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546322阅读:来源:国知局
撑部214cl的支撑表面的位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的端部)。此外,Y表示从显影辊210d的中心穿过点W的假想线;Z表示从显影辊210d的中心穿过接触点V的假想线。如图9A所示,假想线Y相对于假想线Z形成角度X,其中,逃逸端214c2的点W定位成在旋转方向R上比接触点V更位于上游。平坦表面构造成位于点W和接触点V之间。这个平坦部处的逃逸端214c2构造成使得逃逸端214c2和开口部外周面210d6之间的距离沿着旋转方向R逐渐变窄的形状。结果,形成润滑剂引入部214c3,所述润滑剂引入部214c3形成为由假想线Y、逃逸端214c2的平坦部和开口部外周面210d6包围的楔状空间。
[0081]由于显影棍210d的旋转,介于显影棍支撑部214cl和开口部外周面210d6之间的润滑剂210r的一部分离开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上的逃逸端214c2,并且运动到显影辊210d的不与显影辊支撑部214cl接触的区域。由于显影辊210d的进一步旋转,已经运动到非接触区域的润滑剂210r随后再一次从形成在沿着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的逃逸端214c2上的润滑剂引入部214c3运动到与显影辊接触部214cl接触的区域。如上所述,润滑剂引入部214c3所具有的形状使得其到开口部外周面210d6的距离在由显影辊210的旋转而得到的润滑剂210r的运动的方向上逐渐变窄。因此,润滑剂210r被保持在润滑剂引入部214c3中并且被顺畅地引入到与显影辊支撑部214cl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结果,能够抑制例如润滑剂210r暴露或者漏电到显影盒210的外部,并且防止润滑剂210r无意移动到其它部件,诸如感光鼓207。
[0082]图10是显影盒的内部的示意性构造简图,其中,沿着显影辊的轴向方向观察比较示例1中的显影辊的非从动侧的构造。图10示出了这个构造中的润滑剂的状态。图10中示出的比较示例1的构造不具有诸如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例的润滑剂引入部214c3。如图10所示。具体地,本比较示例的逃逸端214d2构造成,使得逃逸端214d2的点W在旋转方向R上位于最上游处,并且开口部外周面210d6和逃逸端214d2之间的接触点V同时为点P。在本比较示例中,结果,没有形成诸如本实施例中的润滑剂引入部的润滑剂引入部214c3。在这种情况中,伴随着显影辊210d的旋转,在点P处刮擦掉润滑剂210r,并且所述润滑剂210r可能暴露在显影盒210外部。结果,刮擦掉的润滑剂210r可能移动到其它部件(诸如,感光鼓207)并且污染记录介质2或者成像设备200的内部。
[0083]图11是显影盒的内部的示意性构造简图,其中,沿着显影辊的轴向方向观察本实施例的变形方案中的显影辊的非从动侧的构造。在图11中示出的变形方案是另一种构造,其允许实现与本实施例类似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由连结点W和接触点V的一个平坦表面形成润滑剂引入部214c3,但是如在图11的示出的变形方案中,可以通过两个表面来连结点W和接触点V而形成润滑剂引入部214e3。在本变形方案中,由两个表面(即,弧形表面和平坦表面)形成润滑剂引入部214e3,所述弧形表面从点W沿着开口部外周面210d6延伸,所述平坦表面沿着假想线Z延伸。结果,形成润滑剂引入部214e3,所述润滑剂引入部214e3是由假想线Y、上述两个表面和开口部外周面210d6限定的空间。在这个也具有两个表面的逃逸端214e2中,润滑剂210r能够存储在润滑剂引入部214e3中,并且能够防止其泄漏到显影盒210的表面上,如在本实施例的逃逸端214c2的情况中那样。
[0084]实施例4
[0085]接下来将参照图12至图14A和14B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显影盒、处理盒和成像设备。通过依靠作为显影机制的接触显影构造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此将仅仅解释与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不同的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特征相同的特征在此将不赘述。
[0086]图1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辊210t的透视图。在接触显影的构造中,必须确保在显影辊210t和感光鼓207的接触区域(夹持部)处的稳定接触宽度(在显影辊210t或者感光鼓207的旋转方向上的宽度),以便获得稳定的良好图像。因此,所使用的显影辊210t在显影辊本体210dl的外周面上具有由橡胶或类似物构成的弹性覆层210tl,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覆层210tl的厚度被设置成1.0mm。
[0087]图13是示出了显影盒的内部的示意性构造的示意图,其中,沿着显影辊210t的轴向方向观察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盒的非从动侧的本实施例的构造。图13示出了显影辊210t的非从动侧上的相对于感光鼓207的位置关系。在图13中,已经省略了除了非从动侧承载构件214a、显影辊210t和感光鼓207之外的结构。
[0088]感光鼓207和显影辊210t布置成使得其外周面沿着垂直于感光鼓207和显影辊210t的轴线的方向相互压力接触。推动力S沿着穿过旋转中心的假想线T的方向在垂直于轴的横截面中相互作用,如图13所示。凭借这种力S,感光鼓207挤压显影辊210t的覆层210tl,因此,在显影辊210t或者感光鼓207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预定接触宽度N的夹持部形成在感光鼓207和显影辊210t之间。主要由力S的大小和覆层210tl的硬度来决定覆层210tl的挤压量。接触宽度N继而由挤压量决定。
