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64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系统中铸渣机的倾翻设备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设备。
背景技术
铸渣机是一种用于铜冶炼厂的连续铸渣设备,它把炼铜转炉所生产的渣经过渣炉铸造、冷却、粗碎送往选矿设备。液压翻罐机位于铸渣机的头部,是一种用于将渣罐内的渣液均匀地倾注在运动着的铸渣机的铁模内铸成渣块的专用倾翻设备。液压翻罐机主要由固定支架、活动翻转台及液压缸等组成。当装满渣液的渣罐由吊车放入活动翻转台上后,安装在翻转台两侧的液压缸伸出活塞杆,将翻转台连同渣罐由0°水平位开始绕旋转轴旋转。翻转至90°倾翻位时,渣液全部流出,此时活塞杆再缩回,活动翻转台恢复至0°水平位。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2,液压翻罐机中渣罐I所采用固定方式是在活动翻转台的两侧支架处设计一组U型槽6,在倾翻渣罐I时,渣罐I上的一对副轴5滑入U型槽内6定位。但是这种方式针对性很强,要求渣罐I必须配套制作一组副轴5,增加了渣罐I的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而副轴5由于要承受渣液和渣罐I的重量,所受载荷较大,容易发生断裂,造成严重的设备安全事故,甚至人员伤亡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对渣罐增设副轴即可实现对渣罐倾倒渣液时安全紧固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为解决上述技 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包括:顶升机构、翻转机构、支撑机构及定位机构;所述顶升机构、所述翻转机构分别与所述支撑机构活动连接;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翻转机构固定连接;所述顶升机构与所述翻转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渣罐置于所述翻转机构内部,并通过所述渣罐外壁设置筋板结构与所述定位机构相接触实现渣罐定位。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卡槽组、挡块组一及挡块组二 ;所述卡槽组中卡槽与所述翻转机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挡块组中挡块与所述翻转机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渣罐通过其底部筋板一与所述卡槽组中卡槽相卡接;所述渣罐通过其侧壁筋板二与所述挡块组一中挡块相接触;所述渣罐通过其底部筋板三与所述挡块组二中挡块相接触;所述筋板一与所述筋板二构成十字型筋板结构,其交叉点位于所述渣罐侧壁;所述筋板一与所述筋板三构成十字型筋板结构,其交叉点位于所述渣罐底部中心部位处。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第一横板及转轴;所述第一侧板底部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底部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底部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三固定连接,且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边缘部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边缘部位固定连接;所述挡块组一中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顶部一侧、所述第二侧板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挡块组二中挡块与所述第一横板面向所述侧板一面中心部位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顶部另一侧、所述第二侧板顶部另一侧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渣罐置于所述底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横板相接触;所述顶升机构与所述底板底部活动连接,并通过作用于所述底板能够实现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绕所述转轴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架组一、支架组二、第二横板、第三横板、第一轴承座及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横板一端与所述支架组一一侧中心部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组二一侧中心部位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板一端与所述支架组一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组二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与所述支架组一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与所述支架组二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第二轴承将四者活动连接;所述顶升机构分别穿过所述支架组一、所述支架组二与所述底板底部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一、所述支架组二中支架结构相同,且呈对称结构位于所述底板两侧。进一步地,所述顶升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支架组一或所述支架组二与所述底板底部活动连接;所述液压缸与所述支架组一或所述支架组二活动连接;所述液压缸通过作用于所述底板底部,能够实现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绕所述转轴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呈L型结构;所述第一横板、所述第二横板、所述第三横板及所述底板呈方形结构;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板、所述第二横板及所述第三横板三者相互平行,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卡槽组包括:第一卡槽、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置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一处,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槽置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二处,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渣罐底部筋板一一侧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卡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卡接。