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826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透镜体光轴错位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以透镜保持部件能够沿着光轴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的施力部件、将施力部件的一部分固定的固定部件、以及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的移动部件。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施力部件由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构成,各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分别具有多个施力部,该施力部包括被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上的第1部分、被固定在固定部件上的第2部分以及位于该第1部分和第2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的至少一侧板簧的相邻的施力部的上述弹性臂部彼此通过联结部联结。
【专利说明】透镜驱动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例如被安装于附带摄像头的便携式设备上的透镜驱动装置。【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在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设备上安装摄像机构变得很普通。因为在小型便携式设备上安装摄像机构,所以尽量使占摄像机构主要容积的透镜驱动装置变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摄像头像素数的增加,透镜应具备的性能也有了提高,并且想提高透镜驱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满足该2项要求的透镜驱动装置,目前广泛公知的是在透镜支架的四面设有用于驱动透镜支架的磁路的装置。
[0003]作为上述透镜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I (过去例)提到了如图19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图19为,过去例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分解立体图。图20A及图20B为,过去例透镜驱动装置900上的弹簧的立体图,图20A为前侧弹簧909的图,图20B为后侧弹簧911的图。
[0004]过去例透镜驱动装置900如图19所示,具备:透镜支承体(透镜支架)905,在内周支承透镜(图中没有表示);磁轭903,在内周侧移动自如地设置透镜支承体905 ;框体907和前侧弹簧909,被配置于磁轭903的光轴方向前侧;基底908以及后侧弹簧911,被配置于磁轭903的后侧;以及被固定在磁轭903的各角部上的4个驱动用磁铁917。另外,在磁轭903和后侧弹簧911之间配置隔板(绝缘件)915,在透镜支承体905的外周固定了线圈体904。以磁轭903、线圈体904和4个驱动用磁铁917在透镜支承体905的四面形成磁路,产生光轴方向的推力, 并且以该推力和一对弹黃(如侧弹黃909以及后侧弹黃911)的弹力(反弹力)之间的平衡,使透镜支承体905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0005]而且,将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承体905支承的前侧弹簧909如图20A所示,其被组装前的自然状态为平板状,由俯视时形成矩形环状的外周侧部909a、被配置于外周侧部909a的内周并在俯视时具有圆弧形状的内周侧部909b以及联结外周侧部909a和内周侧部909b的4个臂部909c构成,可自如地向图1所示的Z方向以及X-Y方向变形。
[0006]同样,将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承体905支承的后侧弹簧911如图20A所示,其被组装前的自然状态为平板状,由俯视时形成矩形环状的外周侧部911a、被配置于外周侧部911a的内周并在俯视时具有圆形状的内周侧部911b以及联结外周侧部911a和内周侧部911b的4个臂部911c构成,而且可自如地向Z方向以及X-Y方向变形。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7754号公报
[0008]但是,在过去例的前侧弹簧909以及后侧弹簧911的结构中,相对于与光轴方向(Z方向)交叉的方向(X-Y方向),4个臂部909c以及臂部911c的刚性较弱,因此容易受到透镜驱动装置900振动或倾斜的影响。为此,根据被安装于透镜驱动装置900上的便携式设备的朝向,出现了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承体905的姿势难以稳定的问题。为此,带来了透镜(图中没有表示)的光轴对摄像元件错位的疑虑。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于摄像元件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错位的透镜驱动装置。
