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及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6976发布日期:2021-03-23 11:11阅读:83来源:国知局
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及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及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的爆炸式发展,需要不断增加不同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发射及传输装置的容量和数量,以赶上新需求的步伐,各信号发射及传输装置的美观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信号发射及传输装置的处理功能越来越强大,但功耗也越来越大,同时也带来了发热量急剧增大的问题,因此,信号发射及传输装置的散热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故贴合在信号发射及传输装置外表面的光学隐身材料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光学隐身材料,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高光学隐身材料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用于贴附在待覆盖目标物上且与所述待覆盖目标物贴合,至少包括反射层和散热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膜层和多个第二膜层,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膜层的折射率,所述多个第一膜层与所述多个第二膜层交替层叠设置,且所述反射层中远离所述待覆盖目标物的最顶层为第一膜层,所述反射层的下表面与所述散热层的上表面通过导热胶层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中靠近所述待覆盖目标物的最底层为第一膜层,位于所述反射层中最底层的所述第一膜层的下表面与所述散热层的上表面通过所述导热胶层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中靠近所述待覆盖目标物的最底层为第二膜层,位于所述反射层中最底层的所述第二膜层的下表面与所述散热层的上表面通过所述导热胶层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层为单层石墨烯层。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层为多层石墨烯层,所述多层石墨烯层的层与层之间通过所述导热胶层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单层石墨烯层或者所述多层石墨烯层中每层的厚度为1-50um,所述石墨烯层的纯度为99.5%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二膜层的其中一层为聚合物薄膜层,所述多个第二膜层的其它层和所述多个第一膜层均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膜层,所述多个第一膜层的材质为硫化锌或二氧化钛或五氧化二铌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多个第二膜层的其它层的材质为氟化镁或二氧化硅或氟化铝或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的上表面贴合设有透明保护层,所述散热层的下表面贴合设有导热压敏胶层,所述导热压敏胶层的下表面贴合设有离型纸层。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层内分散排布设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光学隐身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光学隐身材料,采用多个第一膜层与多个第二膜层交替层叠设置的结构,使反射层对光的折射率偏差大,具有反射率高且反射范围宽的特点,可有效隐藏被覆盖物的形状;同时,反射层的下方设有散热层,反射层与散热层之间通过导热胶层粘接,使得光学隐身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散热性能;此外,该散热光学隐身材料不影响信号传输,可广泛应用在各种形状的电信传输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用于贴附在待覆盖目标物上,且与待覆盖目标物贴合。具体地,所述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可形成与待覆盖目标物相同的形状。待覆盖目标物可以为通信元件,如手机屏幕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隐身材料包括反射层12和散热层4,反射层12包括多个第一膜层1和多个第二膜层2,第一膜层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膜层2的折射率,多个第一膜层1与多个第二膜层2交替层叠设置,且反射层12中远离待覆盖目标物的最顶层为第一膜层1,反射层12的下表面与散热层4的上表面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

具体地,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的层数可以相同,例如第一膜层1为三层,第二膜层2为三层;或者第一膜层1为四层,第二膜层2为四层;或者第一膜层1为五层,第二膜层2为五层;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层数,在此不做限定。此时,远离待覆盖目标物的最顶层为第一膜层1,靠近待覆盖目标物的最底层为第二膜层2,位于反射层12中最底层的第二膜层2的下表面与散热层4的上表面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

第一膜层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膜层2的折射率,层间折射率相差0.05-2。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当光线入射所述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后,在经过层叠设置的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时,光线在每个界面都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由于第一膜层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膜层2的折射率,使得反射光线的反射率大大增加,并且呈宽区域的反射光线,使得所述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具有高反射率且反射区域宽,以使观察者在较大范围内观察到周围环境的反射光线,从而很好地隐蔽被覆盖物原本的样子。同时,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的层数越多,隐蔽效果越好,但是层数越多,所述散热光学隐身材料的厚度越厚,成本也越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的层数均为三层,反射层12的最底层为第二膜层2,反射层12中位于最底层的第二膜层2的下表面与散热层4的上表面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

具体地,散热层4可以为单层石墨烯层或多层石墨烯层。当散热层4为多层石墨烯层时,所述多层石墨烯层的层与层之间也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

优选地,所述单层石墨烯层或者所述多层石墨烯层中每层的厚度为1-50um,石墨烯层每层的纯度为99.5%以上。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层4为单层石墨烯层,且所述单层石墨烯层的厚度为20um,纯度为99.6%。

具体地,多个第一膜层1均为具有高折射率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膜层。第一膜层1折射率选择的范围大于2,优选地,折射率选择为2.4左右,在此不做限定。所述具有高折射率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膜层材质可以为硫化锌或二氧化钛或五氧化二铌,使得整体材料厚度小,柔性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膜层1的材质也可为其他,根据情况而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多个第一膜层1的材质可以相同,或至少两层第一膜层1的材质不同,即当第一膜层1的数量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时,各第一膜层1的材质可以相同,例如各第一膜层1的材质均为二氧化钛;或各第一膜层1的材质可以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例如其中至少有一层的第一膜层1的材质为二氧化钛,另有至少一层的第一膜层1的材质为硫化锌。