进一步地,所述挡块组一包括:第一挡块、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置于所述第一侧板顶部一侧,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块置于所述第二侧板顶部一侧,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挡块组二包括:第三挡块。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组一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高度,且当所述底板处于水平位置时,所述第一支架顶端与所述底板底部相接触;所述第一支架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架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架另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顶端与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组二包括:第四支架、第五支架及第六支架;所述第四支架底端与所述第六支架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底端与所述第六支架另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顶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高度相同;所述第五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高度相同;所述第六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高度相同;所述第二横板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中心部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架中心部位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顶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架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三支架或所述第六支架与所述底板底部活动连接;所述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第二轴承座将四者活动连接。[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顶端、所述第二卡槽顶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所述筋板一卡入所述卡槽的导向板;所述第一卡槽侧壁、所述第二卡槽侧壁分别设置有用于紧固所述卡槽的加强筋;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卡槽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卡槽、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渣罐底部筋板一落入卡槽内,渣罐侧壁筋板二及底部筋板三分别与挡块组中挡块相接触,当安装在底板底部两侧的液压缸一、液压缸二伸出活塞杆时,渣罐在底板作用下开始由0°水平位绕转轴转动至90°,渣罐中渣液全部流出,此时活塞杆缩回,底板恢复至水平位,并落至第三横板上表面,实现了无需对渣罐增设副轴即可对渣罐倾倒渣液时安全紧固,降低了渣罐的制造成本及其制造难度,减少了备件损耗,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安全性能高的特点。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翻罐机渣罐处于水平位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翻罐机渣罐处于倾翻位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渣罐处于水平位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渣罐处于倾翻位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渣罐处于水平位时,渣罐、翻转机构、定位机构三者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渣罐处于倾翻位时,渣罐、翻转机构、定位机构三者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中,翻转机构、定位机构连接关系侧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中,翻转机构、定位机构连接关系俯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中,翻转机构、定位机构连接关系主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整体结构主视图。其中,1-渣罐,2-底板,3-转轴,4-活塞杆,5-副轴,6-U型槽,7-导向板,8-加强筋,101-筋板一,102-筋板二,103-筋板三,201-第一侧板,202-第二侧板,301-第一横板,302-第二横板,303-第三横板,401-底板边缘部位一,402-底板边缘部位二,403-底板边缘部位三,501-第一^^槽,502-第二卡槽,601-第一挡块,602-第二挡块,603-第三挡块,701-第一支架,702-第二支架,703-第三支架,704-第四支架,705-第五支架,706-第六支架,801-第一轴承座,802-第二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 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29]参见图3-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包括:用于渣罐I翻转的翻转机构,用于对翻转机构施加翻转作用力的顶升机构,用于支撑翻转机构和顶升机构的支撑机构,及用于对渣罐I在翻转机构中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其中,顶升机构、翻转机构分别与支撑机构活动连接。定位机构与翻转机构固定连接。顶升机构与翻转机构活动连接。实际应用中,渣罐I置于翻转机构内部,并通过渣罐I外壁设置筋板结构与定位机构相接触实现渣罐I定位。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包括:卡槽组、挡块组一及挡块组二。其中,卡槽组中卡槽501-502与翻转机构底部固定连接(焊接)。挡块组中挡块与翻转机构侧面可拆卸式固定连接(螺栓连接)。渣罐I通过其底部筋板一 101与卡槽组中卡槽501-502相卡接。渣罐I通过其侧壁筋板二 102与挡块组一中挡块相接触。同时,渣罐I还通过其底部筋板三103与挡块组二中挡块相接触。筋板一 101与筋板二 102构成十字型筋板结构,其交叉点位于渣罐I侧壁。筋板一 101还与筋板三103构成十字型筋板结构,其交叉点位于渣罐I底部中心部位处。