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55380发布日期:2020-10-09 18:3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例如打印机或复印机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常用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例如打印机或复印机等,显影盒是设备工作时必须的消耗品,其中容纳有显影所需的显影剂,为使得设备能够识别出被安装的显影盒,现有的显影盒中设置有计数件,设备中设置有用于与计数件配合被计数件,当显影盒被安装后,通过计数件与被计数件的结合和脱离结合实现设备对显影盒的识别。

除了所述计数件,显影盒中可旋转地安装有显影件以及用于为显影件供应显影剂的供应件,现有的,显影件和供应件均是在金属轴外表面包覆弹性材料制成,根据显影盒的大小以及与显影盒配合的部件的尺寸等,显影件和供应件的尺寸可调,以达到最优的显影效果,因而,针对现有的显影件和供应件,通过调整其尺寸以降低显影盒的成本是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盒,其中设置的显影件和供应件的尺寸至少之一被调整,且调整后的显影件和供应件至少之一的直径被减小,因而显影件和供应件的用料减少,显影盒的成本降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显影盒,包括容纳显影剂的壳体、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显影件、位于显影件一个纵向末端的显影件齿轮以及位于壳体一个纵向末端的动力接收件,显影件齿轮与动力接收件同侧设置,所述显影件用于将显影剂向外供应,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动力接收部以及与动力接收部结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显影件齿轮啮合,第二齿轮的齿数与显影件齿轮的齿数比值介于1.74-3.83。

具体的,第二齿轮的齿数介于33-46之间,显影件齿轮的齿数介于12-19之间。

显影盒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供应件以及位于供应件一个纵向末端的供应件齿轮,所述供应件用于向显影件供应显影剂,供应件齿轮与显影件齿轮同侧设置;动力接收件还包括与动力接收部结合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供应件齿轮啮合,第一齿轮的齿数与供应件齿轮的齿数比值为1.83,具体的,第一齿轮的齿数为36,第二齿轮的齿数为18。

第一齿轮位于动力接收部与第二齿轮之间,且第一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二齿轮的直径。

壳体包括相互结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下壳体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沿前后方向,显影件与容纳腔之间形成有出粉口,上下壳体在出粉口的上方结合,其中,上下壳体的结合部位不位于壳体的纵向末端。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改动力接收件与显影件齿轮的传动比,实现利用小直径的显影件的目的,从而降低显影盒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的部分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沿前后方向从其左右方向的中部剖切的剖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从外部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端部从外部观察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从内部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d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端部从内部观察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下壳体端部的立体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下壳体端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和下壳体结合的局部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护盖的立体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端盖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8a和图8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计数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与显影盒壳体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图10a-图10e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从初始位置到完成计数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的部分部件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沿前后方向从其左右方向的中部剖切的剖视图。

为描述方便,首先对显影盒100做如下定义:沿显影盒100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纵向),沿显影盒100的宽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横向),沿显影盒100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竖向)所述纵向、横向和竖向相互垂直。

显影盒100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安装至设备中,当显影盒100向前运动时被安装,当显影盒100向后运动时被拆卸;当显影盒100被安装至设备后,可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和电力,一般的,用于接收驱动力和电力的部件分别位于显影盒的纵向两端,在此,显影盒中用于接收驱动力的一端被称为驱动端,用于接收电力的一端被称为导电端,具体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100,其左端为驱动端,右端为导电端。

如图1所示,显影盒100包括壳体10a、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10a中的显影件4、固定安装在壳体10a的端盖3和调整件5;其中,壳体10a中容纳有显影所需的显影剂(碳粉),显影件4用于将碳粉向外供应,调整件5与显影件接触,并用于调整显影件表面的碳粉层厚度;用于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件6被安装在驱动端,且动力接收件6穿过端盖3而暴露。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显影盒100还包括用于与设备中预设的被计数件配合的计数组件7、驱动计数组件7旋转的驱动件11以及用于搅拌碳粉的搅拌件15,所述驱动件11接收动力接收件6的驱动力而驱动计数组件7,搅拌件15接收动力接收件6的驱动力而旋转。

结合附图3,显影盒100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10a中的供应件8以及位于壳体与调整件5之间的密封件9,所述供应件8用于向显影件4供应碳粉,沿显影盒100的前后方向,密封件9用于密封调整件5与壳体10a之间的空间;显影件4和供应件8的驱动端分别安装有显影件齿轮41和供应件齿轮81,所述显影件齿轮41和供应件齿轮81均与动力接收件6结合,并接收动力接收件6的驱动力而旋转,工作时,动力接收件6绕旋转轴线l1旋转,计数组件7沿r所示方向(如图10a所示)绕旋转轴线l2旋转。