具体地,多个第二膜层2的其中一层为聚合物薄膜层,所述聚合物薄膜层可以为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又称为亚克力或有机玻璃)薄膜层,所述pmma薄膜层一方面作为低折射率的第二膜层2,另一方面可起支撑作用(如果多个第二膜层2中没有聚合物薄膜层,则反射层12无法定型);多个第二膜层2的其它层均为具有低折射率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膜层。第二膜层2折射率选择的范围小于2,优选地,折射率选择为1.4左右,在此不做限定。所述具有低折射率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膜层材质可以为氟化镁或二氧化硅或氟化铝或氧化铝。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膜层2材质也可为其他,根据情况而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多个第二膜层2中采用低折射率无机非金属材料膜层的其它层的材质可以相同,或至少两层第二膜层2的材质不同,即当第二膜层2中采用低折射率无机非金属材料膜层的其它层的数量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时,各第二膜层2的材质可以相同,例如各第二膜层2的材质均为氟化镁;或各第二膜层2的材质可以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例如其中至少有一层的第二膜层2的材质为氟化镁,另有至少一层的第二膜层2的材质为氟化铝。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均为三层,三层第一膜层1均为二氧化钛,采用真空磁控溅射制备,其折射率为2.35;三层第二膜层2中,其中一层为pmma薄膜,其它两层均为氟化镁,采用真空磁控溅射制备,其折射率为1.38,故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的层间折射率相差0.97,多层高低折射率膜层交替层叠可实现高的反射率和宽的反射区域,从而实现很好的隐蔽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膜层1中至少有一层的第一膜层1为二氧化钛膜层,采用真空磁控溅射制备,其折射率为2.35,且多个第一膜层1中另有至少一层的第一膜层1为硫化锌膜层,采用真空蒸镀方式制作,其折射率为2.4;多个第二膜层2中其中一层为pmma薄膜,其它各层均为氟化镁膜层,采用真空磁控溅射制备,其折射率为1.38,故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之间折射率相差0.97-1.02,多层高低折射率膜层交替层叠可实现高的反射率和宽的反射区域,从而实现很好的隐蔽作用。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第一膜层1与第二膜层2和石墨烯材料的散热层4都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从而使得所述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可有效将被覆盖物(例如通信元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同时不影响信号传输。

进一步地,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之间可采用真空镀膜或者纳米涂布的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结合。

第二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光学隐身材料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的层数不同。

具体地,第一膜层1的层数可以比第二膜层2的层数多一层,例如第一膜层1为四层,第二膜层2为三层;或者第一膜层1为五层,第二膜层2为四层;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层数,在此不做限定。此时,远离待覆盖目标物的最顶层为第一膜层1,靠近待覆盖目标物的最底层仍为第一膜层1,位于反射层12中最底层的第一膜层1的下表面与散热层4的上表面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膜层1为四层,第二膜层2为三层,故反射层12的最底层为第一膜层1,位于最底层的第一膜层1的下表面与散热层4的上表面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

第三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光学隐身材料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散热层4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层4内分散排布设有通孔6,通孔6为竖向贯穿设置在散热层4内,通孔6贯通散热层4的上下表面,通孔6横截面的面积总和不超过整个散热层4横截面面积的30%,在本实施例中,通孔6的面积占比为10%。通孔6的设置可进一步加强被覆盖物的热量散出。

通孔6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或者其它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此外通孔的方向也可以为横向、斜向或者不规则的朝向,同时通孔6也可以不贯穿散热层4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第四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光学隐身材料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散热层4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层4为两层石墨烯层的结构,同时,两层石墨烯层之间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层4还可以为两层以上的多层石墨烯层相贴合的结构,例如为三层石墨烯层或四层石墨烯层的结构。

在一定范围内,石墨烯层的层数越多,其散热效果越好,但成本也相应越高,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石墨烯层的层数。

第五实施例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光学隐身材料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还设有透明保护层7、导热压敏胶层8和离型纸层9。

具体地,反射层12的上表面贴合设有透明保护层7,散热层4的下表面贴合设有导热压敏胶层8,导热压敏胶层8的下表面贴合设有离型纸层9。

优选地,透明保护层7为透明树脂涂层或薄膜层,其具有耐磨、耐水、耐候和抗紫外线照射的特性,可有效保护隐身材料。导热压敏胶层8既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又能使散热层4贴合牢固,防止所述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在贴附后脱落;离型纸层9可保证所述散热光学隐身材料在使用前,导热压敏胶层8不粘连到其它物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12上表面设有透明保护层7,具体为透明树脂涂层或薄膜层,满足耐磨、耐水、耐候、耐紫外线等性能要求。散热层4的下表面设有导热压敏胶层8,导热压敏胶层8的下表面设有离型纸层9,在实际使用时,先剥离离型纸层9,再将导热压敏胶层8贴附至需要覆盖的目标物上。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均采用反射性材料,第一膜层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膜层2的折射率,且多个第一膜层1与多个第二膜层2交替层叠设置,使反射层12的折射率偏差大,反射率高且反射范围宽,而且整个膜层厚度小,柔性佳,可有效隐藏被覆盖物的形状。同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散热性好,而且在反射层12的下方设有散热层4,反射层12与散热层4之间通过导热胶层3粘接,可大幅度改善光学隐身材料的导热散热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不影响信号传输,可广泛应用在各种形状的电信传输器件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