7的上方的模块框5的上侧的固定销 51插入贯通绝缘部件14和供电部件13A、i;3B的贯通孔141、133,使突出至上板簧7的上方的模块框5的上侧的定位销M插入贯通绝缘部件14和供电部件13A、13B的定位孔142、 134,同时层叠绝缘部件14和一对导电板13A、13B。由此,相对于模块框5,能够将绝缘部件14和一对供电部件13A、13B正确地定位并层叠。此时,一对供电部件13A、13B的外部连接端子131的前端部,预先嵌入在形成于模块下板9的外缘部的保持槽94内。接着,进行SMA线12的固定作业。具体而言,在将SMA线12的中间部钩挂在形成于透镜框6的突出部63的钩挂部64 的状态下,分别将SMA线12的端部适当地缠绕于一对供电部件13A、13B的线保持部13加。 此时,以SMA线12成为规定的张力的方式进行张紧调整并进行缠绕。于是,铆接线保持部 132a而保持SMA线12的两端部。由此,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驱动单元2的装配结束。接着,相对于驱动单元2,盖上隔离件31而层叠。此时,使突出至一对供电部件 13AU3B的上方的模块框5的上侧的固定销51插入贯通隔离件31的贯通孔38,同时层叠隔离件31。在层叠隔离件31之后,铆接从凹陷部41的底面突出的固定销51的前端部。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将驱动单元2和隔离件31 —体地组合。接着,在将螺旋弹簧4插入隔离件31的螺旋引导孔40内并在螺旋引导销65盖上螺旋弹簧4之后,从隔离件31的上方盖上外装体30,将外装体30和隔离件31组合。此时, 以隔离件31的固定销37插入贯通形成于顶壁部32的贯通孔35的方式盖上外装体30。然后,铆接隔离件31的固定销37的前端部而将外装体30固定。由此,驱动模块1的装配结束,能够得到图1所示的驱动模块1。此外,在贴装驱动模块1的情况下,在模块下板9的下表面安装图中未显示的转接器,经由该转接器贴装于图中未显示的控制基板上等即可。向控制基板上的安装,能够采用粘接、嵌入等固定方法。[驱动模块的作用效果]尤其是,依照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1,能够起到下述的作用效果。首先,由于驱动单元2被金属制的外装体30覆盖,因而隔绝了来自外部的电磁场的影响。所以,能够应对电池屏蔽的要求。另外,由于能够将安装于外装体30的树脂制的隔离件31容易地成形为复杂的形状,因而能够形成卡止于驱动单元2的卡止部36和螺旋引导孔40等。另外,由于通过将上述的隔离件31的卡止部36卡止于驱动单元2而定位盖3的轴向位置,因而盖3相对于驱动单元2的组装精度稳定。
另外,当盖上隔离件31时,由于被线保持部13 保持的SMA线12的端部容纳于该隔离件31的容纳部42,因而能够预先将从线保持部13 突出的SMA线12的端部封入容纳部42内。因此,防止SMA线12的端部和金属制的外装体30的接触。所以,能够防止因 SMA线12与外装体30接触而导致的电气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通过将螺旋弹簧4容纳于螺旋引导孔40的内侧而限制螺旋弹簧4的倾倒,因而当组装外装体30时,防止螺旋弹簧4与外装体30相干涉而使螺旋弹簧4脱落,并防止螺旋弹簧4以弯曲的状态被装入。由此,能够使驱动模块1的装配对的操作性提高。由于在将隔离件组装于驱动单元2之后,通过从螺旋引导孔40的上端插入螺旋弹簧4且随后盖上外装体30,从而装配驱动模块1,因而当组装隔离件31时,螺旋弹簧4不与隔离件31相干涉,隔离件31的组装作业是容易的。另外,由于仅将螺旋弹簧4插入螺旋引导孔40,因而螺旋弹簧4的组装作业也是容易的。所以,能够使驱动模块的装配时的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再者,由于具备外部连接端子131和线保持端子132分别连接于导电板130A、130B 且两端子131、132 —体化的供电部件13A、13B,因而能够效率优良地进行制造装配。S卩,在制造装配阶段,只要利用固定销51将层叠于模块框5的上端面的导电板 130AU30B固定,外部连接端子131和线保持端子132相对于模块框5的组装就同时结束。 所以,不同于以往,没必要一边使模块框5等的姿势适当变化,一边分别进行外部连接端子 131和线保持端子132的组装作业。由此,能够谋求装配工序的减少化,能够进行效率优良的制造装配。尤其是,由于模块框5的姿势变更是不必要的,能够利用从一个方向(上方向)的组装来同时地进行外部连接端子131和线保持端子132的组装,因而能够有效地起到装配工序的减少化。另外,由于外部连接端子131和线保持端子132 —体化,因而能够谋求部件数量的削减化,而且没有必要一边注意两端子131、132的导通情况,一边进行组装作业。而且,由于外部连接端子131和线保持端子132的导通是可靠的,因而能够期待产率的提高。另外,由于外部连接端子131与模块框5的侧壁部56A相接且其前端部被模块框5 的保持槽94保持,因而晃动少,稳定。所以,容易谋求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能够提高工作可靠性。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固定销51来固定线保持端子132和导电板130A、130B的连接设置部分附近,因而在驱动透镜框6时,能够抑制导电板130A、130B的上升或线保持端子 132的变形等。所以,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SMA线12的端部,能够使该SMA线12高精度地伸缩而正确地驱动透镜框6。另外,由于利用绝缘部件14来限制导电板130A、130B和上板簧7的直接的接触而防止两者电连接,因而起因于接触的电气的不良情况难以产生。再者,由于利用弯折板部 144来限制外部连接端子131和外部封装体30的直接的接触,因而在装配外装体30时,难以在外部连接端子131带来损伤等,而且起因于金属制的外装体30和外部连接端子131的接触的电气的不良情况也难以产生。[电子设备]接着,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举例说明了带有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1的相机的移动电话。图6是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300的说明图。此外,图6(a)是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 300的表侧(操作面侧)的外观立体图。图6(b)是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300的背侧的外观立体图。图6(c)是图6(b)的A-A线的剖面图。