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2004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透镜驱动装置,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的推力。本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磁轭(14),具有筒状的外壁部(14A),所述外壁部具有多个角部;多个磁铁(15),分别配置于磁轭(14)的多个角部的内侧;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12),配设于磁轭(14)的内侧并可保持透镜体;线圈(13),以环状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2)的周围;及弹性部件(16),将透镜保持部件(12)支承为可向光轴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在角部的外壁部(14A)与磁铁(15)之间具有间隙(SM),间隙(SM)中填充有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A7),磁铁(15)通过粘结剂(A7)粘结固定于外壁部(14A)的内侧面(14p)。
【专利说明】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例如搭载于带照相机的移动设备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移动设备中搭载有照相机构的现象较为常见。并且,对于搭载于该小型移动设备的照相机构的主要部件即透镜驱动装置,除了小型化的要求,对高精确度地驱动透镜体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作为应满足该2个要求的透镜驱动装置,周知有将用于驱动透镜支架的磁路设置于透镜支架的四周的透镜驱动装置。
[0003]作为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专利文献I (现有例)中提出有如图21及图22A和图22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图21为说明现有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分解立体图。图22A和图22B为说明现有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图,图22A为表示外观的立体图,图22B为从图2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图,是省略基础部件901、透镜保持体(透镜保持部件)903、线圈904、下侧板簧906及衬垫部件909的图。
[0004]图21及图22A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0构成为具备:基础部件901,埋设有金属板部件;透镜保持体903,可保持未图示的透镜体;线圈904,卷绕有金属线材;4个磁铁905 ;下侧板簧(弹性部件)906,配设于透镜保持体903的下方(图21所示的Z2侧);上侧板簧(弹性部件)907,配置于透镜保持体903的上方(图21所示的Zl侧);磁轭908,由金属板材构成;及衬垫部件909,形成为环状。
[0005]而且,透镜驱动装置900中,将未图示的透镜体保持于透镜保持体903,并安装于安装有未图示的摄像元件的基板上,能够相对于摄像元件向光轴方向(图22A所示的Z方向)驱动保持于透镜体的透镜,从而调整焦点距离。此时,由配置于磁轭908的四角的4个磁铁905 (参考图22B)、线圈904及磁轭908形成磁路,通过向线圈904通电来产生的电磁力,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透镜保持体903。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79634号公报
[0007]然而,如图22B所示,为了使磁铁905与磁轭908的内侧面908p紧贴,在磁轭908的四角的角部且与磁铁905之间设置有空隙GP。因此,随着该空隙GP部分的磁场的流动迟延而产生磁力损失,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变低,驱动透镜保持体903的推力变弱。今后,在日益推进所适用的产品的小型化的趋势中,存在实现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的同时即使较少也必须确保该推力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的推力的透镜驱动装置。
[0009]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磁轭,具有筒状的外壁部,所述外壁部具有多个角部;多个磁铁,分别配置于该磁轭的所述多个角部的内侧;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配设于所述磁轭的内侧并可保持透镜体;线圈,以环状卷绕于该透镜保持部件的周围;及弹性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可向光轴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角部的所述外壁部与所述磁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中填充有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所述磁铁通过所述粘结剂粘结固定于所述外壁部的内侧面。
[0010]根据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流经磁轭的角部的外壁部、间隙、磁铁、线圈的磁场的流动(磁路)中,该间隙部分的磁场的流动不会迟延,能够抑制产生磁力损失。由此,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提高,能够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的推力。
[0011]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为铁粉体。
[0012]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磁性体为导磁率较高的铁,因此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层的导磁率变高。由此,使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进一步提高,并能够进一步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的推力。