本实施例中,翻转机构包括: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底板2、第一横板301及转轴3。其中,第一侧板201底部与底板2边缘部位一 401固定连接(焊接)。第二侧板202底部与底板2边缘部位二 402固定连接(焊接)。第一横板301底部与底板2边缘部位三403固定连接(焊接),且一端与第一侧板201边缘中间部位处固定连接(焊接),另一端与第二侧板202边缘中间部位处固定连接(焊接)。同时,挡块组一中挡块分别与第一侧板201顶部一侧、第二侧板202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挡块组二中挡块与第一横板301面向侧板201-202 —面中心部位处固定连接。第一侧板201顶部另一侧、第二侧板202顶部另一侧通过转轴3与支撑机构活动连接。渣罐I置于所述底板2上,且与所述第一横板301相接触。本实施例中,顶升机构与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并通过对底板2施加翻转作用力,进而通过底板2带动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绕转轴3顺时针转动。实际工作中,优选地,转动角度是0-9 0°,即底板2处于水平位置时(水平位)与水平面夹角是0°,底板2处于竖直位置时(倾翻位)与水平面夹角是90°。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包括:支架组一、支架组二、第二横板302、第三横板303、第一轴承座801及第二轴承座802。其中,第二横板302 —端与支架组——侧中心部位固定连接(焊接),另一端与支架组二一侧中心部位固定连接(焊接)。第三横板303 —端与支架组一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焊接),另一端与支架组二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焊接)。第一轴承座801与支架组一顶端固定连接,第二轴承座802与支架组二顶端固定连接。转轴3依次穿过第一轴承座801、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及第二轴承座802将四者活动连接。顶升机构分别穿过支架组一、支架组二与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优选地,支架组一、支架组二中支架结构完全相同,且呈对称结构位于底板2两侦U。即支架组一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一 401 —侧,支架组二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二 402 —侧。本实施例中,顶升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液压缸。优选地,液压缸数量是2个,即液压缸一、液压缸二。其中,液压缸一的活塞杆4穿过支架组一与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铰链连接);液压缸二的活塞杆穿过支架组二与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铰链连接)。同时,液压缸一、液压缸二与支架组一、支架组二对应活动连接。实际工作过程中,液压缸一、液压缸二通过对底板2施加翻转作用力,进而通过底板2带动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绕转轴3顺时针转动。此过程中,液压缸一、液压缸二活塞杆中心部位还分别与支架组一、支架组二作相应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侧面呈L型结构;第一横板301、第二横板302、第三横板303及底板2呈方形结构。且按照上述连接关系,第一侧板201与第二侧板202相互平行;第一横板301、第二横板302及第三横板303三者相互平行,并分别与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相垂直。本实施例中,卡槽组包括:第一卡槽501、第二卡槽502。其中,第一卡槽501置于底板2边缘部位一 401处,并与其固定连接(焊接)。第二卡槽502置于底板2边缘部位二402处,并与其固定连接(焊接)。同时,卡槽501-502中槽口方向与侧板201-202表面相垂直。实际工作过程中,渣罐I底部筋板一 101 —侧与第一卡槽501相卡接,另一侧与第二卡槽502相卡接。本实施例中,挡块组一包括:第一挡块601、第二挡块602。挡块组二包括:第三挡块603。其中,第一挡块601置于第一侧板201顶部一侧,并与其固定连接。第二挡块602置于第二侧板202顶部一侧,并与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一包括:第一支架701、第二支架702及第三支架703。其中,第一支架701高度小于第二支架702高度,且当底板2处于水平位置(水平位)时,第一支架701顶端与底板2底部相接触。同时,第一支架701底端与第三支架703 —端上表面固定连接(焊接);第二支架702底端与第三支架703另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焊接)。第二支架702顶端与第一轴承座801固定连接(螺栓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二包括:第四支架704、第五支架705及第六支架706。其中,第四支架704底端与第 六支架706 —端上表面固定连接(焊接);第五支架705底端与第六支架706另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焊接)。第五支架705顶端与第二轴承座802固定连接(螺栓连接)。同时,第四支架704与第一支架701高度相同;第五支架705与第二支架702高度相同;第六支架706与第三支架703高度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二横板302 —端与第二支架702中心部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五支架705中心部位固定连接。第三横板303 —端与第一支架701顶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支架704顶端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一、支架组二中各支架位置关系如下所述:1、第四支架704与第一支架701结构完全相同,且呈对称结构位于底板2两侧。即第一支架701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一 401 —侧,第二支架702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二 402一侧。2、第五支架705与第二支架702结构完全相同,且呈对称结构位于底板2两侧。即第二支架702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一 401 —侧,第五支架705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二 402一侧。3、第六支架706与第三支架703结构完全相同,且呈对称结构位于底板2两侧。即第三支架703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一 401 —侧,与第一支架701底端、第二支架702底端固定连接;第六支架706位于底板2边缘部位二 402 —侧,与第四支架704底端、第五支架705底端固定连接。其中,液压缸一活塞杆4穿过第三支架703中心部位处与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液压缸二活塞杆穿过第六支架706中心部位处与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同时,转轴3依次穿过第一轴承座801、第一侧板201顶端另一侧、第二侧板202顶端另一侧及第二轴承座802将四者活动连接。优选地,挡块601-603是用42CrMo耐磨材料制作,使用寿命长,制作成本小,更换方便。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实际工作过程中渣罐I底部筋板一 101顺利落入卡槽501-502