[0010]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以上述透镜保持部件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固定部件,固定上述施力部件的一部分;以及移动机构,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并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由被固定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部的上侧板簧以及被固定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的下侧板簧构成,上述上侧板簧以及上述下侧板簧各自具有多个施力部,该施力部包括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上的第I部分、被固定于上述固定部件上的第2部分、以及位于上述第I部分和上述第2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上述上侧板簧和上述下侧板簧的至少一侧板簧的相邻的上述施力部的上述弹性臂部通过联结部互相联结。
[00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相邻的弹性臂部互相支承,从而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的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上的刚性。通过上述方式,能够稳定透镜保持部件的姿势,并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对摄像元件错位。
[0012]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弹性臂部形成了具有多个屈曲部的蜿蜒形状,上述屈曲部彼此通过上述联结部联结。
[001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因为使光轴方向上的变形差较少的屈曲部互相联结,所以联结部很少限制弹性臂部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抑制施力部朝向光轴方向的刚性被联结部提闻,从而不必提闻移动机构朝向光轴方向的推力。
[0014]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线对称地分别设有2个,处在线对称的位置上的上述屈曲部彼此通过上述联结部联结。
[001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当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时,各联结部互相在保持相同高度位置的同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倾斜,并能够抑制光轴错位。
[0016]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上侧板簧以及上述下侧板簧各自的相邻的上述施力部的上述弹性臂部通过上述联结部互相联结。
[001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以水平方向提高了刚性的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能够支承透镜保持部件。从而,不仅更能提高水平方向的刚性,还更能稳定透镜保持部件的姿势。
[0018]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相邻的弹性臂部互相支承,从而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的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上的刚性。从而,能够稳定透镜保持部件的姿势,并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对摄像元件错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2A及图2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2A为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B为从图2A所示Y2侧看到的主视图。
[0021]图3A及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案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3A为从图2A所示Zl侧看到的俯视图,图3B为从图2A所示Z2侧看到的仰视图。[0022]图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从图2A所示立体图省略了磁轭和隔板的图。
[0023]图5A及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5A为在图3A所示的俯视图中省略了磁轭和隔板的俯视图,图5B为从图3B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了底层基体的仰视图。
[0024]图6A及图6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6A为从图5A所示俯视图中省略了施力部件的图,图6B为从图5B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了施力部件的图。
[0025]图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从图6B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了透镜保持部件的图。
[0026]图8A及图8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8A为透镜保持部件的立体图,图8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上卷绕了线圈的立体图。
[0027]图9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在底层基体上组装了下侧板簧的立体图。