[0013]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磁轭具有:顶棚部,与所述外壁部的上端连续设置并具有开口部;及多个内磁轭,从所述顶棚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设置,所述内磁轭隔着所述线圈分别与所述多个磁铁对置配置。
[0014]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内磁轭隔着线圈分别与多个磁铁对置配置,因此形成流经磁轭的外壁部、磁铁、线圈、内磁轭、顶棚部的磁场的流动(磁路)。由此,与线圈交叉的磁场的方向得以确定,能够得到稳定的推力,并能够稳定地驱动透镜保持部件。
[0015]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流经磁轭的角部的外壁部、间隙、磁铁、线圈的磁场的流动(磁路)中,该间隙部分的磁场的流动不会延迟,能够抑制产生磁力损失。由此,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提高,能够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的推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2A和图2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2A为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B为从图2A所示的Y2侧观察的主视图。
[0018]图3A和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3A为从图2A所示的Zl侧观察的俯视图,图3B为从图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图。
[0019]图4A和图4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4A为在图2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顶盖的图,图4B为图4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上侧板簧及磁轭的图。
[0020]图5A和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5A为在图3B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基础部件的仰视图,图5B为在图5A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下侧板簧及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0021]图6A和图6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6A为透镜保持部件的立体图,图6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上卷绕有线圈的立体图。
[0022]图7A和图7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7A为从图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磁轭的仰视图,图7B为从图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磁轭的立体图。
[0023]图8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所示的VII1-VIII线上的剖视图。
[0024]图9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8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25]图1OA和图1O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弹性部件的图,图1OA为从图1所示的Zl侧观察的上侧板簧的俯视图,图1OB为从图1所示的Zl侧观察的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0026]图1lA和图1l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1lA为基础部件的立体图,图1lB为在基础部件上安装有下侧板簧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7]图12A和图12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顶盖的图,图12A为从图1所示的Zl侧观察的俯视立体图,图12B为从图1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立体图。
[0028]图13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所示的ΧΙΠ-ΧΙΠ线上的剖视图。
[0029]图1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3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30]图15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所示的XV-XV线上的剖视图。
[0031]图1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5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32]图1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3A所示的XVI1-XVII线上的剖视图。
[0033]图18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7所示的S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34]图19A和图19B为,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基础部件上载置有透镜保持部件的状态的图,图19A为从图2A所示的Xl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9B为放大从图2A所示的纸面表面的角部侧观察的侧视图的一部分的图。
