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密闭门制造的校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266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密闭门制造的校直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门加工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密闭门制造的校直机。



背景技术:

密闭门由于其整体体积和重量较大,大多数使用如图1所示的门铰,门铰包括固定板1和焊接在固定板1上的两个支撑板2,支撑板2开设有通孔,转轴穿过两个通孔实现转动连接。由于支撑板2焊接在固定板1上,在焊接时由于温度较高,使得固定板1容易产出形变,从而变得不平整,然而密闭门对密闭性要求较高,如果固定板1不平整容易使得密闭门密闭性不达标。因此门铰制造完成之后,均必须经校直后才能使用。在密闭门制造过程中,一些方形板材也需要校直。

现检索到一篇公告号为cn205926680u的中国实用新型,其名称为钢材校直装置。该方案给出了一种钢材校直装置,包括固定座、校直组件和若干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支撑杆和基准板,基准板通过支撑杆固定在固定座上,基准板的下端面对准固定座的上端面,所有的支撑架呈直线排列,并且所有的支撑架的排列走向与固定座的长度方向一致,所有支撑架的基准板下端面都处于同一平面;校直组件设置在固定座上,并且校直组件对准相邻支撑架的基准板之间位置。

该方案中的校直机主要用于相对较大型的钢材的校直,门铰需要对固定板1进行校直,但固定板1上端设有两个支撑板2,没有与门铰对应的模具,使得对门铰校直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密闭门制造的校直机,达到方便门铰校直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密闭门制造的校直机,包括底座、校直组件和至少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分别位于所述校直组件沿所述底座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设有模具支撑件,所述模具支撑件朝向所述校直动力源的下端面设有正对所述校直动力源的与待校直产品匹配以便于校直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两块间隔设置的压板,两块所述压板之间的间距大于门铰的两块支撑板的间距小于门铰的固定板的长度,所述压板沿竖直方向的宽度大于门铰的支撑板竖直方向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门铰进行校直时,将门铰放置在校直组件移动上端面上,门铰与模具对齐,门铰的两个支撑板对齐位于两块压板之间,校直组件推动门铰向上移动,校直组件和两块压板配合实现对门铰的固定板的校直,相比于上述对比文件中的方案,能更加方便地对门铰进行校直,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和校直后能更加地平整,进而更好地保证密闭门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模具支撑件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位于两块所述挤压板正中间,所述第一定位板沿所述模具支撑件长度方向的长度等于门铰的两个支撑板的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门铰对齐定位时,两个支撑板对齐第一定位板的两侧端面,进而使得门铰更好地进行定位放置,从而能使得更好地对门铰的固定板进行校直。

优选的,所述模具支撑件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位于两块所述压板之间,所述第二定位板与较近的所述压板之间的间距等于门铰的支撑板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门铰对齐定位时,使一个支撑板对齐第二定位板与压板之间,进而使得门铰更好地进行定位放置,从而能使得更好地对门铰的固定板进行校直。

优选的,所述模具支撑件的下端面还设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位于两块所述压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一侧,所述第二定位板与较近的所述压板之间的间距等于门铰的支撑板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定位板与所述第一定位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门铰的支撑板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依据门铰的两个支撑板间距的大小,选择第一定位板或第二定位板便于辅助定位,且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校直机的适用范围。

优选的,两块所述压板之间设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位于两块所述压板背离操作正面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块压板之间设有加强杆,有效地增加两块压板的强度,有效地避免由于挤压力过大使得压板变形,进而影响门铰的校直,以及有效地延长了压板及校直机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两块所述压板相互背离的侧端面与所述模具支撑件之间均设有倾斜设置的加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的设置,使得有效地增加两块压板的强度,有效地避免由于挤压力过大使得压板变形,进而影响门铰的校直,以及有效地延长了压板及校直机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校直组件上端设有用于支撑待校直产品的校直支撑平面,所述校直支撑平面上设有活动式的垫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块用于垫在门铰与校直支撑平面之间,垫块对应需要校直的位置,使得对于存在变形的地方进行更好地校直,以及实现针对性地校直。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分别设于底座上端面前后端的立杆以及设于立杆之间的横杆和横梁,所述横杆与所述底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校直组件的初始高度,所述横杆位于所述横梁上方,所述模具支撑件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架的两个所述横杆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密闭门制造过程中一般的方形的板材,可置于两个横梁上,校直组件和模具的配合实现对板材的校直,进而有效地扩大了校直机的适用范围。

