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保护件及窗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2050发布日期:2021-03-19 11:0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保护件及窗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保护件及窗户。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且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在光学器件、灯具、玻璃制品以及装饰品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要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过程,就需要为其施加各种电压,但现有的电致变色器件一般是通过引出导线连接至电源来实现,在应用电致变色器件时就需要考虑如何设置该导线的连接关系和引出结构等,增加了设计难度,同时导线的外皮破损或老化也容易造成线路漏电而引发其他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保护件及窗户,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无线充电,从而便于在应用电致变色器件时实现后装。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电致变色组件、无线接收线圈以及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其中,

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以及第二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在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一侧包括第一布线区域,用于引出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在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一侧包括第二布线区域,用于引出第二电极;

所述无线接收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用于接收外界的无线发射线圈发射的信号以对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进行无线充电。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遮挡层和/或第二遮挡层,所述第一遮挡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层内部或所述第一基底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一侧,所述第二遮挡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层内部或所述第二基底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一侧,所述第一遮挡层和/或所述第二遮挡层用于沿叠加方向遮挡所述第一布线区域、所述第二布线区域以及所述无线接收线圈。

可选的,所述第一布线区域和所述第二布线区域组成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布线区域,所述无线接收线圈在所述第一基底层上的投影与所述布线区域在所述第一基底层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重合。

可选的,所述无线接收线圈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遮挡层和/或所述第二遮挡层。

可选的,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一侧,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一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保护件,包括保护层以及上述任一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置于所述保护层的内侧。

可选的,所述保护层包括预设孔洞,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预设孔洞的边沿;和/或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保护层的内周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布线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一侧中靠近所述预设孔洞的边沿,所述第二布线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一侧中靠近所述预设孔洞的边沿。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窗户,包括窗框以及上述任一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窗框包裹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四周。

可选的,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四周,所述第一布线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一侧的边沿,所述第二布线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一侧的边沿,所述窗框用于遮挡所述无线接收线圈、所述第一布线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布线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在电致变色器件中设置无线接收线圈,并将无线接收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个导电层中引出的两个电极连接,实现了对电致变色器件的无线充电,从而为应用电致变色器件时实现后装结构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应用电致变色器件的产品的设计难度,同时由于省去了导线连接,也避免了因导线的外皮破损或老化而造成线路漏电引发其他事故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致变色保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带有预设孔洞的电致变色保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等,但这些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与另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区分。术语“第一”、“第二”等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电致变色组件、无线接收线圈1以及交流直流转换电路2;其中,电致变色组件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基底层3、第一导电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导电层6以及第二基底层7;第一导电层4在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包括第一布线区域,用于引出第一电极8;第二导电层6在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包括第二布线区域,用于引出第二电极9;无线接收线圈1的一端通过交流直流转换电路2与第一电极8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极9连接,用于接收外界的无线发射线圈发射的信号以对电致变色组件进行无线充电。

具体的,电致变色层5可以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离子传导层和离子存储层,通过对第一导电层4和第二导电层6之间施加电压,即可使得离子在电致变色材料层和离子存储层之间移动,进而使得电致变色组件的透过率发生变化,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7可用来支撑和保护其间依次叠加的第一导电层4、电致变色层5以及第二导电层6。其中,第一基底层3与第二基底层7为光学级透明材料,具体可以是玻璃和/或柔性基底材料,当为玻璃和柔性基底材料复合而成时,中间可以通过胶层进行粘结,柔性基底材料可以为pet(polyesterfilm)、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等,以减少对透过率的影响,柔性基底材料的厚度可以为20-500μm。第一导电层4与第二导电层6可以选用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锌铝(aluminumzincoxide,azo)、氟掺杂氧化锡(fluorinedopedtinoxide,fto)、银纳米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等材料,利用其导电特性,为电致变色层5提供相应的电场。电致变色层5内的各层材料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材料,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为了便于对第一导电层4和第二导电层6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分别在第一导电层4上引出第一电极8,在第二导电层6上引出第二电极9,同时为了方便引出,可以在第一导电层4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设置第一布线区域,在第二导电层6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设置第二布线区域。作为优选方案,可以进一步在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二布线区域上涂覆高导电材料,再通过高导电材料引出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以增大第一导电层4和第二导电层6上的电压传导效率,提高第一导电层4和第二导电层6之间的电场的均匀性;其中高导电材料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是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可选的,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二布线区域可以呈上下相对的环形分布,也可以呈l型的对角设置在各自导电层的边沿等,只需保证第一布线区域与第二布线区域之间不相互接触短路即可。其中,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可以是导线。