[0035]图20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4A所示的T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36]图21为,说明现有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分解立体图。
[0037]图22A和图22B为,说明现有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图,图22A为表示外观的立体图,图22B为从图2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图,是省略基础部件901、透镜保持体(透镜保持部件)903、线圈904、下侧板簧906及衬垫部件909的图。
[0038]图中标记:
[0039]12透镜保持部件,13线圈,14磁轭,14A外壁部,14B顶棚部,14C内磁轭,14k开口部,15、15A、15B、15C、1?磁铁,16弹性部件,A7粘结剂,SM间隙,101
透镜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41][第I实施方式]
[0042]图1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和图2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图2A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图2B为从图2A所示的Y2侧观察的主视图。图3A和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图3A为从图2A所示的Zl侧观察的仰视图,图3B为从图2A所不的Z2侧观察的仰视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的磁铁15表不涂布有粘结剂A7的状态,以阴影线表示粘结剂A7。
[0043]如图1至图3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12,可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线圈13,以环状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2的周围;磁轭14,具有筒状的外壁部14A,所述外壁部具有多个角部;多个磁铁15,分别配置于磁轭14的内侧;及弹性部件16,将透镜保持部件12支承为可向光轴方向移动。进一步具备有:顶盖19,配设于弹性部件16 (16A)的上方;及基础部件18,埋入有端子7。并且弹性部件16构成为具备:上侧板簧16A,固定于磁轭14的上部及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上部;及2个下侧板簧(16C、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下部。
[0044]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将未图示的透镜体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2,并安装于安装有未图示的摄像元件的基板上。而且,为了相对于摄像元件向光轴方向(图2A所示的Z方向)驱动保持于透镜体的透镜来调整焦点距离,通过电源对线圈13进行通电,通过通电产生的电磁力,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透镜保持部件12。
[0045]接着,对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图4A和图4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图4A为在图2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顶盖19的图,图4B为在图4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上侧板簧16A及磁轭14的图。图5A和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5A为在图3B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基础部件18的仰视图,图5B为在图5A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下侧板簧(16C、16E)及透镜保持部件12的仰视图。图6A和图6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6A为透镜保持部件12的立体图,图6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12上卷绕有线圈13的立体图。图7A和图7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7A为从图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磁轭14的仰视图,图7B为从图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磁轭14的立体图。图8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为图3A所示的VII1-VIII线上的剖视图。该图8的剖视图表示透镜保持部件12配设于最下方(图8所示的Z2方向)时的状态。图9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8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4B的磁铁15表示涂布有粘结剂A7的状态,以阴影线表示粘结剂A7。并且,图9中,也示出在磁铁15与磁轭14的外壁部14A之间的间隙SM及磁铁15与磁轭14的顶棚部14B之间填充有粘结剂A7的状态,同样以阴影线表示粘结剂A7。
[0046]透镜保持部件12中,如图1、图4A和图4B及图6A和图6B所示,使用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形成为筒状,由具有圆形外周面及内周面的筒部12s及从筒部12s的下端(图6A和图6B所示的Z2侧)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2v构成,并在基础部件18的上方配设于磁轭14的内侧。并且,在筒部12s的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12η,在该阴螺纹部12η中安装并保持有未图示的透镜体。