壳体10a包括相互结合的下壳体1和上壳体2,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1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碳粉的容纳腔10,搅拌件15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容纳腔10中;沿前后方向,在显影件4与容纳腔10之间形成有出粉口13,所述出粉口13沿左右方向延伸,其延伸的长度略短于显影件4在左右方向的长度,碳粉通过该出粉口13被供应至显影件4,密封件9位于出粉口13的上方,同样的,上壳体2也位于出粉口13的上方。

[上下壳体的结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壳体其中之一设置有焊线,利用超声波将二者结合起来,针对现有显影盒中与调整件相对的上下壳体结合的部位容易漏粉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做出如下改进。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从外部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端部从外部观察时的放大示意图;图4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从内部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d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端部从内部观察时的放大示意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下壳体端部的立体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下壳体端部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上壳体和下壳体结合的局部示意图。

如图所示,上壳体2包括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的面盖体21、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与面盖体21相交的支撑体22以及设置在支撑体22左右方向末端的被结合部23,优选的,支撑体22与面盖体21相互垂直,也就是说,支撑体22还在上下方向延伸,且支撑体22在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小于面盖体21在左右方向的延伸长度;优选的,在支撑体23的左右末端均设置有被结合部23,下面以位于支撑体22右端的被结合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4b中局部r1的放大示意图,整体上看,支撑体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其中第一部分221比第二部分222更靠近面盖体21,第二部分222可看做是从第一部分221上向远离面盖体21的方向突出的部分,被结合部23在支撑体22上从前向后以及从右向左凹陷形成,也就是说,被结合部23的前方和右方悬空,被结合部23包括在第一部分221的前方形成的第一结合面231以及在第二部分222的右方形成的第二结合面232;支撑体22具有前表面220,密封件9安装在前表面220上,且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具有相同的前表面22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结合面231与左右方向平行,第二结合面232既不与左右方向垂直,也不与前后方向平行,在被结合部23所在的区域内,第二结合面232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左倾斜,因而,整体上看,第二部分222为梯形,从后向前,第二部分222的左右末端的距离逐渐变小,此种设计有助于上壳体2与下壳体1的良好结合,具体将在下文中详述。

关于上壳体2,进一步的,如图4c和图4d所示,第一结合面231和第二结合面232分别设置有第一焊线233和第二焊线234,面盖体21设置有与第一焊线233连接的第三焊线211,因而,当上壳体2与下壳体1结合后,壳体10a的边缘部分可紧密地结合;同时,第二部分222还设置有被支撑面223,所述被支撑面223和前表面22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因而,被支撑面223与上壳体2的前方末端之间被第一焊线233和第二焊线234阻挡,被支撑面223与上壳体2的右方末端之间被第三焊线211阻挡。

如图5a和图5b所示,下壳体1中,在出粉口13的上方还设置有结合部12,所述结合部12包括相互结合的纵向部12a和横向部12b,优选的,纵向部12a与横向部12b正交,纵向部12a在左右方向延伸,横向部12b在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部12a的设置,使得上下壳体结合时,结合部12与被结合部23的结合位置不必位于壳体10a的纵向末端。理由为:壳体10a的纵向末端往往需要安装各种配件,因而,壳体10a纵向末端的结构相对更复杂,如果结合部12与被结合部23的结合位置位于壳体10a的纵向末端,相应的,结合部12与被结合部23的结合结构也需要设计的复杂,如此,设计的难度难免会增大。

所述纵向部12a具有前表面121,沿左右方向,纵向部12a与横向部12b不完全重叠,即在左右方向上,横向部12b通过纵向部12a暴露一个面123,也就是说,沿前后方向,纵向部12a与横向部12b形成台阶面123,且纵向部12a的左侧形成第三结合面122,优选的,纵向部12a和横向部12b具有共同的上侧面124,因而,结合部12的整体结构得以简化;如图5b所示,第三结合面122既不与前后方向平行,也不与左右方向垂直,而是向着左方倾斜,沿前后方向,在与台阶面123相对的区域,第三结合面122与上下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沿左右方向,纵向部12a的上侧面延伸的长度小于后侧面延伸的长度,总体而言,至少第三结合面122具有与第二结合面232相匹配的形状,优选的,纵向部12a的上侧面124具有与第一结合面231相匹配的形状。