无线接收线圈1可以接收外界的无线发射线圈发射的信号,具体的,可以通过手机或无线充电器等具有无线发射线圈的控制终端发射无线充电信号,在将控制终端靠近该无线接收线圈1时,其中的无线发射线圈可以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无线接收线圈1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可以实现将电能量通过无线方式从控制终端转移到电致变色组件。同时,由于电致变色组件一般使用直流电工作,所以还需要通过交流直流转换电路2将无线接收线圈1产生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将无线接收线圈1的一端与第二电极9连接,另一端通过交流直流转换电路2与第一电极8连接,即可实现对电致变色组件的正常供电。本实用新型中的交流直流转换电路2采用现有技术,以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在此不对具体电路进行赘述。其中,可选的,无线接收线圈1设置于第一基底层3远离第一导电层4一侧,或者设置于第二基底层7远离第二导电层6一侧,将无线接收线圈1设置于电致变色组件的外部,可以方便的在现有的电致变色组件上增设无线接收线圈1,从而使得生产工艺更加简单。

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遮挡层10和/或第二遮挡层11,图2中以包括第一遮挡层10和第二遮挡层11为例进行示出。第一遮挡层10和第二遮挡层11可以是具有一定不透明度的材料,例如油墨层、银反射镀层、锡反射镀层或铝反射镀层等。第一遮挡层10设置于第一基底层3内部或第一基底层3远离第一导电层4一侧,第二遮挡层11设置于第二基底层7内部或第二基底层7远离第二导电层6一侧,第一遮挡层10和/或第二遮挡层11用于沿叠加方向遮挡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以及无线接收线圈1。

如图2所示,图中以无线接收线圈1在第二基底层7远离第二导电层6一侧的边沿绕制为例进行示出,则第一遮挡层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层3的内部,此时第一基底层3可以包括pet层和玻璃层,并通过胶层相互连接,其中,pet层相较玻璃层,更为靠近第一导电层4。然后第一遮挡层10可以具体设置在该玻璃层靠近第二导电层6一侧,从而保证了电致变色组件的外表面光滑,也对第一遮挡层10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第一遮挡层10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层3远离第一导电层4一侧,即设置在电致变色组件的外部,为第一遮挡层10的增设提供便利。而第二遮挡层11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底层7远离第二导电层6一侧,并具体可以覆盖在无线接收线圈1之上。其中,第一遮挡层10和第二遮挡层11的大小可以根据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无线接收线圈1的大小来决定,由于从叠加方向上看,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无线接收线圈1所在的区域无法透光或者无法实现变色的效果,因此通过设置遮挡层,可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整体更加美观,从而可以改善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设置在外侧的无线接收线圈1提供保护。

可选的,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二布线区域组成电致变色组件的布线区域,无线接收线圈1在第一基底层3上的投影与布线区域在第一基底层3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重合。

具体的,由于布线区域与无线接收线圈1均会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透过率,因此可以将布线区域与无线接收线圈1沿叠加方向尽可能重叠的进行设置,以减小需要进行遮挡的区域,增加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面积。为了便于引出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布线区域通常设置在各自导电层的边沿,则无线接收线圈1也可以从电致变色组件的边沿进行绕制,以使得从叠加方向看,无线接收线圈1与布线区域可以部分或全部重合。可选的,无线接收线圈1的宽度小于等于第一遮挡层10和/或第二遮挡层11,以保证遮挡层的遮挡效果。可选的,无线接收线圈1的宽度与布线区域的宽度相同,具体可以是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与无线接收线圈1的宽度均相同,则可对应设置同样宽度或稍宽的第一遮挡层10与第二遮挡层11,从而进一步减少需要进行遮挡的区域,增加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在电致变色器件中设置无线接收线圈,并将无线接收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个导电层中引出的两个电极连接,实现了对电致变色器件的无线充电,从而为应用电致变色器件时实现后装结构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应用电致变色器件的产品的设计难度,同时由于省去了导线连接,也避免了因导线的外皮破损或老化而造成线路漏电引发其他事故的问题。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致变色保护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保护件包括保护层12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电致变色器件,具备该电致变色器件相应的功能结构和有益效果,电致变色器件设置于保护层12的内侧,图3中以无线接收线圈1在第二基底层7远离第二导电层6一侧的边沿绕制为例进行示出。其中,电致变色保护件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各种平板电脑、展示橱窗等产品表面。