[0047]并且,如图6Α和图6Β所示,从内侧支承线圈13的线圈支承部12j在筒部12s的外周面均匀地设置于4处,在线圈支承部12j的一端侧形成有与凸缘部12v对置而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并且,底座部12d在比檐部12h更靠上方的筒部12s的外周面在对角线上对置而形成有4处,该底座部12d与上侧板簧16A通过粘结剂固定。
[0048]并且,如图5A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12的底面设置有6处(12tl、12t2、12t3、12t4、12t5、12t6)向下方(图5A的纸面的表面侧)突出的圆柱状凸设部12t,并与2个下侧板簧(16C、16E)卡合。而且,如图5A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12的底面设置有2处(12Π、12f2)向下方(图5A的纸面的表面侧)突出的矩形突部12f,并且设置有2处(12gl、12g2)圆柱状凸部12g。而且,由突部12f2与2个凸部12g(12gl、12g2)配置成3角形。
[0049]如图1、图4B及图5B所示,线圈13为环状形状且具有8角形状的角度,通过卷绕导线来形成。该8角形状中相对置的4边弯曲形成为圆弧状,其他对置的4边形成为直线状。并且,如图4B及图6B所示,线圈13配设于包围透镜保持部件12的筒部12s的周围的位置,设为在通过线圈支承部12j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线圈13的一部分被檐部12h与凸缘部12v夹持,由此固定于凸缘部12v的上表面。与线圈支承部12j抵接的部分为直线状的4边。而且,线圈13的内周面13p通过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均衡地支承,因此在线圈1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2。由此,可轻松地使通过透镜保持部件12的阴螺纹部12η保持的透镜的中心轴与透镜体的光轴一致。
[0050]如图1至图5Β(图4Β除外)及图7Α和图7Β所示,磁轭14的外形形成为箱状而构成箱体,并设为覆盖透镜保持部件12、线圈13、磁铁15、弹性部件16,从而将这些部件容纳于图7Α和图7Β所示的容纳部14s。而且,磁轭14卡合于基础部件18,与基础部件18 —体化。并且,如图7A和图7B所示,箱体状磁轭14构成为具有:筒状的外壁部14A ;平板状的顶棚部14B,与外壁部14A的上端(图1lA和图1lB所示的Zl侧)连续设置;及4个内磁轭14C,从形成于顶棚部14B的开口部14k的一部分向下方(图2A和图2B所示的Z2方向)延伸设置。
[0051]并且,如图3A和图3B、图5A和图5B及图7A所示,俯视观察时外壁部14A呈矩形状,如图5B及图7A所示,俯视观察时内磁轭14C形成为圆弧状,并以与外壁部14A的4个角部对置的方式等间隔配设。
[0052]并且,组装有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各个内磁轭14C沿着透镜保持部件12的筒部12s的外周面而配设,并且如图5B、图8及图9所示,与线圈13的内周面13p对置配设。而且,各个内磁轭14C隔着线圈13对置配置于与各个磁铁15对置的位置。另外,通过拉深加工制作磁轭14时,由于磁轭14的内磁轭14C为圆弧状,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拉深加工。因此,能够提高磁轭14的内磁轭14C的形状及配设位置的精确度。
[0053]如图1所示,磁铁15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形状且呈平板状外形,如图4B、图5B、图8及图9所示,4个磁铁15(15A、15B、15C、15D)位于线圈13的外侧,并且隔着线圈13分别与磁轭14的4个内磁轭14C对置配置,从而均等地配设于磁轭14的四角。
[0054]并且,磁铁15的梯形形状中的倾斜的2个外侧面15v呈沿着外壁部14A的形状。因此,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能够将该2个外侧面15v按压于外壁部14A的内侧面14p,从而分别配置于磁轭14的多个角部的内侧,并能够轻松地进行磁铁15的定位。
[0055]并且,如图5B、图8及图9所示,组装有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在磁轭14的四角的角部的外壁部14A与磁铁15之间具有间隙SM。而且,该间隙SM中填充有粘结剂A7,磁铁15通过该粘结剂A7粘结固定于外壁部14A的内侧面14p。
[0056]在此使用的粘结剂A7为在合成树脂的基质中分散、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由此,在流经磁轭14的角部的外壁部14A、间隙SM、磁铁15、线圈13的磁场的流动(磁路)中,该间隙SM部分的磁场的流动不会延迟,能够抑制产生磁力损失。由此,能够提高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
[0057]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性体使用铁粉体。由此,由于铁为导磁率较高的材料,因此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A7层的导磁率变高。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
[0058]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中,如上述,磁轭14中具有内磁轭14C,内磁轭14C隔着线圈13分别与多个磁铁15对置配置。因此,形成流经磁轭14的外壁部14A、磁铁15、线圈13、内磁轭14C、顶棚部14B的磁场的流动(磁路)。由此,与线圈13交叉的磁场的方向得以确定,能够得到稳定的推力。
[0059]并且,通过在磁轭14设置内磁轭14C,能够提高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并能够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12的推力。另一方面,无需为了得到相同推力而加大磁铁15的尺寸,能够进一步减轻可得到所希望的推力的透镜驱动装置101。
