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模具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板料锁定装置和压制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三厢轿车的行李箱外板沿着对称中面的断面线近似“V”形,若采用整体式外板,其拉延模压边圈型面近似“几”形,由于压边圈型面中间比左、右两边高出很多,板料在型面上稳定定位变得非常困难。
当前的解决方案是在压边圈上左、右两边型面较低的位置各设置两个具有托料功能的定位板,使板料投入压边圈上后,首先保持平整状态,随着上模下降与压边圈闭合,上模驱动板料逐渐弯曲成“几”形。
这种措施有效改善了上模与压边圈闭合过程中,板料相对压边圈的定位稳定性,但是因板料位置窜动而引起的拉延工序件报废率仍然较高,只能控制在10%~15%,无法达到零报废率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料锁定装置和压制模具,解决上述的缺陷,减小或避免因板料窜动而引起的报废率较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板料锁定装置,其中,包括:安装座,在所述安装座的同一侧形成有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锁料块,具有形成于前端的锁料部、形成于后端的连接部、和形成于中间的枢转部,所述枢转部和所述第一悬臂通过第一枢轴枢接;动力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配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悬臂配合,并带动所述锁料块沿所述第一枢轴转动。
如上所述的板料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动力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通过第二枢轴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悬臂通过第三枢轴枢接,所述动力器带动所述锁料块沿所述第一枢轴转动。
如上所述的板料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动力器为压力传动器,包括压力缸和活塞杆,所述压力缸底端与所述第二悬臂枢接,所述活塞杆与所述连接部枢接。
如上所述的板料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活塞杆顶端形成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连接部枢接。
本发明还的压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在所述下模上形成有压边圈;上述的板料锁定装置,所述板料锁定装置与所述下模固定设置,所述锁料块位于所述压边圈的上方,并且在所述动力器的带动下,与所述压边圈共同压紧板料;在所述上模对应所述板料锁定装置的位置,形成让位槽。
如上所述的压制模具,其中,还包括:弧面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模的四角;所述弧面定位机构包括底座、支撑块、弧面定位板和托料块;所述底座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弧面定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抵靠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弧面定位板上形成有供所述托料块伸出的通孔;所述托料块与所述支撑块转动连接。
如上所述的压制模具,其中,所述托料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托料块从所述通孔中伸出,用于托举所述板料;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托料块与所述弧面定位板的表面齐平或低于所述弧面定位板的表面。
如上所述的压制模具,其中,所述托料块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用于托举所述板料的面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压边圈的高度。先比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板料锁定装置的动力器带动锁料块转动,能够实现对板料的限位功能,减小或者避免板料的蹿动。进一步,本申请提供的压制模具,采用了上述的板料锁定装置,并与压边圈的配合,进一步的紧固了板料,避免其蹿动,加之上模形成有让位槽,不会改变压制的工序,保证了正常的压制流程和效率的同时,减小了板料的报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板料锁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板料锁定装置锁料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压制模具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压制模具中弧面定位机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压制模具工作时的部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板料锁定装置;11-锁料块;111-锁料部;112-枢转部;113-连接部;12-第一枢轴;13-第一悬臂;14-安装座;15-第二枢轴;16-连接头;17-动力器;18-第三枢轴;19-第二悬臂;2-弧面定位机构;21-弧面定位板;22-托料块;23-底座;24-支撑块;3-板料;4-下模;41-压边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申请公开一种板料锁定装置,还供公开一种具有该板料锁定装置的压制模具,下面分别说明上述板料锁定装置(以下简称锁定装置)和压制模具。