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架在两个所述横梁相互背离侧与所述横梁对应的高度均设有滚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轴的设置,使得对于相对较长的板材在校直时需要移动实现不同地方的校直时推动或拉动板材移动时更方便。

优选的,两个所述立柱相互背离的端面对应所述横杆的高度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开设有方形的缺口,所述滚轴插接有长度大于所述滚轴的连接轴且所述滚轴可相对所述连接轴转动,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均设有与所述缺口匹配的方形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卡入至所述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材移动时,使得滚轴相对连接轴转动,连接轴两端方形固定块和连接板的方形缺口的设置,使得有效避免连接轴相对连接板转动,进而避免连接轴脱离缺口。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模具的设置,使得相比于上述对比文件中的方案,能更加方便地对门铰进行校直,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和校直后能更加地平整,进而更好地保证密闭门的密封性;

二、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的设置,使得门铰更好进行定位,进而更好地对门铰的固定板进行校直;

三、加强杆的设置,使得有效地增加两块压板的强度,有效地避免由于挤压力过大使得压板变形,进而影响门铰的校直,以及有效地延长了压板及校直机的使用寿命;

四、垫块的设置,使得对于存在变形的地方进行更好的校直,以及实现针对性地校直;

五、横梁的设置,使得对于密闭门制造过程中一般的方形的板材,可置于两个横梁上,校直组件和模具的配合实现对板材的校直,进而有效地扩大了校直机的适用范围;

六、滚轴及连接轴两端方形固定块的设置,使得滚轴相对连接轴转动,连接轴两端方形固定块和连接板的方形缺口的设置,使得有效避免连接轴相对连接板转动,进而避免连接轴脱离缺口。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门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支撑架的部分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模具支撑件和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板;2、支撑板;3、底座;4、校直组件;5、模具支撑件;51、悬挂耳;52、加强板;61、立杆;62、横杆;621、拉环;63、加强筋;64、横梁;65、连接板;651、缺口;71、压板;72、第一定位板;73、第二定位板;74、加强杆;8、滚轴;9、连接轴;91、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用于密闭门制造的校直机,如图2所示,包括底座3,底座3置于地面,主要起支撑作用。底座3远离地面的上端面设有校直动力源4,校直动力源4为电动液压千斤顶,在其他实施例中,校直动力源4也可为液压缸、气压缸或其他类似的可做直线往复运动且提供一定压力的设备。校直动力源4沿底座3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支撑架,两个支撑架上端之间设有模具支撑件5。模具支撑件5朝向底座3的下端面设有用于与待校直产品匹配以便于校直的模具,模具位于校直动力源4正上方。校直动力源上端设有校直支撑平面,结合图1所示,在使用校直机校直门铰时,将门铰放置在校直支撑平面,将门铰与模具对齐插接,校直动力源4带动门铰移动,校直动力源4和模具配合实现对门铰的固定板1的挤压校直。

结合图3所示,支撑架包括两个设于底座3上端面的立杆61和活动式插接于两个立杆61上端之间的横杆62,横杆62沿底座3的宽度方向设置和做插入拔出运动。横杆62的一端设有拉环621,便于横杆62的插入和拔出。立杆61与底座3之间设有三角形的加强筋63,以增加立杆61与底座3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立杆61受力脱离底座3。

结合图4所示,模具支撑件5上端面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l形的悬挂耳51,悬挂耳51包括垂直设于模具支撑件5上端面端部的竖直部分和相对平行模具支撑件5长度方向的水平部分。两端的悬挂耳51与模具支撑件5形成的开口朝向相互背离,模具支撑件5通过悬挂耳51悬挂在两侧的横杆62之间。模具支撑件5的长度大于两组支撑架之间的间距,悬挂耳的竖直部分距离模具支撑件的侧端面一定距离,以保证模具支撑件与横杆之间存在一定的接触面积。悬挂耳51的竖直部分的长度大于横杆62竖直方向的宽度,使得模具支撑件5悬挂在横杆62上时具有一定的位移空间,便于模具支撑件5移动带动模具调节位置。