[0060]接着,继续说明其他构成部件。图1OA和图1O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弹性部件16的图,图1OA为从图1所示的Zl侧观察的上侧板簧16A的俯视图,图1OB为从图1所示的Zl侧观察的下侧板簧(16C、16E)的俯视图。图1lA和图1l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1lA为基础部件18的立体图,图1lB为在基础部件18上组装有下侧板簧(16C、16E)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A和图12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顶盖19的图,图12A为从图1所示的Zl侧观察的俯视立体图,图12B为从图1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立体图。
[0061]通过加工由铜合金构成的板来制作弹性部件16,如图3A所示,具有直径比透镜保持部件12的筒部12s的内周面大的开口,并由如下构成:上侧板簧16A,如图1及图4A所示,配设于磁轭14与顶盖19之间;及2个下侧板簧16C及下侧板簧16E,如图1及图1lB所示,配设于透镜保持部件12与基础部件18之间,并载置于基础部件18上。而且,透镜保持部件12与各个弹性部件16(16A、16C、16E)卡合,以透镜保持部件12可向光轴方向(图2A和图2B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方式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
[0062]如图1OA所示,弹性部件16的上侧板簧16A呈矩形状,并具有:4处第I部分16a,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 ;4处第2部分16b,固定于磁轭14侧;4处弹性臂部16p,位于第I部分16a与第2部分16b之间;栈部16d,连结4处第I部分16a的每一个,并与弹性臂部16p的一端连接;及固定连结部16e,连结4处第2部分16b彼此。
[0063]如图4A所示,该上侧板簧16A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载置于磁轭14上,上侧板簧16A的第2部分16b与磁轭14的角部抵接,图1OA所示的第2部分16b的贯穿孔16f与图7A和图7B所示的磁轭14的贯穿孔14f重叠。并且,图1OA所示的上侧板簧16A的第I部分16a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12的底座部12d。而且,上侧板簧16A的第I部分16a与底座部12d通过粘结剂固定。
[0064]如图10B所示,弹性部件16的下侧板簧16C的内侧形状呈半月形状,并具有:3处第I部分16h,与透镜保持部件12卡合;2处第2部分16i,与基础部件18卡合;2处弹性臂部16q,位于第I部分16h与第2部分16i之间;第I固定连结部16g,连结3处第I部分16h的每一个;及第2固定连结部16j,连结2处第2部分16i。
[0065]如图5A所示,该下侧板簧16C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透镜保持部件12的3个凸设部12t(12tl、12t2、12t3)插通并嵌合于图1OB所示的第I部分16h的3处贯穿孔16k,从而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并且,利用该凸设部12t(12tl、12t2、12t3)进行热铆接,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下侧板簧16C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
[0066]并且,如图1IB所示,下侧板簧16C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1OB所示的第2部分16i的2个贯穿孔16m与设置在基础部件18的上表面且朝向上方突出的2个突设部18t(18tl、18t2)嵌合,定位并固定于基础部件18上。
[0067]如图1OB所示,弹性部件16的下侧板簧16E与下侧板簧16C相同,内侧形状呈半月形状,并具有:3处第I部分16v,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 ;2处第2部分16w,固定于基础部件18 ;2处弹性臂部16r,位于第I部分16v与第2部分16w之间;第I固定连结部16x,连结3处第I部分16v的每一个;及第2固定连结部16y,连结2处第2部分16w。
[0068]如图5A所示,该下侧板簧16E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透镜保持部件12的3个凸设部12t(12t4、12t5、12t6)插通并嵌合于图1OB所示的3处第I部分16v的贯穿孔16z,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并且,与下侧板簧16C相同,利用该凸设部12t(12t4、12t5、12t6)进行热铆接,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下侧板簧16C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2。
[0069]并且,如图1lB所示,下侧板簧16E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与下侧板簧16C相同,图1OB所示的第2部分16w的2个贯穿孔16η与设置在基础部件18的上表面且朝向上方突出的2个突设部18t(18t3、18t4)嵌合,定位并固定于基础部件18。
[0070]并且,如图1OB所示,下侧板簧16C与下侧板簧16E呈大致点对称的形状,在3处第I部分16h及3处第I部分16v,在均等的位置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12,在2处第2部分16?及2处第2部分16w,在均等的位置连接于基础部件18。由此,能够在空中均衡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
[0071]并且,如图5A所示,下侧板簧16C与线圈13的一端侧电连接(图中所示的CNl的部分),并且如图5A所示,下侧板簧16E与线圈13的另一端侧电连接(图中所示的CN2的部分)。另外,线圈13与下侧板簧(16C、16E)的连接可通过焊接等轻松地连接。并且,下侧板簧16C在图1lB所示的贯穿孔16s的部分与端子7C电连接,并且下侧板簧16E在图1lB所示的贯穿孔16t的部分与端子7E电连接。由此,能够经由该下侧板簧16C及下侧板簧16E,使电流在线圈13中流动。另外,下侧板簧(16C、16E)与端子7(7C、7E)的连接可通过焊接等轻松地连接。