如图6(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300,在壳体360内外具备受话部310、送话部320、操作部330、液晶显示部340、天线部350以及图中未显示的控制电路部等众所周知的移动电话的电子部。如图6(b)所示,在设有液晶显示部340的一侧的背面侧的壳体360,设有使外部光线透过的窗361。而且,如图6(c)所示,驱动模块1的盖3的开口 34面临壳体360的窗361,以轴线 0沿着该窗361的法线方向的方式设置驱动模块1。此外,驱动模块1机械连接且电连接于基板370。基板370,连接于图中未显示的控制电路部,从而能够向驱动模块1供给电力。由于这样地构成,因而能够将透过窗361的光在驱动模块1的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聚光,并在摄像元件380上成像。而且,通过从控制电路部向驱动模块1供给合适的电力,从而能够沿着轴向驱动透镜单元,进行焦点位置调整,进行拍摄。尤其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300具备能够应对电池屏蔽的要求的驱动模块1,因而能够隔绝来自外部的电磁场对驱动模块1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相机功能的动作的可靠性优异的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300。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涉及的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将驱动模块1用于透镜单元的焦点位置调整机构的情况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驱动模块1的用途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使被驱动体移动至目标位置的合适的致动器而用于其它部分。例如,螺纹接合杆部件等以代替透镜单元,或者将透镜框6该变为其它形状,能够用作合适的致动器。即,被驱动体不限于筒状的部件,也可以是柱状的部件。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驱动模块1的电子设备,利用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300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电子设备的种类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于数码相机、个人电脑内置的相机等光学设备,在信息读取记忆装置或打印机等电子设备中,也能够用作使被驱动体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致动器。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模块框5的上侧的固定销51的全部4个,铆接在隔离件31之上,但是,本发明,在盖上隔离件31之前的阶段,具体而言,在进行SMA线12的固定作业之前,如图7所示,也可以铆接模块框5的4个固定销51之中的位于定位销M的附近的2个固定销51B、51C而将一对供电部件13A、13B的导电板130A、130B相对于模块框 5分别固定。如此,由于能够在固定SMA线12时使线保持端子132更加稳定,因而容易更加顺利地进行SMA线12的固定作业。尤其是,由于能够固定线保持端子132和导电板130A、130B 的连接设置部分附近,因而容易谋求线保持端子132的稳定化。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隔离件31的4个固定销37来固定外装体 30,但是,固定销37的数量不限于4个,也可以自由地设计。再者,也可以不利用固定销37而将外装体30固定。例如,可以利用粘接剂来粘接固定外装体3的周壁部33的下端部和模块下板9的外缘部,也可以在周壁部33的下端部设置爪部,通过使该爪部折回至模块下板9的下表面侧而卡合,从而进行固定。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具备使用SMA线12的驱动装置11,但是,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是使用齿条和齿轮的驱动装置。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模块,具备驱动单元,具备筒状的支撑体、容纳于该支撑体的内侧的被驱动体以及使该被驱动体沿着所述支撑体的轴向来回移动的驱动装置;以及有顶筒状的盖,粘附于该驱动单元而覆盖该驱动单元, 其中,在所述盖,具备至少覆盖所述驱动单元的外周的金属制的外装体和安装于该外装体的树脂制的隔离件,在该隔离件,形成有卡止于所述驱动单元而将所述盖定位的卡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具备两端部在保持部被保持且中间部被钩挂在所述被驱动体的钩挂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和经由所述保持部向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供电的供电部件, 在所述隔离件,形成有容纳所述保持部的容纳部。
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模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电磁屏蔽的要求的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驱动模块(1),具备驱动单元(2)和有顶筒状的盖(3),所述驱动单元(2)具备筒状的支撑体(5)、容纳于支撑体(5)的内侧的被驱动体(6)以及使被驱动体(6)沿着支撑体(5)的轴向来回移动的驱动装置(11),所述有顶筒状的盖(3)粘附于驱动单元(2)而覆盖驱动单元(2),其中,在盖(3),具备至少覆盖驱动单元(2)的外周的金属制的外装体(30)和安装于外装体(30)的树脂制的隔离件(31),在隔离件(31),形成有卡止于驱动单元(2)而将盖(3)定位的卡止部(36)。
文档编号G02B7/04GK102466847SQ20111036998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2日
发明者土屋忠士, 小棚木进 申请人: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