模具支撑件5远离底座3的上端面设有加强板52,加强板5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两个支撑架之间的间距,加强板52始终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加强板52的作用在于,增加模具支撑件5的强度,避免模具支撑件5受力形变。两个悬挂耳51一个相对位于加强板52前方,另一个相对位于加强板52后方,错位设置使得有效减少模具支撑件5和横杆62之间的相对转动。

模具包括两块间隔设置在模具支撑件5朝向底座3的下端面的压板71,压板71沿模具支撑件5宽度方向设置。两块压板71之间的间距大于门铰的两块支撑板2的间距小于门铰的固定板1的长度,从而使得在校直时,门铰的两块支撑板2置于两块压板71之间且两块压板71的下端面抵触固定板1的上端面,压板71的下端面与校直动力源4上端的校直支撑平面抵触固定板1的两端,校直动力源4提供挤压力实现校直平整。压板71竖直方向的宽度大于支撑板2竖向方向的高度,避免在校直时支撑板2受力形变。

两块压板71之间设有加强杆74,加强杆74位于压板71背离操作正面端,加强杆74有效增加了压板71的受力支撑,避免压板71在校直时受力形变。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杆74也可倾斜设于压板71相互背离的侧端面与模具支撑件5之间。

模具还包括设于模具支撑件5下端面的第一定位板72,第一定位板72位于两块压板71正中间。第一定位板72沿模具支撑件5长度方向的长度等于门铰的两块支撑板2的间距,在校直时,门铰的两块支撑板2对齐第一定位板72两侧面,使得门铰校直时更好定位。模具支撑件5下端面还设有第二定位板73,第二定位板73位于两块压板71之间且位于第一定位板72一侧。第二定位板73距离相对较近的压板71之间的距离等于支撑板2的厚度,且第二定位板73与第一定位板7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支撑板2的厚度。需校直的门铰的两个支撑板2间距相对较小时可选择第一定位板72便于辅助定位,门铰的两个支撑板2间距相对较大时可选择第二定位板73便于辅助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板72和第二定位板73也可单独设置。

校直动力源4上端的校直支撑平面上设有活动式的垫块,垫块用于垫在门铰与校直支撑平面之间,垫块对应需要校直的位置,使得对于存在变形的地方进行更好地校直,以及实现针对性地校直。

支撑架还包括设于两个立杆61之间的横梁64,横梁64位于横杆62下方且横梁64距离底座3的距离大于校直动力源4的初始高度。横梁64的作用在于,扩大校直机的适用范围,对于板材需要校直时,置于两组支撑架的横梁64上支撑,校直动力源4与模具配合实现校直。

两个支撑架在两个横梁64相互背离的外侧均转动连接有滚轴8,滚轴8与横梁64位于同一高度,滚轴8使得板材移动时更加方便。滚轴8插接有长度大于滚轴8的连接轴9,板材移动时使得滚轴8相对连接轴9转动。连接轴9的两端均设有方形的固定块91,两个立杆61上均设有连接板65,连接板65上开设有与固定块91匹配的方形的缺口651,固定块91卡入至缺口651内,方形结构有效防止连接轴9相对连接板65转动而使得滚轴8和连接轴9掉落。

工作原理:在校直门铰时,将门铰放置在校直动力源4上端校直支撑平面,门铰的两块支撑板2间距相对较小时,两块支撑板2与第一定位板72两侧面对齐定位,校直动力源4启动后推动门铰向上移动,校直动力源4和模具的两块压板71配合实现对门铰的校直。门铰的两块支撑板2间距相对较大时,一块支撑板2对齐第二定位板73与压板71之间,实现更好地定位校直。校直板材时,板材置于横梁64上支撑,校直动力源4启动和压板71配合实现对板材的校直。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为对相对较长的板材更好地支撑,底座3上在两个支撑架相互背离侧均设有另一个支撑架,所有支撑架结构完全一致,但外侧的支撑架可不将横杆62插入。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