[0072]如图1及图12A和图12B所示,顶盖19呈在中央具有矩形状开口 19k的框形形状,如图2A和图2B所示,配设于上侧板簧16A的上方(图2A所示的Zl侧),用磁轭14的顶棚部14B及顶盖19挟持上侧板16A。
[0073]并且,如图12B所示,顶盖19的下面侧(图1所示的Z2侧的表面)上形成有4处朝向下方(图12A和图12B所示Z2方向)突出的凸部19t,并且形成有从顶盖19的周围遍及开口 19k而下陷的凹部19r。而且,顶盖19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该4处凸部19t插通于前述的图1OA所示的第2部分16b的贯穿孔16f及图7A和图7B所示的磁轭14的贯穿孔14f,顶盖19与磁轭14卡合,并且定位并固定上侧板簧16A。并且,通过该凹部19r,容许上侧板簧16A的弹性臂部16p的变形,进而容许透镜保持部件12向上方移动。
[0074]最后,对基础部件18进行详细说明。图13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为图3A所示的XII1-XIII线上的剖视图。图1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3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5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为图3A所示的XV-XV线上的剖视图。图1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5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图,为图3A所示的XVI1-XVII线上的剖视图。图18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17所示的S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9A和图19B为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基础部件18上载置有透镜保持部件12的状态的图,图19A为从图2A所示的Xl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9B为放大从图2A所示的纸面表面的角部侧观察的侧视图的一部分的图。图20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为图4A所示的T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图4A中的磁轭14。
[0075]基础部件18由与透镜保持部件12相同的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Polymer)构成,如图1及图1lA所示,构成为具有:外形为矩形的板状形状的基部18b ;及圆形开口 18k,形成于基部18b的中央。
[0076]并且,具有从基础部件18的基部18b向上方(图1lA的Zl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台部18d。该台部18d容纳于磁轭14的容纳部14s,台部18d的外周侧面18p与磁轭14的内侧面14p抵接。由此,进行磁轭14与基础部件18的定位。
[0077]并且,在台部18d的上表面,在4角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4个突设部18t(18tl、18t2、18t3、18t4),并且对置设置有2处(18fl、18f2)向上方(图1lA的Zl方向)突出的角柱状突部18f。并且,对置设置有2处(18gl、18g2)圆柱状凸部18g,并且对置设置有2处(18hl、18h2)向上方(图1lA的Zl方向)突出的凸设部18h。而且,如图1lA和图1lB所示,由突部18f2及2个凸部18g(18gl、18g2)配设为3角形配置,并且由突部18fI及2个凸设部18h(18hl、18h2)配设为3角形配置。
[0078]而且,可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透镜保持部件12保持于最下方(图13所示的Z2方向)时,如图13至图16所示,该基础部件18的突部18f2及2个凸部18g(18gl、18g2)这3处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突部12f2及2个凸部12g(12gl、12g2)这3处抵接。由此,基础部件18以3点均衡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即使透镜驱动装置101由于落下等而受到冲击也能够均衡地承受该冲击。
[0079]而且,如图15及图17至图19B所示,基础部件18上载置有透镜保持部件12时,基础部件18的突部18Π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突部12Π具有空隙GP而对置,并且基础部件18的2个凸设部18h(18hl、18h2)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底部12p (图5A所示)具有空隙GP而对置。由此,即使透镜驱动装置101由于落下等而受到冲击,变得无法以基础部件18的突部18f2及2个凸部18g(18gl、18g2)这3处完全予以支承,也能够以该基础部件18的突部18fl及2个凸设部18h(18hl、18h2)这3点均衡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能够均衡地承受该冲击。
[0080]并且,如图1及图1lA和图1lB所示,基础部件18上嵌入成型而埋入有端子7(参考图13),所述端子由利用铜、铁或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电绝缘的2个端子7 (端子7C及端子7E)分别与安装有未图示的摄像元件的基板电连接,从而能够供给电力。而且,端子7的一个端子7C与下侧板簧16C电连接,并且该端子7的另一个端子7E与下侧板簧16E电连接,能够通过从该端子7C及端子7E经由下侧板簧16C及下侧板簧16E,使电流在线圈13中流动。
[0081]并且,如图1及图1lA和图1lB所示,基础部件18上与端子7相同地嵌入成型而埋入有连接部件57 (参考图15至图18),所述连接部件由利用铜、铁或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如图2A至图4B所示,连接部件57的一部分在四角露出一部分。而且,磁轭14的外壁部14A的内侧面14p与基础部件18的外周侧面18p组合并定位之后,焊接基础部件18的连接部件57与磁轭14的四角的4处接缝部分,从而将磁轭14固定于基础部件18。由此,磁轭14与基础部件18 —体化。并且,磁轭14接地于地面。