上壳体2与下壳体1沿上下方向进行结合,一般的,下壳体1固定不动,上壳体2从上向下运动,上壳体2中,除了被结合部23所对应的区域以及第二部分222所对应的区域,第三焊线211沿上壳体2的边缘分布,且第三焊线211的延伸方向与上下方向平行,因而,当上壳体2从上方向下方运动时,第三焊线211将随着上壳体2整体垂直于下壳体2运动,一旦超声波设备按压上壳体2,第三焊线211将很容易的将上下壳体结合起来,此部分不是本实用新型的研究重点,本实用新型要描述的是支撑体22与下壳体1的结合,尤其是支撑体22的两个纵向末端与下壳体1的结合,具体而言,是位于支撑体22的被结合部23与位于下壳体1的结合部12之间的结合。

如上所述,第二结合面232和第三结合面122都是向左倾斜,且第二结合面232上还设置有第二焊线234,提取第三结合面122的任意一点p为例,如图6中对p点受力的简化分析可知,当上壳体2从上往下向着下壳体1运动时,第二焊线234对第三结合面122施加作用力f,所述作用力f的方向与上下方向平行,正是由于第三结合面122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因而,所述作用力f可被分解为与第三结合面122垂直的第一分力f1以及与第三结合面122平行的第二分力f2,其中,第二分力f2为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1的运动提供动力,第一分力f1将迫使第二焊线234压向第三结合面122,从而确保第二结合面232和第三结合面122可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的,在第二结合面232与第三结合面122结合的过程中,被支撑面223与台阶面123结合,相当于支撑体22被台阶面123支撑,因而,壳体10a的稳定性得以有效保证;同时,第一部分221与纵向部的上侧面124相面对,所述第一焊线233向着上侧面124垂直运动,类似于第三焊线211,第一焊线233也会很容易的将第一结合面231与纵向部的上侧面124结合起来。

如图6所示,利用上述结合部12和被结合部23的结合,通过第一焊线233使得第一结合面231与纵向部的上侧面124结合起来,沿上下方向,碳粉的流动路径被密封;通过第二焊线234使得第二结合面232与第三结合面122结合起来,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碳粉的流动路径被密封;优选的,支撑体的前表面220与纵向部的前表面121齐平,最终,密封件9被安装在支撑体的前表面220上,且密封件9越过结合部12与被结合部23的结合位置,到达纵向部的前表面121,即密封件9越过第二结合面232和第三结合面122,调节件5被安装至密封件9的前方,因而,碳粉在前后方向的流动路径被进一步密封,显影盒100的整体密封性得以进一步提升。

不同于现有处理盒中第二结合面232和第三结合面122完全在左右方向相对并相对于上下方向平行的设计,即第二结合面232和第三结合面122均与左右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二结合面232和第三结合面122设置成相对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倾斜匹配的形状,且第二结合面232与第三结合面122均相对于上下方向向着壳体10a的内侧倾斜,使得上下壳体在结合的过程中,第二结合面232可对第三结合面122施加作用力,确保位于二者之间的第二焊线234可充分熔融,从而实现上下壳体的紧密结合;进一步的,沿左右方向,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体22还设置有比第二部分222延伸的更长的第一部分(拐角部)221,并使得第一部分221在上下方向面向下壳体1的第一结合面231成为被结合部23的一部分,同时,下壳体1的纵向部12a沿左右方向也具有延伸部分,并形成可与第一结合面231相对的上侧面124,优选的,上侧面124和第一结合面231均与左右方向平行,位于二者之间的第一焊线233在受到上下方向的压力时可充分熔融,从而将上下壳体两个末端结合起来,进一步防止了碳粉从壳体10a的纵向末端泄露;如上所述,上壳体的支撑体纵向末端设置拐角部221,下壳体的纵向部12a沿左右方向延伸,不仅简化了结合部12与被结合部23的结合结构,同时使得上下壳体更方便的结合,二者结合时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由于支撑体22的两个纵向末端均设置有被结合部23,因而,从整体上看,支撑体2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部分)大致为梯形,即支撑体22的两个纵向末端之间的距离沿从上往下的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变形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结合面232和第三结合面122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匹配的设计还可以是非平面的匹配,例如第三结合面122被设置成凹陷状,相应的,第二结合面232被设置成凸起状,或者第三结合面被设置成凸起状,相应的,第二结合面232被设置成凹陷状;无论第二结合面232与第三结合面122被设置成何种形状,当上下壳体结合时,第二结合面232与第三结合面122是可匹配的,且当其中一个壳体受到上下方向的迫推力时,在第二结合面232与第三结合面122的结合处,会产生一个沿左右方向的力,该力迫使第二结合面232与第三结合面122在左右方向结合。

