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5470发布日期:2019-07-17 06:3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属于汽车车载电源侧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在生产时常常需要侧冲孔。侧冲时,通过把壳体类零件套在下模上,通过侧冲头直接进行冲裁。在侧向冲裁过程中,侧冲头会对下模的冲压凹部产生作用力,当仅需要对壳体类零件的一侧进行冲裁时或者由于下模的自身加工精度与装配精度的问题,导致下模受力不均匀,易产生倾斜或偏移,进而容易造成侧冲头断裂和下模的损坏,使生产无法继续。同时还影响壳体类零件侧向冲裁质量,使壳体类零件冲裁部位毛刺加大,产品不良品率提高。当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进行侧向冲裁加工时,毛刺加大会使壳体类零件精度降低,使得其他零件与壳体类零件装配后累计误差加大,即便车载电源能实现的组装,但其会带来工作的不稳定。在车辆使用中还有潜在引起过载、短路等危险的隐患。同时当侧向冲裁中使用小型下模的情况下,下模受侧向冲裁影响发生倾斜的现象更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以避免下模座在侧冲时产生偏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包括

下模座,用于将壳体类零件套在下模座上,下模座的侧面设置有冲压凹部;

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用于固定下模座;

侧向冲裁机构,用于对压紧在下模座上的壳体类零件进行侧冲孔。

进一步,所述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包括上模、第一斜楔、第一滑块和夹紧块,所述第一斜楔至少设置有两个,并且均匀分布在下模座周围,第一斜楔均匀固连在上模上,由上模座带动上下移动;

第一滑块与第一斜楔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斜楔的下端设置有由内向外倾斜的第一斜面,第一滑块的侧面上也设置有与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每个第一滑块的靠近下模座的端部均装配一夹紧块,以使第一滑块随第一斜楔的下移向下模座移动,带动夹紧块夹紧下模座。

进一步,所述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机构,第一复位机构用于当第一斜楔在上模的带动下上移复位后带动第一滑块及其上的夹紧块复位。

进一步,所述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包括上模、定位销以及设置在下模座上的、沿下模座的中心轴设置的导向销孔,定位销通过一固定块固定在上模上,由上模带动上下移动,定位销用于在上模的带动下向下移动并穿设于所述导向销孔中,其中该导向销孔与下模座上的冲压凹部连通,以用于废料排出。

进一步,所述侧向冲裁机构包括上模、第二斜楔、第二滑块和凸模,所述第二斜楔固连在上模上,第二斜楔与第一斜楔/定位销共用同一个上模,均由该上模带动上下移动;

第二滑块与第二斜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斜楔的下端设置有由内向外倾斜的第三斜面,第二滑块的侧面上也设置有与第三斜面相配合的第四斜面,每个第二滑块的靠近下模座的端部均装配有凸模,以使第二滑块随第二斜楔的下移向下模座移动,带动凸模对压紧在下模座上的壳体类零件进行侧冲孔。

进一步,所述侧向冲裁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机构,第二复位机构用于当第二斜楔在上模的带动下上移复位后带动第二滑块及其上的凸模复位。

进一步,所述下模座内部设置有废料防堵机构,废料防堵机构包括设置于下模座内的废料排出孔和设置于废料排出孔顶部的、向下延伸的防堵销,废料排出孔与下模座上的冲压凹部连通,防堵销上正对冲压凹部的侧面上加工有斜面。

进一步,本侧冲平衡机构还包括推料卸料机构,用于带动壳体类零件沿下模座移动,使壳体类零件压紧在下模座上,以及将壳体类零件从下模座上顶起。

进一步,所述推料卸料机构包括

上模,上推杆和压料块均固连在上模上,由上模带动上下移动;

上推杆,用于随上模的下移,推动下卸料杆下移;

压料块,用于随上模的下移,将壳体类零件压紧在下模座上;

下卸料杆,下卸料杆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下模座上,下卸料杆上安装有第三复位机构,第三复位机构用于带动下卸料杆上移复位;所述下卸料杆用于当上模带动上推杆及压料块上移复位后,在第三复位机构的带动下上移复位以将壳体类零件从下模座上顶起。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侧冲平衡机构增设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通过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将下模座固定住,在侧向冲裁机构对壳体类零件进行侧冲孔时,能够保证下模座受力后不偏移、不晃动、不歪斜,保持垂直方向,确保侧向冲裁圆孔的圆度,异形孔的精度。下模座的稳固,还有利于保证下模座和凸模的使用寿命,保证冲压的顺畅性,提高生产效率,减小产品的冲压毛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汽车车载电源内部其他零件的安装精度,使得汽车车载电源寿命长且性能稳定可靠。