[0028]图1OA及图1O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上的隔板的图,图1OA为从图1所示Zl侧看到的俯视立体图,图1OB为从图1所示Z2侧看到的仰视立体图。
[0029]图1IA及图1l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上的施力部件的图,图1lA为上侧板簧的俯视图,图1lB为下侧板簧的仰视图。
[0030]图1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及图3B所示Xll-Xll线上的剖视图。
[0031]图13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2所示P部分的扩大剖视图。
[0032]图1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及图3B所示XIV-XIV线上的剖视图。
[0033]图15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4所示Q部分的扩大剖视图。
[0034]图1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及图3B所示XV1-XVI线上的剖视图。
[0035]图1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6所示R部分的扩大剖视图。
[0036]图18A及图18B为表示比较例的施力部件的图,图18A为上侧板簧的俯视图,图18B为下侧板簧的仰视图。
[0037]图19为过去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8]图20A及图20B为过去例的透镜驱动装置上的弹簧的立体图,图20A为前侧弹簧的图,图20B为后侧弹簧的图。
[0039]标记说明:12透镜保持部件,13线圈,14磁轭,15磁铁,16施力部件,16F施力部,16a、16h、16v 第 I 部分,16b、16 1、16 w第 2 ^f^,16f、16s、16z 屈曲部,16p、16q、16r 弹性臂部,J16、K16、L16联结部,18底层基体,19隔板,Ml移动机构,Rl固定部件,101透镜驱动>J-U ρ?α装直。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参照图纸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41]第I实施方式
[0042]图1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Α及图2Β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图2Α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图2Β为从图2Α所示Υ2侧看到的主视图。图3Α及图3Β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图3Α为从图2Α所示Zl侧看到的俯视图,图3Β为从图2Α所示Ζ2侧看到的仰视图。
[0043]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至图3Β所示,其结构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12,可保持透镜体(图中没有表示);施力部件16,以透镜保持部件1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 ;移动机构Μ1,抵抗施力部件16的施力使透镜保持部件1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以及固定部件R1,固定施力部件16的一部分。
[0044]施力部件16具 备上侧板簧16Α和2个下侧板簧(16C、16Ε)而构成,该上侧板簧16Α被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上部,该2个下侧板簧(16C、16E)被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下部。而且,移动机构Ml具备了以8边形的环状卷绕的线圈13、矩形状的环状磁轭14以及多个磁铁15而构成。固定部件Rl具有埋入了端子7的底层基体18以及被配设于磁轭14和施力部件16之间的隔板19,前述磁轭14以及磁铁15的一部分也承担着固定部件Rl的一部分功能。
[0045]透镜驱动装置101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保持图中没有表示的透镜体,并且被安装于贴装了图中没有表示的摄像元件的基板之上。透镜保持部件101相对于摄像元件,为了使保持了透镜体的透镜沿着光轴方向(图2Α所示的Z方向)驱动而调整焦点距离,通过从电源给线圈13馈电而产生的电磁力,使透镜保持部件1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
[0046]图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为从图2Α所示立体图中省略了磁轭14和隔板19的图。图5Α及图5Β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5Α为从图3Α所示俯视图中省略了磁轭14和隔板19的俯视图,图5Β为从图3Β所示仰视图中省略了底层基板18的仰视图。图6Α及图6Β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6Α为从图5Α所示的俯视图中省略了施力部件16的图,图6Β为从图5Β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了施力部件16的图。图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从图6Β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了透镜保持部件12的图。图8Α及图S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8Α为透镜保持部件12的立体图,图S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卷绕了线圈13的立体图。