[自动复位]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护盖的立体图;图7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端盖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结合图2,端盖3包括端盖体31、设置在端盖体31的第一穿孔32和第二穿孔33以及从第二穿孔33的周边向中部延伸的限位板34,动力接收件6通过第一穿孔32暴露,计数组件7包括计数件72和压缩弹簧71,其中计数件72穿过第二穿孔33暴露,压缩弹簧71被安装在计数件72与限位板34之间,用于为计数件72的复位提供作用力;如图7a所示,端盖3还设置有复位件35,用于在计数组件7完成计数后阻挡计数件72继续旋转,当显影盒100被取出(拆卸)时,复位件35不再阻挡计数件72,在压缩弹簧71的弹性作用力下,计数件72继续旋转一定的角度,当显影盒100再次被安装时,复位件35受到外力作用并迫使计数件72复位,所述复位件35沿第二穿孔33的圆周方向设置,具体为,复位件35以悬臂的方式从端盖体31突出,包括与端盖体31连接的可变形部351以及设置在可变形部351的作用部352,作用部352与计数件72作用,可变形部351用于为作用部352复位提供作用力。

如图7b所示,沿上下方向,射线d1经过第二穿孔33的中心m,并与上下方向平行,射线d2经过作用部352的中心n和第二穿孔33的中心m,直线d1和直线d2不重合,二者的夹角为α,优选的,射线d2位于射线d1的前方,也就是说,作用部352位于第二穿孔33的中心m的下方,且作用部352位于中心m或者其在端盖3下方的投影点q的前方。端盖3随着壳体10a沿a所示方向被安装,因而,作用部352先于点q被迫推,一旦作用部352被迫推,作用部352即可将作用力传递至计数件72,从而迫使计数件72复位,由此可见,此种设计有助于计数件72更快的被复位,以确保显影盒100被完全安装到位后,计数件72处于已复位的状态,不同于现有显影盒需要被完全安装到位后,计数件才开始被复位;在复位过程中,如果出现作用部352被卡顿而不能对计数件72施加作用力的情形,相对于现有显影盒,显然,采用本实用新型描述的复位结构的显影盒100可被操作人员及时感知而快速取出,但现有的显影盒由于已被完全安装到位,操作人员需要等到设备发出提示方知计数件72未复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100的使用体验更好。

图8a和图8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计数件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与显影盒壳体分离的状态示意图;图10a-图10e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从初始位置到完成计数的过程示意图。

如图8a所示,计数件72绕旋转轴线l2旋转,包括旋转体721、从旋转体721的一个末端径向向外突出的缘部722、从缘部722沿旋转轴线l2向远离旋转体721突出的计数突起723、设置在计数突起723径向外侧的被作用部724、以及沿旋转体721的圆周方向设置的齿部726和缺齿部725;其中,齿部726接收驱动件11的驱动力而旋转,沿旋转体721的径向,缘部722不超过齿部726而不会出现被折断的风险,计数突起723用于与被计数件配合,被作用部724用于与端盖3设置的作用部352配合,当缺齿部725与驱动件11相对时,计数件72不再被驱动而保持静止。

如图8b所示,计数件72还包括从旋转体721上向与计数突起723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支撑柱720、以及设置在旋转体721内部的第一坡段727、第二坡段729、位于二者之间的保持段728,所述第一坡段727、第二坡段729和保持段728位于支撑柱720的外围,并可随着计数件72整体可绕支撑柱720旋转。

如图9所示,下壳体1的端部还设置有与支撑柱720配合的定位柱14以及与定位柱14相邻设置的作用突起15,所述作用突起15设置有上升坡段151、下降坡段152和位于二者之间的保持面153,计数时,第二坡段729先与上升坡段151结合,然后保持段728与保持面153结合,最后,第一坡段728与下降坡段152结合,随着计数件72的旋转,计数件72首先逐渐远离壳体10a,然后与壳体10a的距离保持不变,最后,计数件72逐渐靠近壳体10a。