2)本实用新型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包括上模、第一斜楔、第一滑块和夹紧块,由上模带动第一斜楔上下移动,将第一斜楔的上下移动转动化第一滑块的夹紧动作,可使整个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具有更小的体积。多个夹紧块在下模座周围均匀夹紧下模座,能够确保下模座在受到侧冲作用力时不偏移、不晃动、不倾斜,使壳体类零件能稳稳的固定在下模座上,保证冲裁的精度。侧冲孔完成后,上模带动第一斜楔复位,第一滑块和夹紧块在第一复位机构带动下回到原位,进入下一个周期,采用这种结构,可以运用到自动化生产上(连续冲压的级进模),提高生产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推料卸料机构能够将壳体类零件完全的套压在下模座上,保证侧冲孔位置的准确,提高汽车车载电源内部其他零件的安装精度,使得汽车车载电源寿命长且性能稳定可靠,并能在完成侧向冲裁之后自动卸料,使壳体类零件不包紧在下模座上,方便取下,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在狭小空间内安装。

4)本实用新型的推料卸料机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侧向冲裁机构由同一个上模作为动力源,上模的一次下压动作,可带动推料卸料机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侧向冲裁机构同时动作,同步进行壳体类零件的压紧、下模座的夹紧以及壳体类零件的冲裁,而且能够保证下模座的位置固定,使下模座保持垂直方向,满足对下模座的定位与导向,避免在侧向冲裁时下模座产生偏移与倾斜,最终保证壳体类零件的冲裁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灵活采用多套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和侧向冲裁机构,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夹紧下模座的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侧向冲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侧向冲裁机构的冲裁时的状态图;

图5为现有的下模座中的废料排出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废料防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推料卸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推料卸料机构将壳体类零件压紧到位的状态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对下模座导向定位的状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的整体布局图(位于初始位置);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的整体布局图(下模座夹紧状态);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的整体布局图(冲裁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除非别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包括下模座1、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和侧向冲裁机构4。

下模座1用于将壳体类零件5套在下模座1上,下模座1的侧面设置有冲压凹部11。

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用于固定下模座1;

侧向冲裁机构4用于对压紧在下模座1上的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

本实用新型的侧冲平衡机构增设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通过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将下模座1固定住,在侧向冲裁机构4对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时,能够保证下模座受力后不偏移、不晃动、不歪斜,保持垂直方向,确保侧向冲裁圆孔的圆度,异形孔的精度。下模座的稳固,还有利于保证下模座和凸模的使用寿命,保证冲压的顺畅性,提高生产效率,减小产品的冲压毛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汽车车载电源内部其他零件的安装精度,使得汽车车载电源寿命长且性能稳定可靠。

针对壳体类零件的底部或顶部无中心孔的情况,本实施例1给出了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的具体结构。如图1、图2,所述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包括上模(图中未示出)、第一斜楔31、第一滑块32和夹紧块33。所述第一斜楔31至少设置有两个,本实施例1以设置两个第一斜楔31为例,两个第一斜楔31对称分布在下模座1的两侧。第一斜楔31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为了下模座的稳定性,多个第一斜楔31优选均匀分布在下模座1周围。第一斜楔31均匀固连在上模上,由上模座带动上下移动。上模的作用为带动第一斜楔31上下移动,为第一斜楔31的移动提供动力。上模的形状、结构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故不对上模的结构作详细描述。只要上模能够带动第一斜楔31上下移动即可。

第一滑块32与第一斜楔3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斜楔31的下端设置有由内向外倾斜的第一斜面311。如图1所示,下模座位于一对第一斜楔31内部,一对第一斜楔31位于下模座1的外部,第一斜楔31上的第一斜面311从靠近下模座1的一侧(即内侧)向远离下模座1(即外侧)向下倾斜,第一滑块32的侧面上也设置有与第一斜面311相配合的第二斜面321,第二斜面32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通过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配合,将第一斜楔31的下移动作转化为第一滑块32向下模座夹紧的动作。每个第一滑块32的靠近下模座1的端部均装配一夹紧块33,以使第一滑块32随第一斜楔31的下移向下模座1移动,带动夹紧块33夹紧下模座1。夹紧块32的夹持住下模座1的一侧,其侧面形状优选与下模座1的外表面形状相同或相配。比如,本实施例1中,下模座1为圆柱形,下模座1的外表面为柱面,那么夹紧块32的夹持住下模座1的一侧优选为圆弧柱面,增加夹紧块32与下模座1的接触面积,使夹持更稳固。