中,优选地,第--^槽501顶端、第二卡槽502顶端分别设置有用于筋板一 101卡入卡槽
501-502时起导向作用的导向板7 ;导向板7与卡槽501-502固定连接(焊接)。且导向板7以第一卡槽501或第二卡槽502为中心点呈40°对外倾斜,便于筋板一 101落入卡槽501-502。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实际工作过程中卡槽501-502因渣罐底部筋板一 101挤压而变形(不稳固),于第一卡槽501侧壁、第二卡槽502侧壁还分别设置有用于紧固卡槽501-502的加强筋8,且加强筋8分别与卡槽501-502及底板2固定连接(焊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实际工作中通过外界吊车将装满渣液的渣罐I置于翻转机构上,即渣罐I底部筋板一 101落入卡槽501-502内,与卡槽501-502两侧各有约20mm间隙;渣罐I侧壁筋板二 102及底部筋板三103与挡块601-603分别对应约有IOmm间隙(以上间隙均可通过控制卡槽501-502与第一横板301之间相对距离,或通过选择挡块601-603不同厚度来实现)。同时,渣罐I侧壁与转轴3垂直距离控制在40mm以上(确保渣罐I倾翻时渣罐I侧壁不会接触转轴3,导致转轴3因受重压而弯曲折断)。当安装在底板2底部两侧的液·压缸一、液压缸二伸出活塞杆时,渣罐I在底板2作用下开始由0°水平位绕转轴3转动。此时渣罐I向右倾斜滑动,挡块组一中挡块601-602挡住渣罐I侧壁筋板二,挡块组二中挡块603挡住渣罐I底部筋板三前端部位,即平稳支撑渣罐I全部重量,并通过定位机构(第一挡块601、第二挡块602、第三挡块603、第一卡槽501、第二卡槽502)对渣罐I五个部位限制进行定位,进而实现紧固。底板2翻转至90°时,渣罐I中渣液全部流出,此时活塞杆4缩回,底板2恢复至水平位,并落至第三横板303上表面。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当底板2翻转至90°时,渣罐I重心在倾翻中心点左上方(渣罐I底部方向),即渣罐I中渣液倒完后会自动复位,而不会过翻。相对于传统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渣罐I五个部位进行限制定位,进而实现紧固,使渣罐I在倾翻过程中能牢固的安放在翻转机构内。且本实用新型对渣罐I没有特殊要求(比如在渣罐I上增加一对副轴5),降低了渣罐I的制造成本及其制造难度,延长了渣罐I使用寿命,减少了备件损耗,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挡块601-603可拆卸,即便于调整其与渣罐I侧壁接触位置,确保作业安全。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升机构、翻转机构、支撑机构及定位机构; 所述顶升机构、所述翻转机构分别与所述支撑机构活动连接; 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翻转机构固定连接; 所述顶升机构与所述翻转机构活动连接; 所述渣罐(I)置于所述翻转机构内部,并通过所述渣罐(I)外壁设置筋板结构与所述定位机构相接触实现渣罐(I)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 卡槽组、挡块组一及挡块组二 ; 所述卡槽组中卡槽与所述翻转机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挡块组中挡块与所述翻转机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渣罐(I)通过其底部筋板一(101)与所述卡槽组中卡槽相卡接; 所述渣罐(I)通过其侧壁筋板二(102)与所述挡块组一中挡块相接触; 所述渣罐(I)通过其底部筋板三(103)与所述挡块组二中挡块相接触; 所述筋板一(101)与所述筋板二( 102)构成十字型筋板结构,其交叉点位于所述渣罐(I)侧壁; 所述筋板一(101)与所述筋板三(103)构成十字型筋板结构,其交叉点位于所述渣罐(I)底部中心部位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包括: 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底板(2)、第一横板(301)及转轴(3); 所述第一侧板(201)底部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一(40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侧板(202)底部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二(40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横板(301)底部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三(403)固定连接,且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201)边缘部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402)边缘部位固定连接; 所述挡块组一中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01)顶部一侧、所述第二侧板(202)顶部一侧固定连接; 所述挡块组二中挡块与所述第一横板(301)面向所述侧板(201-202) —面中心部位处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侧板(201)顶部另一侧、所述第二侧板(202)顶部另一侧通过所述转轴(3)与所述支撑机构活动连接; 所述渣罐(I)置于所述底板(2 )上,且与所述第一横板(301)相接触; 所述顶升机构与所述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并通过作用于所述底板(2)能够实现所述第一侧板(201)、所述第二侧板(202 )绕所述转轴(3 )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支架组一、支架组二、第二横板(302)、第三横板(303)、第一轴承座(801)及第二轴承座(802); 所述第二横板(302)—端与所述支架组一一侧中心部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组二一侧中心部位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横板(303)—端与所述支架组一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组二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轴承座(801)与所述支架组一顶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轴承座(802)与所述支架组二顶端固定连接; 