[0047]透镜保持部件12如图1、图4、图6Α及图6Β以及图8Α及图8Β所示地形成筒状,并且以筒部12s和凸缘部12v构成,该筒部12s具有圆形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而该凸缘部12v从筒部12s下端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在筒部12s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部12η,并在该内螺纹部12η上安装并保持图中没有表示的透镜体。而且,在筒部12s的外周面在4个地方均等地设有从内侧支承线圈13的线圈支承部12j,在线圈支承部12j的一端侧形成与凸缘部12v相对置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檐部(日语:庇部)12h。[0048]而且,透镜保持部件12如图6A以及图8A及图8B所示,在位于外檐部12h的更上方的筒部12s的外周面上使台座部12d相对置地被设在2处,并且在台座部12d的上表面的平面部12u上分别使凹状部12r形成在2处。而且,在透镜保持部件12的底面上如图5B所示,使向下方(图5A及图5B图纸上的靠前侧)突出的凸设部12t被设在4处(12t1、12t2、12t3、12t4)。
[0049]移动机构Ml的线圈13如图1、图6A、图7所示,以环状形状且8边形状的角度卷绕导线并形成。而且,线圈13如图4、图6A、图7以及图SB所示,被配设于围住透镜保持部件12的筒部12s的周围的位置上,并且以线圈支承部12j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使线圈13的一部分被外檐部12h和凸缘部12v夹住之后,被固定在凸缘部12v的上表面上。为了使线圈13的内周面13p能够被线圈支承部12j等分且平衡良好地被支承,以线圈13的中心轴和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中心轴相一致的状态被透镜保持部件12保持。从而,容易使由透镜保持部件12的内螺纹部12η保持的透镜的中心轴和透镜体的光轴相一致。
[0050]移动机构Ml的磁轭14如图1至图3Β所示,外形形成为箱状,并覆盖透镜保持部件12以及线圈13之后与底层基体18卡合。而且,磁轭14具有外侧的环状外磁轭14Α、与连着外磁轭14Α的上端(图1OA及图1OB所示Zl侧)设有的平板状上表面部14Β以及从上表面部14Β的开口部14k的一部分向下方(图2A及图2B所示Z2方向)延设的4个内磁轭14C而构成。而且,在上表面部14B上相对置的2个地方设有贯穿孔(14a、14b)。
[0051]而且,外磁轭14A如图5B、图6B以及图7所示,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内磁轭14C如图7所示,俯视时形成为圆弧状,并且为了与外磁轭14A的4个角部相对置,等间隔地被配设。而且,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各内磁轭14C如图2A及图2B所示,沿着透镜保持部件12的筒部12s的外周面被配设,而且如图7所示,与线圈13的内周面13p相对置地被配设。另外,各内磁轭14C隔着线圈13分别被配设于与各磁铁15相对置的位置上。另外,在通过压延加工制造磁轭14之际,因为磁轭14的内磁轭14C为圆弧状,所以容易进行压延加工。为此,能够提高磁轭14的内磁轭14C的形状以及配设位置的精度。
[0052]移动机构Ml的磁铁15如图1所示,其截面形状为梯形形状且具有平板状的外形,4个磁铁15 (15A、15B、15C、15D)如图4、图6A以及图7所示位于线圈13的外侧,而且隔着线圈13分别与磁轭14的4个内磁轭14C相对置地被配置,等分地被配设于磁轭14的4个角落。
[0053]而且,磁铁15的梯形形状上的2个倾斜的外侧面15v具有顺着外磁轭14A的形状。为此,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能够将该2个外侧面15v紧接着外磁轭14A配置,从而能够各易决定磁铁15的位直。
[0054]而且,当在磁轭14内配置磁铁15时,就如图6B以及图7所示,在磁铁15的梯形形状上的平行面的一方上底面15s和外磁轭14A的角部之间设有4处间隙SS。而且,在该间隙SS上填充流动性粘接材料等并使其固化后形成粘接层。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可靠地固定磁铁15和外磁轭14A,能够提高磁铁15的位置精度。
[0055]图9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在底层基体18上组装了下侧板簧(16C、16E)的立体图。图1OA及图1O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上的隔板19的图,图1OA为从图1所示Zl侧看到的上表面立体图,图1OB为从图1所示Z2侧看到的底面立体图。[0056]固定部件Rl的底层基体18以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1以及图9所示,以外形为矩形的板状形状构成,并且在中央形成圆形的开口 18k。而且,在底层基体18的4个角落的上表面上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4个突设部18t (18&、18t2、18t3、18t4)。
[0057]而且,在底层基体18上如图9、图12以及图13所示,镶嵌成型后埋入以使用了铜、铁或者铜或铁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的端子7,电绝缘的2个端子7 (端子7C以及端子7E)分别与贴装了图中没有表示的摄像元件的基板电连接,从而能供电。如前所述,端子7的一方端子7C与下侧板簧16C电连接,而端子7的另一方端子7E与下侧板簧16E电连接,该端子7C和端子7E通过下侧板簧16C以及下侧板簧16E给线圈13通电。