[0089]在本实施例中,逃逸端214a2设置在非从动侧承载构件214a的显影辊支撑部214al上,如实施例1。在例如构造成使得开口部外周面210d6的整个圆周被支撑而同时在显影辊支撑部214al中未设置逃逸端214a2的情况中,必须考虑到显影辊支撑部214al和感光鼓207之间的干涉来设置覆层210tl的厚度。具体地,必须考虑覆层210tl的挤压程度来设置覆层210tl的厚度,使得显影辊支撑部214al和感光鼓207不会因覆层210tl的挤压而发生干涉。由于本实施例的构造具有逃逸端214a2,相比之下,能够在不受覆层210tl挤压程度影响(即不受厚度影响)的情况下支撑显影辊210d,所述显影辊210d不会与感光鼓207发生干涉。具体地,能够在可确保接触宽度N的范围内使得覆层210tl的厚度尽可能小。
[0090]图14A和14B是在没有设置如上所述的逃逸端214a2的构造(比较示例2)的情况中的显影盒的内部的示意性构造简图,其中,沿着显影辊210v的轴向方向观察显影盒的非从动侧的构造。图14A仅仅示出了这种构造中的非从动侧承载构件214f和开口部外周面210d6。附图示出了显影辊210v的覆层210vl没有被感光鼓207挤压时的状态。除了图14A示出的内容之外,图14B是还示出了感光鼓207的简图。图14B示出了由感光鼓207挤压显影辊210v的覆层210vl时的状态。
[0091]如图14A所示,本构造中的非从动侧承载构件214f具有圆柱显影辊支撑部214Π,所述圆柱显影辊支撑部214fl支撑显影辊210d的开口部外周面210d6的整个圆周。在本构造中使用的显影辊210v具有覆层210vl,所述覆层210vl比上述显影辊210t的覆层210tl厚。
[0092]如图14B所示,附图标记Η表示在穿过感光鼓207和显影辊210t的旋转中心的假想线T上的显影辊支撑部214fl的外周面214f2和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即,表示显影辊支撑部214f 1的厚度。附图标记J表示覆层210vl的厚度。在当厚度J小于距离Η时显影辊支撑部214Π沿着轴向方向的位置重叠感光鼓207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中,显影辊支撑部214€1与感光鼓207干涉。这种干涉阻碍感光鼓207和覆层210vl之间的接触并且不能进行接触显影。因此,在使用设置有圆柱显影辊支撑部214fl的非从动侧承载构件214f的构造的情况中,厚度J必须至少大于距离H,以便引发覆层210d和感光鼓207之间的接触。与此同时,距离H,S卩,显影辊支撑部214Π的厚度必须足够大,使得能够确保强度。因此,显影辊210v的覆层210vl的厚度J较大,并且覆层210vl的材料(例如,橡胶材料)的使用量增加。因此,由于使用的材料的量更大,成本相应增加。
[0093]能够如下总结上面所解释的本实施例的特征。在本实施例中,逃逸端214a2如实施例1中那样设置在接触显影机制的成像设备中的显影辊支撑部214al中,在所述接触显影机制的成像设备中,感光鼓207和显影辊210t以确保接触宽度N的方式接触。本实施例允许在确保接触宽度N的范围内减小显影辊210t的覆层210tl的厚度。因此能够减小覆层210tl的材料(橡胶材料或类似物)的使用量,并且因此能够削减成本。
[0094]实施例5
[0095]接下来将参照图15至图17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显影盒、处理盒和成像设备。实施例5涉及不同的构造,所述不同的构造允许获得与上述实施例4相同的效果。在此将仅仅解释与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不同的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的特征相同的特征将不再赘述。
[0096]图15是以分解视图示出了本实施例5的显影盒中的显影辊210t的支撑构造的透视图。如图15所示,具有杯状的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p附接到显影辊210t的从动侧上的辊本体210dl的从动侧。类似地,具有环状(圆柱状)的非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q附接到显影辊210t的非从动侧上的辊本体210dl的非从动侧。
[0097]图16是用于解释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p和非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q的沿着显影辊210t的轴向方向的定位的示意性剖视图。如图16所示,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p具有显影辊接触部210pl,通过抵接辊本体210dl的从动侧端面210d7,在轴向方向的从动侧上,显影辊210t在所述显影辊接触部210pl处定位。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p具有齿轮接触部210p2,通过与显影辊齿轮210m的齿轮端面210m2抵接,在轴向方向的非从动侧上,显影辊210t在所述齿轮接触部210p2处定位。同时,非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q具有覆层接触部210ql,通过抵接覆层210tl的非从动侧端面210d8,在轴向方向的非从动侧上,显影辊210t在所述覆层接触部210ql处定位。非从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q具有支承接触部210q2,通过抵接非从动侧承载构件214a的纵向管制部214a6,在轴向方向的从动侧上,显影辊210t在所述支承接触部210q2处定位。
[0098]图17是示出了显影盒内部的示意构造的简图,其中,沿着显影辊210t的轴向方向观察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盒的非从动侧。图17示出了在非从动侧上感光鼓207和非驱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q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图17中,已经省略了除了非从动侧承载构件214a、显影辊210t、感光鼓207和非驱动侧挤压量管制构件210q之外的机构。
[0099]如图17所示,感光鼓207和显影辊210t布置成,使得其外周面沿着垂直于轴的方向相互压力接触。推动力S沿着穿过旋转中心的假想线T的方向在垂直于轴线的横截面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