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476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导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导光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减少发光源的数量并具有均勻导光效果的导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子装置中的操作常常伴随有相应的发光指示。譬如,当在掌上型游戏机(PlayStationPortable,PSP)中放入光盘后,壳体上的长条狭缝会显示蓝色指示光,从而指示正在读取光盘。[0003]为了能够产生发光指示的效果,电子装置中通常设有发光源和导光装置。由于单个发光源的指示面积较小,当需要较大的指示面积时,往往需要设置多个发光源。然而,过多的发光源将导致电子装置过热,由此则需要设置相应的散热装置进行散热。如此,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过多的发光源占用电子装置较多的空间,不利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化。[0004]另外,为了使光线更加均勻,通常在导光装置的底部设置散光片,或者对导光装置的底部进行网印或微结构设计。如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增加制作工序,并需要相应的模具,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无法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装置,应用于发光源。导光装置包括入光面、出光面以及第一开孔。入光面用以折射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其中发光源发出的光线与预设方向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开孔位于入光面与出光面之间,第一开孔形成多个折射面,以多次折射来自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装置的部分光线,使得穿过第一开孔的光线与预设方向形成第二夹角,并经由出光面离开导光装置,其中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000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光装置还包括多个反射面,多个反射面分别连接于入光面与出光面之间。[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入光面为弧面,且弧面朝出光面弯曲。[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多个折射面包含第一折射侧壁,第一折射侧壁面对入光面。[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多个折射面还包含第二折射侧壁,第一折射侧壁与第二折射侧壁形成第一开孔。[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折射侧壁为平面,第二折射侧壁为弧形,且第二折射侧壁朝出光面弯曲。[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光装置还包括第二开孔,其位于第一开孔和出光面之间,第二开孔具有第三折射侧壁。[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开孔还具有第四折射侧壁,第四折射侧壁位于第三折射侧壁和出光面之间。[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三折射侧壁为弧形,第四折射侧壁为平面,且第三折射侧壁朝出光面弯曲。[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出光面的表面为凹凸不平。[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预设方向垂直于上述出光面的设置方向。[001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光装置中设置第一开孔,从而对发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使得离开导光装置的光线更加均勻。由此,可减少发光源的数量,以节省发光源的占用空间。同时无需在导光装置上进行二次加工,以降低生产成本。[0018]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0019]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装置的示意图;[0020]图2A和图2B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0021]图3为图1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装置1配合一发光源2。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源2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0023]于本实施例中,导光装置1由透光的材料制成,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0024]于本实施例中,导光装置1具有入光面11、出光面12、两个反射面13、第一开孔14以及第二开孔15。然而,本实用新型对开孔的数量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导光装置1可具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开孔。[0025]于本实施例中,导光装置1的剖面形状为倒三角形。入光面11位于倒三角形的顶点处,出光面12位于倒三角形的底边处,第一开孔14与第二开孔15位于倒三角形的中间。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0026]于本实施例中,反射面13分别连接于入光面11与出光面12之间。第一开孔14位于入光面11与出光面12之间。第二开孔15位于第一开孔14和出光面12之间。[0027]于本实施例中,入光面11为折射面且为弧面。入光面11朝出光面12弯曲。反射面13为全反射面。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0028]于本实施例中,出光面12具有中心区域Sp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为出光面12的外围区域,第一区域&位于中心区域S1和第二区域&之间。[0029]于本实施例中,出光面12可采用咬花工艺处理,使其表面凹凸不平,由此可使光线离开导光装置1后扩散的更加均勻。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0030]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孔14具有多个折射面,例如第一折射侧壁141和第二折射侧壁142。第一折射侧壁141与第二折射侧壁142形成第一开孔14。