[0058]而且,在底层基体18上如图2A及图2B、图14以及图15所示,与端子7同样,镶嵌成型后埋入以使用了铜、铁或者铜或铁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的连接部件57,连接部件57的一部分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4个角落露出一部分。磁轭14的外磁轭14A的内壁和底层基体18的外周侧面组合而被定位后,将底层基体18的连接部件57和磁轭14的4个角落之间的连接部分焊接4处,从而将磁轭14固定在底层基体18上。
[0059]固定部件Rl的隔板19如图1以及图1OA及图1OB所示,形成在中央具有矩形状开口 19k的框形形状,并被配设于上侧板簧16A的上方(图1所示Zl侧)。
[0060]而且,在隔板19的上表面(图1OA及图1OB所示Zl侧的面)上如图1以及图1OA所示,在相对置的角部的一方设有向上方延伸的2个突出部19a以及突出部19b,并且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如图2A及图2B以及图3A及图3B所示,上述突出部19a以及突出部19b插通到磁轭14的贯穿孔14a以及贯穿孔14b,使隔板19以及磁轭14定位。
[0061]而且,在隔板19的下表面(图1所示Z2侧的面)上如图1OB所示,在相对置的框的一个组上形成4处向下方(图1OA及图1OB所示Z2侧)突出的凸状部19t,而且在框的4个角部形成平面形状的按压部19p。而且,在没有形成凸状部19t的相对置的框的另一个组上形成在按压部19p的上方凹陷的台阶部19d,从而允许被配设在正下方的上侧板簧16A可活动。
[0062]图1IA及图1l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上的施力部件16的图,图1lA为上侧板簧16A的俯视图,图1lB为下侧板簧(16C、16E)的仰视图。图1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及图3B所示XI1-XII线的剖视图。图13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2所示P部分的扩大剖视图。图1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及图3B所示XIV-XIV线的剖视图。图15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4所示Q部分的扩大剖视图。图1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及图3B所示XV1-XVI线的剖视图。图1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6所示R部分的扩大剖视图。图18A及图18B为表示比较例的施力部件P16的图,图18A为上侧板簧P16A的俯视图,图18B为下侧板簧(P16C、P16E)的仰视图。
[0063]施力部件16如图3A所示,具有径长比磁轭14的上部开口部分大的开口,并且如图1以及图12所示,以被配设于透镜保持部件12和隔板19之间的上侧板簧16A、被配设于透镜保持部件12和底层基体18之间并被载置于底层基体18上的2个下侧板簧16C以及下侧板簧16E构成。而且,透镜保持部件12和各施力部件16 (16A、16C、16E)卡合,并且为了使透镜保持部件12可沿着光轴方向(如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移动,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下面,通过与图18A及图18B所示比较例的施力部件P16进行比较来进行说明。比较例的施力部件P16也同样,以上侧板簧P16A和2个下侧板簧P16C以及下侧板簧P16E构成。
[0064]上侧板簧16A如图1lA所示形成为矩形形状,并具有4处被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的第I部分16a、4处通过固定部件Rl被固定在磁轭14侧的第2部分16b、4处位于第I部分16a和第2部分16b之间的弹性臂部16p、以及2处将弹性臂部16p及第2部分16b与弹性臂部16p及第2部分16b连接的栈部(日语:桟部)16d。在4处包括该第I部分16a、第2部分16b以及弹性臂部16p的施力部16F,为了使透镜保持部件12可沿着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移动,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另外,该施力部16F相对于图1lA所示的对称轴XCL,线对称地各设有2个。
[0065]另一方面,比较例的上侧板簧P16A如图18A所示具有与上侧板簧16A相同的结构,具有4处第I部分P16a、4处第2部分P16b、4处弹性臂部P16p以及2处栈部P16d。在4处包括该第I部分P16a、该第2部分P16b以及弹性臂部P16p的施力部16P,支承透镜保持部件。
[0066]上侧板簧16A的第I部分16a如图1IA所示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隔着对称轴XCL各形成2处。而且,各第I部分16a分别与弹性臂部16p的一端连接,而2处第I部分16a通过固定联结部16e互相连接。而且,第I部分16a如图4、图5A、图12以及图13所示,被载置于图8A及图8B所示台座部12d的平面部12u上,通过例如粘接剂被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此时,在图8A及图8B所示平面部12u的凹状部12r内填充粘接剂并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载置上侧板簧16A之后固化粘接剂来进行固定,就可以。而且,从上侧板簧16A侧(图4所示Zl侧)给固定联结部16e涂上粘接剂后进行固定,也可以。
[0067]在上侧板簧16A的栈部16d上如图1lA所示,隔着对称轴XCL分别形成2处缺口部16c。该缺口部16c当隔板19被载置于上侧板簧16A之上之际,图1OB所示隔板19的凸状部19t与缺口部16c卡合,进行隔板19的定位。