所述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机构,第一复位机构用于当第一斜楔31在上模的带动下上移复位后带动第一滑块32及其上的夹紧块33复位。第一复位机构可以为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连接在第一滑块32上,另一端连接在下模座1上。第一滑块32在第一斜楔31带动下夹紧下模座1的过程中,复位弹簧压缩,积蓄弹力,当第一斜楔31在上模的带动下复位后,复位弹簧释放弹力,使第一滑块32及其上的夹紧块33复位。第一复位机构还可以为由气缸带动的伸缩件,第一滑块32的复位由气缸带动的伸缩件提供动力进行复位,并通过控制伸缩件的伸缩行程控制第一滑块32复位时的位移量。

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斜楔31随上模向下运动,第一斜面311与第一滑块32的上的第二斜面321接触,推动第一滑块32向下模座方向移动,夹紧块33随第一滑块32同步运动,直至夹紧块33夹紧下模座1,当然,也可以同时夹紧下模座1上的壳体类零件5,此时第一斜楔31继续往下运动时,第一滑块32和夹紧块33保持不动,并被第一斜楔31锁死,确保稳定的夹持。完成整个侧向冲裁周期后,第一斜楔31随上模向上运动,第一复位机构带动第一滑块及夹紧块33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包括上模(图中未示出)、第一斜楔31、第一滑块32和夹紧块33,由上模带动第一斜楔31上下移动,将第一斜楔31的上下移动转动化第一滑块32的夹紧动作,可使整个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具有更小的体积。多个夹紧块33在下模座1周围均匀夹紧下模座1,能够确保下模座在受到侧冲作用力时不偏移、不晃动、不倾斜,使壳体类零件5能稳稳的固定在下模座上,保证冲裁的精度。侧冲孔完成后,上模带动第一斜楔31复位,第一滑块32和夹紧块33在第一复位机构带动下回到原位,进入下一个周期。采用这种结构,可以运用到自动化生产上(连续冲压的级进模),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1给出了侧向冲裁机构4的具体结构。如图3、图4,所述侧向冲裁机构4包括上模、第二斜楔41、第二滑块42和凸模43。所述第二斜楔41固连在上模上,第二斜楔41与第一斜楔31共用同一个上模,均由该上模带动上下移动。

第二滑块42与第二斜楔4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斜楔41的下端设置有由内向外倾斜的第三斜面411,如图3所示,下模座位于一对第二斜楔41内部,一对第二斜楔41位于下模座1的外部,第二斜楔41上的第三斜面411从靠近下模座1的一侧(即内侧)向远离下模座1(即外侧)向下倾斜,第二滑块42的侧面上也设置有与第三斜面411相配合的第四斜面421,第四斜面421的倾斜方向与第三斜面411的倾斜方向相同,通过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的配合,将第二斜楔41的下移动作转化为第二滑块42向下模座夹紧的动作。每个第二滑块42的靠近下模座1的端部均装配有凸模43,以使第二滑块42随第二斜楔41的下移向下模座1移动,带动凸模43对压紧在下模座1上的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

第一斜楔31优选比第二斜楔41的长度要长,因此在上模下移的过程中,使第一斜楔31先接触到第一滑块32,带动第一滑块32及夹紧块33对下模座1进行夹紧,然后,第二斜楔41接触到第二滑块42,带动第二滑块42及凸模43对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也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滑块32实施夹紧动作的行程,使夹紧块33的夹紧动作早于凸模43的侧向冲孔动作,保证侧向冲孔时,下模座1已被夹紧块33夹紧固定。

所述侧向冲裁机构4还包括第二复位机构,第二复位机构用于当第二斜楔41在上模的带动下上移复位后带动第二滑块42及其上的凸模43复位。

侧向冲裁机构4的工作原理如下:

第二斜楔41随上模向下运动,第三斜面411与第二滑块42的第四斜面421接触,推动第二滑块42向下模座移动,凸模43随第二滑块42同步移动,直到凸模43进入下模座1上的冲压凹部11,对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完毕后,第二斜楔41随上模向上运动,第二滑块在第二复位机构的带动下复位,带动凸模43从冲压凹部11中退出并复位。

所述下模座内部设置有废料防堵机构,废料防堵机构包括设置于下模座1内的废料排出孔12和设置于废料排出孔顶部的、向下延伸的防堵销13,废料排出孔12与下模座1上的冲压凹部11连通,防堵销13上正对冲压凹部11的侧面上加工有斜面131。对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向冲孔时,凸模43侧向冲裁下来的废料一个一个并排往下模座1的中心移动,当最前面的废料碰到下模座1中心的防堵销13后,由于防堵销13上加工有斜面131,使得废料改变运动方向,掉进废料排出孔12,防止下模座1因废料拥堵而开裂,防止凸模43因废料拥堵而折断,保证冲压顺畅,提高生产效率。

本侧冲平衡机构还包括推料卸料机构2,用于带动壳体类零件5沿下模座1移动,使壳体类零件5压紧在下模座1上,以及将壳体类零件5从下模座1上顶起。

所述推料卸料机构2包括

上模,上推杆21和压料块22均固连在上模上,由上模带动上下移动;

上推杆21,用于随上模的下移,推动下卸料杆23下移;

压料块22,用于随上模的下移,将壳体类零件5压紧在下模座1上;

下卸料杆23,下卸料杆23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下模座1上,下卸料杆23上安装有第三复位机构,第三复位机构用于带动下卸料杆23上移复位;所述下卸料杆23用于当上模带动上推杆21及压料块22上移复位后,在第三复位机构的带动下上移复位以将壳体类零件5从下模座1上顶起。

工作原理:

将壳体类零件5套放在下模座1上部,壳体类零件5的下底面接触到两边的下卸料杆23,上推杆21和压料块22随上模下移,其中上推杆21下压接触到下卸料杆23,推动下卸料杆23向下运动,压料块22压住壳体类零件5,使壳体类零件5跟随下卸料杆23一起向下运动,直到壳体类零件5全部套压在下模座1上。完成一个侧向冲裁周期后,上模带动上推杆21和压料块22向上运动,下卸料杆23受到第三复位机构的向上的回复力,顶住壳体类零件5一起向上运动,使壳体类零件5不再压紧在下模座1,从而可方便的将壳体类零件5取下。

本实用新型的推料卸料机构2能够将壳体类零件5完全的套压在下模座上1,保证侧冲孔位置的准确,提高汽车车载电源内部其他零件的安装精度,使得汽车车载电源寿命长且性能稳定可靠,并能在完成侧向冲裁之后自动卸料,使壳体类零件5不包紧在下模座1上,方便取下,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在狭小空间内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1,冲压开始时,将已经制作好的壳体类零件5套置于下模座1上,上模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压,上推杆21、压料块22第一斜楔31、第二斜楔41随上模下移,其中上推杆21推动下卸料杆23向下运动,压料块22压住壳体类零件5,直到壳体类零件5全部套压在下模座1上,同时,第一斜楔31推动第一滑块32向下模座方向移动,直至夹紧块33夹紧下模座1和壳体类零件5,如图12所示;下模继续下移,此时第一斜楔31继续向下移动,第一滑块32和夹紧块33被第一斜楔31锁死,确保稳定的夹持,第二斜楔41推动第二滑块42向下模座移动,直到凸模43进入下模座1上的冲压凹部11,对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如图13所示。完毕后,上模上移复位,上推杆21、压料块22第一斜楔31、第二斜楔41随上模向上运动,第二滑块、第一滑块、下卸料杆23复位,下卸料杆23顶住壳体类零件5一起向上运动,将壳体类零件5顶起。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并取消了专门设置的废料防堵机构。

本实施例2中,针对壳体类零件的底部或顶部有中心孔的情况,本实施例2给出了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的另一种具体结构。如图9、图10所示,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包括上模、定位销35以及设置在下模座1上的、沿下模座的中心轴设置的导向销孔36,定位销35通过一固定块34固定在上模上,由上模带动上下移动,定位销35用于在上模的带动下向下移动并穿设于所述导向销孔36中,其中该导向销孔36与下模座1上的冲压凹部11连通,以用于废料排出。

