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油缸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0688发布日期:2019-09-12 10:47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四油缸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弯曲性能测试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四油缸折弯机。



背景技术:

金属棒材在使用前通常需要检测其抗弯曲性能,现有的三点弯曲法其折弯的角度有限,无法达到180度,并且无法实现反弯,从而不能对金属棒材实现极限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油缸折弯机,其能够实现金属棒材的极限弯曲测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包括:

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上分别设有第一折弯头和第二折弯头;

前后对称设置的第三液压油缸和第四液压油缸,第三液压油缸和第四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上分别设有前夹持底座和后夹持底座,前夹持底座和后夹持底座下方分别设置有前滑轨和后滑轨,前夹持底座和后夹持底座上分别设置有前夹具和后夹具,用来夹持待折弯工件的两端,前夹具和后夹具能够分别围绕前夹持底座和后夹持底座在水平面内旋转。

其中,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左夹持底座和右夹持底座与第一折弯头和第二折弯头可拆卸地安装固定。

其中,第一折弯头为方块形,第二折弯头为半圆弧形。

其中,待折弯工件为金属棒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可以方便快速地对工件进行正弯、反弯以及180度折弯,从而更全面地考察工件的折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的总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对金属棒材正弯过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对金属棒材反弯过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对金属棒材弯曲180度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而非用于对其作出任何限制。

具体参见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油缸折弯机主要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上的四个液压油缸。其中第一液压油缸10和第二液压油缸20左右对称设置,第三液压油缸30和第四液压油缸40前后对称设置。该四油缸折弯机主要用于实验室中对金属棒材50进行折弯性能测试。

第一液压油缸10的活塞杆11端部固定有左夹持底座12,左夹持底座12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折弯头13,即反折弯头。第二液压油缸20的活塞杆21端部固定有右夹持底座22,右夹持底座22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二折弯头23,即正折弯头。通过左夹持底座12和右夹持底座22可以方便地更换不同规格的折弯头,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待折弯金属棒材50。

第三液压油缸30的活塞杆31端部设有前夹持底座33,前夹持底座33下方设置有前滑轨35,前夹持底座33上设置有前夹具34,用来夹持待折弯金属棒材50的一端。通过第三液压油缸30的驱动,前夹持底座33可以在前滑轨35上前后运动。前夹具34的底部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设置在前夹持底座33相应的转动槽中,从而在金属棒材50折弯过程中,前夹具34能够在水平面内旋转,以适应金属棒材50的折弯。

第四液压油缸40的活塞杆41端部设有后夹持底座43,后夹持底座43下方设置有后滑轨45,后夹持底座43上设置有后夹具44,用来夹持待折弯金属棒材50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液压油缸40的驱动,后夹持底座43可以在后滑轨45上前后运动。后夹具44的底部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设置在后夹持底座43相应的转动槽中,从而在金属棒材50折弯过程中,后夹具44能够在水平面内旋转,以适应金属棒材50的折弯。

通过第三液压油缸30和第四油压油缸40的驱动,可以在折弯前对前后夹具的间距进行调整,从而适应不同长度的待折弯金属棒材50。

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折弯头13为方块形,第二折弯头23为半圆弧形。

图2示出的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对金属棒材50的正弯过程示意图,先通过第三液压油缸30和第四油压油缸40的驱动,使得由前后夹持底座在前后滑轨上运动,调整到设定间距。将待折弯金属棒材50夹持到前后夹具中,驱动第二液压油缸20,使得第二折弯头23对金属棒材50进行折弯。

图3示出的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对金属棒材50的反弯过程示意图,当金属棒材50正弯到一定角度后(例如110度),回撤第二折弯头23;驱动第一液压油缸10,使得第一折弯头13对金属棒材50进行反弯,例如回弯20度。

图4示出的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对金属棒材50弯曲180度状态示意图,即利用第一液压油缸10的反向支撑力,使得第二液压油缸20驱动的第二折弯头23对金属棒材50进行180度折弯。

通过正弯、反弯以及180度折弯后,观测金属棒材50的表面裂纹等情况,从而鉴定金属棒材50的抗弯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是要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对其进行等通过变化和修饰,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方案的范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