[0068]上侧板簧16A的第2部分16b如图1lA所示形成为梯形形状,并被配置于矩形形状的4个角落。而且,各第2部分16b分别与栈部16d连接,并通过该栈部16d与弹性臂部16p的另一端连接。而且,当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第2部分16b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被图1OB所示隔板19的按压部19p和图6A所示磁铁15的上表面15u夹持而被保持。此时,通过磁轭14被固定在底层基体18上,与磁轭14卡合的隔板19将上侧板簧16A向下方(图2A及图2B所不Z方向)按压,而且通过磁铁15被固定在磁轭14上,使磁铁15将上侧板簧16A向上方(图2A及图2B所不Zl方向)按压。如上所不,磁轭14、磁铁15、底层基体18以及隔板19加入固定部件Rl的结构,从而使固定部件Rl可靠地固定上侧板簧16A的施力部16F。
[0069]另一方面,比较例的上侧板簧P16A的第2部分P16b与上侧板簧16A不同,如图18A所示,一方端与栈部P16d连接,而另一方端与固定栈部A16连接。即,2个栈部P16d和2个固定栈部C16以及4个第2部分P16b形成框。
[0070]上侧板簧16A的弹性臂部16p如图1lA所示,形成了具有2处屈曲部16f的蜿蜒形状,并且如上所示,弹性臂部16p的一端与第I部分16a连接,而弹性臂部16p的另一端与栈部16d连接。相邻的施力部16F的弹性臂部16p通过联结部J16互相联结。该部分就是与比较例的上侧板簧P16A不同的最大部分。从而,与比较例的上侧板簧pl6A相比,因相邻的弹性臂部16p互相支承,所以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与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XY方向)上的刚性。
[007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联结部J16的联结部分为弹性臂部16p的屈曲部16f。该屈曲部16f的部分因为在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的变形差较少,所以该联结部J16很少限制弹性臂部16p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因为联结了处在线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屈曲部16f,因此透镜保持部件1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了时,能够使两个联结部J16在保持相同高度位置的同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
[0072]下侧板簧16C如图1lB所示,内侧形状形成为半月形状,而且具有2处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上的第I部分16h、2处通过固定部件Rl被固定在磁轭14侧的第2部分161、2处位于第I部分16h和第2部分16i之间的弹性臂部16q。以2处包括该第I部分16h、第2部分16i以及弹性臂部16p的施力部16F,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的单边侧。
[0073]另一方面,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C如图18B所示,具有与下侧板簧16C相同的结构,具有2处第I部分P16h、2处第2部分P16i以及2处弹性臂部P16q。以2处包括该第I部分P16h、第2部分P16i以及弹性臂部P16p的施力部16P,支承透镜保持部件的单边侧。
[0074]下侧板簧16C的第I部分16h如图1lB所示形成为矩形形状,并隔着对称轴XCL分别在一方端部形成2处。而且,各第I部分16h分别与弹性臂部16q的一端连接,而2处的第I部分16h通过固定联结部16j互相联结。而且,在第I部分16h上分别设有贯穿孔16k,当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该2个贯穿孔16k如图5B、图16以及图17所示,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凸设部12t (12t1、12t2)嵌合,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被定位固定。而且通过使用该凸设部12t (12t1、12t2)进行热铆接,更能可靠地将下侧板簧16C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另外,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凸设部12t2 (12t)表示进行了热铆接后的状态,表示凸设部12t2 (12t)变形的状态。
[0075]下侧板簧16C的第2部分16i如图1IB所示形成为梯形形状,并且隔着对称轴XCL,在另一方的端部分别形成2处。而且各第2部分16i分别与弹性臂部16q的另一端连接。而且,在第2部分16i上分别设有贯穿孔16m,并且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该2个贯穿孔16m如图9所示,与底层基体18的突设部18t (18tp 18t2)嵌合,在固定部件Rl的底层基体18上被定位固定。
[0076]另一方面,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C的第2部分P16h与下侧板簧16C不同,如图18B所示,一方端与弹性臂部P16q连接,而另一方端与固定栈部C16连接。
[0077]下侧板簧16C的弹性臂部18q如图1lB所示,形成具有3处屈曲部16s的蜿蜒形状,并如上所述,弹性臂部16q的一端与第I部分16h连接,而弹性臂部16q的另一端与第2部分16i连接。相邻的施力部16F的弹性臂部16q通过联结部K16互相联结。该部分就是与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C最大不同的部分。从而,与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C相比,相邻的弹性臂部16q互相支承,从而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与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XY方向)上的刚性。