具体的,在使用该电致变色保护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所应用的产品内的无线发射线圈发射无线充电信号以对电致变色保护件中的电致变色器件进行无线充电,无线接收线圈1可以设置在靠近产品一侧,以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同时,保护层12在开口的末端可以沿着无线接收线圈1向保护层12内侧延伸,以包裹无线接收线圈1,从而实现对无线接收线圈1的遮挡与保护。

可选的,如图4所示,保护层12包括预设孔洞13,无线接收线圈1设置于预设孔洞13的边沿;和/或无线接收线圈1设置于保护层12的内周侧,图4中以设置于预设孔洞13的边沿为例进行示出。其中预设孔洞13可以是为了避开产品上的功能组件而设置,例如钥匙孔、把手、触摸传感器、光线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例如产品面板上设置功能组件,为保证功能组件方便使用,通常需要电致变色保护件的对应位置开孔,即保护层12需要包括预设孔洞13,则可以将无线接收线圈1设置在预设孔洞13的边沿,同时保护层12也可以在预设孔洞13的边沿沿着无线接收线圈1向保护层12内侧延伸,以包裹无线接收线圈1。通过将无线接收线圈1设置在预设孔洞13的边沿,增加了电致变色器件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小了对电致变色保护件外观的影响。

同时,可选的,第一布线区域设置于第一导电层4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中靠近预设孔洞13的边沿,第二布线区域设置于第二导电层6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中靠近预设孔洞13的边沿。即可以将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二布线区域沿叠加方向与无线接收线圈1尽可能重叠的设置,由于开孔处的电致变色器件的边沿需要对应设置密封区域以实现对开孔处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因此在保护层12上对应预设孔洞13的边沿区域需要设置遮挡层以实现对密封区域的遮挡,则设置的遮挡层可以同时对无线接收线圈1进行遮挡,从而在减小对电致变色保护件外观影响的基础上,还减小了从第一布线区域引出的第一电极8以及从第二布线区域引出的第二电极9与无线接收线圈1之间的距离,更便于第一电极8以及第二电极9与无线接收线圈1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致变色保护件,通过设置可无线充电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供电,以达到颜色或透过率的变化效果,即装即用,不再需要考虑如何设置电致变色器件供电连接的问题。

实施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窗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窗户包括窗框14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电致变色器件,具备该电致变色器件相应的功能结构和有益效果,窗框14包裹电致变色器件的四周,图5中以无线接收线圈1在第二基底层7远离第二导电层6一侧的边沿绕制为例进行示出。其中,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7可以是pet层加玻璃层的结构,并可以将该电致变色器件直接作为窗户透明部分的本体。

可选的,无线接收线圈1设置于电致变色组件的四周,第一布线区域设置于第一导电层4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的边沿,第二布线区域设置于第二导电层6靠近电致变色层5一侧的边沿,窗框14用于遮挡无线接收线圈1、第一布线区域以及第二布线区域。

具体的,在需要达到窗户的变色或改变透过率的效果时,可以使用无线充电器对窗户中的电致变色器件进行无线充电。通过将无线接收线圈1、第一布线区域以及第二布线区域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沿,增加了电致变色器件的有效使用面积,降低了对窗户整体透过率的影响。其中,窗框14中靠近无线接收线圈1一侧可以沿着无线接收线圈1向电致变色器件延伸,以包裹无线接收线圈1,从而实现对无线接收线圈1的遮挡与保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窗户,通过设置可无线充电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供电,以达到所需的颜色或透过率的变化效果,即装即用,不再需要考虑如何设置电致变色器件供电连接的问题。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