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射侧壁141为平面。第二折射侧壁142为弧形且朝出光面12弯曲。然而,4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0031]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孔15具有第三折射侧壁151、第四折射侧壁152和两个反射侧壁153。第四折射侧壁152位于第三折射侧壁151和出光面12之间。两个反射侧壁153分别连接于第三折射侧壁151与第四折射侧壁152之间。[0032]于本实施例中,第三折射侧壁151为弧形且朝出光面12弯曲。第四折射侧壁152为平面。反射侧壁153为全反射侧壁。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反射侧壁153可为普通的透光型侧壁,即为既可反射又可折射的侧壁。[0033]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入光面11折射后进入导光装置1,然后分别经四条路径从出光面12离开导光装置1。以下为便于说明,分别以第一部分光线L”第二部分光线L2、第三部分光线L3以及第四部分光线L4来代表经不同路径离开导光装置1的光线。[0034]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光线L1进入导光装置1后,直接经过出光面12的第二区域&离开导光装置1。[0035]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光线L2交替经过反射面13和反射侧壁153的反射,然后经出光面12的第二区域&离开导光装置1。然而,本实用新型对第二部分光线L2经过反射面13与反射侧壁153的先后顺序不作任何限定。[0036]于本实施例中,第三部分光线L3先后经过第一开孔14和第二开孔15的多次折射,然后经出光面12的中心区域S1或第一区域&离开导光装置1。[0037]于本实施例中,第四部分光线L4在导光装置1中的路径与第三部分光线L3的路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不同之处仅在于,第四部分光线L4在分别经过入光面11、第一开孔14、第二开孔15以及出光面12折射时,其入射方向均为法线方向。[0038]于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孔14和第二开孔15的设置,使得部分本应从出光面12的中心区域S1出射的光线能够从第一区域&出射,从而有效地对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并增强第一区域&处的亮度,达到均勻导光的效果。[0039]另外,为配合较长的出光面12,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了反射面13和反射侧壁153,使得部分本应从出光面12的第一区域&出射的光线能够从第二区域&出射,加强均勻导光的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当出光面12较短时,亦可不设置反射面和反射侧壁。[0040]以下将详细介绍导光装置1如何通过第一开孔14和第二开孔15扩散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从而使得经过导光装置1的光线更加均勻。图2A和图2B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2A和图2B。[0041]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与预设方向D形成第一夹角θ1()预设方向D垂直于出光面12的设置方向。于本实施例中,从图2A所示方向看去,出光面12的设置方向为水平方向。因此,于本实施例中,预设方向D为垂直于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当出光面12的设置方向为垂直方向时,预设方向D可为水平方向。[0042]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入光面11折射后进入导光装置1。经入光面11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与预设方向D形成第三夹角θ3,且θ3>θ1()[0043]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入光面11为弧面,其具有圆心民。发光源2位于圆心R1下方。由于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是从空气进入导光材料中,根据斯涅尔定律(Snell'sLaw)可知,经入光面11折射后的光线的折射角应小于其入射角。即经入光面11折射后的光线会更加靠近其法线。因此,第三夹角θ3大于第一夹角θ1()换言之,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入光面11折射后向导光装置1两边进行扩散。[0044]于本实施例中,进入导光装置1的第三部分光线L3首先经过第一折射侧壁141折射进入第一开孔14,然后经第二折射侧壁142折射后离开第一开孔14。接着,第三部分光线L3经第三折射侧壁151折射进入第二开孔15。[0045]于本实施例中,经第一折射侧壁141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与预设方向D形成第四夹角θ4。经第二折射侧壁14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与预设方向D形成第二夹角θ2。经第三折射侧壁151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与预设方向D形成第五夹角θ5,且θ5>θ2>θ4>θ3。[0046]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由于进入第一开孔14时,第三部分光线L3是从导光材料进入空气中,根据斯涅尔定律可知,经第一折射侧壁141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的折射角应大于其入射角。即经第一折射侧壁141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会更加偏离其法线。因此,第四夹角θ4大于第三夹角θ3。换言之,第三部分光线L3经第一折射侧壁141折射后向导光装置1两边进行扩散。[0047]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折射侧壁142为弧形,其具有圆心R2,且第一折射侧壁141位于圆心R2下方。由于离开第一开孔14时,第三部分光线L3是从空气进入导光材料中,根据斯涅尔定律可知,经第二折射侧壁14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的折射角应小于其入射角。即经第二折射侧壁14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会更加靠近其法线。因此,第二夹角92大于第四夹角θ4。换言之,第三部分光线L3经第二折射侧壁142折射后向导光装置1两边进行扩散。[0048]于本实施例中,第三折射侧壁151为弧形,其具有圆心R3,且第二折射侧壁142位于圆心R3上方。由于进入第二开孔15时第三部分光线L3是从导光材料进入空气中,根据斯涅尔定律可知,经第三折射侧壁151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的折射角应大于其入射角。