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848阅读:8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材轧制精轧机使用的锥套,属金属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线精轧机锥套是安装在辊环与轴之间的部件,轴、锥套、辊环及辊环保持架之间 的装配关系如


图1所示。传统高线精轧机锥套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是一个内表面为锥面 的圆筒,装配时将它打压在轴上,锥套受到轴的径向力而膨胀,从而使轴、锥套和辊环保持 架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锥套较长,传统锥套在实际使用时不易压到位,锥套压不到位时其膨胀尺寸 较小,与辊环保持架的接触面积也较小,辊环安装不牢固。因此,在装配辊环时,必须对锥套 施加很大的压力,但这样很容易使锥套变形,变形后的锥套拆卸比较困难,需要用很大的力 才能使之从辊环中脱离出来,因而容易使锥套和辊环划伤,受损严重的锥套和辊环再次使 用时会出现径向的波动,这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而且也大大降低了锥套和辊环的使用寿 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装配和拆卸的用于高 线精轧机的锥套。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它是一个内表面为锥面的圆筒,改进后,在其内径较 大的一端的筒壁上开设有轴向豁口。上述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所述轴向豁口末端轮廓线为弧线。上述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所述轴向豁口设置3-5个,它们沿圆周方向均勻分布。上述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所述轴向豁口的长度为锥套长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 之二,宽度为l_3mm。本实用新型在传统高线精轧机锥套的端部增设了轴向豁口,使锥套在装配过程中 易于膨胀,彻底解决了辊环安装不牢固的现象,而且锥套的装配和拆卸阻力较小,有效避免 了因拆装力过大给辊环和锥套带来的损伤,大大提高了辊环保持架和锥套的使用寿命及产 品的加工精度,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轴、辊环及辊环保持架之间的装配图;图2是传统高线精轧机锥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5]图中各标号为1、锥套;2、辊环;3、辊环保持架;4、轴;5、轴向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2、图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锥套所存在的辊环压不住、辊晃的问题,对锥 套进行了改进在原有锥套的基础上,在锥套内径较大的一端均勻开3-5个轴向豁口 5,轴 向豁口 5的长度为60mm (实际可取锥套长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宽度为2mm (实际可 取l-3mm),开口末端加工成12mm长度的圆口,防止锥套1在受压膨胀时,由于末端应力集 中造成开裂,此开口锥套的工作原理为在打压时,由于锥套1存在锥度,在轴4逐渐进入锥 套1时,会对锥套1内表面施加向外的径向力,使开过口的锥套1的四个部分(指开4个轴 向豁口时)均勻涨开,由于锥套1已开豁口,因此锥套1的膨胀尺寸较大,能够很好地与辊环 保持架3进行结合,从而解决了辊环压不住的现象。原有的锥套在打压时,压力需达到450Bar,实际测量锥套整体膨胀为0. 3mm,而本 实用新型则不存在锥套涨不到位的现象,实际压力达到300Bar时,已满足要求。在锥套拆 卸的过程中,原来的锥套,需要应用压力机,很大的压力才能将锥套从辊环表面脱离出来, 而本实用新型仅需要用手或用铜棒轻击即可脱离,避免了辊环2和锥套1的表面划伤,辊环 2和锥套1表面光滑,解决了辊晃的问题,稳定了成品尺寸。此外,开口锥套的应用,减少了 由于辊环压力过大造成的锥套变形,提高了辊环和锥套的使用寿命,节约了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它是一个内表面为锥面的圆筒,其特征在于,在其内径 较大的一端的筒壁上开设有轴向豁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豁口(5)末端轮 廓线为弧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豁口(5)设 置3-5个,它们沿圆周方向均勻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豁口(5)的长度 为锥套长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宽度为l_3mm。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高线精轧机的锥套,属金属加工技术领域,目的是解决现有锥套存在辊环压不住及易造成辊晃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该锥套是一个内表面为锥面的圆筒,改进后,在其内径较大的一端的筒壁上开设有轴向豁口。本实用新型在传统高线精轧机锥套的端部增设了轴向豁口,使锥套在装配过程中易于膨胀,彻底解决了辊环安装不牢固的现象,而且锥套的装配和拆卸阻力较小,有效避免了因拆装力过大给辊环和锥套带来的损伤,大大提高了辊环保持架和锥套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加工精度,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
文档编号B21B31/07GK201871538SQ201020589578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日
发明者刘维, 姜国鹏, 曹瑞春 申请人: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