所述转轴(3)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座(801)、所述第一侧板(201)、所述第二侧板(202)及所述第二轴承座(802)将四者活动连接; 所述顶升机构分别穿过所述支架组一、所述支架组二与所述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 所述支架组一、所述支架组二中支架结构相同,且呈对称结构位于所述底板(2)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包括: 至少一个液压缸; 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4)穿过所述支架组一或所述支架组二与所述底板(2)底部活动连接; 所述液压缸与所述支架组一或所述支架组二活动连接; 所述液压缸通过作用于所述底板(2)底部,能够实现所述第一侧板(201)、所述第二侧板(202 )绕所述转轴(3 )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板(201)、所述第二侧板(202)呈L型结构; 所述第一横板(301)、所述第二横板(302 )、所述第三横板(303 )及所述底板(2 )呈方形结构; 所述第一侧板(201)与所述第二侧板(202)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横板(301)、所述第二横板(302)及所述第三横板(303)三者相互平行,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01)、所述第二侧板(202)相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组包括:第一卡槽(501)、第二卡槽(502); 所述第一卡槽(501)置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一(401)处,并与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卡槽(502)置于所述底板边缘部位二(402)处,并与其固定连接; 所述渣罐(I)底部筋板一(101) —侧与所述第一卡槽(501)相卡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卡槽(502)相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组一包括:第一挡块(601)、第二挡块(602); 所述第一挡块(601)置于所述第一侧板(201)顶部一侧,并与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挡块(602)置于所述第二侧板(202)顶部一侧,并与其固定连接; 所述挡块组二包括:第三挡块(60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组一包括:第一支架(701)、第二支架(702)及第三支架(703); 所述第一支架(701)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702)高度,且当所述底板(2)处于水平位置时,所述第一支架(701)顶端与所述底板(2)底部相接触; 所述第一支架(701)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架(703) —端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702)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架(703)另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02)顶端与所述第一轴承座(80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组二包括:第四支架(704)、第五支架(705)及第六支架(706); 所述第四支架(704)底端与所述第六支架(706) —端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五支架(705)底端与所述第六支架(706)另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705)顶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座(802)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支架(704)与所述第一支架(701)高度相同; 所述第五支架(705)与所述第二支架(702)高度相同; 所述第六支架(70 6)与所述第三支架(703)高度相同; 所述第二横板(302)—端与所述第二支架(702)中心部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架(705)中心部位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横板(303)—端与所述第一支架(701)顶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架(704)顶端固定连接; 所述液压缸活塞杆(4 )穿过所述第三支架(703 )或所述第六支架(706 )与所述底板(2 )底部活动连接; 所述转轴(3)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座(801)、所述第一侧板(201)、所述第二侧板(202)及所述第二轴承座(802)将四者活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槽(501)顶端、所述第二卡槽(502)顶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所述筋板一(101)卡入所述卡槽(501-502)的导向板(7); 所述第一卡槽(501)侧壁、所述第二卡槽(502)侧壁分别设置有用于紧固所述卡槽(501-502)的加强筋(8); 所述导向板(7)与所述卡槽(501-502)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筋(8)分别与所述卡槽(501-502)、所述底板(2)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渣罐翻转的装置,包括翻转机构、顶升机构、支撑机构及定位机构。其中,顶升机构、翻转机构分别与支撑机构活动连接。定位机构与翻转机构固定连接。顶升机构与翻转机构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外界吊车将渣罐置于翻转机构上,即渣罐底部筋板一落入定位机构中的卡槽内,渣罐侧壁筋板二及底部筋板三分别与定位机构中挡块相接触。当顶升机构作用于翻转机构时,渣罐由0°水平位绕转轴转动至90°将渣液全部倒出,实现了无需对渣罐增设副轴即可对渣罐倾倒渣液时安全紧固,降低了渣罐的制造成本及其制造难度,减少了备件损耗,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安全性能高的特点。
文档编号B22D41/06GK203124727SQ20132012303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9日
发明者李艳玲, 王玉萍, 刘仕豪, 周绍荣 申请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