即经第三折射侧壁151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会更加偏离其法线。因此,第五夹角θ5大于第二夹角θ2。换言之,第三部分光线L3经第三折射侧壁151后向导光装置1两边进行扩散。[0049]图3为图1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3。于本实施例中,进入第二开孔15的第三部分光线L3经第四折射侧壁152折射后离开。经第四折射侧壁15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与预设方向D形成第六夹角θ6。经出光面12离开导光装置1的第三部分光线L3与预设方向D形成第七夹角θ7,且θ7=θ5>θ6。[0050]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离开第二开孔15时第三部分光线L3是从空气进入导光材料中,根据斯涅尔定律可知,经第四折射侧壁15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的折射角应小于其入射角。即经第四折射侧壁15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会更加靠近其法线。因此,第六夹角θ6小于第五夹角θ5。换言之,第三部分光线L3在经第四折射侧壁152折射后,向导光装置1中间集中。[0051]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离开导光装置1时第三部分光线L3是从导光材料进入空气中,根据斯涅尔定律可知,经出光面1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的折射角应大于其入射角。即经出光面1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会更加偏离其法线。因此,第七夹角θ7大于第六夹角θ6。换言之,第三部分光线L3在经出光面12折射后,向导光装置1两边进行扩散。[0052]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出光面12平行于第四折射侧壁152,所以第七夹角θ7等于第五夹角θ5。即相比经第三折射侧壁151(示于图2Α)折射后,经出光面12折射后的第三部分光线L3仅向导光装置1中间略微偏移,其与预设方向D形成的夹角没有改变。于实际应用中,由于出光面12与第四折射侧壁152之间的距离较小,故第三部分光线L3的偏移可忽略不计。[0053]请继续参照图1。于本实施例中,第四部分光线L4与第三部分光线L3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四部分光线L4分别经过入光面11、第一折射侧壁141、第二折射侧壁142、第三折射侧壁151、第四折射侧壁152以及出光面12折射时,其入射方向均为法线方向,故对于第四部分光线L4,其θ7=θ6=θ5=θ4=θ3=θ2=θ1=0。[0054]于实务中,通过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装置,可以使发光源发出的光线扩散到7.5至8公分,起到了很好的扩散作用。并且,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装置为一体成型,不需要再加工,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005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对发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使得离开导光装置的光线更加均勻。由此,可减少发光源的数量,以节省发光源的占用空间。同时无需在导光装置上进行二次加工,以降低生产成本。[0056]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装置,配合发光源,其特征是,上述导光装置包括入光面,用以折射上述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其中上述发光源发出的光线与预设方向形成第一夹角;出光面;以及第一开孔,位于上述入光面与上述出光面之间,上述第一开孔形成多个折射面,以多次折射来自经由上述入光面进入上述导光装置的部分光线,使得穿过上述第一开孔的光线与上述预设方向形成第二夹角,并经由上述出光面离开上述导光装置,其中上述第二夹角大于上述第一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导光装置还包括多个反射面,上述多个反射面分别连接于上述入光面与上述出光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入光面为弧面,且上述弧面朝上述出光面弯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多个折射面包含第一折射侧壁,上述第一折射侧壁面对上述入光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多个折射面还包含第二折射侧壁,上述第一折射侧壁与上述第二折射侧壁形成上述第一开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折射侧壁为平面,上述第二折射侧壁为弧形,且上述第二折射侧壁朝上述出光面弯曲。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导光装置还包括第二开孔,位于上述第一开孔和上述出光面之间,上述第二开孔具有第三折射侧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二开孔还具有第四折射侧壁,上述第四折射侧壁位于上述第三折射侧壁和上述出光面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三折射侧壁为弧形,上述第四折射侧壁为平面,且上述第三折射侧壁朝上述出光面弯曲。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出光面的表面为凹凸不平。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预设方向垂直于上述出光面的设置方向。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装置,配合发光源。导光装置包括入光面、出光面以及第一开孔。入光面用以折射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其中发光源发出的光线与预设方向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开孔位于入光面与出光面之间,第一开孔形成多个折射面,以多次折射来自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装置的部分光线,使得穿过第一开孔的光线与预设方向形成第二夹角,并经由出光面离开导光装置,其中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文档编号F21V8/00GK201811155SQ201020548629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优先权日2010年9月21日发明者林义隆,陈盈志申请人: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