[0082]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19A和图19B及图20所示,基础部件18的对置的端部侧(图1lA和图1lB所示的Yl侧与Y2侧)形成有2处倾斜部18s。但是,图20中,Yl侧的倾斜部18s成为纸面的背面侧,并未图示。通过设置该倾斜部18s,形成于图7A和图7B所示的磁轭14的开放侧的外壁部14A的端部14t优先与倾斜部18s抵接。由此,能够防止磁轭14的内侧面14p与台部18d的外周侧面18P的不希望的部位抵接而偏离的现象,并能够提闻定位精确度。
[0083]构成为如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在图12A和图12B所示的顶盖19上组装上侧板簧16A及磁轭14之后,将透镜保持部件12、线圈13、磁铁15及下侧板簧(16C、16E)依次容纳于图7A和图7B所示的磁轭14的容纳部14s。而且,将基础部件18组装于磁轭14来与磁轭14 一体化并进行组装。
[0084]以下,对构成为如上的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的效果进行说明。
[0085]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在位于磁轭14的角部的外壁部14A与磁铁15之间的间隙SM中填充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A7。因此,在流经磁轭14的角部的外壁部14A、间隙SM、磁铁15、线圈13的磁场的流动(磁路)中,该间隙SM部分的磁场的流动不会延迟,能够抑制产生磁力损失。由此,能够提高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并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12的推力。
[0086]并且,由于磁性体为导磁率较高的铁,因此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A7层的导磁率变高。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磁路中的磁通量密度,并进一步提高用于驱动透镜保持部件12的推力。
[0087]并且,内磁轭14C隔着线圈13分别与多个磁铁15对置配置,因此形成流经磁轭14的外壁部14A、磁铁15、线圈13、内磁轭14C、顶棚部14B的磁场的流动(磁路)。由此,与线圈13交叉的磁场的方向得以确定,能够得到稳定的推力,并能够稳定地驱动透镜保持部件12。
[0088]并且,基础部件18的突部18fl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突部12fl具有间隙而对置,并且基础部件18的2个凸设部18h(18hl、18h2)与透镜保持部件12的底部12p具有间隙而对置。由此,即使透镜驱动装置101由于落下等而受到冲击,无法以基础部件18的突部18f2及2个凸部18g(18gl、18g2)这3处予以完全支承,也能够以该基础部件18的突部18fl与2个凸设部18h(18hl、18h2)这3点均衡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2,能够均衡地承受该冲击。
[0089]基础部件18的对置的端部侧上形成有2处倾斜部18s,因此形成于磁轭14的开放侧的外壁部14A的端部14t优先与倾斜部18s抵接。由此,能够防止磁轭14的内侧面14p与台部18d的外周侧面18p的不希望的部位抵接而偏离的现象,能够提高定位精确度。
[0090]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下变形来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0091]〈变形例1>
[0092]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性体适当地使用了铁粉体,但是并不限于铁粉体,可使用具有磁性的磁性粉。
[0093]<变形例2>
[0094]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使用顶盖19将上侧板簧16A固定于磁轭14,但是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可在磁轭14与磁铁15之间配设上侧板簧16A,并用粘结剂A7将上侧板簧16A固定于磁轭14。
[0095]<变形例3>
[0096]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利用矩形状磁轭14来构成,但是并不限于矩形状,例如可用8角形等多角形构成。
[0097]<变形例4>
[0098]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16,利用上侧板簧16A及下侧板簧(16C、16E)来构成,但是只要是将透镜保持部件12支承为可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部件,则不限于此,可用其他部件构成。
[0099]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范围内可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备: 磁轭,具有筒状的外壁部,所述外壁部具有多个角部; 多个磁铁,分别配置于该磁轭的所述多个角部的内侧; 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配设于所述磁轭的内侧并可保持透镜体; 线圈,以环状卷绕于该透镜保持部件的周围 '及 弹性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可向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部的所述外壁部与所述磁铁之间具有间隙, 该间隙中填充有混入有磁性体的粘结剂,所述磁铁通过所述粘结剂粘结固定于所述外壁部的内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体为铁粉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具有:顶棚部,与所述外壁部的上端连续设置并具有开口部;及多个内磁轭,从所述顶棚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设置, 所述内磁轭隔着所述线圈分别与所述多个磁铁对置配置。
【文档编号】G02B7/04GK204178031SQ201420258782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1日
【发明者】长田宽志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