参见图1和图2,锁定装置1包括安装座14、锁料块11和动力器17,安装座14的同一侧上形成有两个悬臂,第一悬臂13和第二悬臂19,两个悬臂分别用来连接锁料块11和动力器17。参见图3,锁料块11具有锁料部111、连接端113和枢转部112,其中锁料部111在锁料块11的前端;锁料部111具有用来抵压板料3的抵押面,该抵押面为平面;连接端113形成在锁料块11的尾部,该尾部可以和动力器配合;枢转部112形成在锁料块11的中间部分,与第一悬臂13枢转连接,可以用第一枢轴12枢接;通过枢转部112处的枢轴12,以及动力器17为锁料块11提供动力,可以使锁料块11沿所述第一枢轴12转动。在使用时,该转动使锁料部111的位置改变,用于压紧板料3或者松开板料3。具体的如何压紧,会在说明书下文说明。
继续说明上述的动力器17,动力器17的一端如上述与连接部11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悬臂19配合。
动力器的结构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气压缸、液压缸、电机、凸轮结构等等,能够实现为锁料块11提供动力,使其绕第一枢轴12转动。
下面说明动力器优选的结构,继续参见图1和图2,动力器17,一端与连接部113通过第二枢轴15枢接,另一端与第二悬臂19通过第三枢轴18枢接,动力器17带动锁料块11沿所述第一枢轴12转动。采用这种结构的动力器一般为压力传动器,例如气压缸、液压缸。其包括压力缸和活塞杆,压力缸底端与第二悬臂19枢接,活塞杆与连接部113枢接。
另一方面,动力器17还可以为凸轮,凸轮直接与连接部113配合,通过凸轮使锁料块转动。
在动力器17为气压缸或液压缸时,活塞杆顶端形成有连接头16,连接头16与连接部113枢接。优选的,连接头16为U型连接头,连接部113为伸出的凸起,该伸出的凸起伸入U型接头的U型槽中,再用第二枢轴15枢接。
以上说明的板料锁定装置1可以用于对板料3的抵压,防止在压制过程中蹿动,具体的可以结合下面的压制模具一同说明,以便于理解。
本申请公开的压制模具,参见图4,包括:上模(图中未示出)、下模4、和上述的板料锁定装置1(以下简称锁定装置1)。上述的下模4上形成有压边圈41,锁定装置1与下模4固定设置在一起,锁料块11位于压边圈41的上方,并且能在动力器17的带动下转动,与压边圈41一起压紧板料4。从上述说明可以理解,动力器17带动锁料块11的运动,并且是在压紧位置和放开位置之间移动,压紧位置即锁料块11和压边圈41一起配合夹紧板料,放开位置即锁料块11和压边圈41不对板料进行挤压,以方便板料的放置和移除。
图4中为了清晰示出各部分,省略了上模。
上述压边圈41一般为“凸”形,即呈中间高、两边底的结构,而高低之间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弧面或者也可以采用带棱角的面。这些都是根据产品最终形状决定的。上述锁料块11位于压边圈41的上方,也是指位于压边圈41较高处的上方。即与压边圈41最高处配合,实现对板料的夹紧。
由于锁料块11在压边圈41之前,为了避免影响上膜的形成,在上模对应所述锁定装置1的位置,形成让位槽(图中未示出)。一般锁料块抵压时是锁料部111直接和压边圈41配合,并且锁料部111并不会体积过大,因此上模也不会因为开设让位槽进行大的改造,不会影响其强度。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压制模具还包括:弧面定位机构2,其功能是在板料初装时,用来托举板料。其进行托举的面不低于压边圈41的最高面,从而方便锁定装置1与压边圈41在后续夹紧板料。
一般的,如图4中,弧面定位机构2设置在所述下模的四角。下面参见图5,弧面定位机构底座23、支撑块24、弧面定位板21和托料块22;底座23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支撑块24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23上;弧面定位板21固定设置在底座23上,并抵靠在所述支撑块24上,弧面定位板21上形成有供托料块22伸出的通孔;托料块22与支撑块24转动连接。
托料块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一位置为,所述托料块22从所述通孔中伸出,用于托举板料;第二位置为,托料块22与弧面定位板21的表面齐平或低于所述弧面定位板21的表面。
上述托料块22与支撑块24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转动连接,弹性恢复的位置为第一位置。
在使用时,先将板料3防止在托料块22上,锁定装置1与压边圈41夹紧板料3,上模向下移动,沿压边圈的形状压制板料3,在上模的压力下,托料块22向第二位置转动,不会影响压制工作。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托料块22可以是电动的,并有控制电路控制,还可以在压制结束后,托料块22还可以托起压制好的板料,方便拾取,图6中示出的压制工作时的示意图,并不能进行对压制好的板料托起的工作。
压制后的板料可以参见图6,图6中只示出一半的压制模具,并且省略了上模和下模,以可以清晰的看出压制后的板料3、锁定装以及弧面定位机构2之间的关系。
如上述所述,弧面定位机构2进行托举的面不低于压边圈41的最高面,即,托料块22位于第一位置时,用于托举板料的面的高度高于或等于压边圈41的高度,或者说高于或等于压边圈41的最大高度。
本发明的板料锁定装置的动力器带动锁料块转动,能够实现对板料的限位功能,减小或者避免板料的蹿动。进一步,本申请提供的压制模具,采用了上述的板料锁定装置,并与压边圈的配合,进一步的紧固了板料,避免其蹿动,加之上模形成有让位槽,不会改变压制的工序,保证了正常的压制流程和效率的同时,减小了板料的报废率。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