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781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超薄化、轻便化已经成为液晶显示装置发展的趋势。各大厂商为设计出超薄化、轻便化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液晶显示装置各组件结构上和各组件组装方案上做了许多的改进。

如图1所示,为液晶显示装置未进行改进之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实现液晶电视超薄化设计的方案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105、中框106和背光模组,所述中框106包括沿其一侧方向延伸的支撑部1061,所述液晶面板105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061上方,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061下方,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放设置的背板101、反射片102、导光板103和光学膜片104,还包括与所述导光板103入光侧相对设置的光源107,所述背板101设置在最下方用于支撑液晶面板105和背光模组组件。为了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减薄,考虑到背板101厚度较大,且背板101的支撑作用可以用剩余的背光模组组件来代替,现有技术提出了取消背板101实现液晶显示装置减薄的方案。

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208、中框207和背光模组,所述中框207包括沿其一侧方向延伸的支撑部2071,所述液晶面板208设置在支撑部2071上方,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071下方,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放设置的反射片201、导光板203和光学膜片204,导光板203上邻近反射片201的一侧面上间隔布设多个印刷网点205,所述反射片201与导光板203之间设置胶水层202,所述反射片201与导光板203采用胶水粘结的方式设置在最下方用于支撑液晶面板208和背光模组。

如图2所述,反射片201与导光板203的粘结方式为,贴合胶水涂抹在整个导光板203底面上,由于导光板203底面上设有印刷网点205,因此胶水会覆盖在导光板203印刷网点205上。侧入式光源206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203后,经导光板203印刷网点205折射到反射片201和经反射片201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203的光线都必须经过胶水层202,由于胶水具有一定的吸光性,进入胶水的光线会有一部分被吸收,造成光线损失,降低了背光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提供一种新的导光板与反射片粘结结构,以减少胶水对光线的吸收,提高背光源利用率。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侧入式光源、导光板和反射片,侧入式光源设置于导光板一侧,反射片与导光板层叠设置,其中,导光板上邻近反射片的一侧面上间隔布设多个印刷网点,用于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设置胶水层,胶水层对应印刷网点的位置设有透光孔。

进一步地,透光孔的大小大于印刷网点的大小,使胶水层避开导光板上设置的印刷网点。

进一步地,透光孔的大小保证折射出所述导光板的大部分光线,以及经所述反射片反射重新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大部分光线都不需要经过所述胶水层。

进一步地,印刷网点是由二氧化钛(tio2)和二氧化硅(sio2)晶体混合到树脂中组成。

进一步地,印刷网点的大小随远离侧入式光源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可选地,胶水层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刷在导光板上邻近反射片的一侧面上。

可选地,胶水层通过涂抹的方式涂抹在导光板上邻近反射片的一侧面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液晶面板和中框,其中,中框设有沿其一侧方向延伸的支撑部,液晶面板设置在支撑部上方,背光模组设置在支撑部下方。

本发明中导光板与反射片层叠设置,并且导光板邻近反射片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布设的印刷网点,通过在导光板和反射片之间设置用于粘结固定的胶水层,并在胶水层上对应导光板上印刷网点的位置设有透光孔,与现有技术相比,胶水层上对应印刷网点位置设置透光孔,使胶水避开了导光板的印刷网点,使得印刷网点的位置没有胶水覆盖,从而入射进导光板经印刷网点折射到反射片的大部分光线光线,以及经反射片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的大部分光线都不需要经过胶水层,减少了胶水对光线的吸收,提升了背光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来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液晶显示装置未进行改进之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实现液晶电视超薄化设计的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导光板上印刷网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侧入式光源射入导光板后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3所述,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侧入式光源305、导光板303和反射片301,侧入式光源305设置于导光板303一侧,反射片301与导光板303层叠设置,其中,导光板303上邻近反射片301的一侧面上间隔布设多个印刷网点304,用于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反射片301与导光板303之间设置胶水层302,胶水层302对应所述印刷网点304的位置设有透光孔3021。

反射片301与导光板303之间的胶水层302用于将两者粘结在一起,粘结在一起的反射片301与导光板303用于代替背板来支撑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组件,且反射片301与导光板303的粘结组合体强度足以支撑其上所设的组件。

由于反射片301与导光板303之间设置了胶水层302,而且侧入式光源305入射进导光板303后,经导光板303上印刷网点304折射出的光线还要入射到反射片301上,进而通过反射片301反射进导光板303内。为了使反射片301和导光板303之间设置的胶水层302避开导光板303上的印刷网点304,减少光线的损失,本发明使胶水层302上对应印刷网点304的位置设有的透光孔3021大小大于印刷网点304的大小。

为了更进一步地减小光线损失,胶水层302上设有的透光孔3021的大小需保证折射出导光板303的大部分光线,以及经反射片301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303的大部分光线都不需要经过胶水层302。

进一步地,在保证透光孔3021大小的基础上,使用较高折射率的材料组成印刷网点304,同样可以使折射出导光板303的光线直接入射到反射片301上,并且经反射片301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303的大部分光线都不需要经过胶水层302。目前印刷导光板303所用的油墨由二氧化钛(tio2)和二氧化硅(sio2)晶体混合到树脂中组成,其中的tio2晶体对可见光的折射率高达2.62,使导光板303中入射到网点上的光线经印刷网点304折射和反射,且光线的折射与反射都集中在印刷网点304区域,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光线经折射和反射后的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由于侧入式光源305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使得导光板303上靠近侧入式光源305的区域入射进的光线强度较大,而远离侧入式光源305的区域入射进的光线强度较小,为了保证经导光板303上印刷网点304反射和折射后的光线强度均匀,在进行印刷网点304印刷时,印刷网点304的大小随远离所述侧入式光源305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如图4所示。

更进一步的,为了实现胶水层302的粘结作用,且保证胶水层302上的透光孔3021大小避开印刷网点304,本实施例采用与丝网印刷和涂抹的方式实现胶水层302的设置,方法一为:将粘结胶水和印刷油墨按照本实施例中胶水层302和印刷网点304的排布结构,即胶水层302对应印刷网点304的位置设有透光孔3021,并将两者一同涂抹到印版上,在印刷时,通过一定的压力将粘结胶水和印刷油墨一同印刷到导光板303上邻近反射片的一侧面上;方法二为:首先采用采用丝网印刷方法完成印刷网点304的印刷,然后通过涂抹的方式,一边避开印制好的印刷网点304,一边完成胶水层302的涂抹,胶水层302涂抹完成后,再将反射片301贴合到胶水层302上,完成导光板303和反射片301的粘结,且保证了印刷网点304与胶水层302的分离。

本实施例结合图5,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胶水层302的粘结作用,在保证导光板303与反射片301固定粘结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胶水层302的结构,使胶水层302上对应导光板303印刷网点304的位置不设置胶水,使胶水层302上对应导光板303印刷网点304的位置设有透光孔3021,使胶水避开了导光板303的印刷网点304,即在印刷网点304的位置没有胶水覆盖,有效的减少光线进入胶水层302,使得侧入式光源305入射进导光板303后,经印刷网点304折射到反射片301的光线和经反射片301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303的大部分光线都不需要经过胶水层302,进而减少了胶水对光线的吸收,提高了光源利用率。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上述的背光模组,该显示装置还包括:液晶面板307和中框306,其中,所述中框306设有沿其一侧方向延伸的支撑部3061,所述液晶面板307设置在所述支撑部3061上方,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支撑部3061下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