下面结合图10a-图10e描述计数件72的计数和复位过程。

如图10a所示,在显影盒100需要被取出前,计数件72的缺齿部725与驱动件11相对,压缩弹簧71仍处于部分被压缩状态,第一坡段728与下降坡段152的一部分结合,可变形部351发生弹性变形,作用部352被压迫并与被作用部724结合限制计数件71旋转,虽然压缩弹簧71向计数件72施加有向着壳体10a的迫推力,在第一坡段728与下降坡段152结合的情况下,计数件72有被该迫推力迫使沿r所示方向绕旋转轴线l2旋转的趋势,但在作用部352的限制下,计数件72的旋转被阻止。

随着显影盒100被取出,一旦作用部352不再被压迫,在可变形部351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作用部352不再限制计数件72,最终,在压缩弹簧71以及第一坡段728与下降坡段152的共同作用下,计数件72沿r所释方向绕旋转轴线l2旋转一个角度(第一角度),此时,计数件72更靠近下壳体1;当显影盒100再次被安装时,在显影盒100被完全安装到位前,可变形部351再次发生弹性变形,作用部352向着第二穿孔33内部运动的同时对被作用部724施加作用力,迫使计数件72整体沿r所示方向绕旋转轴线l2再次旋转另一个角度(第二角度),此时,驱动件11与计数件72的齿部726开始啮合,显影盒100被完全安装到位时,计数件72被复位。

随着动力接收件6开始接收外部驱动力而旋转,驱动件11将驱动力传递至计数件72,所述计数件72开始计数,如图10c所示,计数件72沿r所示方向绕旋转轴线l2继续旋转,同时,第二坡段729开始与上升坡段151结合,并在上升坡段151的导引下,计数件72整体逐渐远离下壳体1,计数突起723随之逐渐伸出,压缩弹簧71被压缩;当保持段728与保持面153结合时,计数件72离下壳体1最远,如图10d所示,计数突起723开始与被计数件配合。

如图10e所示,随着计数件72的继续旋转,计数突起723与被计数件脱离配合,计数件72计数完成,此时,第一坡段728开始与下降坡段152结合,压缩弹簧71的弹性复位力开始释放,计数件72整体开始向靠近下壳体1的方向运动,直至回到图10a所示的位置,即驱动件11与缺齿部725相对,即使动力接收件6继续旋转,计数件72由于接收不到驱动力而停止旋转,直至显影盒100被取出。

如上所述,显影盒100的计数件72可实现自动复位,而不再需要终端用户手动操作复位,尤其对于没有显影盒100使用经验的终端用户来说,该自动复位结构可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其他说明]

如上所述,显影件4和供应件8的驱动端分别安装有显影件齿轮41和供应件齿轮81,所述显影件齿轮41和供应件齿轮81均与动力接收件6结合,并在动力接收件6的驱动下旋转,进而驱动显影件4和供应件8旋转。

如图2所示,动力接收件6包括用于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61以及与动力接收部61结合的第一齿轮62和第二齿轮63,第一齿轮62位于动力接收部61和第二齿轮63之间,且第一齿轮62的直径小于第二齿轮63的直径,第一齿轮62与供应件齿轮41啮合,第二齿轮63与显影件齿轮81啮合。

相对于现有显影盒,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100中使用的显影件4和供应件8的直径更小,为保证显影件4和供应件8的碳粉供应量不变,至少显影件齿轮41的齿数需做调整,优选的,显影件齿轮41和第二齿轮63的齿数均做调整,例如,第二齿轮63的齿数介于33-46之间,显影件齿轮41的齿数介于12-19之间,当第二齿轮63的齿数与显影件齿轮41的齿数比为33:19时,二者的传动比值a最小,具体为33/19=1.74,当第二齿轮63的齿数与显影件齿轮41的齿数比为46:12时,二者的传动比值a最大,具体为46/12=3.83;进一步的,显影件齿轮41的直径优选为不超过显影件4的直径,具体为显影件齿轮41的最大直径为12.2mm,以确保显影件齿轮41与第一齿轮62良好啮合的前提下,可稳定的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件4。

同样的,第一齿轮62与供应件齿轮81的传动比b也不同于现有显影盒,经发明人多次实验测试,所述第一齿轮62的齿数优选为36,供应件齿轮81的齿数优选为18,二者的传动比值b优选为33/18=1.83,也就是说,通过改变传动比a和b的值,使得减小直径后的显影件4和供应件8也能适用于显影盒100;进一步的,由于显影件4和供应件8的直径均被减小,意味着显影件4和供应件8的制造成本更低,最终有利于降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