[0078]而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联结部K16的联结部分就是弹性臂部16q的屈曲部16s。该屈曲部16s的部分在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上的变形差较少,因此该联结部K16很少限制弹性臂部16q沿着光轴方向的移动。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联结了处在线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屈曲部16s。
[0079]下侧板簧16E与下侧板簧16C同样,如图1lB所示,内侧形状形成为半月形状,并具有2处被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的第I部分16v、2处通过固定部件Rl被固定在磁轭14侧的第2部分16w、以及2处位于第I部分16v和第2部分16w之间的弹性臂部16r。以2处包括该第I部分16v、第2部分16w以及弹性臂部16r的施力部16F,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的另一方单边侧。
[0080]另一方面,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E如图18B所示,具有与下侧板簧16E相同的结构,具有2处第I部分P16v、2处P16w、以及2处弹性臂部P16r。并且以2处包括该第I部分P16v、第2部分P16w以及弹性臂部P16r的施力部16P,支承透镜保持部件的单边侧。
[0081]下侧板簧16E的第I部分16v如图1lB所示,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隔着对称轴XCL,在一方的端部分别形成2处。而且,各第I部分16v分别与弹性臂部16r的一端连接,2处第I部分16v通过固定联结部16x互相联结。而且,在第I部分16v上分别设有贯穿孔16y,并且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该2个贯穿孔16y如图5B所示,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凸设部12t (12t3、12t4)嵌合,并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被定位固定。而且,通过使用该凸设部12t(12t3、12t4)进行热铆接,更能可靠地在下侧板簧16E上固定透镜保持部件12。
[0082]下侧板簧16E的第2部分16w如图1lB所示,形成为梯形形状,并且隔着对称轴XCL在另一方的端部分别形成2处。而且各第2部分16w分别与弹性臂部16r的另一端连接。而且,在第2部分16w上分别设有贯穿孔16η,并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之际,该2个贯穿孔16η如图9所示,与底层基体18的突设部18t (18t3、18t4)嵌合,在固定部件Rl的底层基体18上被定位固定。
[0083]另一方面,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E的第2部分P16w与下侧板簧16E不同,而如图18B所示,其一方端与弹性臂部P16r连接,而另一端与固定栈部E16连接。
[0084]下侧板簧16E的弹性臂部16r如图1lB所示,形成了具有3处屈曲部16z的蜿蜒形状,并且如上所述,弹性臂部16r的一端与第I部分16v连接,而弹性臂部16r的另一端与第2部分16w连接。相邻的施力部16F的弹性臂部16r通过联结部K16互相联结。该部分就是与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E最大不同的地方。从而,与比较例的下侧板簧P16E相比,相邻的弹性臂部16r互相支承,从而更能提高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与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XY方向)上的刚性。
[008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联结部L16的联结部分就是弹性臂部16r的屈曲部16z。该屈曲部16z的部分因为在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的变形差较少,所以该联结部L16很少限制弹性臂部161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使处在线对称位置上的屈曲部16z互相联结。
[0086]而且,下侧板簧16C和下侧板簧16E如图1lB所示,相对于与对称轴XCL正交的对称轴YCL,形成线对称的形状。从而,以2处包括该第I部分16h、第2部分16i以及弹性臂部16q的施力部16F和2处包括第I部分16v、第2部分16w以及弹性臂部16r的施力部16F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从而使透镜保持部件12可沿着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移动。另外,该施力部16F相对于图1lB所示对称轴XCL以及对称轴YCL,分别以线对称地被设有。即,4个施力部16F正好点对称地被配设。
[0087]而且,下侧板簧16C如图5B以及图12所示,与线圈13的一端侧电连接(图中所示CNl的部分),而下侧板簧16E如图5B以及图13所示,与线圈13的一端侧电连接(图中所示CN2的部分)。而且,虽然在图中没有详细表示,但是下侧板簧16C与端子7C(参照图12)电连接,而下侧板簧16E与端子7E (参照图12)电连接。从而,通过该下侧板簧16C和下侧板簧16E,能够给线圈13通电。