为了配合此种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的结构,在压料块22上也设置导向销孔,利用定位销35穿过压料块22上的导向销孔、下模座1上的导向销孔36,满足对下模座的定位与导向,避免在侧向冲裁时下模座1产生偏移与倾斜。定位销35除了用于穿过导向销孔对下模座进行定位与导向,还起到推出废料,使废料经导向销孔36排出。

工作原理:

冲压开始时,将已经制作好的壳体类零件5套置于下模座1上,上模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压,压料块22将壳体类零件5压紧在下模座1上,上模继续向下直至定位销35穿过壳体类零件5的中心圆孔以及压料块上的导向销孔,进入下模座1的销导向孔36内,完成对壳体类零件5的压紧和中心定位。上模继续下压,带动两侧的第二斜楔41触碰并推动第二滑块42向下模座方向移动,凸模43随第二滑块42同步运动,直到凸模43进入下模座1的冲压凹部11,完成对壳体类零件5的侧向冲裁。

在侧向冲裁过程当中,由于定位销35始终位于壳体类零件5及下模座的导向销孔中,而且,壳体类零件5被压料块22紧紧压在下模座1上,实现对下模座在垂直方向上的定位,使下模座1终保持垂直方向的平衡,确保壳体类零件5的侧冲位置的精准,保证冲裁的精度,使得侧冲更加顺畅,零件毛刺变小,零件磨损减低,减少修模次数,提高生产效率。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具有中心孔的壳体类零件进行单侧或多位置同时进行侧向冲裁的需求。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平衡机构的基础上,如图11至图13所示,一种汽车车载电源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加工过程如下:

步骤S1,将壳体类零件5套在下模座1上;

步骤S2,利用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固定住下模座1;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包括上模、第一斜楔31、第一滑块32和夹紧块33;

步骤S3,利用侧向冲裁机构4对压紧在下模座1上的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侧向冲裁机构4包括上模、第二斜楔41、第二滑块42和凸模43,第二斜楔41与第一斜楔31共同一个上模。

在步骤S1之后,还包括步骤T1,利用推料卸料机构2将壳体类零件5压紧在下模座1上。推料卸料机构2包括上模、上推杆21、压料块22、下卸料杆23,上推杆21和压料块22与第二斜楔41、第一斜楔31共用一个上模。

步骤T1和步骤S2同步进行,具体包括如下步骤:上模下压,带动上推杆21、压料块22、第一斜楔31、第二斜楔41共同下移,其中上推杆21推动下卸料杆23下移,压料块22下压壳体类零件5,使其逐渐压紧在下模座1上;第一斜楔31下端的第一斜面311碰到第一滑块32上的第二斜面321,推动第一滑块32向下模座1方向移动,通过第一滑块32端部的夹紧块33夹紧下模座1。然后上模继续下压,进入步骤S3。

步骤S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上模继续下压,第二斜楔41下端的第三斜面411碰到第二滑块42上的第四斜面421,推动第二滑块42向下模座1方向移动,带动第二滑块42端部的凸模43对压紧在下模座1上的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

待凸模43对壳体类零件5进行侧冲孔完毕后,还包括步骤S4,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和侧向冲裁机构4复位的步骤。以及步骤T2推料卸料机构2复位的步骤。

步骤T2与步骤S4同步进行,具体包括如下步骤:上模上移,同时带动上推杆21、压料块22、第二斜楔41、第一斜楔31上移后,第二复位机构带动第二滑块42及其上的凸模43复位,第一复位机构带动第一滑块32及其上夹紧块33复位,下卸料杆23在第三复位机构的带动下上移复位,并将壳体类零件5从下模座上顶起,整个壳体类零件的侧冲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推料卸料机构2、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侧向冲裁机构4由同一个上模作为动力源,上模的一次下压动作,可带动推料卸料机构2、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侧向冲裁机构4同时动作,同步进行壳体类零件5的压紧、下模座的夹紧以及壳体类零件5的冲裁,而且能够保证下模座的位置固定,使下模座1保持垂直方向,满足对下模座的定位与导向,避免在侧向冲裁时下模座1产生偏移与倾斜,最终保证壳体类零件5的冲裁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灵活采用多套下模座平衡锁定机构3和侧向冲裁机构4,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