[0088]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在上侧板簧16A和下侧板簧(16C以及16E)中,相邻的施力部16F的弹性臂部(16p、16q、16r)通过联结部(J16、K16、L16)互相联结,因此相邻的弹性臂部(16p、16q、16r)互相支承,从而能提高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与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XY方向)上的刚性。
[0089]而且,因为使在光轴方向(图2A及图2B所示Z方向)上的变形差较少的屈曲部(161168、162)互相联结,所以联结部(116、!(16、1^6)很少限制弹性臂部(16?、169、1610沿着光轴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抑制施力部16F在光轴方向上的刚性因联结部(J16、K16、L16)被提高,因此没有必要提高移动机构Ml在光轴方向上的推力。
[0090]而且,使处在线对称位置上的屈曲部(16f、16sU6z)互相联结,因此在透镜保持部件1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了时,各联结部(J16、K16、L16)将在保持相同高度位置的同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12倾斜,并能够抑制光轴错位。
[0091]而且,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的相邻的施力部16F的弹性臂部(16p、16q、16r)均通过联结部(J16、K16、L16)互相联结,因此能够用以水平方向被提高了刚性的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从而,不仅更能提高水平方向的刚性,还使透镜保持部件12的姿势更稳定。
[0092]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如下所述地变形后实施,而且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0093][变形例I]
[0094]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适当地均采用了相邻的施力部16F的弹性臂部(16p、16q、16r)互相联结的结构,但是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当中任意一侧板簧采用了相邻的施力部的弹性臂部通过联结部互相连接的结构也可以。
[0095][变形例2]
[0096]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适当地采用了相邻的施力部16F的弹性臂部(16p、16q、16r)的屈曲部(16f、16s、16z)互相联结的结构,但是联结屈曲部(16f、16s、16z)以外的弹性臂部的任意部分也可以。此时,相对于对称轴XCL,在形成对称的位置上联结会更好。
[0097][变形例3]
[0098]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采用了上侧板簧16A的弹性臂部16p的屈曲部16f为2处、下侧板簧16C的弹性臂部16q的屈曲部16s以及下侧板簧16E的弹性臂部16r的屈曲部16z为3处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2处或3处。
[0099]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目的的范围内,可适
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以上述透镜保持部件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固定部件,固定上述施力部件的一部分;以及移动机构,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并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 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由被固定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部的上侧板簧以及被固定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的下侧板簧构成, 上述上侧板簧以及上述下侧板簧各自具有多个施力部,该施力部包括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上的第I部分、被固定于上述固定部件上的第2部分、以及位于上述第I部分和上述第2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 上述上侧板簧和上述下侧板簧的至少一侧板簧的相邻的上述施力部的上述弹性臂部彼此通过联结部联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臂部形成了具有多个屈曲部的蜿蜒形状, 上述屈曲部彼此通过上述联结部联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力部线对称地分别设有2个, 处在线对称的位置上的上述屈曲部彼此通过上述联结部联结。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板簧以及上述下侧板簧各自的相邻的上述施力部的上述弹性臂部通过彼此上述联结部联结。
【文档编号】G02B7/04GK203786374SQ201420062591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3日
【发明者】稻垣康, 大友胜彦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